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克己复礼正确吗?

AA白衣天子AA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让社会成员都回到自己的位置,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多么正确的事情啊!为何非要回到“周礼”,那社会还进步吗?


对影成三人61


“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

《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并非礼节,而是周礼,周礼并不仅仅是礼节,算是最高的行为准则,类似法律。《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只有《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制度。

周代时,姜子牙定的三项基本国策是:兴大农、兴大工、兴大商。

孔子并不是个书呆子死脑筋,所以他能说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样的话来。

孔子所想的克己复礼,其实是想复制周代的政治格局,并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情况,最终达到强化国家的目的。

所以,孔子的思想是正确的。

克,造字本义是表示人因遭受剔肉酷刑而惨叫,是杀人祭天,以除天灾。它其实并不是“克制”的意思,而是一种牺牲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当人人都能牺牲自己的小利益,去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奋斗,就能够成就伟业。

孔子的想法很好,可惜,他低估了人们的自私。


纯钧LHGR


儒家思想的克己复礼,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被我们的伟大的英明领袖毛主席作批判!唯有那些牛鬼蛇神喜欢它!


一点通963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对于“克己复礼”,传统和众认的解释是要约束和克制自己的私欲,从而使各自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

“克己复礼”是颜回向孔子问仁时,孔子提出来的概念。孔子是大教育家,擅长因才施教,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就有不同的答案。同样是问仁,樊迟问仁,孔子给的答案是“爱人”;仲弓问仁,孔子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孔子回答说“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而颜回问仁时,孔子的答案则是“克己复礼”。

樊迟是个年青的小学生,道德修养尚浅,说得太深奥了根本听不懂,所以让他知道仁就是爱人就行了,“爱人”是仁的最低标准和最直接的表述,很好理解。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深得孔子真传,道德修养水平是诸弟子中最高的,故给出“克己复礼为仁”的答案。“克己复礼”当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是仁的最低标准,有许多爱的方式和内容并不合礼,比如母亲溺爱孩子,那只是一种妇人之仁,并不是真正的仁爱。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罪”字,四非就是“罪”,礼的反面就是“罪”。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任何人去读圣贤书,不过是靠圣贤书来启发你自己,你自己内心的本具之德,本具之德来修养你的内在生命。假如是由圣人告诉你一种智慧,然后来修你的德,圣人的智慧怎么能修你的德呢?或者只修一部分嘛。所以你的修养完全从你自性而发,自性全体展现你修行的功能,而这个修行的功能反头回来把你自性本身一切的德统统显发出来,最后还是本性自己显它自己。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落在生命的一步步向前进当中,说你在修你的德,其实无所谓修不修,是性本身自己修它自己,这样性才能全部修出来嘛,所以全性起修,全修都是为了性,把修都修完了,整个性就显发出来了。那么这个修从哪里来,还是从性而来。


燚燊焱炎火


我们己处于二十一世纪,首先暂且来看词义字意,不要动不动纠缠于夫子时代,虚实真假不很清楚的泥潭里去。要把儒学儒家,和朱熹、董仲舒的儒教加以适当合理地区分。孔圣首倡“仁”,继而衍化为具体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规柜规则规定,是对中华民族不朽的贡献!尊称一声“孔圣”,他老人家是应该当得起的。。再从字意词义上来说,可以想象,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完全贱蹋和绝对抛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仁义礼智信”。反着来做人做事,那么有多可怕多混乱多无序,是可以预见的!!!就是兽类也讲究个:“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义。”鳄鱼凶狠残暴,也知轻含幼子入水,驱赶捕食者。蚂蚁力弱身微,也会来去有序遇重协力,不欺自已人。。君如不信不循不愿,可以试试,试做一个不忠不孝不义,无礼无信无耻的人,再看看你自已通过努力的成果和结果,恐怕一两年后,只会令自已品尝到自已言行所造成的苦果吧!!!如果大家都尽力违逆上面孔夫子所提的原则,这个社会只会形成一个互弃互害互防的社会关系,根本不用别人侵略,自已就己垮了!!!你能同枕边人说真心话么?你能把后背托付给朋友么?你敢与最熟悉的人打交道么?


易动尘念


克己复礼当然是错的,历史在前进,孔老二要回复周礼,他这样做就是让历史倒退,百家争鸣大家有更好的选择推动历史前进,让人类更好更先进,可孔老二要回到奴隶制社会,周朝就是奴隶制社会,这孔老二是要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仁也只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仁,是不值一提的,从他支持奴隶殉葬来看,杀优伶,朱儒来看,他根本没有仁德之心,他要回复周礼他还随便杀戮奴隶的行为,他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他骗人的技俩,从这些迹象来看,他回复周礼就只是想给他自己多骗钱而已,大家都知道他是做葬礼的,他的回复周礼就是做葬礼的时候看起来繁琐一些,他好多收俩钱,。为了他自己多收钱,要求大家回归奴隶制度,他局心险恶了,他的回复周礼就是局心险恶的坏主义


锦月细雨


儒家的克己复礼 就是开历史倒车 伟大邻袖毛主席 早就判其死刑了


影子不是影子


其实礼,做什么的,先民祭天,祭祀,所行仪式,就是礼。现代,礼,就是文明,问候,讲礼貌!只有儒家思想变态,又跪又拜,对君主也跪,对上司也跪,就是一付奴才相。更垃圾的,收礼,对上送,对人送,礼,成为贪污腐化祸根,进而带坏民间风气,进行上行下效,出门带礼,无礼不敢进门,不好意思,脸红!有了儒家思想礼,讲关系,讲谁的人,讲靠山,讲亲疏有序,讲站队,连走在一起,也讲谁先后,这就是规矩,这就是儒家思想礼,这就是儒家思想道德!儒家思想是官样文化,官僚传承,官场讲谁提拔,如恩同再造,就要行师生之礼,门生,顾吏满天下,这就是儒家思想师之道,礼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道德,说明儒家思想指导下封建专制下封建社会,儒老,儒少,尊孔子,拜孔子,崇拜儒家思想,抱儒家思想臭脚原因,官僚这个师,只有提拔,没有真正意义教弟子之师,这就是儒家思想天,地,君,亲,师,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递文化链条,利益共同体,权力与利益最大化,用所谓师生,门生,成为关系联盟,组织网,关系网,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围猎皇帝,残吃天下,把天下人当羊糕围起来,驯化,驯服慢慢杀!这就是儒家思想精髓!



说道231960427


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对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的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和没有存在的理由。


《大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的“克己复礼”也是如此的,克己复礼中强调的是两个部分,一是克己二是复礼。我个人认为克己这方面的争议并不大,就是控制自己的私欲,强调的是心性修养,在个人欲望与社会准则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选择社会规范准则。


就我现在所处的社会来看,过分地强调解放个性,个体空间不见得是件好事,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克己是完全适合服官阶层以及向他们扣头的庶民阶层。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有了社会道德教训,各尽其责,则不会乱民乱天下。从“仁义”的概念来谈“克己”也可以理解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自己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准则,并且不仅包括普通人民,还暗指君主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君主能内省-克己-复礼,就能通过实现个仁到天下仁,这不就是国泰民安吗?克己的弊端则放在复礼一起说。


“复礼”中的礼其实说的正是《周礼》《仪礼》《礼记》,《周礼》即《周官》,这册书中主要记载的是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讲的是冠婚丧等礼仪制度,《礼记》说的正是儒家礼仪制度以及相关理论。《仪礼》的问题更大一点,它跟克己的弊端有点相似,都是都市哲学,都是工作姿态,它的学说是直接抛弃奴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教无类”是依旧是分等级的,孔子的私人教学下至士阶层,奴隶是不配具有享受礼的权利的。


从当时的环境而言,孔子学说是很一针见血的,古代雅典从梭伦改革到伯利克里改革,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都是少数人的民主,儒家学说也一样,崇尚理性。按照当时春秋战国的情况而言,儒家的社会意识是走在社会存在前面的。它是相对理性又残忍的,马列提出了社会的进程规律是奴隶--封建--资本--社会,所以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移是必经之路。



从《周礼》出发,儒学强调的两个重点是分封和宗法。西周的分封指的是“封邦建国”,是整一套政治制度,从天子到士阶层。在那个时代,这套制度以周王朝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的局面,打破了邦国林立的现状。包括古希腊、美国,他们都是靠通过某些特殊方式,去加强中央集权控制。这是民主的必经之路,即使没有孔子,没有儒学,也一定会有人要去做的。


《周礼》中的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亲疏来分配权利,跟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它的存在意义更多是为了服务分封制。宗法的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即使它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它某方面的思想还是影响到我们现代的家庭相处模式以及祭祀方面。它最大的弊端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那种权利分散、国家意识尚未形成的状态下,它的利是大于弊的,一方面解决了继承的问题,由天命来决定最公平;另一方面是为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利用血缘关系控制了地方。


但一代又一代的皇族血缘关系越来越远,礼制就不好用,分封导致的乱世催生了权力集中的欲望,也是中央集权。历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不可能是一蹴而成的,郡县制本质是借鉴了分封制中的“封邦”,但它又从前朝的历史中学会摆脱“血缘”的操控,所以它选贤举能,儒学学说也是一个现实学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演化,秦朝所提倡的“外法内儒”还是有借鉴祖先的智慧。要说孔子的学说怎么样,其实还是得看它给所处的时代带给的利弊,事事不要一概而论。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套很理性、很成熟的体系了。至于它为何不提倡废除奴隶制度,只能说是时代学说具有局限性,孔子所处的年代恰逢是受到了周礼的盛赞,他本人也更多地看到了周礼对维护当代和平的重要性;其次是废除奴隶制是一个严峻又漫长的过程,它本身就动摇到了旧贵族的权利,孔孟儒学若是直接提倡废阶级,本来就已经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战国,又是一片腥风血雨了。这样的话,孔子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既然孔孟学说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特征意味着它要进步必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为何放到现在我们还只谈“糟粕”???


我个人是更喜欢道家学说,但不代表我承认两者是对立的。儒家学说格外强调理性,而人又是介于感性的动物,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自然是会更偏于田野哲学的道家学说,它允许人是释放,允许人有想象力的,它会更符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产生抵触和焦虑心里的人们。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人都追求释放自我,追求无为,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又无法与其思想相匹配,造成的落差感会更加加深众人对理性的抵触与反感。所以有时候不一定是思想出了问题,是社会存在不允许的问题。就如同墨家之所以被那个时代所淘汰,恰恰是因为它太进步了,所以它脱轨了。


每一个学派学说都有弊端,但它之所以能够在某个特定时期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适合。没有绝对是正确的学说,只有适合时代的思想。


柠檬17Clannad




“克己复礼”你理解对了没?

论文句必找其出处,“克己复礼”何来?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是众人多尔熟的语句。通常解释为“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那什么才是“礼”呢?”《礼记·乐记》中特别指出“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功用)也。”从另一方面强调了“礼”的本质与着眼是归正人心,是顺应天地万物之“序”、“别”,从而达到了有序而合节,自然而易行。

所以孔子回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所述是: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和各种不当的奢求,使言行归正于“礼”上,就属于行仁了,行仁从自己开始而不是要求别人先来!



用现今的概念理解,“克己复礼”有些类似于“自觉守法”之类,但两者差异也是明显的,“克己复礼”是“为仁由己”属于一种自我的内在要求由己做起,且目标取向利他、向上。首先考虑对他人、社会的影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回头再看,“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更容易理解其内涵了。如果“为仁”都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加,都从自己开始,而不是要求别人。你说正确不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