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01你以為生活的儀式感是什麼?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中有這麼一段經典對白,說出了儀式感本質的樣子。

小王子問小狐狸:“儀式是什麼?”

小狐狸回答說:“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是啊,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那些能夠經得住時間洗禮留在人們記憶最深處的東西,都是曾經因為某種儀式感而被銘記的。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為生活而奔波,有人忙得忘記了自己,把生活過成兩點一線的單調;有人則疲於應付生活的重擔,把日子過得心酸且無奈;但是卻有人總能在時間的夾縫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樣的忙碌,同樣在負重,可對生活的態度改變了,一切也都變得不同。

生活就是簡單的24小時的重複,把重複的每一天都過得不同,就是對儀式感最好的證明。

這樣的儀式感不是你耗費巨資買了什麼東西,不是你到一個地方拍了多少風景圖,不是你每到節假日都要出去和朋友慶祝,而是那些你看不到的小事。

在家裡你和愛人之間可以有一些默契的儀式,比如你做飯,他洗碗;你和孩子之間也可以有小小的約定,比如睡前的故事和兒歌;你們一家人可以約定一年去一個地方旅行,見不同的風景看不同人。

亦可以是你書架上的書,定時為它們分門別類,把那些沒有看過的放在一起,然後床頭放一盞喜歡的檯燈,睡前看看書。

青年作家盧思浩也認為儀式感存在於生活的點滴小事。他是這樣說的:

我的儀式感來源於生活中各種小細節,以及那些雷打不動的習慣。

來源於床頭的書,寫字檯上的筆,我家二筒的小窩,書桌上的檯曆,他們如實地記錄著我的生活狀態。

至少我能問心無愧地跟自己說,這一天你沒有白白度過。

確實,每一天沒有白白被度過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因為太注重儀式感而失去限度,把儀式感妖魔化,認為儀式感就應該跟鮮花、美酒、名牌掛鉤,耗費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金錢去成全所謂的愛之儀式。

儀式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度,千萬別讓儀式感,取代了生活的本來面貌。

02《包法利夫人》是一個儀式感在現實中無處安放的悲劇

在歷史留下來的經典文學作品中,《包法利夫人》始終經久不衰。很多人說這不就是一個已婚女人婚外尋找愛情的故事嗎?但在我眼裡它卻是一個女人太注重儀式感而過於理想化,遭到現實一萬次暴擊後毀滅自己的故事。

每個女孩都有一個公主夢,渴望穿上水晶鞋去參加浪漫的舞會邂逅生命裡的白馬王子,然後幸福快樂得如童話般生活在一起。

可是,童話故事裡卻沒有寫王子和公主在一起生活的現實。最真實的生活往往平淡如水,一地雞毛,平庸無華。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當理想的生活與現實發生巨大的衝撞,理想的絢爛與現實的平白交鋒後,殘留的破滅感、毀滅感,你又將如何自處?

《包法利夫人》就講述了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通過主人公愛瑪的悲劇,向廣大女性朋友提出警示,告訴我們儀式感不應該是過多的物質堆砌,同樣也讓我們明白應該懷著怎樣的態度去生活,去擇偶。

作者福樓拜從30歲開始寫這部作品,寫了近五年的時間。他在反覆修改打磨自己的作品,也再深刻思考造成這種悲劇的本質根源。

看後,我們不難發現愛瑪之所以走上不歸路,不是因為她因為要維持婚外愛情的花銷而借債太多無力嘗還,亦不是她嫁了一個平庸又不懂風情的男人,而是理想被現實撞碎後的不甘與尋找。她苛求的儀式感在現實生活中無處安放,這就註定了故事的悲劇性。

03理想婚姻與現實婚姻的差距感,一個女人毀滅的開始

愛瑪本來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孩,父親是個佃戶,一心想把女兒送入上流社會。他送女兒去修道院接受貴族文化的薰陶,學習禮儀、音樂和文學。

正是這段時間的學習讓她一心向往貴族社會的高雅,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更讓她充滿了很多對愛情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學習結束後,回到家鄉,繼續種田的生活,虛榮的愛瑪覺得自己不應該屬於這裡。一心想改變現狀的她,只能通過婚姻實現目的。

她渴望自己能夠嫁給一個貴族,卻退而求其次地嫁給了一個二婚的醫生——包法利。她以為醫生生在城市中,生活必然與鄉村不同。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結婚後,愛瑪與包法利也曾有過一段令人羨慕的生活。

愛瑪把原本粗陋的家,變得溫馨精緻,把雜草的後院變成了一個美麗的花園。

包法利也覺得自己過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每天都有美妻相伴,她會彈琴、會騎馬、會射箭,簡直就是上天送給他的禮物。

漸漸地,愛瑪發現曾經幻想過的愛情並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她開始恐慌,每天都在思索自己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

她幻想自己應該是盛裝打扮後戴著有白色羽毛的頭盔,騎著白馬去綠油油的草原去馳騁或者坐著馬車去參加舞會,而不應該是日日面對一個平庸無趣的男人和重複的生活。

在她眼裡公主與騎士、鮮花與愛情,浪漫與奢華,才是她應該過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後來,她真的去參加舞會了,而且也在舞會上邂逅了他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萊昂,那一刻她覺得自己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鮮花與美酒,愛情與浪漫,極盡奢華,吃喝玩樂,盡情跳舞,這才是屬於她的真正生活啊!在看盡理想的絢爛之後,那些上等的人和珍奇得到後又突然幻滅的失落感,讓她突然抑鬱成疾,痛苦難當。

愛瑪始終都在追求有儀式感的生活,追求更加精緻完美的生活,卻始終求而不得,不得不繼續在現實的平庸中苦苦掙扎。

在婚姻的選擇上帶有嚴重目的性,完全喪失了婚姻存在的意義。婚姻應該以愛為基礎,而不是為了改變生活,匆忙交付一生,最後又悔不當初。

04超越道德情愛不過是為滿足自己奢華不真實的理想

可是鮮花、美酒、奢華算是儀式感嗎?不,它充其量只算是儀式。

她的痛苦來自她的婚姻嗎?也不是,而是她追求的儀式感超越了度。

在後來的生活中,不甘平庸的愛瑪,繼續在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她所謂的靈魂伴侶萊昂每天在一起看花,看水,看風景,談論詩詞歌賦,人生哲理,把日子過得詩情畫意。愛瑪覺得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尚有剋制的彼此都沒有向對方表白,最後萊昂因為工作離開,這段感情無疾而終。

後來愛瑪又遇到羅道爾弗,這次她並沒有向上段感情那樣矜持,一度沉淪在其中無法自拔。

當熱戀期過去,生活也僅剩平淡,與之前並無二致。看到可愛的女兒她也曾懺悔,想要回歸家庭。可包法利卻因為手術的失敗而名聲掃地,愛瑪無法忍受丈夫的平庸,最後居然想要與羅道爾弗私奔。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她比以前更加用力討好羅道爾弗,不惜花費自己無力承擔的金錢為他買皮鞭、雪茄盒、圍巾等更加精緻的物品,企圖用禮物的儀式感來改變她目前的現狀。可是精明的羅道爾弗又怎麼會捨得花費巨資帶一個已婚婦女還有她的女兒走呢?事實上從她向他提出私奔的那一刻起,羅道爾弗就開始想要甩掉愛瑪,因為他們一起私奔用的東西都是愛瑪借貸或者佘帳買的,而這個男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買過一件東西。

後來她去看戲劇又與萊昂重逢,這次他們再也沒有了剋制。可是日子久了,一切也都歸於平淡。之後愛瑪開始借高利貸,買奢侈品以此來滿足自己存在的快感。

從愛瑪婚外的兩段感情,可以看出她對愛情的追求,也充滿著濃烈的儀式感,一切表象的美好都能夠讓她沉淪,詩情畫意的談天說地,奢侈的禮物討好,無一不是她把理想的儀式看得太過重要,以致於債臺高築服毒自盡。

生活的儀式不是物質的形式,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可憐愛瑪到死也不明白。

05儀式感不是形式主義,而是你在意生活的態度

儀式感本來就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記錄和紀念。很多人出門旅行把拍照當成了全部,以為把美景留在照相機裡就行了,但是大自然美景給你的那種震撼卻永遠到達不了你的相機,它需要你用眼睛用心去感受。

每個人都有追求更好物質享受的權利,但如果過度透支現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全部價值。

《包法利夫人》那個被儀式感毀滅的女人: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看到過很多大學生因為想要一部蘋果手機作為生日禮物而陷入網貸危機,更有甚者願意出賣自己的腎;還有很多女生為了昂貴的化妝品、名牌包包,連續好幾個月只吃方便麵。這樣的新聞真是層出不窮,靠透支來維持自己有儀式的假精緻,透支信用卡、網貸、賣腎,最後陷入絕境,得不償失。

要明白絕境的絕望會帶走那些“儀式感”留給你的短暫享受。

儀式感不應該是毫無意義的形式主義,千萬不要為了儀式感而去儀式感,因為儀式感最重要的不是儀式,而是“感”。感覺才是第一位的,永遠留在你記憶深處的永遠是你在儀式感那一刻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某件將來可能積灰的物品。

我們要通過儀式感,體驗出一種“我很在意生活”的態度,就足夠了。

願你我共勉。

——END——

我是意磬,在上班與帶娃的間隙讀書寫字,惟願生活充實,內心豐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