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用户65146090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首先这个问题的陈述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苏联虽然确实在二战时期出兵伊朗,废黜了伊朗当时的国王,但它当时却是和英国联合出兵,双方一共出动了20万军队。而且两国出兵都是为了应对德国试图掌控伊朗局势,所以这其实是二战的一个次要战场。至于战后苏军撤离迟缓,则又被广泛认为是美苏冷战的一次对抗了。


伊朗和德国,“雅利安”同盟?

其实如果大家了解了“伊朗”这个国名的含义,恐怕会感觉英国和苏联联合出兵伊朗并不奇怪。因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实一直是叫波斯的,波斯是伊朗地区古国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开始要求世界所有国家将自己称为“伊朗”,而“伊朗”这个词的含义是“雅利安人的国家”。因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历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后裔,而当时希特勒上台之后,通过19世纪欧洲一些学者牵强附会的一些说法,把德国人也包装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让“雅利安”这个词一下子成了世界热门词汇。但这词一热,波斯人这正经的雅利安后裔当然不可能把这个词轻易让给德国人,所以干脆直接把自己的国名改成“雅利安国”,以正视听。

1935年将国名从波斯改成“雅利安国”(伊朗)的礼萨汗

而在二战前期,伊朗和纳粹德国的关系也确实非常暧昧。当然双方关系暧昧不可能只是因为双方都认同雅利安这个身份(虽然德国的“雅利安身份”纯属胡扯),但这个名词确实让双方接近多了一个明面上的理由。而双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则是伊朗想改变自己长期处于英俄两国争斗漩涡的处境。因为从19世纪开始,英国和沙俄就在中亚以及西亚地区长期进行着被称为“大博弈“的势力范围争夺。因此,其实双方都曾尝试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为对方的制约,没能成功。但伊朗在两强互博的夹缝里日子却也一直不好过,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国也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希望通过德国平衡英俄两国对伊朗的控制企图。

因何引得英俄大动干戈?

但光跟纳粹相互抛抛媚眼其实还不至于让英俄两国在自己跟纳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况下,还单独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战开始之后也看出来这次是几个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谁都惹不起,所以也并没有想趟这趟浑水,而是很早就宣布自己在战争期间严守中立。

但是伊朗在二战中的价值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国对它垂涎三尺,英俄两国则因为它睡不着觉。而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伊朗和石油的关系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内有炼油能力。桃花石杂谈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二战在本质上是一场石油战争。德意日三个手里没有石油资源的后起发达国家想通过战争获取石油资源,从而摆脱受制于英法美俄的局面,这是他们发动二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当时已经成为了世界比较主要的产油国之一,因此一旦德国得到伊朗,那么德国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整个二战的走向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德国要夺取苏联高加索油田有密切关系)。

希特勒送给礼萨汗的本人亲笔签名照片

而希特勒当时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拉拢伊朗,在二战爆发之后以援助伊朗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员,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到1940年前后,伊朗国内已经有了至少3000名德国人,而且这些人大都工作于一些具有战略性的政府工业机构和交通运输部门,因此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而除此之外,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伊朗还成为了苏联接受外来物资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苏联高加索地区,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国,德军就会有能力从苏联高加索守军背后发动进攻,夺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样的话苏联就必败无疑了。而对于英国来说,伊朗也同样重要,因为首先英国在伊朗境内设立了一个巨型炼油设施阿巴丹炼油厂,这个炼油厂每年能提炼800万吨原油,对于整个同盟国阵营进行战争都具有战略意义。另外当时英国还在全球各地维持着巨大的殖民帝国,而伊朗它当时重要的物资来源地印度和它与德国直接作战的地中海区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国也没法承受失去伊朗带来的损失。

被英军占领之后的阿巴丹炼油厂

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后,英苏两国其实都想强化对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国王礼萨汗的算盘却是借战争引入德国势力,通过中立平衡英苏两国的影响,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所以针对英苏的控制,特别是针对英国的控制,伊朗境内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礼萨汗则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纵容了这些抗议活动,而英国政府则很快公开指责这些抗议活动是支持纳粹和亲德的活动。另外英苏两国还希望直接控制伊朗境内铁路,确保物资进入苏联不会出问题,但这一企图也被伊朗拒绝,因此英苏和伊朗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英苏联合出兵并占领伊朗

在1941年初,英国曾因为独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纳粹德国而和它刚刚打过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拥有大量驻军。而苏联本身就是伊朗的邻国,当时纳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苏联在高加索地区也拥有大量驻军。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不到一个月,英苏就照会伊朗,要求其驱逐境内所有德国人,并在8月17日发出了最后通牒,但伊朗政府却依然没有听命。结果在8月25日,英苏两国总共出动了20万兵力,从南北两线对伊朗发动了攻击。当时伊朗军队虽然也拥有12万军队,并且拥有400架战机,但这些军队在当时堪称世界最强的英苏军队的夹击之下很快崩溃,两天之后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国军队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苏军队同步进入伊朗首都德黑兰,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势。在整个战争中,苏军和英军分别仅有40人和22人阵亡,伊朗军队则有800人被打死。

苏军与英军在伊朗北部的加兹温会师

而在控制伊朗局势之后,英苏两国立即废黜了伊朗国王礼萨汗,立了他的儿子巴列维为新国王。礼萨则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则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结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与英苏两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英苏承诺在伊朗驻扎军队不是要占领伊朗,并保证不会瓜分伊朗,而且会在二战结束六个月之后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万美军也进驻了伊朗领土。当然在占领期间,英国和苏联也都没那么老实,英国在其占领区支持各个部落的分裂活动,对抗伊朗中央政府,苏联则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内的左翼势力,并建立了政权,扩大自己的影响。

准备参加英苏联合德黑兰阅兵式的英苏军队接受双方军官的检阅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苏军(北)和英军(南)在伊朗的占领区


而苏军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果然完全倒向了美国,伊朗议会很快否决了伊苏石油协议,成为了和以色列比肩的美国盟友,直到其1979年被推翻。此次对抗后来也被视为美苏双方在欧洲之外进行的最主要的冷战对抗之一。


桃花石杂谈


苏联和伊朗曾经有过激烈的角逐,那是79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不是苏联一家进入了伊朗,一起的还有英国。

1941年,苏英两国一南一北分别侵入伊朗。面对20万的联军,伊朗12万左右的兵力完全不够看的。很快,苏联和英国军队就在德黑兰会师了,那真是段美妙的岁月。

1946年,先是英国撤出了伊朗,后是苏联军队撤出了伊朗。

苏联为什么侵入了伊朗,又为何全面撤军?我们从头慢慢说起。

二战期间,伊朗和德国关系火热

一战后的德国就被欧洲等国孤立了,谁让它在一战中败了呢?

德国为了应付二战,除了结盟了两个兄弟日本和意大利,跟伊朗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德国为什么找伊朗,难道这里有所谓的利益?

确实有,德意日三国作为轴心国,最大的劣势就是资源少,特别是石油少。二战期间,没有石油影响太大了,飞机、坦克、汽车等统统无法持续使用,这是三个国家的软肋。

于是德国看中了伊朗,当时的伊朗还不叫伊朗,而是叫波斯。波斯的地理位置很险要,往北和苏联隔里海相望,往西和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接壤,往东和当时的英属印度接壤,往西南和沙特隔了一条霍姆尼兹海峡。最重要的是,波斯国当时石油不少。

基于利益,德国前来合作。当然,和德国合作,也是当时老巴列维的意愿,因为此前英国在波斯控制石油,让巴列维非常不舒服。

德国人来了波斯,扶持当时的巴列维政府,老巴列维很高兴,因为被大国德国赏识,对他来说这是荣幸,更为关键的是,德国可以平衡和牵制英国人。

(老巴列维和皇后)

希特勒对外声称波斯和德国一样,都是雅利安后裔,这一下子让老巴列维很激动,在1935年直接将国名改为“伊朗”,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家园”。

就这样,德国派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伊朗展开了大量的合作,伊朗的进出口贸易,德国一度占到了50%以上,第一合作伙伴的地位被确定,而英国被慢慢排挤了出去。

这事英国忍不了,但看着气势汹汹,快速崛起的德国,英国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甜蜜期足足过了6年。

六年之后,发生了变化。

1941年,苏联和英国同时夹击伊朗

看着德国在欧洲地区的节节胜利,英国人和苏联人坐不住了,先是德国发动了“海狮计划”,攻击英国未遂。后来,德国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向苏联进军。

此时,苏联和英国以及美国达成了共识,必须控制伊朗,让德国的可控资源减少。

1941年8月25日,英国和苏联两线夹击,联军总共20万,杀向了伊朗。很快,12万的伊朗军队就崩溃了。9月17日,英军和苏联红军会师在了德黑兰。

之后,伊朗所有的德国人被驱逐,一部分被赶到了澳大利亚剪羊毛去了,还有一部分北送到西伯利亚干苦力去了。

就此,伊朗被苏联和英国间接控制了,苏联红军主要驻扎在伊朗北部地区,而英国控制了南部地区。老巴列维跑路了,而小巴列维被扶持了起来。德国的资源就此被控制。

此后,苏英两国和伊朗商议,二战结束后半年,两个国家同时退出伊朗。

过了两年,美国也派驻了3万军队进入了伊朗。伊朗大地变得热闹了起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三个国家的人玩出了各种花样。

1946年,苏联人在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下撤了军

(苏联骑兵和英国坦克的会面)

二战在1945年结束了,其中欧洲战场在德国投降后,在五月就结束了战事。而亚洲战场在8月也结束了。

根据协议,英国在1946年3月2日撤出了伊朗,美国也走了,而苏联却行动迟缓,迟迟不退。

很明显,苏联人一是尝到了甜头,二是想控制伊朗北部,三是担心前脚走,后脚伊朗被美国控制。

苏联不退,年轻的巴列维着急了,英国人在背后也骂着苏联人。巴列维把状告到了联合国,联合国有好的办法吗?没有。

于是乎,巴列维郁闷了。

随着各种谴责和联合国的催促,苏联和巴列维进行了谈判,最后巴列维将伊朗北部的油田长期租借给了苏联,苏联人才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从上面捋捋,大家可以发现,苏联和英国进入伊朗,就是为了断了德国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英国和苏联的撤出,是有协议的,是战事结束后,两个国家应该撤出,只是苏联更奸猾,临走不忘往口袋里多装点利益。


蓝风破晓


苏联军队为什么占领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国的亲密友邦,当时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汗与德国关系极好,1927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获得伊朗全国邮政运输的特许权。1928年,德国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连伊朗国家银行的经理也成了德国人。希特勒上台之后,他认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而伊朗也需要德国帮忙防备宿敌英苏,所以德伊关系迅速走向密切化。

当时,伊朗有五千德国专家,火炮、步枪、手枪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德国人管,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去德国留学。德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皮货,进口机器、电讯器材、汽车、化工产品和药品等等。

二战初期,伊朗与德国的贸易仍未中断,转经苏联进行贸易。而在苏德开打之后,伊朗又成为盟国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不论是英美还是苏联,都不可能允许。所以在1941年,英苏便联合出兵,迫使亲德的礼萨汗国王逊位。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挑去,流放西伯利亚;另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维成为伊朗新国王,与英苏签订了新条约,英苏均表示,保证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会在对德战争结束6个月之内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间,苏联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个“伊朗人民党”。)

两年之后的1943年,美、英、苏三国发表了德黑兰宣言,承认伊朗"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三国保证增加对伊朗的经济援助,在战争结束后保证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罩面罩的伊朗女性)

但后来的事实,却是英美都撤了,老苏却在伊朗北部赖着不肯走,还组建了两个"人民共和国",脱离伊朗。

这下不但伊朗怒了,就连美国也怒了,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停止干涉伊朗内政。老苏说不干俺的事,是伊朗人自己觉悟了要革命,蒙古不就是这样独立的吗?于是英美立即停止从伊朗撤军。伊朗跑到联合国控告苏联违背联合国宪章。

但苏联仍然不走,甚至将几百辆苏联坦克在步兵的密切配合下开进伊朗,直到杜鲁门施加压力,说你们要是再不走,俺们就“将一如既往地做出反应。”最终就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斯大林只能撤军,嘴上说五到六周全部撤出,实际上花了九周之后才全部撤出。

伊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终苏联的入侵被制止,但某大国就没这么运气好了,偌大一块土地,全部以独立的名义拿走,成为苏联的囊中物!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很多朋友提到伊朗,就认为俄罗斯是他们天然的朋友。

其实倒退40年,乃至更久远的时间,伊朗和俄罗斯为敌的时间,要远比他们友好时间长的多得多。

这也就是俄罗斯和伊朗根本不是盟友,只是利益伙伴的原因。

从伊朗角度讲,和俄罗斯结盟,几乎相当于是对自己历史的背叛,也是强硬、自信和倔强的波斯人,在心里极为反感和不能接受的。

原因当然还是两国关系史并不和睦。

如今关系还不错,但其实也是磕磕绊绊,彼此互相提防,但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嘛,所以关系才能维持。

那么历史上为啥俄罗斯和伊朗关系不好?

主要一点就是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要控制伊朗,甚至要割让伊朗的土地。

最冒险的一个计划甚至是要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深入波斯湾的港口!

这与俄罗斯百年来一直梦寐以求获得黑海出海口,而和土耳其都挣了上百年是异曲同工的。

只不过俄罗斯最终打败土耳其,如愿以偿获得黑海出海口,但是对伊朗的控制是很不顺利的。

一战后,俄罗斯和英国在伊朗勾心斗角,这导致当时的伊朗礼萨汗政府非常懊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国走近。

德国自诩为是雅利安人的优秀后裔,而伊朗也被视为是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国家,双方有一种历史上的亲近感。

(苏军进入德黑兰)

甚至之前伊朗的国名是波斯,后来被改成伊朗的原因,就是伊朗Iran的发音,其实就是雅利安。

用德国制衡英国和俄罗斯是很冒险的行为,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已经纳粹化,这让伊朗在二战时“站错了队”。

比如题目提到的20万俄罗斯军队最终从伊朗撤军了。

1941年英国和俄罗斯联合进攻伊朗,推翻礼萨汗政府,伊朗被占领了。

这就有点相当于战后德国被占领的意味,只是当时英国和俄罗斯占领并没有特别严密的统治系统,毕竟还在战争中嘛。所以他们就把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扶植上台,自己幕后控制。

英国和俄罗斯划分了势力范围,北部是俄罗斯,南部是英国。

此后美国人也进入伊朗,和英国与俄罗斯产生了矛盾。

二战后伊朗虽然没有成为战败国,但由于和德国关系密切,所以美英俄都认为可以利用当地形势为自己所用。

俄罗斯确实有20万大兵存在伊朗,特别是还要支持当地左翼势力建立革命政府,让伊朗的西北部地区划归俄罗斯所有。

伊朗人对这个计划非常反感,于是抗议不断。这时候的联合国也出面了,而且联合国建立最初的几年,基本听美国的话,于是在美国、联合国和伊朗人的共同压力下,俄罗斯撤军。

这时距离二战已经结束1年了。

为什么如此,当然美国起到了关键作用,俄罗斯根本没能力和美国再打一仗。当时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黄金储备,还有原子弹,一国GDP占世界60%。俄罗斯当然不会为了伊朗而得罪美国。

这也是为啥后来巴列维王朝亲美的原因,毕竟美国人把俄罗斯这个伊朗百年宿敌赶跑了嘛!


木春山谈天下


诚邀,如题自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崛起的苏联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东方大国,说句白话,世界上除了美国,苏联基本上想打谁就打谁,而且打一个准一个。然而在1945年的伊朗,20万苏联红军占领伊朗后还是不得不撤军回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也不能说是苏联占据了伊朗,而且英美苏三国占领了伊朗。这件事的缘由还要追溯到一战。

一战是一次欧洲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一战后,包括伊朗在内的西亚地区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但是伊朗皇室不甘如此,于是秘密与德国联系,当时美英法作为盟国,正与德国对立,于是为了防止德国得到伊朗以及波斯湾丰富的石油,美英法共同出兵,占领了伊朗。

二战后,德国投降,按照合约,美英军队退出了伊朗,然而这时候的苏联却变卦了,苏联军队以各种借口为由,始终不退出伊朗,到1945年,伊朗境内的苏联红军达到了20万,最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这个石油富国。

但是苏联的小算盘显然没有瞒过美国。

1946年,同样看上伊朗的美国强烈要求苏联退兵,当时的苏联由于二战的损失,急需要恢复修养,不便与美国开战,而且当时的美国已经在1944年爆炸了原子弹,是以苏联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从伊朗退兵。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因为核武器是最大的真理。

近日来美伊对抗的升级,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在伊朗综合国力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很多比伊朗更了解伊朗的公蜘叫兽情不自禁地为伊朗找好了盟友,那就是俄罗斯。

而面对盛情难却的国际友人,伊朗激动得表示:感谢你们祖宗十九代!

虽然俄罗斯和伊朗一样都是美国官方指定的战略宿敌,但却不意味着敌人的敌人就是兄弟。相反,对伊朗而言,俄罗斯不仅不是可信赖的盟友,反而是随时会趁火打劫甚至落井下石的对手。

而伊朗之所以如此警惕,根本原因在于从古至今的俄罗斯,看伊朗的眼神始终是捕食者的阴森。

作为彼得大帝遗嘱中“走向四大洋”的重要节点,伊朗在几百年前就是沙俄的主要扩张目标,随着沙俄在19世纪中叶彻底吃掉中亚和原属于伊朗的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区,伊朗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而此时的波斯也和很多亚洲国家一样,在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也从英属印度,像伊朗的侵略,1907年,俄国和英国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沙俄获得了伊朗北部约79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沙俄灭亡。

1921年伊朗军官礼萨汗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但巴列维王朝建立后却对英国虚与委蛇。

而此时的德国,在凡尔赛体系的压制下急需通过“外线作战”的形式改善被英法等国围追堵截的尴尬局面。此时的伊朗向北可威胁苏联向东,可压制英属印度,而且伊朗毗邻的离海沿岸又是当时著名的石油产地,再加上希特勒公开宣布伊朗人也是高贵的日耳曼人的一员,于是志得意满的老巴列维在1935年将伊朗国民从波斯改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而伊朗也和德国展开了大量的合作,特别是资源和武器装备的贸易,这让苏联和英国都很上火。

二战爆发后,伊朗依旧和德国保持了密切联系。但是随着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伊朗的命运迎来转折。

因为苏军的一溃千里,德国前锋距离高加索地区越来越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巴列维不仅不向德国宣战,反而有意配合德国让苏联和英国势力彻底滚蛋。而一旦伊朗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则美国对苏联的援助通道则会被彻底封死。

于是在苏联和英国已经结盟的情况下,两国在1941年8月分别从南北方向入侵伊朗,并于9月1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胜利会师”,而此时伊朗的12万军队不堪一击,老巴列维则选择了跑路,随后英国人扶持小巴列维上台,充当苏联和英国的殖民地代言人。

按照苏联和英国先前出兵前的约定,等到二战结束,苏联和英国都应该自觉地在战争结束半年内撤军。二战结束后,英国队打回原形,虽然不甘心将伊朗拱手相让。但在美国压力下,力不从心的英国还是选择了全面撤军。一年后,英国从南亚撤军,英国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

但苏联不仅没有元气大伤,反而越打越强,加上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美苏两极格局,与英国的实力根本就无法约束苏联的行为,所以能够喝退苏联的,只有美国。

而此时在美国忙于在欧洲抢夺地盘,对伊朗的诉求鞭长莫及,于是他们鼓动巴列维将苏联的罪行转告到联合国,企图以国际舆论让苏联知难而退。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苏联的脸皮,此时的苏联在伊朗境内有17个师超过2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设想,即便不能长期占领伊朗,也要在伊朗北部扶持一个傀儡政权作为苏联的代理人。

不过美国似乎并没有给伊朗这样的准备时间,因为杜鲁门再次祭出了令斯大林毛骨悚然的大杀器,即原子弹。

由于此时的苏联还没有原子弹,因此在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过程中有苦难言,比如日本投降后,苏联就是因为麦克阿瑟的原子弹威胁才不敢在北海道登陆。而此时的苏联又不得不在伊朗屈从于美国的核威胁。

杜鲁门为斯大林下达的最后通牒是苏军必须在1946年5月1日前全部混蛋,否则原子弹不长眼。在技不如人的情况下,苏联才在1946年6月底慢腾腾地撤出了伊朗。

苏联撤军后,小巴列维有关于美国的再造之恩,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即打手,依靠美国的先进武器援助,伊朗在中东一时风头无两,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倒台。

而苏联在伊朗再度蒙受了奇耻大辱后,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研究核武器,并最终在1949年核爆成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苏联对伊朗的野心其实就是俄罗斯沙文主义的一部分,斯大林以及后来的领导者们都希望重现在伊朗的影响力,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随即出兵伊朗,在该国吉郎地区建立伊朗苏维埃政权,当时的伊朗还叫做波斯。也因为如此,二战结束之后20万左右的苏联军队赖在伊朗,据不肯履行《三国同盟条约》规定二战后6个月撤离伊朗的规定,斯大林的目的其实和列宁如出一辙!支持亲苏实力扩大在伊朗的地盘,最好能在印度洋、波斯湾找到一个立足点!


伊朗这个国家在1935年之前叫做波斯,由于当时的掌权者礼萨汗与希特勒德国眉来眼去,为了争夺雅利安人后裔正统,随将国名改为伊朗意思为“雅利安人之国”,这个词语早在伊朗摆脱阿拉伯统治后,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政权萨珊王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伊朗的改名不算什么但它与德国的暧昧招致杀身之祸!也给了苏联再次进入伊朗的机会。

1941年8月苏联出兵几千人配合英国攻占德黑兰,随后两国分割占领了整个伊朗,比一战时期还要彻底,并与1942年1月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英苏保证绝不侵害伊朗的主权完整,军事占领只是为了借道,毕竟援助给苏联的物资有80%以上取道伊朗进入苏联,为了保证英苏信守诺言,美国在1943年1月也出兵伊朗南部,并在当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再次重申尊重三国同盟条约的精神。



那么,苏联为何敢于公然违背诺言呢?其实现从斯大林的角度出发,占领伊朗不走实属无可奈何啊!他出于保护高加索的考虑必须占有伊朗:

伊朗地近高加索,这里是苏联重要的能源经济区,德国闪击苏联期间曾花费整个1942年下半年挺进高加索,为此组建了40多万人的重兵集团—A集团军,在李斯特和克莱斯特两人先后指挥下苦战北高加索,其目的就是争夺这个能源中心。斯大林认定二战后和平不会长久,他必须保证今后的岁月里不会有敌人再次威胁高加索,而从波斯湾登陆伊朗再进攻高加索的路线,比当年从西方杀进来德国军队快多了,因此斯大林希望在伊朗扶持亲苏政权建立类似东欧的卫星国。





斯大林选中的就是伊朗的第二大和第三大族群阿萨拜疆人和库尔德人,其中阿萨拜疆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国声势浩大,在大不里士建立亲苏的政权;库尔德人也在西部山区建立政权。今天的伊朗人口约有7000万左右,其中阿萨拜疆人占到25%、库尔德人占到5%,它们聚集在靠近外高加索的伊朗西北部,是建立卫星国的最理想地区,同时,波斯人仅有66%好像还要更少,这种情况不用多解释大家也能明白。可以想象当初在斯大林眼里这是绝好的机会,换做谁也不会轻易撤出驻军。



其实,苏联扶持当地人保卫自己,英国人也没有闲着!英国一直将伊朗东南的俾路支地区视作印度的屏障,这种恶心的嘴脸不必多说,也曾是让我们受伤的损招……。英国对伊朗南部的统治加深了斯大林的担忧,这意味着再次爆发战争后英国很有可能途经伊朗进攻中亚或者南高加索,因此斯大林拒绝执行《三国同盟条约》有关6个月撤军的要求!拼命扶持库尔德和阿萨拜疆两个地区政权。

斯大林的撤军决定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美国的武力威胁、第二是对两个亲苏政权的信心。

手握原子弹的美国岂能善罢甘休?1945年年末杜鲁门联合英国威胁苏联,双方在伊朗云集重兵一触即发,此时的苏联百废待兴根本不具备与英美一战的实力,因此斯大林苦撑到1946年5月25日从伊朗撤军。但是,不要以为斯大林会就此放弃,他在过去的将近1年时间里给了库尔德和阿萨拜疆人大量支持,希望它们能自己战胜德黑兰军队取得独立。

1945年,库尔德人在加吉穆罕穆德领导下,于12月15日建立库尔德斯坦共和国,首都设在马哈巴德;9月26日,阿萨拜疆人在赛尔德贾法尔皮谢瓦里领导下建立阿萨拜疆共和国,首都设在大不里士,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自己花费一年时间武装的两股力量能够自食其力,撤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同时,他还有一个信心来源,那就伊朗巴勒维国王并不受民众普遍欢迎。



巴勒维和礼萨汗父子俩都是坚定的西化国王,礼萨汗在1941年7月倒台前,拼命打压国内的什叶派力量,他主张世俗化、西方化和亲德立场,他的儿子巴勒维除了转而亲美英之外,其它一切都和父亲一摸一样,参考后来1979年对霍梅尼革命可以想象,整个伊朗都不满国王的激进改革,更不要说受尽压榨的库尔德和阿萨拜疆了,所以斯大林撤出20多万军队还是很有底气的。


但是,他小看了美英对巴勒维的支持,由于印度越来越难以控制,英国不再坚持占有伊朗南部的俾路支,反而为了打压苏联势力全力支持德黑兰镇压库尔德和阿萨拜疆;将巴勒维视为亲民盟友的美国也自不必说,苏联扶持的两个政权分别于1946年12月、1947年2月垮台,巴勒维实现了伊朗的统一,在此之后就像斯大林担心的那样,北约对高加索、中亚的渗透威胁从未间断!直到霍梅尼取代巴勒维为止。

伊朗至今保有阿萨拜疆和库尔德两个地区。


兵器世界


苏联“被迫”占领伊朗这段历史发生在二战时期,1946年苏军从伊朗撤军,史称伊朗危机。

英苏“被迫”侵略并占领伊朗

伊朗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北边是苏联南边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双方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伊朗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当时伊朗实力很弱,长期被英国和苏联两个大哥欺负,想摆脱英苏的控制,投靠德国翻个身,却被无情镇压了。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要求伊朗驱逐在伊全部德国人,关闭德国驻伊使馆。伊朗国王礼萨.汗对德国人表现的相当忠诚,拒不接受英国和苏联的要求。他天真地认为,出于道义上的考虑、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尊重,盟军还不至于武力侵略“中立”的伊朗。

然而他不了解帝国主义的蛮横霸道,1941年8月5日,苏英联合决定,按照1907年的协议划分的范围,联合入侵伊朗。于是英军从南部登陆,苏军从北部陆路入侵,伊朗军队不战而降。苏军占领北部,英军占领南部。9月17日英苏联军进入德黑兰,逮捕了那里包括外交官在内的所有德国人,其中一半被俄国抓到西伯利亚,另一半被英国流放澳大利亚。

英、苏进军路线

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英苏宣布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之后,1942年10月美军设立波斯湾后勤司令部,也开始登陆伊朗驻军。而礼萨.汉国王被迫退位给儿子巴列维,自己被英国人流放到毛里求斯岛,后来转而软禁到南非,死在了南非。

在战时,波斯湾----伊朗是盟国援助苏联物资的重要战略通道,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德黑兰更是有幸成为了三巨头举行的德黑兰会议的东道主。

撤军

1945年6月,美英军队开始从伊朗南部撤军。苏军却拒不撤军。

9月26日,苏军扶持阿塞拜疆民主党“起义”,成立以赛尔德贾法尔皮谢瓦里为总统的阿塞拜疆民族政府(此阿塞拜疆不是苏联的那个阿塞拜疆共和国)。

12月15日,在苏军支持下,库尔德民主党在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为总统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

只存在了一年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国旗



在美英的支持下,伊朗的民族主义空前高涨,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制造伊朗内部分裂。美英方面自然不肯就此善罢甘休,态度强硬要求苏联撤军。


1946年4月4日,苏伊双方经过私下谈判,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条件是伊朗允诺成立苏伊联合石油公司,将其北部的石油开采权长期租让给苏联。

5月25日,苏军从伊朗撤出。

12月,在英美的支持下伊朗军队攻入大不里士,阿塞拜疆民族自治政府垮台,少数领导人逃入苏联。

1947年2月,伊朗军队进入库尔德斯坦,大批库尔德共和国的领导人被处死。

中坐者为总统,这里面绝大部分被处死



1947年,新选出的伊朗议会又否决了苏伊联合开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协议。于是美国顾问和美国公司携带着武器与设备堂而皇之地开进伊朗,此时苏联除了表示抗议和警告外,已经无可奈何。

苏联撤军原因

苏联最后被迫同意撤军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原因一:美英的压力特别是美帝的压力。杜鲁门在1952年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在1945年向“苏联首脑发出了撤出波斯的最后通牒”,然而当晚白宫就立即澄清:"总统指的是1946年春美国在联合国,特别是在安理会和外交方面的领导作用,这是导致苏联从伊朗驻军的主要作用“。虽然白宫做了澄清,杜鲁门之后仍然坚持是他向斯大林发出的威胁性信息迫使苏军撤出伊朗。



这可以说是杜鲁门这个政治人物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毕竟在伊朗危机处理的结果上英国没获利,苏联遭到了失败,而美国获得了最大利益。之后几十年伊朗是美帝在中东的第一小弟,而以色列那会儿建国苏联起了大作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英法是站在阿拉伯一边,美帝只是民间给以色列提供点金钱。

一些美分们根据那会儿美帝有原子弹,再就是根据杜鲁门的话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杜鲁门的原子弹逼迫苏联撤军,要知道那时候冷战还没开始,而且双方的重点是在欧洲方向,在中东那时候还是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

原因二:根据伊朗方面参加1946年4月4日谈判的穆扎法.费鲁兹(伊朗副首相)回忆说:我召见苏联大使,告诉他我们希望与苏联保持睦邻关系,但是除非苏联也表示出善意,第一,立即从伊朗撤军,第二,结束对阿塞拜疆(伊朗的阿塞拜疆)共产主义运动令人不能容忍的支持。如果没有马上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我们将向伊朗人民和全世界宣布,苏联正在与英帝国主义勾结,列宁的继任者正在推行一种新型的帝国主义。我们将武装人民,苏军将面临伊朗人民的武装抵抗。几天后有了回音,并发表了伊苏公报,宣布苏联在一个半月内全部撤出伊朗,签订了石油协定和保证和平解决阿塞拜疆争端。

从伊朗的角度看是由于伊朗的最后通牒迫使苏联撤军。



原因三:从苏联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苏联在伊朗有两个重要的战略目标:1、尽最大可能控制伊朗,打开南下印度洋的通道。2、获取伊朗的石油资源。二战期间,苏联就已经在伊朗东北部进行了石油勘探工作,这些油田在伊朗西北部同苏联的阿塞拜疆相连接,在伊朗的东北部同苏联的土库曼斯坦相连接,但要获得开采权必须和伊朗官方达成协议。

美帝大统领和巴列维国王亲切交谈



1944年8月,美国和英国就在伊朗石油开采问题,与巴列维王朝谈判并达成协议,规定今后双方在石油政策方面共同行动。苏联认为,美英的破坏协议行为是对苏联的严重挑衅,斯大林极力争取在伊朗石油问题上获得同美国、英国同等的权利。那年10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卡夫塔拉泽率团前往伊朗进行有关石油租让权的谈判,但是此行未果。

12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伊朗同其他国进行石油租让权的谈判。但是这项法律同样适用于英美,但是伊朗仍然对这项法律表示赞许,并使用双重标准。

1945年5月19日,伊朗巴列维王朝照会苏、美、英三国,要求他们提前从伊朗撤军,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英美对此表示接受,苏联因为地缘安全的考虑选择了拖延。为了对抗英美并向伊朗进行制裁报复的手段,在苏联的支持下,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人获得了武器装备,并试图脱离巴列维王朝。11月份,伊朗巴列维王朝两次向苏联询问,要求允许他们向伊朗北部地区增兵,但是苏联方面不予答复。同时,苏联以撤军为筹码,要求获得石油租让权。

1946年3月,美英军队陆续撤出伊朗,伊朗在美国的鼓动下把苏联撤军问题诉诸联合国安理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联坚持不撤军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3月24日,苏联新任伊朗大使萨奇科夫向卡瓦姆首相递交信函时宣布,苏联将从当天撤军,并在一个月内撤退完毕。伊朗最后也达成了妥协让步,苏联和伊朗在建立苏伊石油公司问题上达成妥协。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从公布的历史资料看,杜鲁门在给苏联的传话中使用了较为强硬的词语,但是没有一个字提到原子弹,所谓原子弹的最后通牒只能是他后来岁数大了记忆不清楚,美国的所谓最后通牒是夸大其词。而真正促使苏联决定撤军的原因主要就是:伊朗将苏联告上联合国,而苏联为了避免在联合国当被告,同时为适应当时全世界掀起的殖民地解放运动,以期达到英美从世界其他地方撤军(特别是大英帝国撤军)而不落人以口实,以利于其与英美争取新独立国家不得不从伊朗撤军。最后伊朗也采取了积极的妥协政策达成石油协议,也对促使苏联撤军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是可怜的库尔德人被当作了筹码。

现在来看,苏联的撤军有点匆忙,结果什么好处都没捞到遭受失败,反而助长了英美对抗的决心,导致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冷战开始。


我淡如菊


二战时分为欧洲战场(对德作战)和亚洲战场(对日作战)。但有一个亚洲国家,却是欧洲战场交战各方争夺的焦点,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战时,还处在巴列维王朝时期。1925年12月,卡扎尔王朝的首相礼萨-沙阿-巴列维,取代了卡扎尔王朝。半年后,礼萨加冕登基。1935年,礼萨汗将国名波斯改为伊朗。

二战前的欧洲,战争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对于欧洲各方,伊朗的态度是:谁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国走的略近些。这种“中立”得罪了很多国家,比如苏联和英国,不过伊朗还是愿意这么做。

在历史上,英国和沙俄没少欺负伊朗,占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战开打前,英国还在伊朗大规模开发石油。伊朗人认为所谓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国“偷窃”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阶层对英国,以及取代沙俄的苏联没多少好感。德国作为英国、苏联的敌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况,德国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称伊朗人属于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对德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一点,从足球上也能看出来。伊朗队球风硬朗,身体强壮、纪律严明,号称亚洲的德国队。

德国意识到伊朗对于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图:伊朗位于土耳其以东,苏联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说征服亚洲,至少能在苏联的背后捅一刀。再说,伊朗的石油储量太大,足够德国的战争机器喝的。

德国横扫欧陆,同时大量从伊朗进口石油、粮食。1941年,伊朗对全世界的贸易总额,仅德国就占了将近一半。更让英国和苏联不能忍受的是,德国在伊朗安插大量“侨民”,实际上多是技术人员,或者是间谍。这些人有的已挤进伊朗要害部门,成为高层领导。这些人对伊朗各界施加影响,企图把伊朗绑在德国战车上。已有些伊朗高层被说服,准备接纳德军进入伊朗。

伊朗和德国亲如一家,吓坏了英国和苏联。英国还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暂时没有亡国之忧。而苏联向来把伊朗视为自己的后院,以及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国控制伊朗后,德军可以通过里海登陆苏联的腹地,缩小对莫斯科的包围圈……

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进攻苏联,苏联意识到伊朗之于自己的重大威胁。苏联需要的西方军事援助,很多都是从伊朗通过里海运抵苏联。如果这条生命线被德国割断,苏联的生存压力将会增大。

苏联找到同样在伊朗利益受损的英国,两国决定共同对伊朗动手。苏联想对伊朗动武,可又不敢保证一战必胜。英国催促苏联赶紧出兵,其考虑是:让苏联在东线拖住德军,以确保西线(西欧)的相对安全。

苏联和英国在给伊朗下达最后通牒无效后,1941年8月25日,5千苏军杀进伊朗北境,而英国在南线进攻,多达数万人。英、苏进攻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国家,明显是违法国际法则的。丘吉尔也说了,我们这么做,实在是迫不得已。

英、苏都是顶级强国,伊朗那点虾米兵哪够吃的?只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歼灭。礼萨汗自知得罪苏、英,马上说寡人有疾,跑到国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军和苏军在德黑兰会师,这意味着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国与苏联控制。而在伊朗活跃的两千多名德国“侨民”,一半被英国扔到澳大利亚薅羊毛。这算是幸运的,另一半德国“侨民”被苏联送到西伯利亚喝西北风。

英、苏联军拿下伊朗,对盟军对德、日作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在运输线上如此。德国和日本分别对苏联东边和西边的港口构成战略包围,物资从这两头进入苏联,都要承担被攻击的风险。有了伊朗,物资直接从德、日控制不到的波斯湾进入,风险较小。

这个论点是有数据支撑的。二战期间,共有790万吨的战争物资进入伊朗,约有500万吨送给苏联。苏联至少有60个师拿到了盟军的这批物资,在对德作战中有了底气。

苏联和英国要求新成立的伊朗管理层和苏、英谈判,可伊朗觉得德国还有可能胜利,对谈判拖拖拉拉。看到德军在苏联的军事行动明显受阻后,伊朗盘算德国的赢面越来越小,最终决定投入同盟国怀抱。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与英、苏正式签订条约。英、苏承诺不破坏伊朗的地盘完整,伊朗则开放地盘,让盟军进驻。盟军非常重视伊朗在二战中的作用,称伊朗的这条运输线为胜利之桥。

可笑的是,苏联和英国,以及后来强行派3万士兵进驻伊朗的美国同床异梦。二战还没结束,德黑兰会议刚开完,双方就瓜分伊朗,苏联控制伊朗北部,英、美控制南部,很多石油公司闯进伊朗强行挖油。伊朗比较亲近英、美,得罪了苏联。二战结束后,英、美开始撤军,苏联却赖着不走了,并打算强行割掉伊朗北部并入苏联。在英、美的压力下,苏联被迫撤出伊朗北部。

不管怎么说,伊朗对于二战作出的贡献,不应被历史忘记。


地图帝


实际上,二战期间,伊朗看到世界混乱的形势,想趁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就向德国伸出橄榄枝。德国也一直觊觎中东的石油资源,自然高兴的与伊朗接触。英美的情报机构获得了这一情报之后,两国政府立即出手将当时的伊朗国王赶下台,让年轻的巴列维登上了国王宝座,随后英美苏联合驻军伊朗,阻断了伊朗跟德国苟合的可能。苏联也很垂涎伊朗的战略地位和资源,陆续增加驻军至20万人。

其实在二战后期,美英已经开始防范苏联,这也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把美国拖入二次世界大战,但是没有没有第一时间去找日本寻仇,却与英国联合发动了诺曼底登陆的原因之一。因为美国不能眼睁睁看着整个欧洲落入苏联手里,使苏联壮大。

二战后,英美为了让苏联从伊朗撤军,让苏联把势力范围撤出中东,两国先后从伊朗撤军,二战后的大格局也是所有国家基本撤出殖民地,尽可能的让被殖民国家获得主权独立,英美这么一做,苏联就没有了退路,但是苏联很难割舍中东的石油利益,迟迟不撤军。最后美国态度强硬,要求苏联1946年5月前必须撤军,威胁不惜一战,甚至动用核武器,苏联才万不得已拖到6月从伊朗撤回了20万军队。

苏联作为战胜德国的主力军,拥有强大的机械化重装部队,为什么会害怕美国呢?其实苏德战争已经将苏联拖的精疲力尽,德国对苏联的毁灭性打击已经使苏联百废待兴,不是这个原因,苏联又岂会让英美捡那么大一个便宜,自己浴血苦战得到的胜利果实随意让英美在欧洲窃取?

而且每个拥有经过实战验证的核武器,那个时候是美国独家经营,苏联的重装部队根本经不起美国的核轰炸,苏联也是打落牙往肚里吞,实在是没有办法。加之苏联百废待兴,需要美国的贷款恢复经济。

直到1951年朝鲜战争,苏联都还是不敢跟美国正面交锋,因为苏联深知跟美国交锋实际就是在跟整个西方世界或者说联合国交锋,所以朝战是由没有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我们帮忙出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