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样合理吗?

悠悠乡村路


出嫁女也是该宗之传脉,参加捐资是合理的,但捐多捐少,有捐无捐都不能强勉,随其心意为妥。


老农民10541


问: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样合理吗?

祠堂是村里祭祀祖先的地方,还有就是村里办丧事也会在祠堂举办,因此祠堂对于村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场所,自然要加以维护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子开始重修祠堂,动辄几百万,这对农村来讲可是一笔庞大的数目。

农村有大小之分,人口多自然就很容易凑够钱,人口少,就要想办法凑钱。

我记得三年前我丈母娘所在的村子盖祠堂,他们村子不太大,凑钱的方式按人头算,人均600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都要出,他们出300就行,出了钱的,名字都会留在祠堂的捐献牌上。

这么算的话,我丈母娘家一家人就得出好几千元,我感觉这钱有点多了,特别是在农村,本来收入就有限,谁叫家里人口多,再说这是为盖祠堂出钱,是好事,村民也乐意出这个钱,即便如此,想凑够100万也是个难事,按这个收取标准,起码要有四五百户才能凑够这个钱,可是村子哪里有那么大,所以村里还允许私人捐钱,捐得越多,在捐献牌上名字就越靠前,而且捐一万的也有,筹够100万左右,祠堂基本就能盖下来了。

当然像那些大的村子,建一个祠堂花了几百万的也有,那是村子大,祠堂建得特别豪华,村民以此为骄傲,像我二姐夫他们村的就花了250万,祠堂修得高大上,祠堂前面一个用水泥铺好的广场,旁边还有篮球场,再前面修建一条人工河,人工河上再架桥,差点形成旅游胜地。

总之在农村里建祠堂,我觉得嫁出去的女儿出钱是合理的,毕竟女儿从小在村子里长大,虽然嫁了人,但是也算半个家乡人,时不时还要回老家探亲,所以这钱该出,你觉得呢?


每日新况


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按照传统观念应该是不合理的!因为在村里居住主要是依靠男系家族组成的宗族熟人社会,在家谱或族群内部事物活动中一般是不包含外嫁女群体的!如果大家过年时可以看一下自家挂墙上的“家谱”,上面只有男系一代代传承,除了男方配偶外,就是男性子孙后代延续,根本不会标注外嫁女!

在传统观念里,对于外嫁女群体来说,因为民间会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般都会以外姓亲戚对待,而且一旦女儿出嫁后,往往就会归类为女儿婆家所在的家谱之上,自然不能再在娘家所在宗族族谱或祠堂里出现了!既然没有权利入家谱,也就没责任或义务去承担相应的宗族建设活动!

说到农村的祠堂,里面会供奉着族人共同的祖先,主要是村里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有时候也会成为村里人办理婚丧嫁娶之事的地方。而对于村里宗族进行相关祭拜或有一些重要事物时,也可以在祠堂前进行聚会活动,例如表彰族里的一些先进个人或有巨大贡献的人,都会在祠堂里写明标注!

而从过去传统祠堂的建设来看,由于祠堂秉承“一姓一祠”的理念,过去对于宗族规矩是特别严格规范,基本上是不允许外姓人参与或进入祠堂,就连村里族内的妇女和未成年人都不允许擅自入内。毕竟祠堂是一个族群的尊严之地,是家族的“圣殿”,是后世子孙共同敬仰祭拜的地方,是不允许随意闯入或外姓入册的!

事实上,过去对于外嫁女会有“娘家见外夫家嫌弃”的说法,往往娘家和婆家祠堂都是不允许入内的!因为传统祠堂只是古代宗族社会的一种产物,由于过去人重男轻女,往往女人的地位很低,对于外嫁的女人不仅无法进入娘家的祠堂,有时候也不能进入婆家的祠堂,因为对于娘家而言,嫁出去的女儿是外外姓人传宗接代,总归是外姓之人,已非我族人视之!而对于婆家来说,会认为媳妇是外姓人,始终是嫁进来的,不会被信任,因而也不能进入祠堂!另外,女人因为有月经,在民间会被认为是不洁污秽之物,是不允许踏入祠堂,玷污族人圣殿而冒犯祖先的!



所以说,如果宗族里祠堂都不认同外嫁女的身份,又凭什么让嫁出去的女儿也出钱参与呢!除非当地祠堂的规矩已经发生改变,也可以接纳外嫁女人的参与并可以入册供奉,这样或许出钱还说得过去,但这样似乎就会打破宗族存在的意义,毕竟男女都可以传宗接代的话,实际上也就没有了宗族观念!


龙百晓生


你好!我是楚乡农,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这个农村建祠堂的问题,确实在我们这边农村也非常的兴起,尤其是前些年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改建和扩建祠堂,也不知道是跟哪门子风。一个湾子一个姓氏的都重新扩建新的池塘,有些甚至还称得上豪华。

我个人觉得如果是年代久远的祠堂需要翻新的那情有可原,有些才做了没有几年的又拆掉重新扩建。这样我觉得真的是太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了,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小湾子才几十户人家,做一个现代的祠堂需要70-80多万,有些做的大都有1-2百万的!想想都觉得浪费了,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是没错的,但一味的铺张浪费、攀比我觉得没有必要。



就像问题中提到的这个问题,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姑娘虽然生是这里人,但是她们已经嫁出去了就应该属于婆家那边的。如果是嫁出去的姑娘自愿捐款,那是理解说的通,如果是强制性的那就有点不合理了。为什么我说不合理呢?在祠堂的灵牌上,刻的都是已故的先人的名字,同时也包括了祖上的妣氏(也就是说嫁过来的太婆都是有牌位的),从来没有看到嫁出去的的姑娘已故后上到自家这边灵牌上的。
所以说既然自家这边灵牌没有嫁出去的姑娘的位置,那么就不能强制让她们来交费!如果没有本事做大祠堂,那就做小一点没有人会责怪!


楚乡农


祠堂在一些乡镇还是比较多的,在城市都是比较少见。都是同一姓氏的人大家出钱建造的。祠堂的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祭拜祖先的。这么讲吧,我们是有爸妈生的,爸妈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生的,那更上去就是我们的祖先了,没有我们祖先也就没有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拜祖先的美德,祈求祖先能庇护保佑,能让我们的下一代福寿安康。所以大家就会建造一个祠堂来供奉我们的祖先。

到了每年的清明节之前我们同一姓氏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祭拜完之后大家都会在祠堂里面摆上很多桌吃一顿,这些钱自然也是大家出的。记得以前每年都会去祠堂一次,而现在我也很多年没有去过了。因为都在外面上班的原因。

嫁出去的女儿到底要不要出钱个人感觉就凭自愿吧,其实真的不差那么点钱的。因为同一个姓氏的人那么多,有钱的多出,没钱的少出,我们祠堂就有个牌子建祠堂时候每个人出了多少钱。从几万到一两百不等,看家庭情况出。如果嫁出去的女儿户口没有迁出去有经济能力可以出点,没有经济能力可以不用出,户口迁出去就更加没有理由要人出钱了。而且我们这里不是按人头出钱建祠堂的,也都是靠自愿出的,基本每户人家都会出点。

总之这种建祠堂的个人觉得不能强制性要人出钱,嫁出去了她想出就出点,不想出不能勉强别人。

以上是个人所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村里的男青年


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样合理吗?

在南方,家族观念比较重,一个村子里基本都是同姓的,也就是一个宗族的。因此往往都会有一个祠堂,当村中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了,也会到祠堂里一起来商议。这个在不少的影视作品中都是有所体现的,比如家中晚辈犯了大错了,就会打开祠堂,然后宗族的一些辈分大的老人,就会相互商议。

这两年农村里也兴起了修建祠堂的热潮,农夫这边基本上村村都已经修建好了。对于修建祠堂村民都是比较支持的,很少听到有反对的声音,大家都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而且对于修建祠堂,很多人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是钱,如果别的村里都有祠堂了,自己村里没有,那是感觉没有面子的。或者是自己存的祠堂修建得更好,花的钱更多,那也会感觉脸上更有光。当然了,修建祠堂的钱都是村里人出的。有钱的就多出一些,而没钱的则少出一些。在有些地方修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样合理吗?

在农夫这边就是这样,即便是女儿已经出嫁了,但如果娘家要修建祠堂,那也是要出钱的。前几年妈妈的娘家修建祠堂,他们村里负责这个事情的人,就打电话给妈妈说了这个事情。当然了这个也没有具体说出多少钱,完全是凭借着自愿的原则,不出也是可以的。而前年奶奶的娘家村里也修建祠堂,也说到了要捐款这个事情,奶奶也是毫不犹豫从自己的养老钱中拿出了500元。而每一个出钱的人,即便是出嫁了的,在祠堂落成典礼的时候,还会被邀请去吃酒席。

在我们这边,对于修建祠堂这样的事情都是很重视的,大家也很愿意出钱的。这样其实也是为了给父母、兄弟们挣点面子。农村里都是一个熟人的圈子,发生什么事情没一会儿大家就都知道了。而且像我们村里修建祠堂,每一笔款的来源及去向都是张贴出来了的,大家也是一目了然。如果你没有出钱的话,那别人看到了,不仅你以后回娘家了会被人说闲话,而且你在娘家的父母、兄弟也会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农夫认为这个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一定要规定出多少钱,那就有点过分了。毕竟不同的人家庭条件不同,统一的标准则不公平了。毕竟有些人家中有钱,那多出一点也是可以的。可是有些人家中本来经济紧张,强制出钱,心里也会不爽的!对此,你怎么看呢?


农夫也疯狂


娘家人建祠堂在经济条件宽松情况下捐一点资助一下,这叫众人拾柴火更旺,也显你对娘家人的一片情怀。然而,建祠堂而硬性摊派嫁出的女儿家出钱是不太合理可理可不理,建祠堂是一个姓氏宗亲的事,没有要亲戚摊派的规矩。如果是修路建桥那是全民都有捐资的份。


沿岗人


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样合理吗?农村的祠堂一般是一个村建一个,要是一个村里有几个姓氏的话会一个姓氏一个祠堂,祠堂一般是特别节日全村的人祭拜先人用的,而建祠堂所花费的钱是村里的人一起出钱修的,至于嫁出去的女儿是否要出钱,一般来说要是户口还是在娘家,还有一定的耕地使用权,出钱也是理所当然的,要是户口随着她嫁人转去夫家了,是不用出钱的,但娘家是她从小生长的地方,有感情了,她自己愿意出钱,出多少钱是她的事儿,如果她不出钱也不能怪她,要是强行要求她交,是不合理的。

我老公家这边也有祠堂,以前建的时候是全村的人出钱的,本来是说自愿出钱的,但是都出得少,谁也不想给多怕亏,而且有些户,人多,但只给两个人的钱做代表,筹到的钱不够,所以就只能按人口均等出钱,不管年龄大小,而嫁出去的,户口也转出去的就不用出钱,但也有些女的嫁得好的,家庭条件不错,她们也自动给些钱的;而不单是建祠堂,就连清明祭祖,每户每人筹钱买祭品的时候,有些已经嫁出去的女的,也自己愿意出钱的,可见,它们对娘家先人还是很敬重的。

现在那个祠堂用了好多年了,每一年,全村的人会一起去祭拜几次,有时候村里有人生孩子了,那一家也会去祭拜一下;或者农历的初一/十五村里也有人去祈福的。

去年,我老公去拜祭回来,然后说那祠堂挺旧的了,也没见村里的人筹钱修一下,倒是每次祭拜的时候都积极的筹钱买头猪去祭拜,祭拜完之后大家就分猪肉。

其实修祠堂是要花钱的,而现在农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常年不在家,有些人就不怎么想出钱修,毕竟钱都是按人口给的,每人均等的给多少这样,所以不好筹钱了。

嫁出去的女儿,是夫家的人了,特别是户口已经转出去的,说句实在话,她已经不属于那个村子里的人,村里的一些事儿跟她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了,只是她的父母兄弟家人在那个村子里生活,她节日回去看看,所以要嫁出去的女儿出钱,有点强制性,应该是把建祠堂这件事儿跟她说,如果她愿意出钱就出,不愿意出也不勉强,人性化些更好,有些农村的女子就算嫁人了,但娘家那边在她心里还是她的根,娘家那边要筹钱做什么项目利于村里人利于娘家人的,她都乐意出钱的,不用你刻意去要求她给钱。


乡居小菜


问:农村建祠堂,要求出嫁的女儿出钱,这合理不?

农村和城里的社交有很大区别,大多数农村主要是土生土长的宗亲、沾亲带故的熟人社交,而城里人的流动性很大,主要是以经济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社交。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农村独特的社交关系表现为凝聚力更强,而强大的凝聚力有大部分来自于祠堂、宗祠,祠堂在农村人心中的神圣和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农村人热衷于修祠堂,村里没了祠堂就好像没了一个核心。好些人对祠堂的理解大多源于电视剧,祠堂、宗祠、宗族、族长、族谱、家谱等概念会一股脑冒出来。

在柴刺楸老家,祠堂除了是家族议事的地方,还是每年清明节举办清明会的地方,没有祠堂的村子连清明会都不举办了。有些村子的祠堂在以前被改做了生产队的保管室,后来又分配给了农民居住。现在,经济发展了,农民对祠堂更加重视了,没堂祠的修祠堂,老旧的祠堂也会翻修。那嫁出去的女现在需不需要出钱呢?



一、为什么要想出嫁女出钱呢?

在以前男尊女卑的年代,女的不能上家谱,嫁人后也要随夫姓,所以修祠堂多是以男丁来算。而今,大家地位都平等了,出嫁女也一样。

而现在,由于某些家庭独生子女,所以一个村的男丁不比从前旺,如果不算上出嫁女,每家摊凑的钱会很多。让出嫁女出钱,此举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姓男丁不多。



二、出嫁女该不该出钱修祠堂?

在农村,修祠堂的款项一般分为摊凑和捐赠两部分。摊凑就是按照男丁数量来计算得出每人出多少,而捐赠则全凭个人意愿。男丁出了摊凑部分如果愿意,也照样可以再行捐赠。某些旺盛的大姓,甚至在海外宗亲的也会捐赠。

对于出嫁女,修祠堂出钱与否一般是自愿,不能摊派,如果硬性摊凑给出嫁女,那村里如果遇到分钱时,是不是也要分给她们?


刺楸认为,修祠堂属于村里的公益工程,就和修桥修庙一样,修好了大家受益,也可泽被后世。娘家也是出嫁女的家,打发出去的女也是要回娘家的,现在好些出嫁女甚至其子女的户口都还在娘家户口簿上,耕地更是没变,对于这样的应该捐点,不然以后会被娘家村里人指指点点。

在现实中,只要知道了此事,外嫁女捐款是一个比一个踊跃,甚至比某些摊凑的男丁还出得多,因为她们很认同自己也是家族的一份子。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修祠堂要出嫁女出钱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这样合理吗?

在农村里,基本上是每个村庄都会有祠堂,有的大一点村里还会有好几个祠堂,因为他们姓氏不同,有些村庄里以前没有建祠堂的现在看到其它的村里都有建,没有建过祠堂的村里也会建一个。也像电视上看的一样,家族里有什么事也到祠堂里商议。



那么农村里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出钱,合理吗?

农友村里前几年也建了一个祠堂,记得那时建祠堂前,家族里的老人们选了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出来主持这件事,后面经过族人们的商议,修建祠堂的费用,凭个人人自愿岀,有钱的多出点钱,没钱的少出点,但多少都要出一些。

后面也考虑了一下,嫁出去的女儿要不要出钱的问,后来也是经过族人商议决定,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出钱,但可以捐款,多少是个心意,凭个人自愿,岀不岀都可以。



这些钱将由一个族人信的过人保管,建祠堂的所有费用都统一从这边支岀,当然这也是要做帐的,每笔支岀都要详细的记录,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钱,经手的人是谁,都有记在帐上。等修建好后,一项项的公布给族人看。

等到祠堂建好后,做了一牌匾,把出钱建祠堂的名字写在上面,谁家出了多少钱,一看就知道,包括嫁出去的女儿,谁捐了多少钱,都会写上去。那些嫁出去的女儿们也都很积极,有空的回来自己捐,没空的也叫娘家父母或兄弟帮忙先捐下。



所以农友认为在农村建祠堂,嫁出去的女儿可以用捐的形式给村里建祠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