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常山趙子龍,我乃燕人張翼德,關羽自報家門為何只用2字?

未到傷心處丶


關羽這個人心性矜高,狂傲自負,自尊心特別強。他在不同場合、不同地位的情況下,自稱也各不相同,也反映了他的心理狀態。

咱們來看看關羽的幾次自稱。

1.姓關名羽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初遇劉備和張飛,關羽的自我介紹比較詳細。

回目: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關羽向劉備和張飛介紹自己,“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他還明確承認,自己是個正在被通輯的殺人犯。

關羽說的這麼詳細,是把劉備和張飛當兄弟,將自己的情況坦誠相告。“長生”這個字,是關羽唯一一次告訴別人。

2.小將

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回中,關羽請命出戰華雄,自稱為“小將” 。

回目: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被呂布麾下猛將華雄所阻,連敗數陣,眾人正在撓頭,關羽請命出戰,大呼:“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

關羽當時只是個馬弓手,地位卑微,但他自尊心很強,又立功心切。但前面出戰的一個是“驍將”俞涉,一個是“上將”潘鳳,關羽的地位與他們相差甚遠,於是自稱“小將”。

3.關雲長

在《三國演義》的第十九回中,關羽率兵攔截呂布,自稱“關雲長” 。

回目: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呂布在小沛被張飛擊退,倉皇而逃,撤退途中又遇到關羽攔路,關羽立馬橫刀,大聲喝道:“呂布休走,關雲長在此!”

呂布此時是一方諸侯級別的人物,關羽的地位完全無法與其相比,所以乾脆自稱“關雲長”。

關羽另一次自稱為“關雲長”是在北征襄樊的戰役中與龐德對陣中,在《三國演義》的第七十四回。

回目: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關公隨即橫刀出馬,大叫曰:“關雲長在此,龐德何不早來受死?”

4.關某

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中,關羽土屯約三事,降漢不降曹,見曹操後自稱“關某” 。

回目: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關公被困土山,張遼勸降,答應了關羽的條件。關羽下山來見曹操,表明心跡“關某若知皇叔所在,雖蹈水火、必往從之”。

關羽遇到曹操時通常以“關某”自稱。比如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十回中,華容道捉放曹時。

回目: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曹操兵敗赤壁,誤走華容道,遇到關羽率兵伏擊,曹操縱馬向前,與關羽打招呼:“將軍別來無恙?”,關羽欠身回禮:“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

5.劉玄德之弟關某

關羽對平常人也自稱關某,在《三國演義》的第二十七回中,他與老莊主見禮,自稱關某,但加了個前綴“劉玄德之弟”。

回目: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關羽掛印封金,護著兩位嫂嫂千里走單騎,天晚時,到了一個村莊求宿安歇。與莊主相互見禮,關公自稱:“吾乃劉玄德之弟關某也” 。

關羽此時正思兄情切,迫切希望找到劉備,所以在村中這樣自稱,應該是想獲得一些劉備的消息。

6.漢壽亭侯關某

在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的過程中,關羽曾經兩次以爵位“漢壽亭侯”做為自稱。第一次是在路過洛陽關時候。


關羽護送兩位嫂夫人路過洛陽關,遇到守將韓福引著一千人馬,攔在關口,韓福詢問,關羽回答:“吾漢壽亭侯關某,敢借過路” 。

關羽在黃河延津渡口,遇秦琪時也自稱“漢壽亭侯關某”。


關羽在過五關後,催動車仗來到黃河渡口,秦琪攔住相問:“來者何人?”,關羽回答:“漢壽亭侯關某也。”

關羽以爵位“漢壽亭侯”自稱,有驕傲的成份,有以勢壓人的成份,還能讓人想到他因功封爵的來歷――白馬坡一戰,還有以武力相威脅的成份。

7.我

關羽還曾經稱過“我”,是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十二回中。

回目: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曹操率兵遠襲劉備,在當陽一戰,大敗劉備,張飛喝斷當陽橋,保著劉備撤退,曹操率兵緊追不捨,正在危急時候,關羽率兵從山坡後衝出,大叫道:“我在此等候多時了。”

比較稀奇,不知道關羽為什麼會這樣自稱。


饞嘴肥貓鏟史官


趙雲自報家門的方式是籍貫(常山郡)+名字(趙子龍)。

關羽也可以像趙雲這樣說:吾乃河東關雲長!

不過關羽這麼報就沒有趙雲的效果了,為何呢?

因為趙雲在常山郡是出了名的帶頭大哥,黑道白道通吃的那種。史書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其中“為本郡所舉”,就是趙雲是常山郡官員公認的豪傑,在當地很有影響力。而“義從”是趙雲的私兵,多半是跟他摸爬滾打多年的社會閒散人員,“吏兵”就是有編制的胥吏和士兵。

這兩句話是不是讓趙雲帶頭大哥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當時的趙雲最多20歲。所以趙雲這樣自報家門不僅能體現自己的能力,還能回憶起那段美好時光。

但關羽就不能了。因為關羽是在他們老家犯了案子跑出來的案犯“亡命奔涿郡”,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如果這樣自報家門的話,關羽難免會想起他在老家犯下的案子。

張飛自報家門的方式是地域(燕人)+名字(張翼德),類似於現在的我是東北XXX,意思是爺打架厲害,識相的趕緊下馬受降。

張飛這麼說是有道理的。他老家涿縣屬於幽州,古稱燕地,是東漢最北邊的一個州,和遊牧民族控制區接壤。在長期和遊牧民族的對抗中,幽州人普遍習武強身,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很能打的。

關羽倒是能像張飛這樣說“吾乃幷州(人)關雲長!”因為幷州和幽州相鄰,也是東漢北方邊境上,和遊牧民族控制區相鄰,幷州人也多產豪俠,習武成風,打架能力也是數一數二的。不過關羽不屑這樣說,畢竟太掉價了。

關羽和趙雲、張飛不同,他熟讀春秋,是個知曉大義的“讀書人”,性格較內斂,不喜歡整帶地域色彩的。所以在沒有官職的時候,就直接以名字自報家門,如“關雲長在此!”言簡意賅。

當他被迫降於曹操的時候,均以“關某”自稱,不張揚,也不自卑,有理有節。當他被封為“漢壽亭侯”後,便以“漢壽亭侯關某”自稱,頓覺高大上。乃至後來關羽坐鎮荊州,成為一方“諸侯”時,關羽也仍以關某自稱,這不僅符合關羽的性格,也符合關羽身份的變化。


石頭說歷史


這裡所說自報家門,是說的《三國演義》。

一、首先來看關羽如何自報家門:

1.關羽除時溫酒斬華雄,本應是個小兵,而關羽卻自稱“小將”。

2.後來,關羽跟隨劉備,開始領兵帶軍,自稱“偏將軍”、“關某”。

3.關羽在曹營時,曹操封了關羽“漢壽亭侯”,之後關羽隨離開曹操,但仍以“漢壽亭侯”自稱。

二、再來看關羽籍貫

常山趙雲、燕人張飛、南陽諸葛亮,關羽則來自河東。而關羽在河東殺了人,成為了通緝犯。在關羽認為,報出河東容易讓人知道自己通緝犯的身份,而關羽性格孤傲,當然要保守秘密。

三、報名為何要帶地名

1.古代網絡不發達,不自己報名對方不知道你是誰。

2.自報家門,這樣做可以振興士氣。

3.如果名將直接報上名號,打都不用打,這場戰爭就結束了。張飛曾在陽橋上大喊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與我一戰?”直接將夏侯傑嚇死。


秘史者


「原創首發」關羽為何自報家門只稱“關某在此”?其中大有講究。

趙雲為救幼主,在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曹操愛才,派人問來將姓名,趙雲回道:“吾乃常山趙子龍!”張飛每次出戰,都會高喊:“燕人張翼德在此!”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山西運城)人。其報名號與眾不同:本應稱“解良關雲長在此”,或“河東關雲長在此”。然而自稱“關某在此”,即使見了曹操、諸葛亮也自稱關某,這是為何?


《三國演義》中武將自報家門的方式有三種,各有不同含義。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三國中自報家門有很多不同,第一種:呂布報家門為五原呂奉先;趙雲自報為常山趙子龍;而諸葛亮自稱南陽諸葛孔明。

第二種:張飛自報燕人張翼德;第三種:甘寧自報東吳甘興霸。大致分為州縣加姓、字,或者省加姓、字。那麼三者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只有名門望族才有資格報籍貫,而泛泛之輩只能報區域。如介紹名仕才俊時:“這就是名滿天下的蘇州唐伯虎”,介紹平常人:“這兩位是廣東的王小苟、四川的劉大。”

呂布祖先世代鎮守北境,他爺爺為防止蠻族入侵,奉命築五原城。隋唐以前將領是世襲的,呂布幼時隨其父遷入五原,少年時以勇武聞名天下,當得起“五原呂奉先”稱號。

趙雲是常山真定人,桂陽太守曾想把寡嫂許配給趙雲,稱兩家門當戶對。而劉備貴為皇叔,也經常與趙雲同榻而眠,說明趙雲出身並非尋常百姓。

史稱趙雲是真定名門望族,而當時真定望族只有自立為南越王的趙陀一門,漢朝為拉攏南越,對真定趙家極為推崇、照顧,趙雲也當得“常山趙子龍”的稱號。

諸葛亮源自山東諸城名門葛氏,乃葛伯嫡傳之後。他的好友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等都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他自然可以自稱“南陽諸葛孔明”。

而張飛則不然,自報名號裡的燕,即戰國時燕國,當時河北一帶。張飛自報家門“燕人張翼德”,就是“河北張翼德”,與別人介紹“四川劉大”性質是一樣的。

甘寧是四川巴郡人,年輕時劫江搶劫為生,號稱“錦帆賊”,名聲很差。他自報家門時連四川也不好意思報,只好自稱“東吳甘興霸”,類似“吾乃零陵上將邢道榮(不敢報籍貫)”,道理相同。


為何關羽自報家門又與所有人不同?因為羅貫中寫三國時,關羽已經被神化了。

中國道家神仙多為漢唐之前的人物,後世又有一些著名人物封神,典型的如關羽、鍾馗、八仙。羅貫中著三國時,關羽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武財神。

神仙出場自然與眾不同,關羽不是名門望族,不報“河東關雲長”,也沒有報“解良關雲長”,那為何自稱“關某在此”,而不是“關雲長在此”?

古代對地位崇高的人,是沒有資格叫他名號的。關羽作為正神,地位在三國最高,所以作者在涉及關羽的地方作了處理:關羽見了劉備稱弟,見了曹操、諸葛亮自稱關某。


菸酒閣大學士


在《三國演義》中,很多武將在對打之前,都會自報家門,比如趙雲就常常說:“我乃常山趙子龍”;而張飛則是:“我乃燕人張翼德”;總而言之,這樣報家門的方式在三國裡非常之常見。但是我們也能在其中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只說兩個字,即“關某”。

當然了,關羽自報家門的方式根據不同的時期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溫酒斬華雄期間,關羽則自稱為“小將”,後來跟隨劉備創業並取得一定成功之後,便開始稱“關某”或者是“偏將軍”。等到關羽降曹以後則被敕封為“漢壽亭侯”,隨後便以此號自稱。

那麼,為何關羽的介紹如此之短呢?

如果按照趙雲和張飛這樣自報家門的方式,關羽的則為:“吾乃河東關雲長”。這樣報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但為何關羽就是不報,而只稱自己為“關某”呢?難道這個地方並不是他的家鄉嗎?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其實,這跟關羽的早年經歷有很大關係。我們知道,劉關張三兄弟見面的地方是在涿郡,劉備是因為劉焉發出榜文招募兵士才“出山”的,原文為:“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而張飛,他本就是涿郡一屠戶;至於關羽,他則是在河東吃了官司之後,一路逃亡過來的。所以如果自報家門的話,自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的話,能自報家門的人,其都是本地有一定名氣的人物,或者是這個地方能賦予他們自信,和很強的身份認同感。比如說趙雲,他在常山這個地方是出了名的英雄豪傑,在當地很有影響力。他後來還帶著自己的部下跟隨了公孫瓚,這在書中就有著明確的記載:

“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其中“為本郡所舉”。

這裡的“義從”指的是趙雲的手下那些散兵遊勇,而至於“吏兵”則是有著統一編制和胥吏和士兵。所以趙雲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帶上“常山”這一地名,不僅體現了自己的能力,還能夠勾起曾經在常山時的美好回憶。

再來說張飛,他雖然在涿郡的社會地位不高,只不過是一位屠豬賣酒之徒,但是為人也算是仗義,敢作敢為,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再者來說,涿郡屬於幽州,在春秋戰國時期則是燕國之地,這裡還因地處北方,經常會和北方少數民族發生對抗,所以這裡的很多人自小便習武強身,戰鬥力非常之強。

所以張飛在自報家門時說自己乃是“燕人張飛”,一方面有著地域給他帶來的自信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要警告對手:我可是很能打的,不怕死就過來!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如果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將地名也帶上,那麼便會使他自覺不自覺地想到曾經在河東時犯下的案件,心裡自然不是滋味。所以關羽在自報家門的時候,才沒有將地名加進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裡面還有一點不自信的因素在裡面!

當然了,這也不過是筆者一家之言而已,並不能代表全部,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


方圓文史


名,屬於謙稱,一般用於自己稱呼自己。比如劉備經常說“備……”。

字,屬於敬稱,一般是別人稱呼自己或自己稱呼別人。比如“子龍一身是膽”。

兩軍交戰,用不著跟別人客氣,所以,也可以用字來稱呼自己。比如“張翼德在此!”。

所以,關羽如何稱呼自己,其實也是看場合而定。


來二斤上好的牛肉


三國演義這本書對後來影響很深,作者是元末明初,這本書從成型到流行經歷一段時間,最火的時期應該是清朝中後期到民國初期。最有體現的就是各地都修關帝廟,還有民間的結義風盛行,結義風和修關帝廟也就是解放後停止了。民國時還保留三國時的稱謂,就是調換了位置,三國時稱: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民國時稱:袁項城,黎黃陂……。


大江東去11


吾乃漢壽亭侯關雲長,這個可是正統大漢敕封,連劉備也只是劉皇叔,卻未曾得到高等爵位。更別說張飛,趙雲了,一個漢壽亭侯,足以讓天下英雄羨慕嫉妒恨了,後期即使關羽不報爵位,但是天下誰人不知漢壽亭侯,不知關公大名呢,這就是政府官方宣傳和鄉野宣傳的極大不同。


王小店的小生活


因為關羽就算想蹭熱度也蹭不上啊。

為什麼張飛一定要提自己是“燕人”,趙雲一定不忘自己是“常山”出身?這就是熱度了。

自秦以來,中國的北方一直受遊牧民族襲擾,不得安寧。而燕地、常山,就相當於數百年來對抗外族的北方最前線。

北方長期處於與外族作戰的時間段裡。由於地域觀念作祟,中原人一貫以為,北方地區民風彪悍,居民粗野好鬥,骨子裡就帶著勇猛,戰鬥力強。這就像國人常稱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一樣。那個時代,燕地、常山的居民,在中原人看來,就屬於“戰鬥民族”。這種稱呼並無貶義,是一種調侃,還帶有一定程度的讚譽。

張飛、趙雲主動提出自己是燕人、常山人,即是在表明自己是“戰鬥民族”,這是一種威風。

但是關羽有什麼可表明的呢?河東解良,在三國之前沒出什麼大英雄大豪傑,除了私鹽販子就是流氓,要麼是私鹽販子和流氓,或者私鹽販子和流氓。

那關羽怎麼說?他一說自己是河東解良人,別人的固有觀念裡就會形成他是一個私鹽販子或是流氓的形象,這也太毀氣勢了,所以,關羽只好閉嘴。


純鈞LHGR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關羽是神一般的歷史人物,這一句一點都不誇張。

確實,且不說全國各地的關公廟,單是不少做生意的,就將關公封為守護神,香火供奉不絕。

古人的名號是一個重要的標籤,不僅有名有姓,還有字,有自稱與他稱,有敬稱與謙稱等。在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的稱號。

關羽這個戰神的名號,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說起張飛,我們都知道他號稱燕人張飛。

說起趙雲,也知道他是常山趙子龍。

而關羽這個武藝高強,也是蜀漢開國之重臣,卻很少用這種帶有地域色彩的標籤。

如關羽在向大哥劉備和小弟張飛自我介紹之時,用的說辭是“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這也是關羽對兄弟的坦誠,將自己之前的字“長生”都說出來了。同時也讓大家知道了他的籍貫——河東解良。

之後關羽在溫酒斬華雄之時,用的是小將自稱,因為當時劉備三兄弟隻身加入諸侯會盟,勢單力薄,所以關羽這也是難得低調。

在關羽攔截呂布之時,關羽自稱“關雲長”,並沒有像張飛一樣,大呼小叫——“燕人張飛在此”。

在關羽進入曹營後,雖然曹操百般拉攏,而關羽心中有大義,不為所動。自稱“關某”,不卑不亢。

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時,自稱是“漢壽亭侯關某”

從關羽的這些稱呼可知,關羽是一個個性比較強的人,這也是關羽的魅力所在。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