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關頭,中國勝則世界勝

近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關注,2011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傳染病》如同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重回大眾視野。影片中一種神秘病毒席捲世界,一時間萬戶蕭疏、生靈塗炭。唯有全世界風雨同舟、合力應對才能走出危機,贏得與致命病毒的殊死搏鬥。

縱觀歷史,人類文明總是在與重大突發性傳染病的鬥爭、抗衡、博弈中不斷髮展進步。巍巍環球,同此涼熱。無論是鼠疫、天花、流感,還是SARS、MERS、埃博拉,每一次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都在提醒世人:沒有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無論大小、貧富、強弱,無論科技水平發展到什麼程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獨自預警、應對、終結一場來勢洶洶的重大疫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何種態度和行動,既是對中國的艱鉅考驗,也是對世界各國的深刻考問。

疫情來襲,考驗的是中國的力量和擔當。時下疫情防控已經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中國正以堅如磐石的決心和毅力投入這場阻擊戰,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守護全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時也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擔當盡責。

我們用“中國速度”創造奇蹟:以創紀錄的速度完成病毒分離、基因測序,並同世衛組織分享;僅用10天時間建成能容納1000名患者的火神山醫院;歷史上首次對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採取“封城”管理,內防擴散,外防輸出。一系列迅捷有力的措施為其他國家防控疫情贏得了窗口期,贏得國際社會交口稱讚。迄今中國境外的感染人數不及中國國內的1%。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和執委會幾乎所有成員一致力挺中國。一位英國代表說:“這是英雄的舉動,我們因此更加安全了。”許多外國網友感嘆,上億人居家隔離,社會秩序穩定,政府機構高效運轉,只有中國能做到。

我們用“中國溫度”傳遞友誼:始終秉持開放透明原則,及時向國際社會通報信息,中國外交開展各層級全方位對話交流,不斷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推動國際社會合作抗疫;外交、民航、交通、公安系統齊心協力,接回滯留海外的同胞,協助外國政府撤僑行動;關心關愛在華外國公民身體健康,讓外國友人身處異鄉卻感到家一般的溫暖,發自肺腑地為中國加油助威。湖北大學巴基斯坦籍博士生蘇坦的媽媽對他說:我不擔心,因為巴中是一家,你在中國,就是在家裡。”

疫情來襲,考問的是不同國家的心態和格局。疫情無國界,人心有分別。人類的敵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患者,更不是某個國家和民族。面對疫情,戮力同心還是別有用心,自有公論。雪中送炭還是釜底抽薪,一目瞭然。兩相對比,高下立見。

大疫之下,必有大義。來自世界各地的聲援鼓勵暖人心脾,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政黨領導人、知名人士來電來函表達高度讚賞和鼎力支持;俄羅斯提供“硬核”捐助,空運送來23噸防疫物資;日本官方和民間不遺餘力,送來的不僅有口罩、防護服,還有雋永典雅的古詩,松山芭蕾舞團高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和穿旗袍的鞠躬女孩火遍全網;正遭受27年來最嚴重蝗災的巴基斯坦調集全國公立醫院所有庫存支援中國,續寫“巴鐵”佳話;來自最不發達國家科摩羅的科中友協主席將100歐元的捐款交到中國大使館,為“禮輕情意重”這句俗語做了最好的註解。還有留守武漢的法國總領館,奉獻《茉莉花》優美旋律的捷克愛樂樂團……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重情感恩的中國將永遠銘記在心。

大疫之下,也有不少鬧劇、雜音。與世衛組織的建議背道而馳,做出全面斷航等過激反應者有之。明裡暗裡帶節奏,大肆炒作“亞洲病夫”、“中國病毒”、“黃禍”,煽動種族歧視和仇恨者有之。借防疫之名,行“脫鉤”之實,攻擊中國道路、制度,給中國挖坑、設套者亦有之。

歸結起來,上述做法的背後邏輯主要根植於三種心態:其一是怕了。怕病毒傳播,想要關門大吉、自保平安,甚至以鄰為壑、隔岸觀火。這種非理性的擔憂和恐慌被“恐懼政治”利用,助長民粹主義、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許多無辜華裔、亞裔人士在國外遭受無端指責和攻擊。其二是酸了。對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大國崛起看不慣、不接受,對中國為防控疫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選擇性無視,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西方媒體問出了“中國是否施壓世衛組織以獲得讚揚”的荒謬問題,故意挑刺找茬、幸災樂禍。其三是病了。傲慢與偏見是更加危險的病毒。一些政治勢力在冷戰陰魂和零和思維指引下,鼓吹“中國威脅”、“中國崩潰”,妄圖以隔離病毒為名“封殺中國”,阻斷正常國際交往與合作,服務於自私自利的地緣政治算計。凡此種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註定不會成功。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國有界,愛無疆。戰“疫”關頭,中國勝利,世界才會勝利。支持中國抗疫就是守護世界平安。但願理性化解偏見,合作戰勝病魔,為中國,為世界,為了共同的命運。(鄭歸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