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每天上午九點,後勤保障組的工作電話會準時響起。

“安洋姐,今天中午吃啥飯?”

“今天正月二十了,讓大家吃頓卷卷吧。你們辛苦一點,抓緊準備!6個病區一共是103份飯。”

電話是營養食堂郭小龍打來的,二十多天來,需要配送的隔離餐從最初的20多份變成了現在的100多份,而這些數字也見證著翼城縣人民醫院疫情防控工作中隔離病區的組建和佈防。

感染性疾病科是最早設立的隔離病區,共有12間留觀病房,負責收治外地返鄉的發熱人員。主任聶興剛今年55歲,17年前非典火線入黨時的情景他還歷歷在目,有著多年臨床經驗的護士長姚雲超也是身經百戰,在這次抗“疫”行動中,他們帶領全科14名醫護人員,從1月23日收治第一個留觀病人以來,便一直未下“火線”。打一場必勝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是他們的堅定信念。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本地發熱病人留觀區設在原血透室。隨著疫情的發展,院方又將神內、骨二、骨一、腫瘤科等有獨立衛生間的病房改建成了發熱病人留觀病區。同時,緊急抽調由骨幹力量組成的醫護團隊充實到發熱留觀病區第一線。

作為此次疫情的對口專業,呼吸科主任毛自芳主動請纓:“我申請在今後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把最艱難、最具挑戰的任務分派給我,我保證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完成任務。”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心內科冠脈介入負責人王靜自己在被“隔離”的同時,還要安撫收治病人的情緒,為了和病人拉近距離,她讓同事幫自己在防護服上寫上了:“別怕,我們都在。”她的丈夫姚長江在總務科工作,平日裡不善言辭的他,最想對妻子說的話就是:“不需要操心家裡,為老百姓站好自己的崗。”

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志偉儘管做了充足的準備,但真正穿上了防護服,戴上了防護眼罩、雙層手套和口罩的一瞬間,他依然覺得自己很笨重。氣短、憋氣,是最大的感覺,平時看似簡單的操作,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跟病人交談時,聲音也必須比平時大出好幾個分貝。

呼吸科醫師侯鵬來不及考慮才剛滿一歲的孩子,妻子史佩佩在兒科隔離病區,為了上一線,她給寶寶餵了最後一次奶,咬咬牙一狠心送去了姥姥家,老人家關節不好,照顧孩子的重任便落到了還沒結婚的妹妹身上。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腫瘤科副主任暢鵬有豐富的大內科工作經驗,這次被抽調到隔離病區,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百姓早日摘掉口罩,迴歸正常的生活。

擔任護理工作負責人的柳靜,需要時刻關注病人的新情況、科室成員的思想動態及後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問題。7歲的女兒李沐奇特別想媽媽,她在日記中寫道:“媽媽從正月初一到現在已經20多天沒有回家了,我非常想念媽媽,連做夢都夢到媽媽。但我不能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正在搶救病人,工作非常忙。為了讓媽媽放心,我和姥姥在家,我認真寫作業並照顧好自己。我現在的任務就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要像媽媽一樣當一位白衣天使。”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2月9日,院方將住院大樓後有衛生間的8間病房改建為兒童發熱留觀一病區,將原骨一區部分病房改建成留觀二區,兒科醫護人員全員上陣、積極備戰。

為了讓醫院批准自己到一線工作,兒科副主任醫師張紅娟在請戰書中寫到:“作為一名從事兒科工作多年的醫務工作者,當前疫情緊急,我願意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懇請組織批准我到抗擊疫情的一線隊伍中去”。本該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做訪問學者的主治醫師史振華,考慮到科里人手不夠,也主動申請回院值守。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翼城:走近隔離病房的他們

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留觀病房,這些名詞,讓普通人望而生畏,但是,廣大醫護人員卻選擇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衝向最危險的戰場。在這段不同尋常的時間裡,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冒著風險,逆行而上,以近乎不眠不休的工作熱情築起了防控疫情的銅牆鐵壁。

穿上“戰袍”的他們是誰,我們甚至看不清他們的臉,卻清楚地知道他們為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