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師沒有行醫證又不願意考試,可以讓他行醫嗎?

無必多言


這個問題問的好!但是反過來考慮一下,他沒有證你敢讓他看病嗎?角度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式不同。就像現在從事中醫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個人認為是一件好事。國家制定的持證上崗的政策,是利國利民的善舉。雖然考出證來的不一定都是水平很高的,但是最起碼他們的態度擺在那,願意接受考察,要求達不到,繼續努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天就能行的。有了從事中醫工作的正確態度,最起碼對從事醫生這個職業的是有責任感的。說到這裡,或許有的人會說,以前的人沒有證,一樣行醫。這話不假。以前的人沒有證確實可以行醫。但是,以前還有句話,就是出師。以前對真正的醫生的考核,主要是由師傅進行的,講究的是師承,先跟在師傅身邊,從打雜開始,跟著邊實踐邊學習,經過漫長的學習階段,師傅考核通過了,才能出師。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前的條件已很難再現。能證明有行醫資格的,在現代社會,只能靠國家頒佈的資格證書來甄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個人還是支持持證上崗。是不是大師不重要,關鍵是看有沒有資格幹這件事。況且,大師這個稱呼,得有真實的本領來支撐,不是叫著叫著,就真成了大師了,有時只是人們隨口一說而已。別太拿著當回事了。


德春居


看了這個題目,覺得與我自身的經歷很相符,便有興趣聊聊。

我從事中醫比較晚,從30歲才開始學習,雖然是漢語言文學系畢業的,但對中醫只是充滿了敬畏與喜愛,以及神秘莫測和毫無所知。經常在生活中看到老中醫給父母看過病,吃了藥就好,只是覺得很神奇。在電影,電視上也經常會看到,老中醫似神仙般的存在,演繹著出神入化的醫術與故事傳奇。在咱中國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中醫文化和醫術的影響,因為中醫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太緊密了。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薰陶下,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作為中國人既然來世上一遭,至少應該知道和了解一下中醫到底是什麼吧?懷著一種天生的好奇心理,我想探究一下中醫的真正奧秘。

我的家族歷代有人從事中醫這一行當,聽我的長輩們說過,在乾隆年間曾出過一位大名醫,號脈可預知生死,醫術很高明,應是我的爺爺的爺爺輩的,到現今只有我的叔父健儒先生在從事中醫了。他在九十年代初去了廣東揭西縣,只聽說他賺了很多錢,在當地很有名氣。每次回家鄉時間匆匆忙忙,他都忙於應酬,偶爾與我談談他在那裡行醫的事,說起中醫理論,他都是背誦些朗朗上口的歌訣,我也不懂。只記得在我七八歲時,叔父為別人號脈常說寸、關、尺,心肝腎,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等等一些話。雖有目染,但近乎忘卻。

想學中醫,又無人引導和幫助,真是難啊!經過想來想去,我便暗暗決定乾脆自學吧!於是,我便去了市裡最大的新華書店,在中醫類書架上買了:《黃帝內經》,《傷寒金匱要略》,《中醫基礎》,《中醫診斷學》,《中藥八百味大辭典》五本書回來自學。《黃帝內經》是河北楊醫亞教授講解的,《傷寒》是文言白話解,《中基》,《中斷》是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大工具類書。

經過2年多的自學,筆記共寫了十餘本,其中許許多多的概念,名詞,術語,幾百味中藥都要背誦並理解下來,包括一些經典語錄,漸漸的自己覺得對中醫有了些認識了。原來中醫看病是用辨證的哲學思維,通過人體表的一些徵象,症狀,及病人的主觀感受,通過一些細微的某種聯繫,進行歸類,綜合,分析,判斷以後,推測出某臟腑陰陽,表裡,氣血,虛實的變化,然後定位為何證,再根據何證,再定治法,再遣方用藥。簡單一句話八個字:"辨證論治,理法方藥"。對中醫有個大概認識後,但不會望,聞,問,切四診了。又去書店買了《瀕湖脈學》,《醫宗金鑑》等書。用心揣摩28種脈的機理,脈象,主病等等,但是隻光看書是不行的,必須實踐才行,因為中醫就是來源於臨床實踐的一門學科。也許是太有機緣了,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我認識了一位老鄉大哥,他是個醫生,在市人民醫院化驗科工作,他的舅爺是一位名揚百里的老中醫,被民間稱為"洋州三大名醫"。知道是"洋州三大名醫"之一的張元真老中醫後,我便讓李大哥引薦一下,看能否拜為師父學習中醫。師父早年在關中的八仙宮、樓觀臺出家修道是個道醫,隨後返回家鄉在白石鎮衛生院任院長多年,當時,雖有耳聞其名,但從沒有機緣相識。那時師父已經84歲高齡,但身體非常硬朗,他聽了我學醫是為了給母親看病(我母親在農村乾重活多了,從三十歲時肺就一直有病,病重時呼吸氣喘,行走困難),就很爽快的收了我為關門弟子,並擇吉日進行了拜師儀式。當時跪地一小時,主要聽師父講為醫要吃苦,耐勞,人品,醫德等諸方面,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行醫經歷與心得體會。記憶最深的是:"要把病人作為自己的父母對待"。這時自己才覺得算是正式進入中醫之門了。

經過在他的"張氏中醫"診所3年多的學習,使我對中醫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一個病人來就診,先就要望診了,望神情,看步態,看面色,再望舌質苔色,聽聲音高低語氣,語速快慢,聲調抑揚頓挫,甚至細聽病人腳步聲的沉重,輕快,聞其身之氣味,口呼之氣味,排洩物之氣味等,再切寸關尺三部九候,可略知患者五臟六腑氣血陰陰表裡虛實寒熱等狀況,再問病人職業,婚姻,家庭,生活習慣,病史,治療史,病的情況,症狀不適等等,然後綜合分析,判斷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再確定治法,再選某一主方,某一副方,合方化裁加減藥味運用。然後再去常用的400多味中藥的木屜中抓藥,稱藥,包藥,然後囑咐病人怎麼煎熬中藥,以及注意事項,何時喝藥,是熱服藥還是冷服藥等等。對有些慢性病人則要做成丸劑,膏劑,散劑。在中藥的炮製上也有講究,有些藥一經過炮製後藥性也就變了。如大黃這味藥,酒制可以活血散瘀化積通腑,熟制大黃通腑瀉熱力緩,對身體虛,年老者宜,而生大黃,力猛如將軍,清熱解毒,通便瀉熱力峻,對體壯者宜用,大黃炒製成大黃炭,可以瀉熱止血等。可見,藥物的炮製是可以改變藥物的使用方向的。

同時,師父的教授下又系統的學習了經絡,穴位,針灸,推拿,正骨之術。這是需要一定功力的醫術,更要勤學苦練,用心感悟,作為對中醫充滿濃厚興趣的我,這些不算什麼,我每天早早起床,先跑步,再練功,慢慢學會了運氣,運功點穴,師父又把他早年在民國時期所學的指針傳授於我。

總之,在師父的口教身授下我終於初步學成了中醫。我也已經36歲了,錯過了上中醫學院的年齡了,這就是說,我無法參加考試成為一名執業醫師了。

當時只有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才能有資質報考執業醫師證,估計現在還是這樣的規定吧。我和師父提起此事,他給我講了一個莊子的寓言故事。(師父在50年代以前是西安八仙庵,周至樓關臺的道士,道號:玄真子,百度搜索:張元真便可知) 大概故事是說:兩個人要翻越阻擋自己的大山,到山外面去,一個人選擇腰掛利斧,披荊斬棘,開出一條小道去山外邊,一個人手持木棍,遇樹繞道,見空就鑽,一路躲躲閃閃翻山越嶺,最後的結果是,持利斧者沒幾天便累死在開道的路上,持木棍者已經到達山的外面。原來師父是讓我另劈溪徑啊!經過思考,我便去咸陽考取了一箇中醫按摩師證,走上了一條中醫推拿之路。36歲時我還是單身一人,沒房,沒車,沒錢,一直在尋找生存之路,咱中國人口太多,生存競爭激烈,幹啥都在爭搶之中,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一個人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或有靠山,生存真是個大問題。

在師父的建議下我在2006年開了家中醫推拿館,先是一個人幹,慢慢經過我的努力,病人從一個開始,到幾十個,到幾百人,一直到幾千個…我至今,也帶了十幾個徒弟了,其中,有一個澳大利亞的徒弟,已在布魯斯班市開了自己的中醫推拿館,生意興隆,也算把中醫文化傳播到海外去了。我也免費教了6個聾啞殘疾人徒弟。在治病的過程中,患者也為我介紹了對象,也成了家,有了一對兒女,也買了房子,終於該有的我都有了。每年也有300多名患者找我調治,收入每年也有20萬左右吧。我也在用自己心血和生命,憑著良心為病人看病,用口口相傳的口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生存之路。

師父在98歲高齡時仙逝,當時我在上海沒有及時趕回家鄉為他守靈送葬,這讓我至今心裡羞愧很是糾結,他把重要的東西留給了我們,而我又能報答他什麼呢?!他的離世,讓我心無所依了,心也時常變得空蕩蕩的,只有感念中醫的傳承偉大了,更好的用醫術為患者少花錢,除病痛了。

我平時也在視頻網,學習軟件上,不斷地觀看學習全國中老名醫的教學講座來提高自己,如北京中醫大學的郝萬山《傷寒論》講座,陝西名醫張學文的《疑難病辨治》,《瘀血證治》,上海名醫顏德馨的《氣血病辨證》,北京名醫焦樹德的《用藥心得十講》,《風溼類風溼病的證治》,京城名醫秦伯未的《中醫臨證備要》,廣州中醫大學鄧鐵濤《重症肌無力的治療》,北京王洪圖《黃帝內經講座》等等。因為師父是溫補派,人稱張附子,所以我也學了李東垣的《脾胃論》,張景嶽的《景嶽全書》,認識到人脾胃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療中的突出作用,以及人身陽氣的重要激發與防禦作用,所以我的治療時時保胃氣,固陽氣,再兼顧祛邪。我也很喜歡民國時期的大名醫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先生善於繼承《內經》,《本草經》及《傷寒雜病論》精髓,而擅創新方167首之多,用之臨證,每起沉痾痼疾,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如他創制的:鎮肝熄風湯,十全育真湯,活絡效靈丹等已載入藥典和教科書中,他傳承古意,結合今病,大膽創制新方,甚至靈活借鑑西醫西藥配合中醫治療疾病,用中醫辯證思想運用西藥發揮作用,這在以往的中醫臨床史上是沒有的。這種不排斥西醫西藥,為我所用的精神,應為後輩人大力提倡。江浙一代應屬近代名醫薈萃之地,如吳鞠通,葉天士,王孟英,曹穎甫,丁甘仁等,總覺得他們用藥平淡無奇,藥量亦輕,藥味也少,卻屢起沉痾,其實仔細分析便會溯源到內經傷寒之宗法,功力深厚且綿長,讓人嚮往之。亦對京城的趙紹琴溫病大家很是崇拜,他用藥輕靈清平,變化多端,每起危病死症於傾刻之間,讓人歎為觀止,而藥費僅幾角錢! 京城名醫秦伯未也是我欣賞的大家,積極提倡辨證論治科學化,規範化,其肝的論治思想更為詳細,從中能清晰地領悟到辨證的精髓。傳山和當代的李可,都是山西人,為中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傅青女科》是中醫婦科學的準繩,而李可的《急重危症治療》,也開創了中醫急救的豐碑,其附子的用藥用量,史無古人。而江蘇南通市的朱良春大師,雖在溫病治療上提過"截斷療法"被趙紹琴曾批評過是錯誤的,但並不影響朱老在中醫臨床上用大量蟲類入藥,治療癌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近幾年,網上攻擊中醫,懷疑中醫,否定中醫的人感覺很多,其實,這是一種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沒有自信心的表現,也證明了他們是真正的不瞭解中醫。中醫這門學問太博大深邃了,只要你用真心誠意,真真切切地深入進去吃很多苦,瞭解了,搞懂其中的奧妙,你才知道中醫是真正救人的醫術,他大道至簡。西醫和中醫是人類戰勝疾病的兩大法寶,是左膀右臂,人為的相互攻擊和分割是極其愚蠢的。如今我已經47歲了,快到知天命之年了,知道有個途徑可拿到"確有專長的一個醫師證",但我也不想去努這個力了。我心想只要天天繼續的學習中醫,不斷提高自己醫術,只要病人繼續找我看病,就行了。

就讓一切如道家所言:無為而為,清靜自修,上善若水,順其自然吧!

學習中醫是我的興趣愛好,也是我一生美好的享受。


心若蘭


這是個好問題,反應了目前中醫界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從大的方面來講,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和中醫學自身龐大的體系,導致目前中醫從業人員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學院派”,一為“民間中醫”。所謂前者,多是指畢業於某某中醫藥大學,接受了中醫學和現代醫學教育的人士,這類人往往在中醫院或者其他綜合醫院中醫科工作,實際上屬於“中西醫結合”。而後者身份較雜,通常是在某種機遇之下通過跟師或自學成才,而由於沒有按國家規定接受系統的醫學教育,自然無法在醫院執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院派”中醫越來越多,而“民間中醫”則越來越少,我想題主所說的“中醫大師”多半是屬於後者。那麼,“沒有行醫證,可以讓他行醫嗎”?從法律角度來看,當然是不可以的。醫學涉及到人的健康與生命,是一門專業而嚴謹的學科。所謂“人命關天”,在最基本的執業問題上當然不可兒戲,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來執行。

當然,近年來國家提倡“大力發展中醫藥”,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扶持“民間中醫”,放寬了准入門檻。但最基本的資格考試或“確有專長認證”,還是一定要有的。

(圖片來自網絡)

李巖祺


事實上,設立中醫准入門檻的資格考試,民國時期,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群知識分子,就已經達成共識了。

然並卵。

事實上不設立中醫的准入制度,是有好處的。

比如,當一個人被中醫治死了,別人可以說:

“你沒遇到好醫生,好醫生可都是妙手回春的。”

當一個人被中醫誤診了,如果打官司的話,往往患者敗訴,原因是:

“你為什麼不去看西醫?”

當一個人看中醫怎麼都看不好的時候,別人可以說:

今天的藥材都是人工繁殖的,藥力不行啊,要放在上古時代,早好了。

當一個病症,張太醫說是熱症,李太醫診斷是寒症,大家說的不一樣的時候,還可以說:

我們是辯證治療的,老陰生少陽,寒熱症是辯證統一的。

但是,有了准入制度之後呢?

我們至少可以保證看病的大夫都是60分的水平吧?至少保證對病因的診斷模式,是差不多的吧?

然並卵,中醫,中藥依然大行其道。

如果面前站一排中醫,你一梭子打過去,肯定會冤枉好醫生。

但是你遇到單數就斃,絕對有漏網的。


酒騎風


說說我的經歷:

練跆拳道時玩條件實戰,對方一時興奮沒收力一拳打在我的胸口上,形成內傷,一直找不到治癒方法。找地方上醫院的中醫生看,開了治氣管炎的藥方…

後來找到一個開藥材鋪的人,她爸家裡是開武館的,年輕時拜一掛單和尚為師學少林跌打。後來參加抗美援朝,回來後在一國營廠當幹部直到退休。退休後潛心研究和尚傳下來的跌打藥方。吃了他開的十劑藥我的內傷好了。

你認為這類只偏專一科中醫的人,有能力考行醫執照嗎?而有行醫執照的人,基本上沒他們的特殊手段。考那個證,據說需要對中醫基礎有全面認識才行。

這種時候,如果你有這類特殊病,你會介意他的行醫執照嗎?


崑崙奴王富貴


靠譜的中醫都是有證的 沒證的就算了吧 我家鄰居就是個中醫 小時候我是小孩他20多是個帥哥哥 家裡代代相傳都是中醫 他也是並且醫學院碩士畢業 現在30年過了 他成了一個老中醫 他孩子也是學醫的 這才是純正的中醫 我們一直給他們調理和治療小病 一些病他也會輔以西藥 而且把脈感覺稍嚴重他會推薦我們去醫院檢查治療 一次問診費20年前10塊 現在也才25 一帖藥3-5包也才幾十


一股咪味


相傳遠古時代有位傳奇人物炎帝又稱神農,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廣為流傳,而神農是中醫藥始祖之一,對中醫藥貢獻很多。時至今日,中醫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了,相比西醫而言,中醫是傳統醫學。


對於中醫這個傳統醫學,新中國成立後對其制定了相關入行門檻,從事中醫人員也要參加相關考試,取得相關證件才能行醫。那麼對於一些中醫大師沒有行醫證又不願意考試的,可以讓他行醫嗎?


決勝網認為不管是中醫大師還是誰,沒有行醫證的都不能讓其行醫!國有國法,行有行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中醫大師沒有行醫證又不願意考試,可以讓他行醫,那豈不是不公平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中醫行業從業人員亂象,也給那些行騙人員提供了條件,既然中醫大師有那個能力,對他們而言去考個行醫證是很簡單的事,任何行業搞特殊化,就會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所以有了規則就要遵守。


再者,行醫看病關乎人的性命是何等大事,考取行醫證的人雖不能保證百分百在行醫生涯中不出現意外,但是沒有行醫證的中醫大師,又拿什麼來證明自己的醫學水平,一旦出事是否被人們認為是江湖騙子冒充中醫大師呢?所以國家對中醫准入制定了相關標準,要想行醫就要達到相關標準。


總之,中醫大師要想行醫就要具備相關行醫資格,這是現代社會行醫的最基本的條件。


決勝網


中醫大師沒有行醫證,這本來就是很可笑。

大師連個行醫證都考不出來,這智商該有多低?你敢找白痴看病?

噢,大師不屑考試。也說不通啊?!

考試不是為了守法,為了公平行醫嗎?大師不想守法?不想公平競爭?

考試不是為了可以公開看病,讓更多的病人嗎沐浴大師的陽光雨露嗎?大師不是杏林妙手,怎能見死不救?

對中醫來說,行醫證已經放寬,除了必須知道的搶救內容和醫學禁忌,基本放開讓中醫按中醫典籍上的治療方法,應該算縱容了。而且還有進報銷制度。全世界有這麼寬鬆的政策嗎?還不願持證上崗?那我可否要求當民航飛行員呢?



徐徐來道


我認為,現在的中醫藥事業,還存在許多人為的,不科學的,與中醫藥發展不一相適應的許多條款制度,需要進行徹底的科學客觀的發展改草,在對中醫人材資格的考核選拔上要尊循客觀事實的臨床經驗理論的傳承路線和客觀臨床效果事實和安全性這一核心點來作為夲質評判要素,脫離了這一要素的許多人為主觀不符合中醫特色的許多制度,都是嚴重阻礙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錯誤做法,具體比如說,現在的中醫確有專長考試製度規定,一是要兩名取得中醫師資格的人的推薦,這也是一個經不起檢驗的主觀規定,其對其專長考試人的醫技水平沒有實質的平判作用,其更大的意義在於能為相關主考部門把關人員承擔一定推薦責任的作用,這就有點俗話說的脫了褲子打屁,多餘的麻煩,你把關部門專家直接現場問答及臨床驗證外行內行,水平深淺不就一目瞭然?再說許多名師高徒,也還得再去找一位醫生推薦,找不到就通過關係聯繫,其推薦醫生也根本對他不瞭解,這樣的推薦有實質意義嗎?更為不可思議的可笑在於,這推薦醫師兩位不論你水平多高,歲數多大了,必須是還在在職上班的,如退休了沒上班就不能推薦,試問好笑不?難道老中醫退休了不上班就不懂醫成了外行了?我不知道制定這些制度的人是根據怎麼樣的羅緝來定的,完全是與評判被考人水平八輩子都不沾邊的一些錯誤規定,大家說說有這些主觀教條的人為限制,中醫藥能大步健康發展嗎?許多民間真材實貨有臨床經驗效果的好醫生能得到真正的評判選拔嗎,


玉合世中堂張醫生


好象很艱難吧。

我是50年出生,孫思邈後裔,亦有家學淵源。八十年代初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60年代後期即愛好中醫,自學中醫。九十年代中期在中醫藥雜誌發表論文。1999年參加由南京中醫藥大學主考的中醫本科自學考試,除英語一門外取得十七門合格證書,近四十年來治療醫院治不了的疑難病不計其數,醫案累累成冊。不說大師,但小有所成當非虛言。將近七十古稀之年,亦無畏考試考核,但報名無門。想報考中醫資格證書卻因沒有畢業證書(因英語末考中醫自學考試強行中止)。想申請特有專長中醫資格考核,請求用中醫本科十七門合格證書替代兩名醫院中醫推薦書,報告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省,市衛生部門拒絕。

所以,儘管我幾乎一輩子研究中醫學習中醫,儘管也取得中醫本科十七門學歷合格證書,但目前還是無證中醫一枚。

也就是說,別以為民間中醫畏懼考試,沒水平參加考試,而是條條框框讓你無法申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