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有些巧合,像极了命中注定。


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影帝王景春在获奖感言中说:


“希望中国电影阳光普照,希望所有的爱地久天长。”


同时,第56届金马奖颁奖礼,电影《阳光普照》问鼎最佳影片。


一时间,评分高达8.3分,甚至一度被影迷誉为是2019年台湾电影最佳。


而在两个半小时的观影后,凭残留在脑海中的影像基调和故事内容,《阳光普照》的确在某些方面,易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的日式温情片,与《地久天长》的主旨。


可细细咂摸,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人物塑造,《阳光普照》又表露出一定的独特性,如普世阳光照耀下的那一缕冷风。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光看故事简介,类似是枝裕和那种家庭伦理片,却又比日式的治愈多了份凛冽。


再平常不过的一家人——父亲阿文、母亲琴姐,加上两个儿子,大哥阿豪,弟弟阿和。


接着,一连串的意外——二儿子跟混混砍了人,进了监狱,怀孕小女友又找上门;大儿子成绩优异,却跳楼自杀。


破裂的家庭,慵懒的街道,生活化的人物描绘,去戏剧化的影像剪辑,日系满满,却少了些治愈。


是枝裕和的电影,多通过矛盾的铺展,达到家人彼此间情感的和解。


不同的是,《阳光普照》中的家庭不是治愈系的父慈子孝,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与阳光无差别地照耀中,揭露出情感缺失的真相,并愈发难以愈合。


它不是失意者的和解,而是孤独者被告知本就如此孤独后,每个人都停留在自己的情感孤岛,以自认为的爱去爱,无法达成真正的沟通。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另外,无论是片长,还是奖项上的冲撞,《阳光普照》也易与《地久天长》产生比较。


之前写《地久天长》的影评,提到了影片的英文译名,此次我亦从英译名着手:


A Sun

&

So Long,My Son


“sun”谐音“son”,而《阳光普照》中的父亲阿文也一直强调自己只有“a son”的事实。


时间在两家人身上无情地碾过,拼搏奋进像是一个再也兑现不了的承诺,可每个人都对一件事念念不忘——孩子。


在影像上,两部影片都以暖衬冷,分别用上世纪浓烈的暖色调,以及时光无休止的照射,来衬托时间的冰冷。


不同的是,《阳光普照》是去年代感的,而这种无以辨析的时光流痕,虽无诗意的隽永,却恰恰展现了时间的无形与残酷。时间永远在那,正如太阳,永不改变。


日光下的人进出家门,进出办公地,进出监狱,可时间依旧凉凉,以客观的视角看着主观者的爱恨。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它像一张照片,全家人都呈现其中,但也仅限机械地罗列,至于亲情是否真的无价,彼此情感是否交融,犹未可知。


下面,我们就从片中挑出几个主要人物,具体说说这种挣扎纠结的家庭状态。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保持着一种理想状态,彼此了解,相互关心。


但在《阳光普照》中,父亲阿文对孩子的态度,总表现出冷峻的压迫感。


对于小儿子阿和,父亲从未承认有过他。在他看来,认一个社会混混做儿子,不但没法光宗耀祖,说出去还怕人笑话。


对于大儿子阿豪,父亲则处处把他推到最前面,毕竟成绩优异的阿豪即将考入医学院,以后在社会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就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自己未完的希望,只能通过子女来完成。


这种看似出自私心的期望,并不能否定阿文的父爱,只是无言的爱在心中密闭地生长,最终开出血腥极端的曼陀罗。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对于小儿子阿和,父亲用自认为的好坏善恶加以保护。


阿和出狱后,父亲没有不管不顾,他成天开教练车,默默地关心着孩子,生怕出事。


甚至在意识到别人威胁到自己孩子时,开车撞死对方,施加私刑的审判。


面对大儿子阿豪,父亲的关怀也有些冰冷,甚至透露着功利性——去大儿子的补习班,给一些驾校发的练习本。


唯一的见面是在大儿子的补习班外,唯一的贴心也流于工作薄上的往来。


谁不想去爱,可谁又不是在自己的理念中,冷眼旁观,从未进入到孩子们真正的内心世界中。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一辈子在驾校当教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你会发现父亲一点生气也没有。


虽说是个驾训班教练,但看看那些学员们,胖妹妹阳光憨厚,小伙又有一定的开车经验,缺的只是一个驾照证明。


阿文有的,仅仅是驾训班给他的那句鸡汤式的口号——“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一生都活在教条里,却没有运用教条过好自己的生活。他只把握住了在驾训班的时间,掌握好汽车的方向盘,却彻底遗失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与人生的方向。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之前别人问阿文有几个儿子,他因面子说一个,毕竟阿和是他眼中的坏孩子。


在阿豪死后,父亲仍旧说自己有一个小孩,因为他真的只有阿和这么一个依靠了。


一辈子想有出息,最终只能在时间的残酷中叹息,并妥协于时间。


在跟毕业学员讲话时,阿文情到深处,以自己的经历,以及儿子死后的心情,希望能让学员从中获得体会。


谁知,生死是你的,跟别人无关。人与人间注定有一道不可跨越的墙。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相比于父亲,母亲琴姐则对孩子关怀有加,平易近人。


这种关怀,几近完美,反而缺了一些现实的瑕疵,少了真正的无微不至。


琴姐对一切都是那么宽容。对于阿和的女友小玉,她是第一个接受的;对于儿子,她也比丈夫要了解许多。


但这种关怀仍是隔靴搔痒,她不过是站在自己生命的圈内,微笑着面对陌生的一切。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母亲琴姐为什么会接受小玉?看似体贴,实则保有子嗣延续的传统观念。


在小玉的姨母告诉琴姐自己不是小玉母亲的实情后,琴姐有两个反应:


首先问小玉姨母有没有结婚;


接着,答应照顾小玉,让她顺利生产,原因是对阿和、姨母都好。


在琴姐的思维中,婚姻家庭是首位,重中之重是后代延续。


姨母没结婚,小玉生下孩子起码还能照顾一下她;而小玉的孩子是阿和的,也利于自己家庭的传宗接代。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在姨母问琴姐,阿和到底是怎样的人时,琴姐如数家珍地聊着儿子。


但细细想来,都是大概:他什么时候不开心,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撒娇,讲得清楚,也听得模糊。


阿和的生命历程在琴姐心中像是编年史,几几年干了什么,几几年谁跟谁交好,都是概述。至于儿子心中到底在想什么,是什么让他产生这些转变,琴姐一概不知。


片尾阿和撬了别人自行车的锁,琴姐问他什么时候学会撬锁的。


母亲的通病,就是在宽恕的表象下,也粗看了孩子成长的细节。


对于身边的亲人,我们只知个大概,而内心深处,谁又能真的走进去。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接着是大儿子阿豪,这里也点题“阳光普照”。


阿豪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一切都是完美的,唯一的不完美,就是以自杀告终。


为什么要自杀?因为在阿豪眼中,自己是那个完全暴露在太阳底下,没有阴影遮蔽的人。


就像那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一样:全班同学都趴在课桌上,只有他一个人醒着。


我们都看到他的光鲜,却忘了醒着的人看着周遭的昏沉与惶惑,内心也是说不出的孤寂与困苦。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电影中,阿豪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做了新解。


很多人说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救别人,而在阿豪看来,司马光救的是自己,因为缸里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光。


历史上对人的解读都是顾全大局的,为了宣传,而每个人内心的阴影,却不被人熟知。


课堂上,阿豪质问老师相不相信课本上的司马光,意思也就是让别人意识到自己也是不完美的。


他要的不是自然而然,而是一份有温度的感触。他要的不是父亲赠送的练习簿,他要的,或许就是躲避阳光的阴影。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阳光对于阿豪来说,除了有别人看到的光鲜,还有背后的荫庇。


阿豪说世上最公平的是太阳,因为阳光普照的背后,是阴云密布,而在地球上,阳光与阴影总是对半出现的。


自杀,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平衡,即不想再完美下去,而是去拥抱自己内心的阴影。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没有人真正理解阿豪,那个暗恋她的女生也是,在阿豪临死前的短信中,她也不知对方的真实想法。


有趣的是,在阿豪的葬礼上,小玉的姨母一直没有正眼看阿豪的遗像。


或许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不敢正视太阳,就像不敢正视别人的内心。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对于弟弟阿和,无外乎还是母亲不理解,以及女友小玉的奉子成婚。


狱中婚礼那场戏,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间冲突最为强烈的呈现。


证婚人口中的热闹一下,太过敷衍,不过也印证了每个人的内心——婚姻不过是一连串错误产生的迫不得已。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值得聊一下的是,在阿和离开牢狱时,狱友呆滞地唱着那首《花心》。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


不难发现,监狱中的阿和比较自如,哪怕跟狱友起冲突,一夜闲坐,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而在监狱外,他则是各种不自在。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过去的终究过去,时间依旧在那,我们做过的一切都改不了。


坐过牢就是坐过牢,工作就是不好找。别人的婚礼喜气洋洋,自己总是不被祝福的那个。


阿和有的,仅仅是当年混混菜头躲不去的阴影。他的一生,注定同正常隔着一层。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片中我最为钟意的一个角色,是那个小混混菜头


菜头在片中的形象,乍一看很脸谱,是个做什么事都像在挑刺的人。


当年因帮阿和出头,砍了别人的手,但在审讯的过程中,阿和一直退缩,说是自己只想吓吓别人,反而帮兄弟忙的菜头多判了几年。


菜头一直以恶棍的形象示人,哪怕在他出狱后,每个人都躲着他。


最后,他被父亲阿文开车撞死。讽刺的是,菜头的死是因为没有在车内抽烟,而是站在车外。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面对往日的友人,阿和记住的只是恐惧,口中说的全是“不要在车内抽烟”“不要搞我”之类的话。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玩耍了,花谢了,或许真的就没法破土发新芽。


出狱后的菜头混得风生水起。他明白,这个世道不奖励勤奋,而是如《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中所写的那样: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菜头家里只有一个奶奶,这逼得他不得不铤而走险,才能活下去。老老实实过日子,结果只能像阿文一家那样穷得叮当响。


他来找阿和,真的是为了要那150万赔偿金吗?我看未必。或许,彩头忘不掉之前的情义,并不理解阿和在审讯中的“背叛”。


他心中仍有阿和,不过对于别人来说,混混的印象已无法抹去。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虽说每个人的感情是主观的,但电影《阳光普照》整个拍摄的镜头较为客观。


人物是木讷的,就连色调也是冰冷的。


片中关于阳光,其实没有太多的特写镜头,多是间接地拍摄阳光普照下的场景。


为什么?因为导演想传达出一种镜头话语上的冷漠,甚至是一种无力感。


结婚时的脸,是无光彩的;


儿子出狱后,父亲也只是呆呆地看着电视;


哪怕手被砍断了,当说起这些,也都像是在讲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时间总是公平的,就像阳光一样,不偏不倚。


可人要的不是无差别的公平,而是有差别的温情。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阳光普照》下的,不是阳光,而是生在世间的你我,无处躲藏。


太阳只有一个,就像人生只有一场。


在今天与明天之间,时间之路漫长。


既然都会败给时间,倒不如审视光阴中的彼此,无视时间之镰的割痕。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每个家庭都是躲在水缸里的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