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裂头病”,针对治疗减损失、未病先防是关键

近年来暴发的黄颡鱼裂头病,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严重制约了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目前,针对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原、病理,国内专家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一致认为与爱德华氏菌感染有关,但具体如何发病及如何有效治疗都未提出明确的研究结论。2018年江苏省射阳县一养鱼场多个池塘全雄黄颡鱼患裂头病,经临床诊断、用药治疗等,取得满意效果,小编在此作一总结,为各位养殖朋友提供有力的案例参考。

黄颡鱼“裂头病”,针对治疗减损失、未病先防是关键

病例来源及池塘基本情况

2018年7月4日江苏射阳某水产技术有限公司养殖的全雄黄颡鱼发生不同程度死亡,其中四个养殖池塘最为严重,患病率达30%以上,死亡率达60%以上。7月5日该养殖户用0.5克/米3二氧化氯粉剂全池泼洒未见好转,7月9日死亡量继续增加,日死亡达到65千克。

黄颡鱼“裂头病”,针对治疗减损失、未病先防是关键

发病症状与流行季节

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胃膨大,胃壁充血较重,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5-10月是其流行季节,6-8月为其流行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0-30℃,在25-28℃发病较严重。在高温季节暴发,病情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会出现病鱼的大量死亡现象。引起黄颡鱼暴头病的病原为爱德华氏菌属的两种细菌,发生在苗种阶段的黄颡鱼暴头病,通常会有车轮虫、斜管虫、半眉虫等纤毛虫类的并发感染,所以在进行诊断时一定要全面,不能漏诊。

黄颡鱼“裂头病”,针对治疗减损失、未病先防是关键

治疗药物筛选:病例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取高度敏感、价格相对便宜的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两种抗生素作为内服药物。杀虫药物选取药效较为稳定高效的伊维菌素作为主药,为了提高药效配合使用0.5克/米3的硫酸铜。泼洒EM菌以尽快达到以菌治菌的效果,外用消毒药物选取作用效果稳定、高效、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二氧化氯。

治疗方案:根据对发病黄颡鱼的临床诊断和水质状况,案例治疗方案采取了杀虫、体外消毒、水质调控与内服抗生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药敏实验显示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高度敏感,作为内服抗生素。同时,二氧化氯消毒后次天用高浓度的益生菌全池泼洒,达到以菌治菌的效果,经过近半个月的用药治疗,病鱼基本康复。

黄颡鱼“裂头病”,针对治疗减损失、未病先防是关键

因为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发病高峰期,一旦发病,往往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仍需坚以防为主,预防是关键

1、 选择健壮的苗种

黄颡鱼暴头病的病原很多都来源于亲鱼和种苗场水源,所以,选择种苗前要对种苗场的技术力量和场部亲鱼和种苗的发病情况做充分了解,选择优质种苗,把好种苗质量关。

2、 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黄颡鱼鱼苗鱼种放养前最好将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然后每亩用100kg的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暴晒后再注入未受污染的江河之水。

一般在养殖中后期,由于排泄物和残饵等废物的积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质恶化和底质恶化,氨氮和亚硝酸盐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而黄颡鱼属于底栖鱼类,极易受到恶化的水质和底质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水质和底质的监测,定期进行改底培菌、藻。

3、加强饲养管理

(1)把好饲料关

选择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

每天的投喂量以八成饱为标准,尽量做到不留残饵,在必要时可减少投喂量甚至停食,以免过多的残饵造成水质污染。同时根据黄颡鱼的生长情况和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及其投饲量,做好“五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人)”投饲工作,确保黄颡鱼每天都能吃饱吃好,切记不能在投饲前将饲料倒入投料桶中曝晒

(2)定期保健

在密集养殖的情况下,黄颡鱼的抗病力极易受各种不利因子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必须定期内服功能性添加剂来提高抵抗力,促进生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养殖水体的定期消毒和药物饲料的定期投喂,以减少水体中病原菌的数量和增强黄颡鱼抗病能力。水体消毒药物要选用高效的温和性消毒剂。

要控制疾病,首先要给养殖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再内外兼治,外部环境消毒,杀灭病原菌与原生动物,内服龙昌胆汁酸,护肝胆促进药物吸收,强化体质,消除体内的病原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