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美,是真的認為殘缺的很美?還是因為不能達到至善至美,於是被迫接受“殘缺美”?

Casablancalifornia


殘缺美!在藝術創作中,和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藝術創作中的殘缺美,美在給我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生活中的殘缺美,美在自然,美在天然去雕飾。





嚴村長


大家好,我是一個專職美術工作者,關於殘缺美,談談自己的一點理解和看法,僅供參考。

什麼是殘缺美?自然界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殘缺不完整的,包括人類創造的藝術作品,但是因為具備某些特殊因素卻能打動人心、觸及到心靈最深處從而給人美好的感覺,這就產生了一種殘缺的美,當然,並不是說所有殘缺都是美的。

人類的天性追求完美,然而世界上卻沒有什麼是真正至善至美的,可以說是人們認識並接受了不完美,並且感受到和發現了殘缺的美,甚至還特意去表現和創造這種殘缺美。

這種殘缺美的例子多不勝數。

中國古人留下了非常多優美的詩詞文字表現了這種殘缺美,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等等。

歷史留下的殘缺斑駁的碑文拓撲、文物器皿、書畫卷軸,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壁畫、雲岡石窟佛像、古長城等等文化遺蹟,歷經漫長歲月、殘缺不全,都無不透出一種歷史滄桑、厚重殘缺之美。

中國畫中畫家筆下的古木枯枝、殘荷敗柳等題材描繪無不是對殘缺美淋漓盡致的表現。

再提到國外的許多歷史文化遺蹟,古希臘的神廟、雕像,如巴底農神廟、斷臂維納斯,以及古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等,都是對殘缺美最好的詮釋。

因此說,殘缺美是客觀存在的,所謂的完美也只是相對而言。人們追求這種殘缺的美髮自真心。當然,也並不是所有標榜殘缺美的都是真的美。











周石的漫畫本


古希臘雕塑維納斯沒有雙臂,但容貌端莊秀麗,肌膚豐腴, 半裸的身體構成了十分和諧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那高貴的表情和端莊的身姿儀態萬千典雅至極,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能誘發出人們的美好想象。

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整尊雕像統一而獨特集真、善、美於一身,突出了美的焦點與核心突出了“美神”的特點。殘缺的美勝過了完整之美,這種美充滿了無限的詩意是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在她面前一切人體藝術作品幾乎都顯得黯然失色。只有“殘缺”才能演繹出這人類藝術不朽的巔峰之作。

“殘缺”的藝術

“殘缺”是表達視覺藝術境界的語言,瑞士藝術家烏爾夫林提出過“入畫”與“不入畫”的概念。比如有裂縫的地板、斑駁的牆壁和缺損的水壺才是入畫的,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才是生命之光。

19世紀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最早有意識地把 “醜”運用到造型藝術中,並明確提出“醜陋美”、“殘缺美”、“矛盾美”等理論概念,打破了自古希臘以來流行的“美在和諧整一”、“醜在殘缺畸形”說的單一美學研究模式。


現在,“殘缺美”作為一種新的審美範疇,無論在審美研究還是在審美創造、審美欣賞中,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殘缺美審美活動的出現,是一種屬人的活動,也就是說,它是審美對象與人的主觀心理融為一體的意識活動。殘缺的對象能夠引起我們複雜的心理活動,並最終使人愉快高興,這就是殘缺美的獨特之處。


對於審美者來說,殘缺的對象雖然不完整,但人在感知外界事物方面有種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根據已有的表象,充分調動發揮所有感官作用,將對象還原完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統覺”功能。中國的山水畫中,常可以見到大片的“留白”,它是空白與景物虛實相生的一個有機整體,是藝術創作者在創作之先預留的,是藝術欣賞者需要的。

人的審美感知

就審美感知的選擇性而言,一方面,人最易選擇能表現事物本質屬性的知覺,而抑制對次要屬性的知覺。比如我們常看見各種體育運動圖標,幾根線條,極其簡練抽象,它們完全捨棄了人的細節刻畫,只用最精煉的筆觸表現了事物的本質,在簡化中達到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令人一目瞭然,過目不忘。因為簡化掉也就是殘缺的部分往往是事物中非本質的部分,簡化能讓事 物本質部分抽象突現出來。


審美感知總是和審美情感相伴隨,情感活動還作為一種瀰漫性因素伴隨審美活動的全過程。欣賞殘缺事物,實際上是審美主體的需要、審美主體的內在召喚在某些殘缺的對象上得到了應答。所以當林黛玉看見飄揚無根的柳絮時,會詠出 “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傷感詩句;羈旅他鄉的遊子看見一彎殘月時,會生出無限思念的情感

殘缺是常態,殘缺之美引發審美想象

大千世界中,殘缺是常態,圓滿反而只是瞬間。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殘缺是一種普遍存在。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給人的審美取向也是不同的。秋天的楓葉在杜牧的眼裡,就是“霜葉紅於二月花”;但在崔鶯鶯的眼裡,它就是離人的淚水染紅的。


審美想象是審美主體將眾多相關記憶表象加以組合和創造審美意象的心理過程;是客觀制約性與主觀能動性、隨機性與目的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是具有再造性、創造性的形象思維活動;能使人進入審美活動的殘缺對象,其最大特點就是能激起主體的無限想象。殘缺的地方能引發人們積極創造。殘缺美的審美活動實際上是從局部走向整體、 從殘缺走向圓滿、從單一走向豐富的過程。

殘缺的對象之所以能夠引起人的諸多心理活動、使人產生美感,是因為人類社會和宇宙萬物瞬息萬變,圓滿是瞬間,殘缺是常態。 人類總在不斷地追求完美,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人生的過程就是與殘缺相伴、修殘補缺的過程。經歷過殘缺,人生才會有樂趣,才會更圓滿。所以殘缺美現象體現的是世界的本質與終極,表徵的是人類詩性生存的智慧。


▶當然,“殘缺美”不能無限擴大,並不是任何殘缺的藝術都是美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畫與油畫的人物,就不能像石膏胸像那樣可以剪切掉人物的手臂,所以把“殘缺美”的概念從視覺藝術中牽強附會地扯到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也是不科學的。

所以我們不能把“殘缺美”概念泛化,將“殘缺”與“殘缺美”或 “殘缺藝術美”的混淆,使得“殘缺美”的概念邊界日益模糊,甚至走向了反面。但是我們也要承認,在某些藝術領域,殘缺也是一種美。

文化,開啟美的感知。-END-@卡季奇

Mr卡季奇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殘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說,不美的,如圓明園,它或許更多地是一種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從這裡也可知道,欣賞殘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麼,不知道缺了什麼很難覺得作品美.就像一位書法家看到敦煌殘紙,它會想像出一筆一畫的動勢,普通人則只當是殘字而已;一個不瞭解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到圓明園,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礫,美從何來?而熟悉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時則可填補出所缺的東西,瞭解這一段慘痛歷史的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看圓明園,當又是另一種心情.這不知算不逄殘缺美,但說是殘缺的力量應該不過分.

殘缺也是一種美,

春天因沒有果實才有了花的璀璨,

夏天因少了涼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熱情,

秋天因少了綠色才有了紅葉的燦爛,

冬天因少了生氣才有了雪的潔白.

早晨因太陽沒有升起才有了晨曦,

黃昏因太陽落山才有了夕陽,

晚上因有圓缺才有了月牙,

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傘朵,

霧天因少了陽光才有了朦朧.

愛情因有了碰撞才產生激情,

生活因有了困苦才知甘甜,

工作因有了矛盾才獲得成功,

維納斯因有了斷臂才登上藝術高峰,

我的學生也因少了睿智才更顯純情.

事物本身都是殘缺的,

然而殘缺更顯其美的質樸.

完好無損、十全十美,

只是一種虛幻的夢境.

如果所有的都那麼完美,

那麼好與壞,美與醜,幸與不幸,

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只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美的形式的紛呈.

愛他們吧,

智殘不是他們的過錯,

是因為上帝的不公!

愛他們吧,

拋棄他們是在褻瀆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都來做一棵大樹,

為他們的生活撐起一片愛的綠蓬.

殘缺與美的關聯使人們很自然的想到斷臂維納斯.儘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人體由於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①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殘缺的維納斯畢竟是令人遺憾的,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放異至善至美的舉動,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殘缺不一定都能夠成為更高意義上的美.但維納斯的殘缺的確是一種高尚的美.維納斯是神聖的愛神,她心甘情願為愛情與美滿付出一切!她的殘缺只是形體上的殘缺,而並非心靈上的殘缺.形體上的完美很可能會掩蓋心靈上的殘缺,就象外表美麗的人不一定都有一顆美麗的心靈一樣.維納斯的這種形體上的殘缺更能夠讓人透過她殘缺的外表去領悟她心靈的高尚,純潔與美麗,她的殘缺實際上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完美,是更高意義上的美.

都是搜到的 你自己看看有沒有合適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博主有所幫助!






任秋山


世上萬物都沒有絕對的完美,春去冬來,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滄海桑田世道輪迴。沒有醜就沒有美,沒有壞就不存在好,沒有惡就不會有好……都是相伏相依的,都像一對經常吵架卻又挺恩愛的夫妻,誰也離不了對方,離開了就會失去生命的意義。

完美只是人的一種自我感觀,它也離不開殘缺,沒了殘缺就會失去完美存在的意義。

至於生活中所謂的“殘缺",那都是自然的東西,不是人接不接受的問題,那本來就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世上有一種美叫作殘缺美,其實美就來自於殘缺,是殘缺襯托著美的展現,一心追求絕對完美的人,純對是一個腦殘……[呲牙][呲牙][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3666464324551強強組h


美的形式是各種各樣的。

至善至美是一種美,殘缺也是一種美。

只不過美的表現方式是不相同的。

美的產生是人類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長期的生活體驗逐漸積累形成的。人類對於美的認識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面不斷髮展的過程。

一件藝術作品,有的人認為十全十美的才是好的,而有的人卻認為有一點瑕疵才是更真實的,更好的。盡善盡美,無可挑剔,往往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相反有一點點小問題或者小瑕疵,卻常常讓人能產生聯想或者是引起爭論。

據說大藝術家羅丹,他在進行雕塑人物的時候,整個形象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其中的一隻手更是美的不可方物,無可挑剔,他的學生和一些觀賞者都讚歎不已,然而羅丹聽到了讚美以後,他拿起一把斧頭,把那隻非常漂亮的手給砍了下去,眾人驚訝不已,問他為什麼要這樣。

羅丹說一件藝術品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整體,而這件作品裡的一隻手由於太突出,喧賓奪主,破壞了整體美,所以應該把它砍掉。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整體美與局部美的辯證關係。

另外,眾所周知的美神維納斯。剛開始這個雕塑並不是這樣的,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她兩條胳膊都掉了。後人無論如何設計都不能夠達到她那種理想的形態體態,所以只好作罷,於是就變成了現在的殘缺美。

除此以外,再比如說中國的各種石碑書法,由於自然風化和各種原因的破壞,曾經完整的藝術作品都變得殘缺不全,造成了一些所謂的殘缺美,其實這些殘缺美,也是無可奈何的,只不過是人們為了自我安慰或者為後人無法達到原來藝術家那種高度而找的一種藉口罷了。

歷史上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渾然一體,好像是天然形成的。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裡面儘管有許多錯字,或語句不通順修改的地方,但是整體依然是那種自然而然、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感覺。這樣的藝術作品達到了完美與殘缺互相統一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至善至真,完美無瑕的美與殘缺的美,它們都是人們藝術認識達到了一定境界以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審美體驗。


素心明月


記得餘秋雨在《廢墟》中說過:“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種事物過於完美,就會給人不真實,脫離了大眾的實際,與人們的認識不切合。

而殘缺美是一種彌補美、神秘美;是一種心靈裡重塑的藝術。

1、詩詞中,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時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文字中,商代中後期最早發現的文字除了甲骨文還有金文,由於年代久遠鏽蝕殘泐,形成所謂“金石氣”是二次加工再造的殘缺美,並不代表原作品的真實,字形生動活潑,富有天趣。 ​

3、美術中,我們熟悉的斷臂的維納斯,中國的圓明園遺址等等。

4、電影中,悲劇藝術遠比喜劇藝術更有魅力,如《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小王子》等等,如果結局太過美滿,讓人沒有想看第二遍的慾望。遺憾是美的,才讓人嚮往美好,對生活有期盼。

不是不能做到至善至美,而是缺少,所以才更珍貴。

一起來看看殘缺的雕塑藝術。








小陶老師美術客


這個問題應該是分門別類的看!

如古董文玩,我相信多數人看到的“殘缺”是一種遺憾,這種遺憾並不能覆蓋其他完整器型的美和歷史文化,所以這是一種殘缺美!

如篆刻,延續古老文化的“用品”本身是為藝術服務的,這種有意的“殘缺”是為了“古”為了“傳承美”而產生的“技巧”和“工藝”,使作品增加完美的藝術性。

如繪畫方面,我們不討論抽象派的作品,只列舉一兩個大家,吳冠中和趙無極老師,我們普通人看作品本來就看不懂“全部”,這種是意向的“殘缺”,其實專業畫家看來,這部分殘缺是並存的!並不是藝術家有意“製造殘缺”,而是由內而外的呈現,藝術家看到的就是這些,所以呈現這些,足矣!

所以殘缺一詞對於好或者不好或者所謂遺憾之後的“理由“並不能一概而論,藝術是有深度的“語言”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而已,非要定義為某種特定的情況,也只能是一家之意,切不可盲目崇拜!

此類的分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解答了,意見各有不同而已!

純手工碼字,謝謝關注我的朋友!!!





樂融萬物


殘缺美應該是討論哲學理論中的美,有更深層的理解,而非視覺上的美。

殘缺美,正是因為缺,從而產生諸多空間追求,可是無論怎麼做也恢復不到它本來面目,種種遺憾,達不到……

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都有缺陷,如果一切恰到好處,盡善盡美,大圓滿像佛教中說的極樂世界,那還追求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不就是尋找殘缺的那一部分嗎


若冰之旅


殘缺與美的關聯使人們很自然的想到斷臂維納斯。儘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人體由於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①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殘缺的維納斯畢竟是令人遺憾的,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放異至善至美的舉動,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斷臂維納斯所表現的是一種美的殘缺,是對有著無窮魅力遺憾之餘的感嘆。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帶給人們的卻是一種由殘缺創造出來的震撼之美,是在殘缺的逆境中走出輝煌。如果說前者是殘缺的形象美,而後者則是殘缺的內在美,前者是美的殘缺,後者是殘缺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