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每天上午九点,后勤保障组的工作电话会准时响起。

“安洋姐,今天中午吃啥饭?”

“今天正月二十了,让大家吃顿卷卷吧。你们辛苦一点,抓紧准备!6个病区一共是103份饭。”

电话是营养食堂郭小龙打来的,二十多天来,需要配送的隔离餐从最初的20多份变成了现在的100多份,而这些数字也见证着翼城县人民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中隔离病区的组建和布防。

感染性疾病科是最早设立的隔离病区,共有12间留观病房,负责收治外地返乡的发热人员。主任聂兴刚今年55岁,17年前非典火线入党时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护士长姚云超也是身经百战,在这次抗“疫”行动中,他们带领全科14名医护人员,从1月23日收治第一个留观病人以来,便一直未下“火线”。打一场必胜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他们的坚定信念。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本地发热病人留观区设在原血透室。随着疫情的发展,院方又将神内、骨二、骨一、肿瘤科等有独立卫生间的病房改建成了发热病人留观病区。同时,紧急抽调由骨干力量组成的医护团队充实到发热留观病区第一线。

作为此次疫情的对口专业,呼吸科主任毛自芳主动请缨:“我申请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把最艰难、最具挑战的任务分派给我,我保证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心内科冠脉介入负责人王静自己在被“隔离”的同时,还要安抚收治病人的情绪,为了和病人拉近距离,她让同事帮自己在防护服上写上了:“别怕,我们都在。”她的丈夫姚长江在总务科工作,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他,最想对妻子说的话就是:“不需要操心家里,为老百姓站好自己的岗。”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周志伟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真正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防护眼罩、双层手套和口罩的一瞬间,他依然觉得自己很笨重。气短、憋气,是最大的感觉,平时看似简单的操作,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跟病人交谈时,声音也必须比平时大出好几个分贝。

呼吸科医师侯鹏来不及考虑才刚满一岁的孩子,妻子史佩佩在儿科隔离病区,为了上一线,她给宝宝喂了最后一次奶,咬咬牙一狠心送去了姥姥家,老人家关节不好,照顾孩子的重任便落到了还没结婚的妹妹身上。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肿瘤科副主任畅鹏有丰富的大内科工作经验,这次被抽调到隔离病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早日摘掉口罩,回归正常的生活。

担任护理工作负责人的柳静,需要时刻关注病人的新情况、科室成员的思想动态及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7岁的女儿李沐奇特别想妈妈,她在日记中写道:“妈妈从正月初一到现在已经20多天没有回家了,我非常想念妈妈,连做梦都梦到妈妈。但我不能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正在抢救病人,工作非常忙。为了让妈妈放心,我和姥姥在家,我认真写作业并照顾好自己。我现在的任务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像妈妈一样当一位白衣天使。”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2月9日,院方将住院大楼后有卫生间的8间病房改建为儿童发热留观一病区,将原骨一区部分病房改建成留观二区,儿科医护人员全员上阵、积极备战。

为了让医院批准自己到一线工作,儿科副主任医师张红娟在请战书中写到:“作为一名从事儿科工作多年的医务工作者,当前疫情紧急,我愿意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恳请组织批准我到抗击疫情的一线队伍中去”。本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访问学者的主治医师史振华,考虑到科里人手不够,也主动申请回院值守。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翼城:走近隔离病房的他们

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留观病房,这些名词,让普通人望而生畏,但是,广大医护人员却选择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冲向最危险的战场。在这段不同寻常的时间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冒着风险,逆行而上,以近乎不眠不休的工作热情筑起了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

穿上“战袍”的他们是谁,我们甚至看不清他们的脸,却清楚地知道他们为了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