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唐山市区,各县区,甚至各村镇说话的口音不一样?

5920我爱你中国


我想应该是过去交通不便造成的。人们偏居一隅,与周围村镇很少有交流,口音自然会有差异。昌黎、滦南、乐亭的口音相近。遵化口音则偏近普通话。迁西、迁安的口音也很独特。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在唐山各县存在,其它省份也有类似情形。我在山东淄博上学的时候,相隔几十公里,几乎听不懂。东北话听起来貌似差不多,实际上差异也很大。单是辽宁,大连的口音就有一种很浓重的海蛎子味。乍听起来有点像山东口音,可能和渔民交流有关吧。南方的口音更是千差万别。


雪夜de惊鸿


首先,我对唐山口音有着难以割舍的亲切感。只要听到说唐山话的同志,就认为遇到了故乡人。

因为我在唐山生活了七八年之久。我从一九七一年入伍直至一九七八年调离唐山部队,一直在唐山驻防,并且每年一次必不可少的冬季野营拉练,几年来,基本走遍了唐山地区各县,对唐山市直、各县的口音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可以说,唐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现在说话有时不自觉地流露出唐山味儿,引发一些人的调侃。

关于唐山市直、各县区,甚至各村镇说话的口音不一样,根据我在唐山生活的实践,分析探究认为:

一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唐山的原籍人员,行成了一种固有的唐山口音。

二是旧社会山东、河北等地逃荒东北的穷苦人,因故滞留在了唐山,增加了唐山地区口音多元化的元素。

三是清廷入主中原,大量清兵驻防军事要地唐山,尤其是清朝东陵在唐山马兰峪,需要大批满族守陵人员。因此,满族人员的入驻,是形成唐山地区口音不一样的因素之一。


陈广坡


确实是,我是唐山市区人,唐山大地震电影里的唐山口音和赵丽蓉老师小品里的口音和我们市里的口音是有差别的,他们把尾音拖的特别长,她们学的口音实际是丰南一带的口音,我们唐山地区:唐山市区、乐亭、滦南、丰南、丰润、玉田、迁安口音都是不一样。我过去长期出差坐火车,很多人听不出我是唐山人,大多估计我是东北人,他们以为唐山人说话都一样


幽静的一片林


我是唐山人,经历过1976年的大地震。

说到唐山的方言,真是太多,各地都不一样。

1.丰南、丰润、滦州、滦南、迁安、迁西、遵化等市县与市中心的路南、路北口音都不一致。俗话说一方水一上养一方人,这与当地吃喝住行有关,这是由唐山地域广阔决定的。

2.而且听老人讲,明朝抗元时,朱元璋下令杀光了所有河北人。胜利后,组织山东、山西大批移民,移民都有各自的语言,至今没有改变。

3.唐山原有语言的保留。

综上所述,就形成了唐山各地语言不同。











春风秋月小楼东风


对于唐山口音不同的原因,我还是主张因‘移民’缘由造成的观点。据有关资料载,由于朝代更叠,连年边境战争,造成‘地广人稀’。尤其是明定都北京后,大批山东、黄河两岸、直隶南部,以及江浙、山西等地移民的大量迁入,造成语言的差异。虽以逾六百余年,然而至今仍有‘隔村音调不同’的现象。如河南人说话时的‘中’的答应声和‘二大娘’的称谓等等,仍在延续着。当然还有其它语音和称谓,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大兵世彖


主要还是移民的缘故。有记载可考的最早“移民”在宋辽时期,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辽国侵略宋朝的时候经常会掳走大量人口安置到己方地界中,唐山的迁安,名称就源于迁自安喜(宋朝地界,今河北定州),而滦州最初下辖的义丰县则与宋地的义丰同名(今河北安国)。到了明代洪武大移民,永平府(大致范围与唐山(除遵化、玉田和丰润)和秦皇岛(除青龙)相当)的移民总数占到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唐山一带的大多数村庄市在这时候建立的,很多传说来自山后陆州或大槐树,靖难之役之后,又迁了一批江南富户到唐山南部沿海地区。清代中期开始的闯关东,又有一些山东移民留在了唐山。移民们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千百年来本地居民相互交流,方言的差异逐渐缩小,不短趋同,但不同地方的口音还是走明显的差别,不同村庄之间也有细微差别。


看看豆中


在迁安首钢工作了多年,也没学会唐山话,但能听得懂,迁安与唐山市的话还是有区别


雪峰北纬39度


唐山地区的口音太多了,我们这隔村的口音都不一样。电视上看到的唐山话也只限于市区一带。我们一个区,就有四五种口音。当然都能听懂。


一剪梅永恒的心


这很正常,中国的方言博大精深,各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现在人员的流动,更是导致了方言的多样化。


寒枫居士


一方水土 一方人 一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