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增收好产品——黄颡鱼,养殖中如何节约饲料成本?

目前黄颡鱼养殖比较广泛,是许多地方渔农增收的主要养殖品种。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不少养殖户因片面追求产量,不懂得如何节约饲料,不断向养殖水体投放过多的饲料及肥料等,不但使养殖成本日益上升,而且使水质不断恶化,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导致养殖效益低。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节约饲料成本呢?

渔农增收好产品——黄颡鱼,养殖中如何节约饲料成本?

一、严格除杂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既可杀灭野杂鱼,减少争食对象,又可杀灭水体致病因子,改善水质,使黄颡鱼有一个良好的摄食生长环境。池内野杂鱼、杂虾较多,会同黄颡鱼争夺饵料,凶猛性鱼类甚至会残食黄颡鱼,降低饲料利用率,因而应注意将其清除。

在投放苗种前,新旧池塘都必须清整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只保留底泥10厘米即可。放养鱼种前10天~15天用药物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一般可采用干法清塘或带水清塘两种方法,干法清塘时,可按每亩使用生石灰75千克左右或漂白粉4千克~5千克;带水清塘时每亩可用生石灰150千克左右全池泼洒,尽量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拌匀,以彻底杀灭寄生虫、病原体及野杂鱼等,减少争食对象,提高饲料利用率。

渔农增收好产品——黄颡鱼,养殖中如何节约饲料成本?

池塘养殖黄颡鱼要求水体偏深,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能排能灌,所以宜选择面积2亩~5亩的池塘,要求有稳定充足的无污染的水源,水质必须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池塘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能保证1.5米~2米水深,因为水深不够,光照过强,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习性。鱼种放养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施用发酵后的有机粪肥培肥水质,用量每亩150千克~200千克,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鱼种。

二、注意合理放养

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适宜的搭配品种,可充分利用饲料,互利共生,达到水体中的和谐,提高饲料使用效率。要使黄颡鱼养殖成活率高,饲料减少浪费,必须控制好放养密度和配养鱼类。鱼种投放时,应选择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放养密度力求适当,太稀渔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太密则鱼生长缓慢,诱发病害;搭配讲究合理,以充分利用渔池水层空间和互不争食为前提。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在养殖中可以长期添加胆汁酸等保健产品,保护黄颡鱼的肝脏健康,解决黄颡鱼肝胆综合征,提高黄颡鱼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科学施肥

投饵肥料、饵料等养殖投入品的多寡既影响着黄颡鱼的生长,又影响着水质的变化。天然水域的黄颡鱼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如小鱼虾、畜禽加工下脚料等,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麸皮等。宜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在投喂中注意把握好“驯化投喂、及早开食、少食多餐”的原则。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上饵料台白天摄食。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经耐心驯化5天~7天后即可正常;如此投放的驯化苗种,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投喂方法可采用人工与机械投饵两种形式。投喂时应做到及早开食,少食多餐。

四、合理投喂

整个投饲过程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六月份每日投饵4次,日投饵率在3%~5%;第二阶段7月~9月日投饵3次,投饵率2%~3%;第三阶段10月份以后日投饵2次,投饵率2%,在每天溶氧比较高的时段进行投喂。在这一基础上还应根据天气与水质情况对投饵量进行调整。此外由于黄颡鱼口裂较大,使用浮性饵料会更好地提高饵料利用率。

五、定期调节水质

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影响黄颡鱼生长的快慢及饵料系数。黄颡鱼喜清新的水质,水质好,生长迅速,疾病少,可充分利用饵料,降低饵料系数。在黄颡鱼成鱼养殖中,水质管理最为关键,需要保持一个清爽的水体环境。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加州鲈鱼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