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名家方向:意境是超越知識的,只有發現心靈之光才能把它點燃


山水名家方向:意境是超越知識的,只有發現心靈之光才能把它點燃

主旨演講中的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負責人方向

  方向:山水畫是人格的風景,要用文心去耕作。王昌齡在《詩格》中將境分為三類:物境,情境,意境。用在山水畫的審美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情境和意境都是授之於眼,遊之於心的心靈感悟化境,是畫家物我相融的結果,它需要畫家自身去自然中體悟,對“情”對“意”的理解和解讀,將它作為畫家的審美理想結合到自身的繪畫語言實驗中。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的語境中都具有重大意義。一直以來,情境、意境都是山水畫創作的核心訴求和山水精神的內在體現,沒有情境、意境的山水畫作品就是一副沒有精神的軀殼。情境和意境在審美追求上有著一致性,感受的層次不同。情境相對於意境更偏向於闡述“場景”式的表現,畫家帶著詩意的眼光去體驗世界,畫家將他的情感傾注於和自己心境相契合的景物,從觀察角度、表達方式上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乃至賦物與生命,情境合一,物我相融,這種境界關鍵詞是情。我們拿近代的山水作品來舉例,石魯的《南泥灣途中》《轉戰陝北》應該就是這類的精品,他畫中將革命者的情懷賦予了陝北山川,而陝北山川的雄渾又襯托了他想表達的精神內涵。李可染的《夕陽略陽城》,落日餘暉照耀下一座在嘉陵邊上的山城,小城層層疊疊依山而建,江邊城門人來人往,,畫面籠罩濃濃的詩意,“雄山秀水,氣象萬千”,作者將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賦之於畫面。

  意境更是超然物外的,是潛意識裡聚集的意象氛圍,心靈發出的理想空間。意境就不是某地某時的自然景觀給畫家以觸動而發的,或寄託某物抒情。意境是人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認識的上升轉化了人格的上升,意境可理解為格調,這時畫家的情感不是外露的,是融入自然中,一切都渾然一體。

  在這個階段,身心一定是舒展自由的,人處於一種輕鬆自由自在的狀態自己心中的光芒才得以閃耀,創作中不會有關於諸如知識性的、經驗性的、功利性的纏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本真得到最大的體現。

  還有,到了這一階段,創作不是苦思冥想的,更不用苦心尋覓題材,平常物就是境界物,題材就在自己的身邊,信手拈來,這些平常物在畫家心靈光芒的照耀下是清澈的、明淨的。這一層境界的關鍵詞是”格”。如齊白石的畫,很多出自他心中之境,比如他在《白石草堂圖》提及“夢中之景物”。我相信觀眾已不在乎他在畫什麼東西了。不管是那幅畫,總是盪漾著平淡天真,出塵脫俗,又活潑靈動的精神氣質。這就是意境,而黃賓虹則透出來的是蒼健、渾樸、雄壯、華滋,積蓄一股由內到外的力量,隨時會爆發,這也是意境的表現。

  總之,畫的意境是超越知識的,只有發現心靈之光才的把它點燃。除了畫家個體上的不同,不同的歷史語境中都有不同的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