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噠的甜甜醬
我覺得不會變少。
先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的一個小同事,1993年出生,他說他從小的願望就是當醫生,其次當老師。這個願望既是他自己的理想,也是受家庭的影響。他的父母都是公務員,都經歷過非典,但是他們還是給孩子選定長大當醫生。後來,這個孩子高考失誤,沒有進入理想的醫科大學,就上了師範院校,當了老師。
為什麼疫情過後,報考醫學院的考生不會減少呢?原因如下:
一、醫生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職業。
無論在國內國外,醫生都是一個社會地位較高,收入不錯的職業。醫生的專業性很強,不是可以隨便找個人可以替代的,工作比較穩定。在當今中國,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所以還會有很多人選擇報考醫學院。
二、哪個職業都有風險。
無論什麼職業,都有風險。軍人,警察,船員,建築工人,都有風險。井下作業的工人,風險很大,照樣有人在幹。相比之下,醫生的風險並不算大。
三、經過今年的非冠病毒疫情,國家會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完善防疫工作,尤其是醫護人員保障工作。這樣,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降低醫護人員的職業風險。
四、國家還會提高醫護人員待遇,給醫護人員更高的榮譽,全社會也會形成尊重醫護人員的良好氛圍。
總之,經過今年的疫情,報考醫學院的考生不會減少。
教壇吳語
先分享個我鄰居家女孩子學醫的經歷吧。
鄰居家老太太退休了,他們老夫妻和女兒女婿都是電力部門的。大家也知道目前電力部門的工資及福利待遇都是很好的。去年老太太的外孫女參加了高考。孩子因為填報志願和家裡人產生了矛盾。四個大人的觀點就是叫孩子報電力方面大學,以後可以憑藉電力子弟,上電力部門找個工作,待遇也不錯。家長也在電力部門當著個領導,一切水到渠成。
可是女孩子說什麼都不報電力方面的,一定要報醫學類的學校。老太太問自己的孫女,為啥願意當個醫生。
女孩子說:那年姥姥得了心臟病,那麼厲害,我都以為我永遠失去姥姥了,可是姥姥去了北京阜外的醫院,進行了手術。姥姥的病就好了,那年我去北京看望手術後的姥姥,看到是醫生神奇地救好了姥姥,把姥姥還給了我。我就下定決心,等我高考的時候,我一定學醫,長大了當個醫生。救治很多很多的病人,不叫病人的家屬失去他們的摯愛親人。
姥姥聽了後,對女孩子說:好,姥姥支持你。所以去年女孩子最終達成了心願,被一所醫科大學錄取。
其實很多人學醫,源於他們對於這方面的愛好,就算開始不是愛好,但是絕對的不反感。我當年考學時,自己沒有什麼目標,上什麼大學都可以。分數能到的基本我都不反對。但是醫學方面的絕對不報,本人看到血就暈,每次去一次醫院感覺渾身的不自在,我是絕對不想在醫院裡上班的。到了醫院,我感覺我的呼吸都要窒息了。所以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我要當醫生。所以相當醫生的大多是源於對於這個職業的愛。
那麼疫情結束後,報考醫學的會不會變少,個人感覺不會受到影響。能報醫學院的人,都是有個人情懷的,不然像我這樣的,就算是待遇再高,我都不選擇醫生這個職業。所以因為愛,才考醫生的比較多,最起碼也得不討厭排斥這個行業才可以。
在此次抗疫過程中,有戰鬥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不幸感染了病毒,因公殉職了。我們要向這樣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人說這樣會嚇走一部分人,疫情是突發事件,也不是天天是這個狀態,這只是一個非常時期而已,你說什麼行業沒有犧牲呢。我們老師也有因公殉職的,不過這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狀態而已。
在此次疫情中,最耀眼的抗疫“明星”就是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了吧。他給所有的學子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做人就做鍾南山那樣的人,做醫生就做鍾南山那樣的醫生。心裡裝著人民,哪裡有患者就去哪裡。鍾南山院士就是年輕一代學習的楷模。從他身上明白了讀書的目的,人活著的最大的意義是什麼?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年輕一代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以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為榜樣的人,還是會毫不猶豫選擇報考醫學院的。
再說疫情是暫時的,職業卻是永久的,因為喜愛醫生這個職業的,肯定毫不猶豫的繼續選擇這個行業,那些原本也不喜歡也不排斥的年輕人,或許受到感召,以後也想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也大有可能。
此次疫情出了後,國家會加大對於醫學人才的培養,同時也會提高醫學人才的待遇。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來投入到醫學領域來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嚇跑的都不是真愛,真愛永遠經得起考驗。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男女的愛情,也適用於職業的抉擇。因為愛。所以才堅守。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大家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歡迎您留言分享!
淺淺的教育
兒子高考時曾經特別想學醫,但是因為分數不是特別高,讀最好的醫學院走不了,一般的又不願意去,最後陰差陽錯學了工科。
後來他給我們談起為什麼想學醫,我才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他小時候一直身體比較弱,最讓人擔憂的是曾經因為闌尾炎住了兩回醫院。第一次是六年級,在我們縣城醫院,打彩超沒有任何問題,孩子肚子又痛,醫生叫做手術。我們權衡後沒有做手術,連夜轉院到南充,診斷為闌尾化膿,根本不能手術,只能用保守療法,輸液,用中藥加蒜泥敷。
第二次闌尾炎復發是初三,幾個孩子跑去南充考試,亂吃了東西,試沒考完就進了醫院,直接割掉了闌尾。
這兩次經歷讓孩子看到某些醫生專業素質真的不高,於是他希望能當一名醫生,對醫療事業盡一點綿薄之力。
雖然他沒有選擇醫學院,但是對於醫生,我們卻心懷崇敬,畢竟大部分醫生素質高,醫德高尚。
結束語:經過疫情後,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熱血青年選擇醫生這個職業,特別是那些在這次疫情中得到醫生救護的病患, 他們會希望讓孩子長大後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來回報社會。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我只能說我的運氣不好吧?真沒有碰上幾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或者的的病本來就比較簡單,我岳父因為食道癌走的,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咽喉出現和岳父說的差不多的症狀,心理特別害怕,就到我們這兒還算有點檔次の醫院,做了喉鏡檢查,順啥咽喉囊腫,需要住院做手術治療,好吧,只要沒說是食道癌,因為我還能吃下飯,做手術也全是小事,因此回來請好假以後吧,就準備住院手術!
後來還是想了想,我再到一家大型醫院再做一次喉鏡檢查呢,這次檢查,醫生說沒啥,開店藥就好了,好吧,先不作手術了,吃藥,中藥(因為是所中醫院),可是吃了一段時間沒效果,我又懷疑是不是真改做手術啊?所有又去了旁邊我們省全是數一數二的醫院檢查,沒問題,只需要吃藥,西藥偏多,同一個醫院差不多去了了4次,任然沒效果,難道我的是疑難雜症?
(你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
後來就逛上了頭條,查找了一些我的症狀的中醫或者說一些用戶的明間方子,也就這個時候對中醫有所瞭解,自己開了一個方子,應該是:厚朴姜夏湯吧(原名記不起了),中醫名叫梅核氣,反正試一試的態度,居然神奇般好了,這期間我也自己熬製了芡實、薏仁、赤小豆等稀粥吃,到底是誰的作用雖然我也不清楚,沒事了就好!
(新時代的英雄)
我的睡眠一直不好,看了名字,我們當地市級認定的中醫大師,大師就是不一樣,70多歲,摸脈只用了三秒鐘(我後來一直在想,看著手上老繭很厚,三年能感覺到脈嘛),開藥三副700多元,熬製以後就像綠豆湯一樣,沒一絲感覺,或許療程不夠,可是藥太貴,不敢去了,我窮人一個!
還記得一次感冒,很嚴重,到一所醫院去,檢查下來還要打點滴,我幾乎沒有打點滴的習慣,500多元,嚇得我直接走了,藥店先買藥吃了再說,力克舒,居然幾元錢搞定了!
這或許只是我自己遇到的,但是我不懷疑有醫術、有醫德的醫生,有時候可以和你聊上半個小以上關於病的問題,所以如果我要是再次參加高考,我一定會選擇當醫生的,因為我真的想靠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或者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我也能像白衣天使一樣上前線!
楊鍋來了
上初中的時候姥姥去世了,於是到了寒暑假,媽媽就會讓我去個姥爺作伴。之所以老是我去,是因為姥爺的習慣別人受不了。
姥爺的作息時間優先於常人,怎麼個優先法呢。不管冬夏春秋,姥爺早上三四點就起床了,然後就忙乎的開始做早飯,吃早飯,午飯時間大概是上午10點,晚飯是下午4點。
吃的早,自然睡的早,冬天下午5點半,夏天不超過7點,姥爺就開始睡覺了。
晚輩們沒有一個受得了,就我適應了。
姥爺是個鄉間赤腳醫生,給人看病的口碑很好。姥爺手裡有很多古中藥方,尤其是對一些疑難雜症,更是一絕。
如果我沒有讀高中,上大學的話,那我肯定跟姥爺學醫去了。
說了這麼多題外話,言歸正轉,聊聊正題。
此次疫情影響重大,這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親身經歷了。
相信經過此次疫情,上到國家政府、科研專家,下到普通百姓、老弱婦孺,對醫學、疾病、消毒、防護,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升級。
志願填報,廣大學子多數都忽視了生化醫學類專業。
近些年來,廣大高考學子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都優先選擇經管類、計算機類專業,因為這樣的專業比較有“前景”。
而生化醫學類專業,很少被放在優先位置。
但是經歷此次疫情,我們會發現,生死關頭,還得靠如鍾南山、李蘭娟、張宏文等醫療專家,還得考廣大的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沒有他們,我們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得保障。
有句話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那是因為學醫的畢業後很難找到工作。
現在醫學本科畢業,很難找到工作,因為即使是縣裡面的醫院,在招醫生的時候,最低學歷也要碩士起。而三甲醫學院則更是沒有博士學歷進不去。
弟弟有個關係很好的高中同學,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選擇了學醫,畢業後,家裡沒什麼關係,最後轉行學編程去了。
學醫的人基本要去考研。
學醫的人,因為本科畢業後工作不太好找,絕大多數都會選擇考研,因為是現實所逼呀。
但是醫學類考研有很強的壁壘性,主要有兩點:
- 學醫的考研只能繼續考醫學類。我們知道其他的多數專業,考研是可以跨專業考的。比如我本科學計算機,我考研要考經管類的,沒問題。但是絕對不可報學醫類的。
- 學醫考研內部也不允許跨專業。學口腔的不能去考臨床,學造影的不能靠護理。
同樣學其他專業的學生要考醫學類的研究生,那也是不可以的。
最後,我想說,我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崇高理想要有,但也要考慮以後的就業問題。
曉曉筆記
這次疫情,最讓我們感動的是衝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他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批又一批的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心中充滿熱血的人是不會少的,只會越來越多。
這次疫情暫時不清楚過後的具體情況會是怎麼樣,但是我找了一下2003年SARS 過後,部分醫科大學的招生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部分的醫學院招生反而更容易了。
經過這次的疫情,我們對醫護人員的工作更加的理解。
這一次疫情面前,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專業的醫護人員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國家也會對醫護人員的培養投入更多的資源,也會提高醫護人員的福利,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於醫護行業中來。
百姓們經過這一次的疫情,也開始逐漸地開始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對醫生會有更多的尊敬和尊重。
在我個人看來,疫情過後學醫的人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越來越少。大家覺得呢?
正壹富華老師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看]
我高中同學已經工作四年了,他們大多數在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買了房、結婚、生子。而我今年才正式找到工作,第一年每個月不到3000的工資,還只能幹著實習生的活。說實話我的內心是不平衡的。
當歸葡萄糖
縱觀東西方歷史,有三大不倒翁行業,教師、醫生、軍人!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汽車行業,沒有教師文明無法維持,沒有軍人各民族將混戰不斷,沒有醫生那將是人口大削減!
醫生很重要,是我們能保持健康的憑靠!
老王在零八年有一些“奇怪”的經歷,當時一個小小的感冒。平時在學校醫院那裡,一兩塊錢的藥就可以治好,當時在十堰看病,不由分說,直接掛點滴。花了差不多一百塊!價格奇高,我說拿點藥不給,只能打點滴。當時很少抗拒的,但是實在是難受。沒辦法忍痛割愛,花了將近一把打了一個點滴。
要知道在我們老家江西,農村醫生都是開一點藥很便宜的都是幾塊錢!那個醫生現在搬走了,村裡沒有醫生了。打點滴通常情況是比較嚴重了才考慮,能不打點滴就不打點滴。在十堰那裡打點滴好像是家常便飯。所以有點難以接受。
還有一次在南昌看病,喉嚨發炎去了一家藥店買藥。他給我開了一些藥,吃完後喉嚨直接堵住了,喝水都喝不下去。有了這些經歷之後我才自學了一點醫學知識,為此還去看了《黃帝內經》。由此可見學醫永遠是一個好的方向!只是現在醫生太少了,做生意的倒是他挺多的。買個藥輕輕鬆鬆一百塊,嚇得我們不敢生病,必須堅強起來啊。
醫生是英雄,與各種疾病戰鬥的英雄!是一個需要人們尊敬的職業。
老王最愛看歷史,歷史裡面的英雄給我的感覺都是註定要被記錄在歷史名冊上。普遍的先普通人一步離開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在我國英雄幾乎都是帶有悲劇色彩的!
但我們何曾看過,有人不願意做英雄呢?爭做英雄的人很多,我也想做英雄啊。但是沒有機會!
會被嚇跑的人,其實不太適合當醫生。聽我學醫的朋友說,在學校的時候要解剖屍體。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看到可能會被嚇尿!但卻還是有那麼多學醫的朋友。沒有哪一個職業是絕對安全的。
所以在我的眼裡,醫生都是膽子大的人,都是活著的英雄。嚇跑一部分人是那些以後動不動就給你打點滴的商人!
這次疫情的爆發,反而能喚醒更多有抱負的人,想要為我們這個民族做奉獻的人!讓他們看到了新的戰場,保護我們的戰場!永遠不要低估中化民族的內生力量!在災難面前英雄會一個個跑出來讓你興奮的不想眨眼!有用的才是最重要,嚇跑的都是蛀蟲!
嚇跑的不要去憐惜,繼續做醫生的是英雄。我們需要英雄!
江右老王
君子未死,人格未崩!疫情讓我們明白:學醫,不是為了爭鋒,而是為了守護。
我一朋友在本地三甲醫院當業務副院長。有一次我問他:“現在醫生這麼吃香,每年一定有很多人想進你們醫院吧?”他說:“現在真正打心眼裡,想報考醫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他又表示:”每年想進的不少,但能進的卻少,尤其是名校畢業的更少。”問其原因,他道出了箇中原委:
1.醫學專業的辛苦和醫患關係的緊張,讓部分考生不願意選擇本專業。
2.高學歷或名校畢業的學生,都想進一、二線城市,對於三、四線城市的醫院,很難引來這些鳳凰。
3.醫生的成長太慢,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大拿,沒有10——20年的沉澱很難出頭。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困難,仍擋不住每年有無數的學子在報考醫學專業。而此次疫情過後,我相信報考醫學的考生,只會更多,不會更多少。
一、醫生救死扶傷,是個崇高的職業,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愛。
我們學校有一個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女老師,研究生學歷,人長得很漂亮,但年齡已經27歲,本人不著急,但父母擔心再不嫁人,就步入剩女行列了。後來經人介紹了一個外科醫生,誰知兩人一見面就來電了,很快確立了戀愛關係。大家問她為什麼這麼快。她自我打趣:“王八看綠豆,對眼了!”私下裡她說:“緣分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崇拜醫生。”當然,從現實的角度看,醫生+教師本就是理想的組合:一個負責健康,一個負責教育。
如果說這是人們對醫生的喜愛,那此次疫情中湧現出的諸多事蹟,則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們的偉大。
84歲的鐘南山,72歲的李蘭娟,吹哨人李文亮、患漸凍症的張定宇……還有大量用生命與疫情爭時間的護士們,他們用無私、果敢、技術,與死神賽跑,與病魔較量,把14亾中國人擋在身後,令人感到,令人敬仰。
二、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醫務人員。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醫生會越來越受到親睞,國家對醫學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多。
在我國,歷來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同濟”的說法。他們分別代表了我國五個區域最頂尖的醫類大學,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升。在這五所大學的輻射和帶動下,醫學類院校遍地開花。
目前,國內有140多所醫學院、醫科大學,這其中,大部分比較好的“醫科大學”都併入了985大學之中,例如北大醫學部、上交醫學院等,而仍舊以“醫科”為名的大學還剩70多所,例如首都醫科、中國醫科、南方醫科、天津醫科、重慶醫科等大學。
2019軟科中國最好醫科大學排名TOP10的有:
每一年報考這些大學的高考都很多,競爭相當激烈,錄取分數也是逐年提高。所以,根本不擔心沒有生源。
三、疫情不會嚇跑人,只會聚攏人。
人都有英雄情節,所以我們讚美英雄。
新冠肺炎發生以來,我們大都看到的救死扶傷、捨生忘死的信息,但也有在考驗面前退縮的人。
我們不能用道德去綁架他們,也無法去譴責他們,畢竟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我們應該看到,這樣趨利避害的人只是極少數。
人活著,總是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因此,絕大多數人在災難面前,都願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疫情面前,只有醫護人員才明白:生命固然重要,但守護比生命更重要!
綜上:
個人認為,疫情過後,報考醫學的人,只會更多,不會變少!
大家覺得呢?
豆爸侃教育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那麼疫情結束之後報考醫學的會少嗎?嚇跑比熱血的人多?我並不贊同這種觀點。我分析疫情之後報考醫學的人會很多,當年非典結束之後,就有很多人報考醫學勵志救死扶傷,挽救更多的人。
一、醫學因為學習時間長,工作以後辛苦被很多人嫌棄
很長一段時間確實有很多人不願意學醫,就是學醫人的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的時候都特別辛苦。
在大學的時候學醫本科基本保證不了就業,熱門專業,比如說外科基本上都是要讀研究生才可以。厚厚的醫學書籍,有些學醫的學生笑侃,學習學的禿頂。
醫學不光課本知識,外科臨床還要學習解剖學,長時間的在實驗室。這項工作就要求一絲不苟,不能有任何的差錯,精神高度緊張。
工作了以後,也需要不斷的進修,因為醫學這個領域更新換代很快。技術發展非常迅速,要求不斷的去學習。
二、新高考的改革使很多人放棄了生物和化學,不利於醫學的發展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處於新高考的改革階段,在浙江新高考運行期間,我們發現摒棄物理和化學的現象很多。
我們看高考志願,如果不選擇生物和化學,學習醫學的機會很小。而新高考有些學生為了學習容易,放棄生物和化學的現象,不利於國家選拔醫學人才。會造成醫學學生的短缺。
這次疫情我們就看到,尊重科學,尊重醫學,醫學在國家的運行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世界最近幾年環境汙染,傳染病嚴重,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疾病大規模爆發。作為我們國家不能輕視醫學和醫生。
三、這次疫情當中湧現了84歲高齡的院士鍾南山、李蘭娟等科學家親赴一線
在武漢疫情爆發大家都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84歲院士鍾南山親赴武漢,做出了人傳染人的準確判斷。李蘭娟快速地提出了武漢封城的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幹事對武漢封城這一舉措,大加讚賞,如果不及時的封城,後果不堪想象。
同時也湧現出了眾多一線醫療醫生、護士不辭辛苦,不顧安危搶救他人的動人事蹟。
曾經在小湯山醫院工作過的醫生再次寫請願書,“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這是他們的豪言壯語!
來自全國各個省的醫療隊,在春節的時候逆行,奔赴武漢,“我願為你,擋在疫情之前”,這是他們的心願!
更有“海報護士”拿下口罩的照片,讓我們銘記於心!
四、多個省市地區,下發了對一線醫護工作人員子女多項的照顧
湖北省首先公佈《關於進一步關愛和激勵防控冠狀肺炎一線醫護人員的若干措施》提出2020年入學幼兒園的優先安排到普惠幼兒園,小升初的優先安排相對優質的學校。參加中考的在自己所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加十分參加中考的錄取。
參加高考的學生,被湖北省錄取的本專科根據考生的意願優先調整專業,安排部分省內高職院校對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實行計劃單列。
這個消息一出,網上還有反對的聲音。這些醫護工作奔波在一線,有多少個母親把幼小的孩子放到家中?和親人分別,照顧不了子女,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別人的生命,甚至有的醫護人員為此付出了生命。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和照顧非常合理。
他們在一線在拼命,後方就要保證他們的子女順利完成學業。對於這種照顧我認為很恰當。不能讓他們流血、流汗、還流淚。側面也說明了醫護工作人員職業很崇高。是值得尊重的職業。
五、考醫學不要忽視了中醫的發展
現在很多學生,提到醫學的時候就是西醫,好的專業就是臨床、牙科等等。卻往往忽視了我們中醫的發展。
在這次疫情當中,其實在前期輕症階段,鍾南山院士說,中醫的治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個診所的醫生,在武漢病情剛剛爆發時期,讓自己手下的員工,還有其他鄰居,喝他自己配置的預防感冒和肺病的中醫湯藥。據說2000多人沒有一個人感染。
中醫博大精深如同我們國家的文化一樣,但是近年來卻發展的很尷尬。
很少人去願意學中醫,因為就業的時候比較困難,功成名就的時候年紀都很大了,學習的時間較長,學習的東西有很多。收入沒有西醫那麼高。
這次病情爆發出來以後,很多網友表示在預防的時候,中藥中醫還是很有效果。所以如果選擇醫學,我建議不要忘了還有一箇中醫。同樣需要發展,需要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