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

琅琊利剑


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

众所周知,世界文明离不开宗教与哲学,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大概就是因为其土地上诞生了能够教化人的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都源于此。然而,宗教这东西,有的是拯救人类,而有的则是控制人类。西方的基督教是拯救人类的宗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而印度教却恰恰相反,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

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制度之一。其种姓制度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摩奴法典》,该法典“认可并维护了种姓制度,将其作为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基础”,种姓制度将印度教徒分为四大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许多人认为,种姓出自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天。

最高等的种姓是婆罗门,源于梵天的头,这一种姓大多是教师和知识分子。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可能起源于梵天的双臂,多为武士和国家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来自梵天的大腿,多由商人组成。最低等的种姓是首陀罗,来自梵天的足部,这一种姓的人从事各种卑贱的工作。

那么,在印度,低种姓人能不能冒充低种姓人呢?当然不能。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种、肤色和姓氏的不同,决定了低种姓人是无法冒充高种姓人的。

印度最早的原住民是达罗比荼人,肤色较深,属于黑色人种。大约4000年以前,欧洲的高加索人种,一路南迁,经伊朗、阿拉伯等地,到达印度,这就是印度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到达印度后,很快取代了达罗比荼人的统治地位。由于雅利安人和达罗比荼人混血杂居,产生出了既不白也不怎么太黑的印度人后代,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印度人,鼻子很高,眼窝较深,头发乌黑,皮肤却介于黑白之间,甚至是咖啡色。

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为奴役印度原住民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欧洲白人基因的纯正,以禁止白种人与印度原住民通婚。也就是说,印度的高种姓人和低种姓人的分辨,一是要看肤色,二是要看姓氏,肤色白皙的是高种姓人,反之则是低种姓人。由于印度种姓制度有着根深蒂固的传承性,在家族姓氏上很容易辨别种姓。另外,由于低种姓印度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社会底层,各种社会资源缺失,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和从事体面的工作,身份和地位低下,自然就不能冒充高种姓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