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不過烏合之眾的大順軍?

喬治85744078


他的軍隊是一群烏合之眾,打入北京以後直接自立為王,然後以為真的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自立為王就算了還不注意自己軍紀任由他的兵胡搞,另外他也沒分清楚形式清軍才是他最大的敵人,清軍是鐵騎,他的就是一群農民靠著他許諾下發財高官厚祿才跟他乾的從進城到處胡作非為欺壓百姓就能看出,我要是他我會採取以下幾位帝王的政策首先扶植一個傀儡皇帝,但這個傀儡必須是明朝皇室子孫,然後通過傀儡自封一個大丞相,先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想辦法拉攏吳三桂,吳三桂其實也不能全說他是漢奸畢竟他後來也有反清,我覺得可能是吳三桂看出李自成是個匹夫之勇根本木有帝王之才覺得跟他混也不咋地,有點跑題了,再說說假如我是他怎麼才能坐穩江山,拉攏吳三桂,其實清軍騎兵很強是一方面,吳三桂不引清入關李自成至少還能多當幾年,不過他要是一直貪圖享樂不好好弄軍隊的話還是會被清軍滅,相反他利用這幾年搞軍隊我不敢保證能打敗清軍,畢竟還要有懂兵法的或者驍勇善戰的大將才是真的王道,但最壞起碼能拖上幾年被滅,等他徹底消滅了滿洲的清人,這時候就要想辦法殺了吳三桂,然後那個傀儡也可以禪讓皇位了,他在禪讓的時候發一道登基聖旨改國號明為順這才是真正的步驟,自立為王名不正言不順,那就是造反!他起義的時候也應該打旗號是清君側!



太原小馬哥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這個說法,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並沒有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軍。從1644年4月21日至1644年4月23日,吳三桂部與大順軍在一片石激戰兩天,給後者造成了重大殺傷,從而使得後續參戰的清軍能夠以逸待勞,比較快速地衝垮了傷痕累累的大順軍防線。

另外,李自成率領抵達山海關的大順軍號稱二十萬,實際也有六七萬人。吳三桂麾下部隊勉強有四萬人,但真正直屬他的關寧鐵騎只有不足萬人,其它分別是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人以及臨時募集的鄉勇部隊。若想以此絕對劣勢兵力正面抵擋大順軍自然是困難重重。況且大順軍中也不全部是軍事訓練不足的農民軍,有不少都是李自成進軍北京途中在陝西、陝西等地歸降的明朝官軍。這些原官軍部隊都是具有一定軍事素養的。即使是農民軍,也是隨李自成多年的親信百戰之師,並不是臨時招募的農民兵員。

關寧奇兵裝束


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進軍途中


更重要的是,此刻的吳三桂部在京城被大順軍攻破以後已經是沒有了任何後援的孤軍。人員、軍械、糧食、藥品等拼掉一點就少一點,形勢可以說是岌岌可危。若沒有清廷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入關支援,吳三桂部會被一點點地消耗掉, 兵敗只是時間問題。

滿清八旗武士裝束


子夜羌笛


為什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不過烏合之眾的大順軍?

首先,大順軍不是烏合之眾。

如果說早期的農民軍起義軍是烏合之眾,那麼經過與明軍長期的鬥爭,特別是大量明軍軍官加入了農民軍之後,農民軍已經不是烏合之眾了。

以明軍驍將曹文昭覆滅為例,《明史》稱曹文詔為“明季良將第一”,又稱“萬人敵”。要知道,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張飛被稱為萬人敵,此人能與關羽、張飛等人相提並論,足見其驍勇威猛。曹文詔在山西、陝西等地,轉戰千里,經歷了大小几十次戰鬥,斬首36600多人,先後擊敗了王嘉胤、點燈子、李老柴、獨行狼、杜三、楊老柴等農民起義軍,基本平定了關中,在參戰的將領中排名第一,當地士紳讚歎:“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早期曹文詔率領5000名馬,追的數萬農民軍追殺,無人可當。可到了1632年,農民軍越打越有章法,而曹文詔依舊勇猛,追擊敵人,卻陷入了數萬農民軍的重重包圍,左衝右突,無法突圍,力盡自殺。

可見,後期的農民軍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組織,有戰鬥力的隊伍了,早已不是當初的烏合之眾。之後,李自成大順軍又擊敗了名將孫傳庭,控制了陝西大片區域,又有宋獻策等文人出謀劃策,建立了大順政權,逐漸完善軍事政治機構,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小覷的地方割據政權。

其次,大順軍勢頭正盛,作戰頑強。

大順軍在挺進北京的征途中,當地明軍大都不戰而降,攻陷北京後大順軍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在招降吳三桂無果的情況下,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進發山海關,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進行決戰。


李自成帶去山海關的大順軍應在10萬人以上,擁有李亨、李過、劉宗敏等大將,以及唐通、白光恩等明軍降將。李自成久經沙場,剛剛拿下北京,正趾高氣揚,特別是新附部隊急於表現,鬥志旺盛,認為吳三桂軍“可靴尖踢倒耳!

最後,吳三桂兵力有限,大多為新招募人員。

吳三桂為寧遠總兵,所帶關寧鐵騎只有1萬人左右,這也是大明關寧鐵騎剩下的不多的兵馬,吳三桂的兵馬與其說勇敢不如說是作戰經驗豐富,都是靠戰場上率先逃跑出賣隊友才活下來的兵油子,打順風仗可以,見風使舵的功力深厚。

吳三桂是從北京方向從關內出其不意的攻破山海關,降伏了守軍,又臨時招募了數萬當地兵勇,加起來有5萬人。與其說大順軍是烏合之眾,不如說吳三桂是烏合之眾!

山海關大戰

山海關大戰前,吳三桂自知不敵,一方面派當地鄉紳遊說李自成,稱準備投降,一方面聯繫關外的多爾袞,要求借兵剿賊。多爾袞抓住了這個機會,親率八旗主力8萬人趕赴山海關外十里處安營紮寨。

在戰鬥過程中,李自成派遣唐通繞道關外進攻,大順軍則在一片石進攻關口,吳三桂列陣城下阻止大順軍進攻,第一天大順軍攻城失利,但順利拿下外圍的九門口,緊逼山海關關口。第二天李自成列成長蛇陣,形成決戰之勢要一舉消滅吳三桂,吳三桂雖全力抵抗,仍顯不支。而李自成則在一高崗處,坐鎮指揮,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危機時分,吳三桂率少數親兵突圍,親自到多爾袞營帳求救。多爾袞則趁機要挾,要求吳三桂剃髮臣服,並殺馬為誓,併為先鋒,並與吳軍合力夾擊大順軍隊尾,雙方兵力上頃刻發生重大逆轉。

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戰到黃昏時分,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萬,大順軍敗局已定。

小結:

山海關大戰初期,吳三桂不敵大順軍的原因主要如下:

1、吳三桂兵力少於大順軍,兵力對比5萬:10萬。

2、大順軍早已不是烏合之眾,正處於巔峰狀態,士氣旺盛,新附降將急於表現。

3、大順軍自關內攻城,吳三桂難以發揮山海關地理優勢,不得不在城外野戰,而第二天大順軍全力與吳三桂城外之兵決戰,而吳三桂野戰之兵更少,大順軍兵力優勢更明顯。

4、在滿清八旗參戰之前,雙方戰術指揮等方面均無重大紕漏,主要靠雙方兵力對比和戰鬥精神決定勝負的,不出意外,吳三桂將全軍覆沒。

5、滿清八旗的參戰改變了戰局,成為最終獲勝的關鍵。


鄭說豫見


山海關大戰吳三桂若是有戰勝李自成的資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戲碼了,吳三桂本就處於弱勢,敗退也就在所難免。

有兩點需要注意,關寧鐵騎並非全是騎兵,依託城防工事打造的關寧軍,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遠非野戰。

關寧騎兵只有幾千人而已,入關也都是以千為規格,否則以關寧鐵騎昂貴的維護費用,明王朝根本難以負擔。

李自成的軍隊規模浩大,裹挾了家眷和明朝降將,被稱之為烏合之眾並不過分。但李自成山海關決戰,帥領的卻是其麾下的精銳二十萬。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職業軍隊,更是下血本提升軍隊裝備,加上其長期在西北作戰,麾下騎兵戰力絲毫不遜色於任何軍隊。

所以山海關決戰,吳三桂與麾下將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頑強的抵擋李自成農民軍的進攻,已經極其的不易。

多爾袞率軍支援,也是在雙方兩敗俱傷,並趁風勢才取得勝利,李自成經此敗精銳盡失,部眾更加分裂,再也無法阻擋清朝的進攻!


多臻貴


子虛烏有胡言亂語豈可服人,關寧鐵騎是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一支雄軍威騎。平西伯吳三桂為山海關總兵官,這隻鐵騎初建於孫承宗時期,久經沙場血性十足,後遼錦,寧遠大捷後,袁崇煥中反奸計後,其部將調撥吳三桂帳下。追憶一下當初形勢,崇禎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實亡。山海關乃北方通向關外的雄關漫道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當時內缺糧草,以三四個月未發餉銀,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外又多爾袞領七萬大軍虎視眈眈,內有闖王禍國殃民擾亂京機。劉宗敏還縱兵燒殺淫劣無惡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連天。本吳三桂以答應唐通歸屬義軍。但聞知家丁慘報,父親被囚,美妾受辱,不僅龍呤虎跳,怒髮衝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軍將士也義憤填櫻怒不可遏,它們的妻兒父母皆被禍害無餘。真是哀兵必勝眾志成城,無奈出於私憤為報仇吳三桂見多爾袞借兵報仇。老奸巨猾的多爾袞一口應下。1644年4月21日李闖賊和劉宗敏,唐通領八九萬人馬直逼關下,有了多爾袞助陣,關寧鐵騎以一當十銳不可擋,只殺得血肉模糊,風聲鶴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經三天大戰,大順兵亦驚恐萬狀,潰不成軍。但同樣關寧鐵騎亦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多爾袞不愧為戰場鬼才,座山觀虎鬥以久,但見以是兩敗俱傷,以答節點。乃一聲令下,八萬虎狼之師,養精蓄銳勢呑山河,一擊而敗烏合之眾的大順流民爛軍。關寧鐵騎也以無迴轉之力,維心的投靠了多爾袞,成為一個身負國恨家仇的屠賊者。悲慘無奈天不佑也,,,,,,











94310417小云


這裡面提問問題的人要理清一個事情:

關寧鐵騎和大順軍交戰過,並且雙方呈現膠著態勢。最終在戰鬥最激烈時刻,多爾袞帶領的滿旗精銳鐵騎從後方突襲大順軍,大順軍敗退,闖王開始走向滅亡。這就是雙方在一片石之戰的最終結果。那也是關寧鐵騎最後的輝煌。那麼一片石之戰是怎麼樣的一場戰鬥呢?大順軍跟關寧鐵騎又是什麼樣的部隊呢?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提起關寧鐵騎,就不能不說崇禎、魏忠賢、孫承宗、袁崇煥四人。如果說崇禎是"天子受國門",那吳三桂就是國門前的門神。關寧鐵騎是明末最後一隻可靠力量。關寧鐵騎於明末組建,極其可能是孫承宗所定編制,由袁崇煥苦練成型,被部署在大明的關寧錦防線。實行"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政策,使得關寧鐵騎的人普遍有著極強的榮譽心和家園責任心。同時一批優秀將領如祖大壽、滿桂、趙率教也係數湧出。

"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 祖大壽根據《明季北略》說出關寧鐵騎的人員特點。

"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明季北略》中提到的關寧鐵騎戰鬥力。

在明末魏忠賢掌權時期,在國家存亡、大是大非前,魏忠賢也讓關寧錦防線得到非常充足的軍備物資和軍費補給,使得關寧錦防線雖然吃緊,卻在對清作戰中佔據戰略優勢。可惜在東林黨上臺後,這個優勢隨著明朝國庫的崩潰而變得岌岌可危。

而一支軍隊 人數是極為重要的,關係到全局可用之兵,可戰之兵。結合北京保衛戰和《明季北略》、《崇禎長篇》來看,關寧鐵騎部隊兵力在3000-9000以內, 在天啟七年,整個關寧錦防線關內關外相加"一十萬七千三員"(戶部尚書郭允厚)。再者當時人員欠缺,加上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投降跟祖大壽清軍,一部分留關寧錦防線跟隨吳三桂,一部分入關鎮壓農民起義,最終在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時,關寧錦防線實際留存的兵力恐怕不足十萬人,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僅僅數千,是最後的碩果。

大順軍,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在跟吳三桂交戰前,李自成已經攻下北京。大順軍以農民兵為主,數量龐大,在當時能以人數優勢取得戰術優勢進而獲勝,但沒有非常嚴格的軍事訓練,作戰能力實際無法比擬當時的關寧鐵騎。且在關內以步兵作戰為主,對騎兵沒有過多交手,這是一個伏筆。李自成入京第二天,便派人招降吳三桂,當時大明僅僅剩下關寧錦防線還在做困獸之鬥,吳三桂傾向於詔安,以留後路,也是對部下的交代。由此李自成認為"四海歸一,天下大定",心裡小農主義的貪婪、自私、享樂一面顯露出來。其部下大將霸佔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全家被抄。這個錯誤導致吳三桂直接站在了大順軍對立面。

一片石之戰前,1644年4月18日,李自成率領率領三十萬人馬兵臨山海關——關寧錦防線的核心要地之一。4月20日,爆發山海關戰鬥。吳三桂為了緩解山海關所受壓力,被迫出城迎戰,以劣勢兵力交戰。隨後山海關外四座子城失守,吳三桂退守山海關。隨後4月22日,又在九門口,吳三桂再次跟大順軍主將唐通激烈交戰,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此時吳三桂的山海關陷入危機處境。兵力的絕對劣勢,加上大順軍士氣高昂,對關寧錦防線而言極為不利。此時,吳三桂的主力在石河西,但是山海關周圍的北翼城、東羅城更加危險,大順軍用紅衣大炮不斷轟擊吳三桂的城防,而吳三桂還要防止內奸。

最終吳三桂手下也建議,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自己最終也同意了該方案。隨後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從未面對過精銳的清軍,但是此時李自成並不懼怕,吳三桂跟李自成隨後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交戰,隨後是多爾袞趁著大順軍已經跟吳三桂拼得精疲力盡,率領數萬精銳突襲大順軍,自此闖王李自成的大順主力損失慘重。此時是1644年5月30日。


靜聽竹林風


李自成的大順軍並非烏合之眾,這是個關鍵!

還有並不是吳三桂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他可並沒有失敗。

根據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一書中的考證,山海關一片石之戰的時候,李自成的兵馬是將近十萬名,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馬合計約五萬。

以人數上來說,李自成的兵馬可是佔有巨大優勢。

而且宋安之參考其他資料,發現一個問題,李自成帶領的兵馬,應該是“老營”兵馬,也就是說是精銳部隊。雖然大順政權因為擴張太快了,導致軍隊戰鬥力迅速下滑,但“老營”是一支久經沙場的軍隊,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吳三桂並沒有敗給李自成,因為兩者激戰了一晝夜,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突然出現,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只能說戰到難分難解的分上,應該是吳三桂已經有不支的情況了,所以多爾袞看準時機出手的。

所以總結來說,李自成兵力上佔據優勢,以將近十萬兵馬對吳三桂將近五萬兵馬。戰鬥力上,大順軍隊雖然不如吳三桂的軍隊,但他們的戰鬥力也不弱,並非烏合之眾,所以戰到後來,吳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況。


宋安之


說李自成的軍隊是烏合之眾的,大概忽視了一個現實:李自成軍是最早對清軍作戰的漢人隊伍。

李自成軍為什麼要和清軍作戰?因為李自成很有遠見,他知道清軍要入主中原。

為什麼吳三桂不與李自成軍合作?因為吳三桂認為李自成逼死崇禎皇帝,吳三桂向清朝借兵,平定匪亂。

這兩個觀點可以說沒有錯誤,只是時代選擇不同。李自成抵抗清軍,說明李自成有保護祖國的覺悟。這種覺悟已經比南明史可法之類人好多了。

這種覺悟下的軍隊,絕不是烏合之眾。且不說李自成軍打敗過清軍,就算李自成死後,李自成軍依然反清,李自成軍的李過高一攻部是抗清最堅決隊伍,抗清十年,叫做夔東十三家。

這種覺悟的隊伍,絕不是烏合之眾。事實上李自成是明末農民的代表,他們雖然有落後的地方,但是也有抵抗壓迫的革命精神,這種隊伍不能汙衊。

怨就怨明朝太腐敗。比如崇禎國丈周奎,用國家買軍糧的錢買了菸草,前線無糧,導致寧錦之戰失敗。他不支持崇禎捐款倡議,反而給李自成捐款,被李自成手下打死,活該。就是這種敗類太多,大明才會亡。

罪責不能怨農民,農民只是想要口吃的。


夢香寒冰


如果是按照《明朝那些事兒》的記述來看,確實關寧鐵騎的戰鬥力被誇大了。不過這支鐵騎軍確實明朝末年實力最強的隊伍,雖然不像小說裡那樣可以壓著清軍打,但是和滿清八旗的正白鑲黃同等人數打個五五開還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這裡要區分一個概念,即關寧鐵騎和關寧軍還不是一回事。關寧軍是孫承宗和袁崇煥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大明遼西地區通過朝廷增兵和招募原遼東遺民而組建的朝廷募兵,裡面分為車—騎—步三大塊,在孫承宗時代,關寧軍的步騎車比例大概在步:騎:車=3:1:3,而到了袁崇煥擔任督師的時候,為了追求更高的機動力,關寧軍的組成中騎兵的數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致到了步:騎:車=3:5:3的比率。而所謂的關寧鐵騎,只是關寧軍騎兵中的家丁部隊而已。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他為了能夠和清軍硬碰硬的野戰,花了兩年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五萬人規模的重騎兵部隊,這些人及其擅長野戰,裝備精良,有高質量40斤重的棉布鐵甲,還有各種精緻的馬槍、可以當錘子使的三眼銃和眉間刀以及弓箭,其統兵將領為祖大壽。對於關寧鐵騎之所以可以成軍這麼快,並且短短兩年便可以如此善戰,根源是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說這五萬騎兵部隊中最善戰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鮮明的家丁特色。而明末最抗造的關寧鐵騎,也就是這3000多人。

至於關寧軍打的仗也是有的,八旗軍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正面戰爭,跟農民軍更是打了大大小小十數場。其中打農民軍基本上是碾壓式摩擦,這個沒什麼說頭。就說一下和八旗軍打的兩場戰役:廣渠門之戰和松錦大戰。

根據廣渠門作戰的情況,祖大壽自帶一軍在城門南,那必然最精銳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據史料顯示,莽古爾泰是率領左翼四旗並蒙古諸部,在到達廣渠門之後率先和祖大壽交手,而激戰之後,祖大壽力退敵軍。四旗兵力理論上是3萬人馬,另外蒙古從軍是2000,而祖大壽這邊應該也是關寧軍主力,人數上和清軍相差不大,所以從這個戰績來看,關寧鐵騎和清鑲白旗以下的旗軍戰鬥力是不相上下的。

在松錦大戰中,關寧鐵騎已經被吳襄和祖大壽交給了吳三桂。乳峰山會戰,吳三桂以兩萬鐵騎軍反覆衝入清軍陣中,直接將兩萬清軍伏兵打的七零八落。比較好笑的是,此役清軍擊退明軍的進攻所用的戰術,竟是明軍曾經最擅長的火炮戰術。

所以說雖然關寧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但也絕對是明軍裡實打實的中堅力量了。

而且,吳三桂只有四萬人,大順軍號稱80幾萬,實際上也有20多萬,處於絕對性優勢,而且還有十餘萬精銳騎兵,吳三桂單靠自己肯定無法抗衡。吳三桂在山海關被滿清和李自成前後夾擊,想要生存只能二選一:投李自成不可能,因為有殺父之仇,只好投滿清。其實滿清或者李自成單挑吳三桂都不會贏下來!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大順軍真正較量的戰鬥是“一片石之戰”,參加此戰的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已不是當年和後金鏖戰不休,正面硬鋼後金騎兵的明朝鐵軍。大順軍也不是烏合之眾,而是歷經百戰、鐵血征伐的闖王“老三營”精銳。

退到山海關的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末期朝廷在遼東組建的騎兵部隊,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主要是為了對抗後金的八旗軍。明朝朝廷“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精選身體強壯的遼人組成,主要將領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它的名稱是後人稱謂的。

關寧鐵騎的威名是在與後金的戰鬥中逐漸形成的。主要戰績是在寧遠大戰中一站成名,後來九千鐵騎守北京而名震天下。

袁崇煥被冤殺後,關寧鐵騎被分成三部分,大部分由祖大壽率領,一部分由吳三桂統領,一部分進關鎮壓農民起義軍。

崇禎十四年(1641年)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祖大壽率麾下關寧鐵騎降清。

山海關大戰時,吳三桂的兵力約5萬人馬,其中關寧鐵騎1萬多人。

征討吳三桂的大順軍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政權後,即出兵東征,攻向北京。一路血戰,攻城拔寨,至攻破北京時,兵力超過十數萬人,其中李自成嫡系“老三營”近半數,都是浴血奮戰的精銳部隊。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即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和吳氏家人被李自成部下擄去憤然作罷,轉身與清兵取得聯繫。

李自成起兵討伐吳三桂,出兵十萬,和吳三桂在一片石大戰,雙方相持不下。

吳三桂早在李自成出兵前,已向清兵求援。清兵八萬兵士在李自成和吳三桂兩敗俱傷時殺出,李自成大敗。

關寧鐵騎是明朝為討伐異族而建的,曾有輝煌的戰績,但部分跟隨祖大壽投降後金,餘部又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兩敗俱傷後降清。關寧鐵騎成為歷史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