孔子有道德为什么流亡?

dongzengtao


第一,能人背后有能人能,有才有德的人更容易造人嫉妒陷害!

第二,堪称中国德行科楷模的孔老圣人自然也会对所在的国家以及国家的君主大臣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不是其心中所想他宁愿离开!

第三,当时的儒学还不似之后两千多年的正统地位,是被统治阶级排斥的越说,流亡就成了家常便饭!

第四,第一阶段很多的流亡是为了找寻明主而出仕,可礼崩乐坏的时代国君们和他想的不是一回事,那还不是孔老圣人的时代!


白夜lyf


权力角逐中,孔子的守制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

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政者是三桓(以其中季氏最盛,而后期季氏又由季氏的一个家臣把持),而孔子试图削弱三桓的势力,当然会被流放了!



荣一天空


自古以来,个人道德在政治和时代面前都是无力的。评判一个政治人物,不能以他的私德为标准。

孔子个人品质没得说,论语、礼记、孟子、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里面都有很多案例。但说到政治,不论是他的政治手腕、背景和力量还是他的政治远见都有很大欠缺,甚至说他的战略眼光和预见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缺陷。而在乱世,甚至所谓的盛世,要想在政治上站稳脚跟,都必须在个人道德的基础上,以足够的政治远见为前提,辅以稳定的基本盘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就是说,方向对、有根据地、正确地斗争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而孔子恰恰都有所欠缺。对此,我们也没必要为圣人讳。政治上的失败也丝毫不妨碍孔子的伟大,毕竟,素王和至圣先师的名头不是白叫的。但素王和至圣先师也仅仅是对其个人品德的认可。

孔子政治手腕的不成熟,集中体现在他的隳三都之役。虽然借着驱逐阳货并替季氏收回了齐国归还的汶上之田,进入了和季氏的蜜月期。但在隳三都之前,没有做好统战工作。战役进行也有点拖泥带水,结果,因为孟孙氏不配合而功归一溃。而这个孟孙,竟然和他弟弟南宫敬叔,还都是孔子学生。

孔子之政治基本盘几乎为零。他没有封邑,没有军队,没有根据地,手里没枪。他最大的资本就是名望——国际知名的名望,和他的大批学生。可他这个校长又不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虽然学六艺,包括驾车和射箭,但教学的核心是修身,目的是做官,而不是革命。

孔子之没有政治远见,案例有三:一是当首都市长之前,竟然有意投奔叛军公孙不狃;二是流亡到了卫国,又想去投奔阳货。

三是有意流亡晋国赵鞅之前,走到黄河边竟又返了回来,全然没有看到赵氏将在晋国六卿的斗争中笑到最后。而孙子,对,写孙子兵法的孙子,却明确指出了晋国将归于赵。理由很简单,孙子看到了赵氏的领地每亩边长240步

,韩氏、魏氏还好,边长180步

但其它三家只有160步和120不。而且,其他几家农业税率20%,赵氏仍是10%。因此,孙子觉得赵氏能够吸引人民的投奔。而孔子口中说着政治要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却只是提出了口号,不能用理论分析现实。

因此,孔子的流亡是必然的。他既想治国平天下,却又没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基本盘,没有战略远见。所以,一直在梦想得用于人,却一直没有机会。

凭记忆和感觉在手机上写的,有细节失误的地方,请大神批评指正。


葛非麻


有道德和流亡没有直接关系。流亡的不一定都是没道德。没道德的不一定流亡。

流亡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

有道德不是不流亡的护身符。

有道德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做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而不是去换取免除流亡的丹书铁券。那样的话,岂不是拿道德当筹码去交易吗?

如果做一件事,符合道德,但结果是去流亡。那你还做有道德的人吗?这就可以检验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道德。

司马迁遭宫刑,文王被关押时写出了易经……有道德和流亡没有关系。


青紫Kiki


只因春秋战国时代儒术,不合时宜。当时只有兵家、重横家、法家以及墨家才会受到重用。所以孔子周游诸国,到处游说,只会四处碰壁,无人采纳,最终死于绝望。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才成了专制统治者欺压百姓、愚弄人民的帮凶,及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


有德司契


期,战国初期,他不想看到周王室的灭亡,反对各国诸侯的互相吞并,所以他宣扬仁政,希望统治者恢复周礼,不要征战。这个思想和当时的社会发展不和谐。战国是处在春秋和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之间,是努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谁能阻挡了的。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是宣扬他的仁政,希望各国统治者采纳他的言论,最终孔子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子的思想才真正的发挥作用。



渔樵之人W


孔子有道德为什么会流亡

一个人或许有才,但是他的才华能否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才华也讲现实主义。孔子的确满腹经纶,开创一派学说,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回到现实来看,从孔子的才华对当时的局势影响来看,孔子的学说不适合在乱世践行,用孔子的学说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可能别其它国家吞并,所以正是因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所以尽管他有才,却还是只能流浪天下。

其实说孔子在鲁国流亡多年,或者说孔子被迫流亡其实有失偏驳,孔子是因自己选择的道路而走上流浪之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对当时的乱世而言提倡仁提倡礼仪根本不能强国富民,但是孔子要实践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说服君主听从自己的主张。很多国家理智的看到了孔子思想的不合实际之处,但是鲁国却偏偏给了孔子机会,孔子推行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为了自保不得不选择流亡,这种流亡或者说称之为流浪是孔子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选择这么做的结果,他的流浪也是自己选择的。

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有才华,但这种才华未必能够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孔子就是典型的代表,尽管他有才华,才学出众,但是他却不适合这个时代,他可以主张,因为这是思想,当时不适用以后未必,所以还是要坚持自己。孔子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思想,所以才有儒家学说的千古流传。


瓷砖王子


话又说回来,也许你认为,孔子那么牛,应该是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者。为什么还要去流亡?咱们先来看看孔子是怎样离开国家的。

孔子离开鲁国的经过:孔子到了五十岁,才步入仕途,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地方上的公安局长,一年后,搞的不错,升任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公安部长。那时,鲁国的权利主要落入了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手里。孔子就提出了毁三都的建议,就是三家的城墙修筑的太高,超过了国都的标准,应该拆除一部分。孔子拆除了两家,另一家孟孙氏坚决抵制,鲁定公的军队没有攻克,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孔子五十六岁时,开始以大司寇的身份行事丞相职责,诛杀了孔子认为扰乱政治的少正卯,三个月后,国内大治,路上有人东西丢了,谁也不敢拾取,男女不敢在一起走路。齐国听说后,很害怕,就送给鲁国几十位美女和乐队,来腐蚀鲁定公。定公于是沉溺于舞乐,不再上朝,郊祭的时候,也不按礼仪给大夫们分祭肉了。孔子一生气,便带领自己的学生离开了鲁国。

可见,首先,孔子认为鲁定公没有尽到做国君的责任,只有撂挑子,去周游列国,看有没有值得辅佐的国君,不管那一个国家,只有你拥护周朝王权,我们就会全力辅佐你。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觉得在鲁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有靠周游列国,看那一个国家肯起用自己。

其二,孔子是思想领域的巨人,政治上却比较幼稚,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孔子,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一个人怎样才能立身行事,怎样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开发出自己的潜能,但对于当时的形势,却没有清醒的认识,思想过于保守,一味去追求恢复周朝旧秩序,维护分封制。用礼,乐去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旧体制,怎能不处处碰壁呢?

结束语:我们学习孔子的修身之道,能让自己更理性,更豁达,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但也不能神话孔子,孔子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当时,周朝名存实亡,诸侯争霸,天下纷扰,礼乐崩坏的时代,更切合实际的是法家思想。乱世之中,生存下去,才是最迫切的需求。


江湖夜雨92


因为孔子的道德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有君样,臣有臣样。君守君道,臣守臣道。重新恢复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初期,有秩序的时代。

但他生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坏乐崩,无人来维持各国秩序,各个国家都是大臣家臣乱臣贼子当道当政,能用他吗,用他直接侵犯到当政大臣的利益。如鲁国是三桓当政,鲁君被架空。甚至鲁昭公被赶出。如果按照孔子政策实行必然让三桓守臣道,比如孔子当政的几年,作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后来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因此孔子流亡,可是,不管流亡到那里都是大臣当政。

他们师徒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原因,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色,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如何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凡人评论热点


有思想的人,能够提出非同一般的问题。如果能够近乎完美的解答这个问题,应当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我是一介武夫,没有时间搜集归纳详实准确的论据。我有粗浅的认识,可以抛砖引玉。其一,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他们的理论、设想,未必被时人所接受。他们本人往往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就拿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论马恩列斯毛,还是后来的领袖,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思想,未必在当世开花结果。随着实践的深入,理论的完善和人民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思想的光辉愈加璀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曕远瞻,只因世人目光短浅;曲高和寡,无非知者聊聊无几。伟大的理论和社会构想,往往够造福千秋万代,怎么不经质疑?怎会不须打磨和完善呢?所谓时也,势也。桃三杏四李五年。愈伟大高深的理论,其实践和成功之路,愈加坎坷。孔圣人也是如此。一时之落魄,岂盖千秋之光芒。笔者只说其一,其二以下,留给贤人们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