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好童年知識體系,培養孩子認知水平你有哪些技巧?

家長來信:前幾天去上海探親,表妹說起孩子的知識體系培養,我非常驚訝,她家孩子才七歲,才七歲的孩子就要培養“知識體系”了嗎?那不是很高大上的事嗎?太多成年人幹了一輩子工作都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是嗎?可是,如果真是她說的那樣,我家孩子都上四年級了還沒有任何知識體系,我該怎麼做?

搭建好童年知識體系、培養孩子認知水平有技巧嗎?答案是肯定的:確實有!

然而,知道技巧卻並不等於真的能夠幫助孩子搭建好知識體系。世間萬事,從知道,到做到,其距離之近有時候只是一秒,其距離之遠有時候會隔了長長一生。要想真正卯足“由知到行”的勁頭並時日持久地堅持下去,我們就得從本質上真正弄清楚什麼叫做“知識體系”——“知識體系”這四個字,單看字面倒頗有些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高冷感,底子薄點、膽子小點的就能直接給嚇住了,像是長倒刺的鉤子一下子就能把人匿藏於內心最深處的自卑、淺薄與弱處給勾到明光光的亮處!

搭建“知識體系”真有那麼艱難和高冷麼?其實不!家長們只要從本質上真正弄明白了“知識體系”是什麼,理所當然就知道該給小孩子搭建什麼樣的知識體系、又該如何搭建這個知識體系。

何為“知識體系”呢?

簡單說,知識體系是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知識(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瞧起來有點繞口和複雜是吧?說白了其實也簡單——我們可以將“知識體系”理解成一張經線和緯線縱橫交錯的蜘蛛網,而蜘蛛網當然是有大有小、有疏有密的,尤其是這張蜘蛛網還不曾完全織成之前,它不過是以某一個支點為核心左右張開的幾條經緯線罷了,只有在時間和努力雙重複利價值的基礎上,這張網才能夠漸漸成為一張可捕獲和吸引蚊蟲們自動來投的大網。

那麼,對於學齡前兒童而已,家長們又該幫助他們搭建哪些知識體系呢?

以我之見,必須得從四個方面著手:“行為養成”知識體系、“飲食營養”知識體系、“身體生長”知識體系、“安全生活”知識體系——童年時期搭建的這四個知識體系,一是幫助孩子織就未來一生不同專業領域和綜合領域知識體系這張大網之前,精心選擇“支點”的過程;二是鼓勵孩子學會將一些零碎的、分散的或相對獨立的知識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聯繫的知識系統的自我賦能過程。

搭建好童年知識體系,培養孩子認知水平你有哪些技巧?

1、第一要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

第一要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這個“第一”的排序是針對一歲之前的小孩子而言的。如果孩子已經一歲過了,三四歲甚至五六歲了家長還沒有幫孩子搭建知識體系的意識,那麼,就必然將“安全生活知識體系”提到重中之重的第一位來搭建和培養——涉及小孩子的一切養育與教育事,“安全”永遠都得位列第一!原因是個人都明白:傷了殘了命都沒了,那些頂尖的成績或良好的品行意義何存?

一歲之前的孩子,時時事事都有人緊跟照料,安全知識體系培養當然可以往後排,重中之重位列第一的便必須是“行為養成”知識體系。那麼,童年時期搭建知識體系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能“儘早開始”最好。

童年時期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的第一個原則及方法,是“儘早開始”。

“儘早開始”是什麼意思呢?簡言之就是“越早越好”!

“越早越好”所要強調的、要求家長們深刻反思的問題是——何時養成孩子日常健康行為的習慣最為牢固?

而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只有四個字,所以請家長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童年時期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這個時間節點:越早越好。

童年時期行為養成知識體系的搭建,絕不是大多數家長認為的“從孩子長到三四歲能夠去幼兒園開始”——這種認知是絕對錯誤的。小孩子的行為養成知識體系搭建,是從孩子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開始的。

至於為什麼要“越早越好”,大家其實都知道答案:是在一張白紙上做畫容易?還是把一張畫壞了的改正過來容易?理所當然的,糾正一個壞習慣比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難度要大得多,所需要耗費的心血與時間也要多得多。

第二,能“常抓不懈”最好。

童年時期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的第二個原則及方法,是“常抓不懈”。

“常抓不懈”所要強調的、要求家長們引以為戒的問題是——反覆教育的意義何在?

所謂“常抓”,字面理解就是“長時間的抓”;所謂“不懈”,字面理解就是“不放鬆”——“常抓不懈”的核心要義及操作方法當然就是:長時間重複強調。

優秀的孩子之所以優秀,並不在於他們自身有多麼高的智商、不在於他們是怎麼頭懸梁錐刺股的。優秀孩子和優秀成人之所以能夠在各個領域都保持優秀的態勢,只在於他們“優秀本身就是他們的習慣!”

“優秀本身就是他們的習慣”這種行為模式是如何養成的呢?當然是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對任何一個細小習慣“長時間重複強調”的過程中習得的。比如一歲的小孩子要養成一個“不能隨地扔垃圾”的習慣,其認知和行為的習得過程,是從“隨地扔垃圾媽媽不喜歡”“媽媽總是把垃圾放到垃圾桶裡”“我把垃圾放到垃圾桶裡媽媽表揚我啦”等家長行為和言語的反覆引導、重複強調而來的。

所以,家長要時時刻刻對自家孩子日常行為和習慣進行仔細觀察和反思,從而在每一個關鍵時刻即時進行引導和強調,如此這般,“優秀本身就是孩子們的習慣”何愁不得?

第三,能“適時要求”最好。

童年時期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的第三個原則及方法,是“適時要求”。

“適時要求”所要強調的、要求家長們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教育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關於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們普遍比較注重“如何去教育孩子”,卻常常忽略了最重要、最見效的當是“在怎樣的時間去教育孩子”。

那麼,幫助孩子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培育日常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是什麼呢?當然是某種不好的行為剛剛發芽、初露端倪的時候。

舉例來說,自家孩子吃早餐有了磨磨蹭蹭的跡象,這個時候就要立即解決,千萬不要拖到“吃早餐磨蹭已經成為了習慣”之後再後知知覺、費勁巴拉去矯正。當然,解決“吃早餐磨蹭”這個問題的方法,一定要針對自家孩子的個性特點擇取最有效的那個。

我家孩子親密小夥伴的媽媽是這麼做的:當孩子“吃早餐磨蹭”這件事初顯徵兆的時候,她立即做了一段錄音,並拜託幼兒園老師在當天的活動課上播放——不是播放給她家孩子一個人聽,而是播放給全班小朋友聽。錄音中,先是誇獎了這孩子方方面面表現好的地方,總之是我家寶寶什麼怎樣怎樣好,各種有事實有例證的誇,把孩子誇成了一朵花;錄音最後,提到了這麼一件事:昨天早上吃早餐時候,我家寶寶有點小磨蹭,耽擱了時間,他自己去幼兒園的遲到了,媽媽上班也遲到了。但是今天早上的早餐,我家寶寶比昨天進步多啦,省出來了十多分鐘的時間,我們去幼兒園的路上還抽空餵了一隻流浪貓,媽媽也成了辦公室裡第一個到達的人,還被領導誇獎了呢。錄音最後一句說:明天早上的早餐時間,我家寶寶會不會比今天表現更好呢?

“吃早餐磨蹭”這事很難糾正嗎?這位媽媽只這麼做了一次,這孩子起床穿衣拖拖沓沓、洗手吃飯磨磨蹭蹭等相類的毛病竟然全都改了,完全不用爸爸媽媽再三再四不停催促了——所以,關鍵的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抓準幫助孩子培育日常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

第四,能“家園配合”最好。

童年時期搭建行為養成知識體系的第四個原則及方法,是“家園配合”。

“家園配合”所要強調的、要求家長們絕不能懈怠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特別需要重視並強調“家長的配合”呢?

常規而言,不少家長總是下意識認為只要把孩子帶到“能送幼兒園就好了”,“就可以鬆一口氣啦”。此類認知背後的深層意思不過就是六個字:想偷懶、怕麻煩!

“能送幼兒園就好了”——意味著家長們把本該自己承擔的,培育和訓練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責任打包扔給了幼兒園老師:我只需要找個名氣最大、牌子最亮的幼兒園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去,再按時按點足量交錢就可以了!至於其他所有的事,反正有幼兒園老師嘛,她們是專門幹這個的!

說句不客氣的,只有腦子不清楚的家長才這麼幹:你把孩子打包扔給幼兒老師確實是偷了一時的懶,但你卻得用你自己和孩子漫長的一輩子為這一時偷下的懶埋單。聰明又智慧的家長怎麼算這個帳的呢?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孩子在幼兒園滿打滿算也不過六七個小時,其餘十六七個小時都是與父母一起度過的,就算再減掉十來個小時的睡覺時間,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受父母教養和影響的時間也是六七個小時,竟然與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一樣多!家長放棄了這六七個小時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訓練與培育,便意味著自家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行為的機會比別家孩子少了一半,養成壞習慣、壞行為的可能性卻比別家孩子多了整整一倍!所以吧,童年時期最見效的行為養成知識體系最重要、最見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家園配合”。

搭建好童年知識體系,培養孩子認知水平你有哪些技巧?

2、第二要搭建:“飲食營養”知識體系

按理來說,飲食營養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生命本能的基本需求,不需要單獨提起來作為童年時期知識體系培養至關重要的一項進行強調。

所謂“飲食營養”嘛,不外乎是食物的消化吸收、營養方面的基本常識、各類食物的營養構成以及膳食結構和搭配之類的。但是,家長們不要忘記了,這是個社會高速發展、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確實沒錯,但這同時又是一個垃圾食品滿天飛、日常飲食中人體所需必要營養物質在單一流失的時代!

小孩子斷奶之後、能夠獨立吃喝拉撒時候,如何識別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如何在面對家長費心搭配的餐飯時候不挑剔、不嫌棄?在外頭購買小食或就餐時候又該如何做才能吃得健康?以及那些連成年人都各種頭疼的膳食營養配餐與疾病的關係、食品的汙染與預防等等,哪一樣是敢疏忽大意的?

以上也是我將小孩子“飲食營養知識體系”的搭建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啥都是白搭!

那麼,童年時期飲食營養知識體系的搭建需要遵守的要點與原則是什麼呢?至少得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要尊重孩子自主性。

要幫助孩子搭建“飲食營養知識體系”的第一個要點,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要過度控制。

小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確實需要成年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是,如今太多的家長和養育者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已經剝奪了小孩子自主成長、自主學習的機會,使他們養成了過於依賴的不良習慣,使他們像溫室裡的花朵一經不得任何風雨。

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有些家長過於強勢,尤其在飲食習慣方面對孩子的掌控過強。比如孩子討厭吃芹菜,有些家長就天天頓頓非得上芹菜,非得逼著孩子吃,逼到最後孩子或者拖拖拉拉軟抵抗成了習慣,更有甚者竟然開始將對芹菜的討厭泛化到了其他更多的食物,竟然開始厭食!真是何苦來哉,在當今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芹菜中所含的營養完全可以有其他蔬菜來代替啊,何苦非要牛不喝水強按頭呢?何苦非要把一個慈眉善目的媽媽弄得像容嬤嬤一樣人見人憎呢?

所以,在吃什麼、怎麼吃方面,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性沒什麼不好,這反倒會成就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我本人小時候討厭吃芹菜,如今也依舊討厭著——那又怎麼樣呢?幾十年過去了,我照樣活蹦亂跳沒缺胳膊沒少腿兒活得健健康康。我小時討厭芹菜,爸媽從不曾逼過我,反倒每頓飯都會記得單獨給我準備一份沒芹菜的,隔山隔水隔了數十年歲月之後,父母為我單獨準備沒芹菜飯食的小細節,早已經銘刻成了我心底最深處最美的愛的豐碑!

第二,要鼓勵孩子積極性。

要幫助孩子搭建“飲食營養知識體系”的第二個要點,是要鼓勵孩子積極性,不要過分打擊。

小孩子如何成為自己的營養師呢?首要前提便是對食物、食材產生深厚興趣,並將這種興趣長久保持下去。比如有些孩子特別不喜歡海帶怎麼辦呢?飯桌上打一頓罵一頓?或者懲罰下頓不給吃、不讓看動畫?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海帶。那到底要怎麼做呢?訣竅就只一個字:“玩”!

怎麼個“玩”法呢?比如說,家長不要圖省事在超市直接購泡好、切好的海帶絲,而是購幹海帶。然後喜歡孩子“變魔術”——幹海帶看起來是醜醜的一團嘛。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動手拆開包裝,找一個漂亮的小盆子,把這醜醜的一團小東西放進去,然後再慢慢地給澆水,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觀察澆水過程中海帶的變化。等海帶泡好之後,拿出一把相對安全的小刀或小剪子,與孩子一起將海帶雕刻成各種各樣稀奇的形狀,小三角形、四邊形,或者小雞小貓小企鵝小人像之類。

總之就是,可以將作為食材的“海帶”與作為藝術的“剪紙”結合起來,讓孩子的先從形象上接受海帶的“好玩”;然後,再將海帶與植物學、營養學結合起來,比如,可與孩子一起找一些關於海帶作為植物界的隱花植物,它的故鄉在哪裡?它是如何長大的?一起探究它本身有哪些營養成分、對人體有哪些了不得的好處之類的——互聯網時代,這方面的資料很難找嗎?不存在的。只要留心,各種各樣有趣又好玩的科技片、動畫片、繪本、小視頻等等,不勝枚舉。

總之是,人眾皆知,不論對大人或小孩兒而言,一個人知識體系和結構是很難形成的,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並在這堅持的過程中一點點不斷地提高自己,以最終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那個飛躍——而抵達“質的飛躍”之前極長時間的堅持過程,最無法替代、不能缺失的就是“興趣”。沒興趣的話,再多的苦口婆心與迫切需求都不能成為動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然會是常態;有興趣在,再枯燥的堅持也會趣意無限無限沉浸。

搭建好童年知識體系,培養孩子認知水平你有哪些技巧?

3、第三要搭建:“身體生長”知識體系

第三個要幫助孩子搭建的知識體系是:身體生長知識體系。

“身體生長知識體系”搭建方面,不少家長做的還不錯,但這不錯只是相對其他知識體系的搭建而言的,是矮子裡選將軍的意思。緣何如此說呢?是因為童年時期“身體生長知識體系”的搭建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分明趨向於兩極。

五官等外在方面,做得相當好:絕大多數家長或爺爺奶奶、保姆阿姨之類的,都會在孩子剛學說話時候就本能地教他們“這是寶寶的鼻子”“這是寶寶的嘴巴”之類。從頭到腳對著鏡子能夠看見的,在孩子一週歲多點的時候差不多就能認全了。

至於對著鏡子看不見的部分,包括身體的隱私部分及身體內部心肝脾胃腎之類,這方面的知識培養與築基教育就很欠缺了。

身體的隱私部分知識相對欠缺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孩子對自己身體隱私部分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便不懂得自己身體的哪些部分是絕對不能被觸碰或侵犯的,這就很容易在長大過程被侵犯而不自知、或被侵犯而羞恥滿滿不敢求助。

身體內部心肝脾胃腎相關知識極度欠缺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表姐家五歲的小傢伙嚷嚷說肚子疼得不得了,一個勁哼哼,表姐急壞了,趕緊送醫院看急診,連著做了好幾項檢查,卻總是查不出結果,沒結果當然不能用藥啊,孩子哼哼的越來越厲害,甚至“疼得”滿頭汗。一家人在醫院樓上樓下跑了兩三個小時,簡直要急瘋了,結果呢?結果是實在沒辦法換到中醫科,一個有經驗的老大夫搭了下脈,笑著讓孩子爸媽趕緊帶著孩子出去先喝碗粥然後吃點好吃的就好了——原來,這孩子是餓的!頭天去奶奶家玩瘋了,沒吃飯;第二天回來睡懶覺不起床,早飯又沒吃。小傢伙每天每頓飯都是大人勸著哄著讓吃吃吃,從不曾捱過餓,壓根兒就沒體難過啥叫個“餓得難受”。所以,明明難受的是胃部,他卻稀裡糊塗嚷嚷著“肚子疼”。這烏龍鬧得,白白多餓了幾個小時,冤枉錢花了上千塊,還把一把人折騰了個半死。

童年時期“身體生長知識體系”搭建的要訣有哪些呢?最好堅守兩個原則:

原則一,有所問則“誠實相告”。

童年時期“身體生長知識體系”搭建的第一個要訣是:孩子有所問,家長就當“誠實相告”。

比如,當孩子純真的小眼神兒崇拜又迷戀、眨巴眨巴望著你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你是繼續像我們的媽媽輩兒或奶奶輩兒那樣,告訴孩子“你是從垃圾裡撿的”“你是從蘋果樹上摘的”“你是從別人家買來的”?千萬別這麼幹哦,對媽媽和孩子雙方都是絕大的損失!

你應當做的就是誠實相告:“最早的時候,寶寶是一粒小小的種子,在媽媽的肚子里長啊長啊,媽媽就每天盼啊盼啊,盼到第十個月時候,媽媽肚子就開始疼了。疼啊疼啊,疼到一定時候,寶寶就從媽媽肚子裡出來啦。”這樣的回答,一是尊重了小生命起源及生長髮育的客觀事實;二是給了孩子“我曾經在媽媽肚子裡住過十個月”這個信息;三是給了孩子“媽媽肚子好疼好疼之後才生下我”這個信息——媽媽以自己的身體體驗告訴給孩子的信息,是真實生動且極具共情性的,會幫助孩子與媽媽之間建立更親密、更信任的親子關係,同時也暗含並間接傳遞給孩子一個“瓜熟蒂落”的生命道理,尤其能夠潛移默化幫助女孩子創建一種“當媽媽是一件幸福又愉快的事”這樣的心理伏筆。

原則二,答疑時需“藝術解釋”。

童年時期“身體生長知識體系”搭建的第二個要訣是:家長回答孩子疑問時候,最好能夠“藝術解釋”。

比如,有天你身體不舒服。孩子問你怎麼了,你說,“媽媽胃疼。”

孩子興許會很好奇的問,“胃是什麼呀?”“胃在哪裡呀?”“胃是做什麼的?”諸如此類,當孩子主動發問的時候,就是給“身體生長知識體系”添磚加瓦的最佳時機。

不少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因為胃疼、心煩一句就把孩子打發了,“去去去,別搗亂!”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至少有兩個方向可以選:

一種是將回答延後。可以耐心地告訴孩子,“媽媽這會兒胃很疼,沒精力給你解釋,過會兒媽媽好些了再告訴你好不好?”

第二種是我更屬意的,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這會兒胃很疼,很難受,需要得到你的幫助!你能不能先在網上搜搜看,找找答案,看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媽媽減輕胃疼?”當然,方法只能給上小學之後的大孩子用。

如果是兩三歲的小孩子,家長應當怎麼做呢?可以延續第一種,在胃疼減輕之後,與孩子一起對照人體結構透視圖,找到“胃的位置”,並仔細觀察“胃的形狀”,然後用塑料袋或別的材料紮成一個胃的形狀,然後用手捏它,通過這種形象生動的、藝術解釋的方式告訴孩子“胃的功能”。

諸如此類,孩子們大腦內部的發育、身體內部器官的特點等等知識,都可以於不經意間點滴積累,時日漸久,聚沙成塔,屬於“身體生長知識體系”的大網就慢慢織成了。

搭建好童年知識體系,培養孩子認知水平你有哪些技巧?

4、第四要搭建:“安全生活”知識體系

第四個要幫助孩子搭建的知識體系是:“安全生活知識體系”。

安全生活知識體系的搭建,對一歲之後的小孩子和大孩子而言,絕對得排在所有知識體系之前,得是重中之重的第一位!原因非常簡單——傷了殘了命都沒了,那些頂尖的成績或良好的品行意義何存?

童年時期安全知識體系的搭建,原則與宗旨有兩條:

原則一:萬事在後,安全第一。

童年時期“安全生活知識體系”搭建的首要原則是八個字:萬事在後,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是我國的安全生產方針,它強調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工作格局是“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管理、企業全面負責、社會廣泛參與”。同理,一個脆弱的小生命要想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安全長大,也得在這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格局的大保護傘下,為自己創建一整套指導並規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小保護傘。屬於孩子個人的安全小保護傘,傘骨便是這八個字:萬事在後,安全第一!

比如,有些家長給孩子的鐵律是“絕對不要遲到!”

那麼,當孩子面對學校不遠處那個十字路口的紅燈時候,他的選擇會是什麼?總共只剩下一分鐘,等紅燈就會遲到;闖紅燈就不遲到。答案是清楚明瞭的:

被家長天天耳提面命要求“絕對不要遲到”的孩子,他選擇闖紅燈的可能性就會很大。而闖紅燈的話,危險發生的機率就會幾倍幾十倍的增長。

被家長天天耳提面命要求“提早五分鐘出發,路上慢些走,絕對不要闖紅燈”的孩子,他選擇闖紅燈的可能性為零。那麼,這個孩子在十字路口發生危險的機率就會被降低很多很多。

所以,家長幫孩子搭建安全知識體系面臨“闖紅燈還是遲到”這個兩難問題時候,孩子根本連腦子都不必過第一反應是“絕對不能闖紅燈”,這就對了!這就說明孩子個人安全小保護傘的傘骨是正的,是能夠支撐起未來成長路上諸多風雨與危難的,是能夠在兩難情形下將安全危險機率降到最低最低的!

原則二:意外事故,並不意外。

童年時期“安全生活知識體系”搭建的第二原則也是八個字:意外事故,並不意外!

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有些小孩子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胡亂奔跑或撿東西,有些小孩子在公交車上、在樓梯走道推搡打鬧,有些小孩子在闖紅燈與上學遲到之間毫不猶豫選擇前者……是的,剛剛的這一刻,這些孩子這麼做了卻並不曾受到任何傷害。可是,一次沒遭受意外傷害,就等於一百次不會遭遇意外傷害嗎?

正如同海恩法則所述,“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家長們應當從“海恩法則”中習得的、幫助小孩子搭建“安全生活知識體系”的啟示是什麼呢?

第一個啟示:所有意外事故的發生,都是量的積累的結果!

第二個啟示:再完美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要求,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安全責任意識!

這兩個啟示對童年時期安全知識體系的搭建意味著什麼?

這兩個啟示意味著,廣大家長在鋪天蓋地網絡新聞中所見的,那一個個學齡前兒童、小學生甚至中學生、大學生安全事故的發生,沒有一樁是完全偶然的!因為,這些安全事故的發生,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處早有跡象的,是各種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簡言之:意外事故,並不意外!任何重大安全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其發生都是經過萌芽、發展到發生這樣一個過程。如果孩子們從日常生活的源頭中、從點點滴滴的行為中徹底杜絕安全隱患或事故苗頭,那麼,每一次意外事故都可以避免!

小結:童年時期有知識體系嗎?需要培養哪些方面的?

童年時期有知識體系嗎?當然有!雖然說,童年時期沒有絕對的專業領域知識體系,但也沒有絕對的綜合知識體系。小孩子的專業領域知識體系和綜合知識體系教育一般來說是從三個方面著手培養的,一是分中有合,二是閤中有分,三是分合比例不同。

所謂“分”,主要體現在不同領域知識體系的個別性;

所謂“合”,主要體現在不同領域知識體系之間的滲透性。

個別性當然是永遠存在的,而滲透性更是無處不在。尤其是對學齡前小孩子而言,“行為養成”知識體系、“飲食營養”知識體系、“身體生長”知識體系、“安全生活”知識體系,都是個別性鮮明的生活教育,更是不同領域之間彼此滲透的、本質相通的,能夠為孩子將後來漫長一生所有知識體系登峰造極奠定牢固基礎的教育。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