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行书越学越不想学,为什么?

沧海度余生


学文征明书法有题主的感觉也是正常的!

文征明学习二王书法,虽说也是书法的一代翘楚,但是,其学习二王的成就不算很高,与其后的董其昌还可以比较,但是与前期的赵孟頫比较久不成了。

现代人可以开放式地学习书法,也就是任何时代的杰出人物,我们都可以学,也可以随时随地观摩任何人的书法,所以,在你学习文征明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董其昌的,赵孟頫的,甚至是颜真卿的,王羲之的书法,你再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对比这些人的书法,当你的书法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后,你通过大量的对比,你会发现文征明书法的缺欠。

我感觉扎实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个现象也说明你的书法认知在提高,要相信自己,不要被那些无聊的人的言语所左右,我的建议是你确认文征明的书法不行,就果断换帖。


一笑貫长天


文徵明书法早受受教于李应祯,沈周、吴宽等人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除章草外,文徵明诸体皆能,是自元初赵孟頫以来又一位全能的书家,而且“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然而,题主所疑惑,为什么学习文徵明的行书会越学越不想学呢?

未能悟透文徵明行书的魅力精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越学越不想学,

学习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一定要从内心里感受到书法家书法的魅力,当然了,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更能深得体会,文徵明的行书取法晋唐两代书家,深得王羲之、智永、欧阳询的笔法精髓,可以说是集众大家之所长,这就是文徵明行书具有魅力精髓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在学习行书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学习文徵明的楷书,其小楷功力深厚,取法赵孟頫、王羲之、欧阳询,而后自成一家,或许有人会担心同时学习两种书体会产生不良好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同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五体的笔法都是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而且学习楷书之后,就可以学行书,所以楷书、行书两者相互轮流学习,就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了,



文徵明行书分大小两种,学习时可大小两种行书同时学习,不易审美疲劳而厌倦,

开篇就说到文徵明诸体善精,是一个全能的书法家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很少有哪个书家可以大小两种行书都擅长,其中,文徵明大字行书受沈周影响,有明显的黄山谷笔法,而更浑厚,小字则以行草为主,取法赵孟頫、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诗》《西苑诗》《杂花诗赋》,


书法是一种不需要“写生”的视觉艺术,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有越学越不想学的心理,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学习书法要讲究灵活性,只要不脱离严谨的“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可以同时学习同一个书法家的其它书体,审美不易疲劳,书法的兴趣就依然存在,多领悟书法带给自身的益处,比如,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不要去想着以书法来获取“功名利禄”,这样学习书法就没有任何压力。


诗夜城主




文征明的艺术造诣非常高,以翰墨书道的理解,其艺术在画画和小楷书法,因为是画家书法,又是江南风格。在书法方面缺少钟繇或王羲之,王献之那样的高古气息,在厚度和内涵方面不够深厚博大,所以难免出现题主所谓的状况。也就是说文征明的书法,特别是行书类风格的作品,因技法太熟,字形唯美,而形态的形质方面有些薄,故初看精彩绝伦,随着学习临摹的不断深入就会发现,文征明的行书有缺少那种意味隽永的内涵。

文人气息浓厚是其优点,意思浅薄却又是其书法的一个缺点,主要是行草书类作品,小楷书法的确精美绝伦,行质俱佳。或许正是因为文人气息浓的原因,才是文征明的书法出现了这样一个不足,也就是所谓的书卷气,而失去了苏东坡那种风格,亦或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与气韵。我们试欣赏一下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卷》,《浒溪草堂图题记》《赤壁赋》《西苑诗》《滕王阁序》《自书诗卷》等行书作品都具有类似的面貌,不过《西苑诗》这件作品,比较其他作品可能上述问题少一些,也显得更精彩,略微有一些以二王书法一脉相承的那种厚度和朴茂感,因此在笔墨趣味是更淳厚一下,更有味道。如果特别喜欢文征明的书法,不妨多临摹一下《西苑诗》这件作品。

同时要想弥补个中不足,也可以临摹一些王羲之或钟繇的书法。








翰墨书道


文征明是明朝人,活了89岁,他诗、文、书、画都精通,他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诸体皆能而犹擅长真、行书,他书法艺术特点是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没有起伏雄浑的气势,较少"火气",稳健,大器晚成。书法风格与他温文而儒雅的个性一样,他长寿也许得益于他终生练习书法。文征明行书得益于他的楷书。他楷书成就突出,功底深厚,他终生不缀的练习研究,学王羲之、欧阳询、智永、苏轼、赵孟頫,集诸之大成。行书讲求规范,转折处十分讲提、按、顿、挫,从不敷衍,字风严谨又典雅。现在很多人浮躁,难静下心练字,练了他的行书,觉得法度严谨、繁锁。再者,文征明行书端正,严肃,不象米芾放荡、自由,楷书的功底要好,而练楷书是很多人烦恼的事。练文征明的行书,一时难以坚持,是正常现象。要向文征明学习,静下心,过了这个瓶颈期,竖持下去,才有成就。也可能有的人喜欢龙飞凤舞,石破惊天的书风,那另当别论。




行书高效练习


民间有种说法,说话晚的孩子,长大后必成大器。按照这种说法,那文徵明注定要成为一位大人物了,因为他八九岁时话还说不清楚。

文徵明算是比较另类的“大器晚成”。年轻时因字不好,生员考试时成绩不佳,于是发奋练字。

但自26岁至53岁期间,十赴应天府乡试皆不中,而此时文徵明的诗文书画早已名满海内。

文徵明书法以小楷最为称道。他早期的小楷受赵孟頫影响较大,起笔尖细,体态略扁,这一点在其作品《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中可见。后期则受晋唐诸家影响,已入化境,其80余岁的作品《归去来辞》《离骚经》等,毫无懈怠之笔。

较之小楷,文徵明的行草略逊。他的行草亦从赵孟頫入手,后学苏、黄、米,再入《圣教序》,用笔精到,萧散流畅,总体以平和为特征。

但正因其行书的用笔、结字准确而适度,艺术个性稳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艺术风格不够强烈。对于性格外向、追求个人风格的学习者而言,学习文徵明行书,便显得索然无味了。

也许,学习文徵明行书,须在阅尽世事,火气尽褪之后,方能体会其清雅、纯正、醇和的风格,让高雅的书法更加平易近人,适应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这话问的蹊跷,谁知道你为啥越来越不想学文征明的行书,不想学行书,文征明同学的楷书也是一级棒,换换胃口也好啊。

当初你选择学习文征明行书,是为了什么?我猜还是被文征明同学脑袋上的光环给吸引了。文征明的确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重量级别的选手,500年来鲜有出其右者。

文征明同学画像

文征明是一位诗文书画全才,论书画,他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论诗文,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这样的人物要是搁在今天,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如今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是以古人诗文为创作对象,还有人能写出来诗文吗?

文征明书画作品

文征明的行书温润秀劲,法度严谨,意态生动。看上去很温暖,很亲切,虽然没有多么雄浑的气势,但扑面而来的是晋唐书法的雅韵风致。

本来你选择学习文征明行书,也的确是不错的选择,耐下心思,笔耕不辍,假以时日,定有斩获。但很可惜看到你已经开始抱怨了,这又何苦。

文征明行书作品(局部)

既然这样,我就建议你改弦更张,从今天开始,学习文征明的楷书,要知道文征明的楷书才是后世人不断赞许的楷模,人称“明朝第一”。你看看下面关于文征明楷书的评价:

明散文家王世贞《艺苑言》: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明散文家王世贞: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笔不能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征仲恒自负隶法则不尚古人,而歉于篆。然余得《千文》一本,亦在吴兴堂庑也。

文征明楷书作品

另外,清代文学评论家朱和羹也说过:“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由此可见文征明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分量及地位有多显赫。

怎么样?静下心来,笔墨伺候,开始学习文征明的楷书吧!顺祝学习书法进步!

文征明楷书作品


永书101


文徵明行书火气太大 不适合学习 甚至连赵孟頫的字也不建议学 文赵二人以王羲之为师 且作品格调 结字 用笔和书圣差的也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学习学生不如学习老师 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当属集字圣教序无疑 同时应该配合参考 王羲之手札 淳化阁帖和大观帖二王卷 汝南公主墓志铭等感悟学习


哈哈帅帅的我


有时学书法学了一阵子不想坚持了,这也属正常,就像长跑跑到一段距离之后,会有一个时点属于“难点”,而过后就变得轻松一些,又想跑了。练书法也类似。文徵明是值得注意的书法家。

书法家兼有诗、文才识,并书画皆通,这能让其书法更好。文徵明(1470.11.28—1559.3.28)是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也是道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还是比较有韵味的,他不事权贵,特别是坚持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不适应于官场的阿姨奉承之风,任官不久便辞官归故乡,是有骨气的,所以,他有心情和精力专注于艺术,文徵明的书画造诣非常全面,可谓是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被后人称为“四绝”全才,他的书法历来倍受欢迎。

起先,文徵明在书法上是拜李应祯为师,后来又研习前代名帖,广泛涉猎篆、隶、楷、行、草,在书法上是比较全面的,他在书法上的优势是行书和小楷,字体温润秀劲,法度较为谨严,但稳中有动意,虽被人认为缺乏雄浑气势,但其晋唐书法风致也受到赞赏,与行书相比,他的小楷更优秀,其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书体如画风,小楷是他的书法杰作。后人对文徵明的书法评价很高,如王世贞评价曰:“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当然,文徵明书法温和儒雅的韵味更多些,看起来气韵生动不是那么突出,所以,有一些书法爱好者练了他的书法后,坚持不下去,觉得有些沉闷、单调,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的书法的“稳”和“雅”是一些生气勃勃的年轻书法爱好者往往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品味他的字和字的结构,关注其用笔、结体,并与他的画对照着欣赏,或许能发现很多优点,毕竟,他曾被认为是明朝书法第一,又是当时吴门画派的领袖,而且,他在书法上很全面,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他的书法作品,值得深入品味和琢磨。如果能把他的多种书体放在一起,比较欣赏,或许也是非常有益于提高书法水平的。


学习文徵明的书法,未必一定要拘泥于他的行书,他的小楷,他的草书也是很值得临摹和练习的,读帖、模帖,主要是在模仿中有创造性的“消化”,历史上的书法作品只是你借鉴的对象,关键在于“中得心源”,模仿“形似”之后,知其书法之“神气”,在“入乎其内”之后,能“出乎其外”,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的创作欲望,自己的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城观点


我讲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学楷书的人很多,因为楷书的横平竖直显而易见,初学者效果明显,而且很容易达到一个别人相对认可的程度,撇开那些追求更高造诣的楷书大家,对多数人来讲,楷书在于求不变,例如这一横,你只要写成什么样就可以,目标显而易见,甚至堪称精准,这就是人的惯性思维,看得见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学行书和草书,虽然同样有规则可寻,但这其中明显多了变通,而这些无穷变化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所谓十人有十横,各具特色;然而这变化的要领却不像楷书那样明确,需要在练的基础上更多的参悟,这对紧紧想把字写好的人来讲显然太耗费心神,且每次提笔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少了耐心,必然厌倦,不久便会束之高阁~

文先生是书法大家,越学越不想学应该不是其字越来越不入眼,而是在学的过程中对其笔法的领悟越来越少,提升越来越慢,看不到终点;其实书法之道不在乎得,有时候写不出满意的字并非坏事,至少能查其漏,还有进步的空间,学书法正如登山,不仅仅是看沿途的风景,更应体会其中的心境变化,三两步登顶即便是好风景,也必不能入其境啊~


溪云丶初起


文征明书法,本质上承袭赵孟頫书法,把赵体行书的华滋优美,参以李应桢,变为遒劲挺括。

文征明书法在书史没有多大地位。二王系列,明人王宠,陈淳等人,都比文征明个性明显的多。个性特征不明显的书家,本来就不宜取法。

文征明行书,过于字字端正,细劲单调,写小品都难免细弱,大幅大字更难出彩。

文征明行书点画的挺劲,初学根本难以企及,也就说,不适宜初学。但不可否认其参考价值。比如文征明的《悟阳子诗序》,可以练笔,如果字写的笔画软缓不劲挺的话。

如果学小楷,文征明作品是好的范本之一。

当然,这是从书法史和书法取法角度而言。

古人说“取法乎上”。二王一系,风格鲜明,有历史贡献的书家众多,任意选择一家学习都行。不必在二三流书家上面耗力费神。

换个思路,另选一家学习。

浅见薄识,权当没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