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角度上看,空間是一種什麼物質?為什麼?

劉捷民31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空間是一種什麼物質?為什麼?

V認證,劉捷民,回答,

空間是一種什麼物質?

這個問題不僅是中國的空白點,也是世界上的空白點。

什麼是空間?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場所。宇宙中萬事萬物都在空間中運動,無一例外。

空間是不是物質?

無限的空間為宇,無限的時間為宙。宇宙是由時空構成的。宇宙的本質是物質。構成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當然是物質的。

空間不是人造的,也不是神造的。空間是自然存在的,是客觀存在的,是本耒就有的。空間不存在起源問題。

空間和時間是伴隨著宇宙的存在而存在。有宇宙就有空間和時間。宇宙在自然界中是永恆存在的物質。空間和時間在自然界中也是永恆存在的物質。

空間是一種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東西,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空間在客觀上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客觀上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空間是客觀上存在的東西。所以說,空間是一種物質的東西。

空間是一種什麼物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並不等於物質的實物性。″由此可知,物質可以分為實物性物質和非實物性物質。

從哲學物質科學的角度上看,空間是一種非實物性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是一種陰性物質。

南開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

哲學物質科學創始人,劉捷民。

2020年2月20日

備註(本人已通過《頭條》認證)。


劉捷民31


如果我們以人類為例,那麼人類社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背景,即人的生存空間。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雖然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那隻限於很小的生活範圍;從大的方面來說,每一個人的所做所為都是會受到當地社會的法律與道德的約束。

對於自然界中的物體來說,也是如此。它們的存在及其運動,都會受到其物理背景的影響與束縛,不存在絕對獨立和自由的物體。

所謂空間就是影響物體存在的物理背景,是由離散的粒子構成的。不同的粒子,會形成不同的物理背景,並對其中的物體產生不同的影響。

比如,水是魚🐟的空間,魚的遊動主要是受水的影響,而表面上連續的水是由無數個不連續的水分子構成的。

又比如,空氣是鳥🐦的空間,鳥的飛翔離不開空氣的作用。然而,無形的空氣卻是由無數個離散的氣體分子構成的。根據阿伏伽德羅常數,每升空氣大約含有10的23次方個氣體分子。

如果是在太空,無論是分子、原子還是質子,都是非常罕見的,少到每立方厘米連一個上述的粒子都攤不上。

然而,真空不空,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不可能存在絕對的“無”,“無”比“有”更令人難以想象。

而且,由於萬有引力及電磁力的存在,兩物體在沒有直接接觸的情況下會產生相互的影響,它們一定是藉助於第三者的間接作用。這個普適的第三者,就是我們宇宙的本底空間,即是會影響到所有物體的最為基本的物理背景。

在1900年,為了避免連續的能量所導致的紫外災變,普朗克在其新建的黑體輻射公式中提出了量綱為角動量的一個物理常數h。這一常數的存在,意味著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由於能量是關於粒子運動能力的度量,最小粒子的存在,使能量具有了不連續性,從而避免了紫外災變的發生。

所以,宇宙是由無數個最小粒子構成的。這些被稱為量子的最小粒子,構成了宇宙的物理背景,即形成了量子空間。

於是,在宇宙中的所有物體的運動,都是相對於這樣物理背景而言的。即便是光速的不變性,也是相對於量子空間來定義的,因為光速是光子維持其空間勢能的速度。光子的動能,由於其質量非常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只是,類似於海水🌊,量子空間並不是絕對平衡一致的,會有不同狀態的分佈。所以,光子的運動會隨量子空間的不同分佈,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光子在量子海(空間)中,是隨波逐流的。

因此,光速不變是相對於量子空間的速度不變,其實際上是變化的。所以,才會有運動紅移現象,即光子的動能與勢能發生了部分的轉化。

總之,自然界的存在,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其一是離散的,由無數個粒子構成,成為物理背景。這就是空間的概念。其二是封閉的,由數個粒子的高速運動所形成的封閉體系,成為物理對象。這就是物質的概念。

由於物體是有層次的,而且越是底層的最小粒子,其構成的物理背景就越為基本,其所影響的範圍也就越大。

因此,由普朗克常數h定義的量子所構成的物理背景即量子空間,就是我們宇宙中最為基本的空間,一切物體的運動都會受到該空間的影響與束縛。


淡漠乾坤


空間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邏輯形式。

某個主體認知它物,總需要在固有的形式下,這種形式被康德稱作“先驗”的,也就是先於你的經驗就確定的。

比如人類認知光,哪怕還在孃胎裡,也一定會把光認知為明亮的、有顏色的,這是固有的和先驗的。

同樣,人類認知某物時,也一定需要設定一個時空範圍。

比如人類認知光,哪怕還在孃胎裡,也一定會認知到一定時間區間和一定的空間範圍。我會說,現在這裡有光,絕不會說全宇宙一百多億年一直有光,雖然可能是這樣。

空間的概念是人類的概念,也就是說,對於原子分子而言未必有空間的概念,對於其它生物來說,未必和人類的概念相同,對於人類自身來說,古今未必一樣。

比如古人有三十三層天的說法,大地下面有十八層地獄,就是說,古人的空間與今人的空間是不一樣的。

今人的空間即有宏觀層,又有微觀層,至於大到多少,小到多少,會隨著認知形式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何處是家鄉


這個問題提的好!理解了空間,人類的認識會大進一步!如果有物質,那空間肯定也是一種物質。宇宙中每一類物質都有共性,空間這種物質也有共性。

那麼空間到底是一種什麼物質?我們先來看看平時所說的物質是什麼東西。原子內部很空,我們平時的所有感覺基本上靠的都是核外電子雲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原子核是什麼?那些質子中子由夸克構成,夸克又是什麼?夸克由膠子構成,膠子又是什麼?這就接近能量了。物質是特殊的能量。科學家用弦理論解釋能量形成物質的機理,說能量形成物質的方法如同琴絃上奏出的音樂,由多方面決定。

空間肯定也是能量。能量的最小單位是量子,就是說能量不是連續的,具有粒子性。量子為什麼會糾纏?說明空間本身就是一種特別的能量體,給人的感覺是“空無一物”。空間這種物質(能量),由於密度小,或者是其構成與一般物質不同(暗物質),很難與人類的感覺相互作用。或者說,由於人類的產生過程很少使用空間這種物質,所以沒有相互作用,留給人的感覺就是“空無一物”。人的感覺是由外界限定的。比如大便,並不是它臭人才聞到了,而是大便對人無用而且有害,人才形成臭的感覺。人的感覺和情感是對自己是否有用的長期積累的節點性總結。

量子是目前發現的宇宙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所以它在宇宙裡暢行無阻,產生量子糾纏跨越時空的現象。

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也是不存在的,如同大便的臭味一樣都是不存在的。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能量體。能量會動,所以宇宙一直在動。人體是特殊的能量構成體,所以人類一直在動,一直在產生好奇心。好奇心也是能量的屬性,是動的一種趨勢。

宇宙是什麼?這取決於人的認識能力。隨著人的認識能力的變化,宇宙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變化。


嵩山道士


哲學範疇。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並存的秩序。具有客觀性和無限性。是三維的,任何物體都有長、寬、高,同其他物體的位置關係只能是上下、左右、前後,用三個量可完全量度。它和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離,和時間也不可分離。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 存在形式,但兩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從奇點爆炸之後,宇宙的狀態由初始的“一”分裂開來,從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運動狀態等差異,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位置的變化則由“時間”度量。空間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空間有宇宙空間 、網絡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範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線組成不同形狀,線內便是空間。

空間是一個相對概念,構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參照於空間存在的。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圖書館學界基礎理論建樹,曾有過重要的影響,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趨勢》對整個信息界的撞擊,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而今,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企盼著新的更高層次的信息理論的出現。國外有不少理論研究顯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個空間的理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三個空間是指網絡空間(Cyberspace)、信息空間(Infosphere)和思想空間(Noosphere)。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約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與其合作者們自1991年開始進行了關於未來軍事事件、社會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與著作,如1996年的《網絡戰爭的來臨》、1999年的《歷數新的邊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現》、即將出版的《戰爭中信息作用的轉換》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現》一書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論基礎:三個空間的理論,為這一研究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空間可分為絕對的與相對的,真實的與表象的,以及數學的與普通的。

相對與絕對空間

絕對空間: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空間,如地表以下、大氣中或天空中的空間,都是以其與地球的相互關係確定的。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在形狀大小上相同,但在數值上並不總是相同。


水木99999


無論是從哲學的角度講,還是從科學的角度上講,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所謂空間就是一種無極的虛空或者是虛無。從老子的哲學思想角度講,對於大自然可以這樣來描述:在無極的虛空中存在著由微極子(微小到了極點的粒子,簡稱為微極子。就是物理學界所稱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太極萬物。

無極的虛空(虛無)是一種存在。微極子(實物或叫實有)也是一種存在。無極的虛空是由微極子所組成的太極萬物得以立身的場所。微極子是能夠佔據著空間經歷看的時間的物質(實有之物)。空間不是實有之物,也就是說不是物質。空間就是虛無。

為什麼無極的虛空和微極子就存在了?人類永遠也無法知道。人類只能正視和麵對這兩個存在。在這存在的基礎上去逐步認識和利用自然為自己更好地生存服務。

人類的行為如果違背自然演化的規律性,必然以失敗而告終。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道法自然''。


真牛46


空間應該不是物質,只是裝載容納物質的東東。機械唯物論認為:空間就象一個箱子,裡面有東西也罷,無東西也罷,它就在那裡擺著,是絕對的存在;時間就象流水,無論發生什麼,不發生什麼,它就在那裡不盡地流淌著。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存在的,也是互不關聯的,宇宙中存在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

隨著相對論的出現,這種觀念受到了挑戰,認為,空間與時間是相伴相存的,沒有離開時間的空間,也沒有離開空間的時間,二者密不可分,離開了這一方,另一方即毫無意義。即空間與時間的相對性。

我等只是吃瓜群眾,到底是怎麼回事,還得請大神們一說究竟呀!


雲卷飛山


從哲學的角度看,空間就是一種距離。它不是物質而是間隙!

物質與物質之間的間隙,心靈與心靈之間的距離就是空間,空間指的是環境的包容性!它可以是看得見的,三維空間裡肉眼能見得,場景中能容納多少物質!

空間也可以是看不見的五維空間,思維的場景中,心靈與心靈的距離,自我思維的場景中,思想的包容性!

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她)們的思想處在五維空間,思想的長度、寬度、高度、深度、細微度能夠包容更多思維空間,高一個級別的思想家能夠看到和包容低一個級別的思想層次,擁有更大的空間和更敏銳的洞察!


含笑唯一


空間不是物質!而是物質存在的外在形式!在物質發生上時間與空間一體,沒有離開時間的空間,也沒有離開空間的時間,更沒有離開物質的所謂的時間和空間。時空是物質標識和可標度的形式化存在!在現代科學體系化認知中,空間,空間距離適用十進制,然而,時間,時長,時變、時距適用的卻多種進位制,從秒變到時變,日、月、年,是十二進制,而在亳秒'以下又是百進位。光速不變,時長的空間三維封印與空距一致,而在光速之下,空距與時長就不再相等,時距換算中的空距暗含有巨大的差異!這是非線性的線性擬合上時間計量與空間度量的不一致造成的。這也是人類認知的世界、可觀察的世界與真實的物質世界不一致的觀測度量差所在!這就是我們從哲學角度切入給出的物理空間問題。


梁文慶2


空間是物質存在於其間發生運動和變化的場所。

“從哲學角度看”就好像事情變得無比複雜了一樣。和使用普通語言不能表達空間了一樣。其實空間就是物質存在於其間的場所。

場所當然有大有小。大到星系存在於其間發生運動變化、發生爆炸與消失的宏大空間;小到粒子夸克存在於其間的“原子空間”。人類認識這些空間的方法就是技術。認知它們存在方式就是科學。

科學和技術,是人類的意識作用下產物。由於人類的意識活動不同於物質運動的特殊性,意識活動不需要真實的空間(其實也需要腦容量大小的空間),由此,人類又產生了不佔用空間的精神——即有靈魂的思想。

由於人類幻想有“不佔用空間的靈魂”存在,使得人類的思維越來越複雜起來。所以產生了專門探討“思維與空間”、“思維與物質”、“思維與靈魂”的學問——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