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納蘭容若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明白了他的悲與歡

滿清第一詞人,當屬納蘭容若為首。納蘭容若出生於清代豪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從來不用擔憂仕途,因為自他出生起註定前途光明。

但絕好的出身並未使這位富貴公子內心暢快,貼在他身上的標籤更多的是憂思和哀愁。

也許很多人不解,富家子弟衣食無憂前途一片光明,於他們還有何憂愁可言?世人眼光多善變,往往只看見光鮮靚麗的表面,但是內心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卻沒有幾個人能懂得。

理解了納蘭容若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明白了他的悲與歡

古代帝王身居高位,皇權國權高度集中,擁有無限權力與榮耀的同時,光鮮的軀殼之下都有著一顆空洞而孤寂的靈魂。他們生性多疑,認為身旁之人皆不可靠。國事家事心事眾多,卻經常無人傾訴。由此可知,滿足了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千古帝王,也會有他們的煩惱。

世人眼中榮華富貴帶來的歡,也抵消不了容若追求自我實現的悲

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是因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巴金《燈》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層次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理解了納蘭容若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明白了他的悲與歡

從需求金字塔來看,納蘭容若自出生就已經實現了生理、安全、社會等需求,在封建時代的大清王朝,當無數貧農還在為佃租收成發愁的時候,納蘭無疑是幸運的。良好的家庭出生、天賦異稟的容貌才學,加上社會前沿的教育環境,成就了當時最完美的納蘭。

從小讀書過目不忘,十七歲時便入太學、十八歲過鄉試中舉人,十九歲編撰《通志堂經解》、《淥水亭雜識》,年少有為的他通過《飲水集》而名聲大噪,在京城中形成了“世人爭讀飲水詞”的場面。由此,納蘭完成了需求層次中的第四層尊重需要。

納蘭作為一個崇尚精神追求的人,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前面一系列的追求,自然又投入到更高的精神追求當中。納蘭雖然出生簪纓世族,身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身兼康熙御前一等侍衛,但是納蘭的交友觀卻崇尚平等。在他的朋友當中,大多都是嚴繩孫、陳維崧、姜宸英等一些窮酸文人,他們無權無貴,只在才情和文辭方面有所建樹。

理解了納蘭容若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明白了他的悲與歡

世人的眼中,納蘭都是以文采著稱,殊不知他其實文武雙全。滿清八旗子弟從小就開始訓練騎射,納蘭也不例外。五六歲時便開始學習馬背上的技術,之後朝廷任職御前侍衛,也是名副其實的武職。納蘭任職御前七年有餘,其實他的內心一直是不快樂的,天性不羈的納蘭,變成了終日小心翼翼服侍君前的人,內心的無奈可見一斑,歸其原因,文詞才是納蘭內心深處的所愛。

納蘭的一生經歷過幾段感情,無論是青梅竹馬最後變成宮牆之隔的初戀,還是舉案齊眉最後陰陽兩隔的髮妻,亦或是惺惺相惜最後不得不分隔兩地的紅顏知己,都成了納蘭一生的情殤。在追求靈魂感情的路上,納蘭一直不順。

輕而易舉實現了前四種需求,但在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路上,納蘭的經歷可以說違背了初衷。人的一生一旦太過順遂,當他遇到無法跨越的瓶頸時便會思緒紊亂,於是納蘭年輕的生命在三十歲那年便赫然截止。

千古帝王多悲寂,蕭景琰也不例外

作為《琅琊榜》中最不受寵的皇子,蕭景琰最後卻成了萬眾矚目的贏家,從他的經歷一路走來,我們看到的是他一步步實現了內心的各種需求。

皇子出生的他,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指導,文武雙全,因此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了滿足。

理解了納蘭容若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明白了他的悲與歡

當靖王誤會梅長蘇利用太子私炮坊爆炸,特意加重傷亡程度來打壓太子,從而不顧百姓性命的時候,霓凰郡主便立馬為梅長蘇辯解,得知不是梅長蘇的主意之後,儘管階級有別皇子對於謀士面前,靖王也由衷地向他道了歉。

霓凰郡主也曾對夏冬說過:“靖王自有靖王的風骨,即使冒著不被陛下看重的後果,他依然為皇長兄蕭景禹鳴不平。”從這些話語來看,蕭景琰無疑是實現了第三層社會需要。

在梅長蘇的輔助之下,蕭景琰一路開掛,憑藉體恤為民、實事實辦的作風,受到了群臣愛戴和百姓讚揚,最後位列東宮。在劇中有這樣一處情節:靖王成為東宮太子之後,經常孤單而又落寞的一個人沉思。

理解了納蘭容若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明白了他的悲與歡

當黎綱看見之後向梅長蘇反應,梅長蘇便深深嘆了一口氣說道:“景琰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註定充滿了孤獨和寂寞。我身邊好歹還有你和飛流、甄平可以解解悶,但是他卻沒有,這至尊之路註定孤獨。”

靖王從一開始的率真跋扈少年,變成現在處事不驚的太子,其實從他選擇奪嫡之路的那一刻起,他便走上了這條越來越孤獨的帝王路。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說,實現了前四個需求,到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時候,經常會被很多人不理解。

結語:

從納蘭容若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家族顯赫、前程似錦的歡,卻看不到他行不由衷的悲。高處不勝寒,人間真情暖,一個人一生的精神追求沒有界限,但是他越往前,就註定越孤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