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你觉得是哪四本书?

用户64325649


四大各著,如果是小说类,怕还没有称得上名著的,如果理论著作文选类,毛主席《四卷》是唯一。


水帘洞865


如果让我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名单如下:

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是一个一等一的学问家,这是举世公论的。但是很多人对他的小说成就不以为然,但是《围城》一书,大概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描写最为深刻的一部书。我对《围城》的评价是:一部伟大的、足可传世的、无可超越的新世纪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欢这本小说,说作者刻薄,小肚鸡肠,下笔传神而毒辣,几乎每个句子都像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描写。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身边,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丑恶的嘴脸。书中几乎没有一个美好的人物,方鸿渐怯懦而无用,孙柔嘉柔弱而有心计,更别说三闾大学的那些教授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以忽悠学生为本,以大话为生。《围城》是讽刺文学的高峰,是超越时代的文学高峰,书中的每个人物,甚至一个“杀人有暇”的庸医,都让人难忘。这样的力作,难怪夏志清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选的这本书没有多大意义。在茅盾文学奖的历史上,这么多年的作品评选,阅读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一定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说足可传世的史诗力作,《白鹿原》一定会胜过《平凡的世界》。

按照时间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则,多年以后重读,你会发现《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青春的情绪过于浓烈,读多了反而觉得矫情,它只适合青春期阅读。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觉得过时,它是真正超越了时代,用家族史写历史,又超越了历史,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和观照,又有对人性的淬炼和洞察入微。

贾平凹的《废都》

这本书入选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服:一个原因,相比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断,也许在其后一定会创作出新的作品,所以过早论断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个原因,都是陕西作家,同时入选,对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当代文学中的长篇力作,《废都》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对时代的描慕上,同时期的作家都很难比肩。其实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贾平凹的《浮躁》代替《废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废都》更有代表性,为何这样说呢?

还是那句话,时间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标准。《浮躁》的缺点跟《平法的世界》一样,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时过境迁之后,再读这部作品就觉得作者很难用一个普世的小说家的眼光去写作。当然,我们都是时代中人,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的借口,我们不是时代的人质,我们要挣脱时代的羁绊,成为那种具有超脱意识的写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跨越时代作品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废都》比《浮躁》更好。贾平凹的《废都》,他写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影射了一个时代从理想主义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下,这个群体的蜕变和消亡。理想主义最终沦为了一个假大空的虚无。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都论者很多。但是《黄金时代》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本。这部销售入选的一个理由,在我看来就是,它基本脱离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正统之外,当年这部小说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几乎没人能察觉到王小波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文学正统,直接承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写法。这样说好像王小波之前没有人尝试现代主义似的,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先锋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用还是很多的,但是那种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余华的早期作品,马原、格非等等,他们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寻找滋养,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学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的写作共骨子里就是世界主义的,他的现代主义作品是全面的继承,所以当时我们很难欣赏它,反而是台湾的文学家更注意到这部作品,给王小波一个文学奖。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再读《黄金时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会讶异,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经有这种意识,创作这样一部跨越我们时代的历久弥新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