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01你以为生活的仪式感是什么?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这么一段经典对白,说出了仪式感本质的样子。

小王子问小狐狸:“仪式是什么?”

小狐狸回答说:“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是啊,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那些能够经得住时间洗礼留在人们记忆最深处的东西,都是曾经因为某种仪式感而被铭记的。

《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有人忙得忘记了自己,把生活过成两点一线的单调;有人则疲于应付生活的重担,把日子过得心酸且无奈;但是却有人总能在时间的夹缝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的忙碌,同样在负重,可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一切也都变得不同。

生活就是简单的24小时的重复,把重复的每一天都过得不同,就是对仪式感最好的证明。

这样的仪式感不是你耗费巨资买了什么东西,不是你到一个地方拍了多少风景图,不是你每到节假日都要出去和朋友庆祝,而是那些你看不到的小事。

在家里你和爱人之间可以有一些默契的仪式,比如你做饭,他洗碗;你和孩子之间也可以有小小的约定,比如睡前的故事和儿歌;你们一家人可以约定一年去一个地方旅行,见不同的风景看不同人。

亦可以是你书架上的书,定时为它们分门别类,把那些没有看过的放在一起,然后床头放一盏喜欢的台灯,睡前看看书。

青年作家卢思浩也认为仪式感存在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他是这样说的:

我的仪式感来源于生活中各种小细节,以及那些雷打不动的习惯。

来源于床头的书,写字台上的笔,我家二筒的小窝,书桌上的台历,他们如实地记录着我的生活状态。

至少我能问心无愧地跟自己说,这一天你没有白白度过。

确实,每一天没有白白被度过就是最好的仪式感。

可是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因为太注重仪式感而失去限度,把仪式感妖魔化,认为仪式感就应该跟鲜花、美酒、名牌挂钩,耗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金钱去成全所谓的爱之仪式。

仪式感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度,千万别让仪式感,取代了生活的本来面貌。

02《包法利夫人》是一个仪式感在现实中无处安放的悲剧

在历史留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包法利夫人》始终经久不衰。很多人说这不就是一个已婚女人婚外寻找爱情的故事吗?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个女人太注重仪式感而过于理想化,遭到现实一万次暴击后毁灭自己的故事。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渴望穿上水晶鞋去参加浪漫的舞会邂逅生命里的白马王子,然后幸福快乐得如童话般生活在一起。

可是,童话故事里却没有写王子和公主在一起生活的现实。最真实的生活往往平淡如水,一地鸡毛,平庸无华。

《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当理想的生活与现实发生巨大的冲撞,理想的绚烂与现实的平白交锋后,残留的破灭感、毁灭感,你又将如何自处?

《包法利夫人》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通过主人公爱玛的悲剧,向广大女性朋友提出警示,告诉我们仪式感不应该是过多的物质堆砌,同样也让我们明白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去生活,去择偶。

作者福楼拜从30岁开始写这部作品,写了近五年的时间。他在反复修改打磨自己的作品,也再深刻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本质根源。

看后,我们不难发现爱玛之所以走上不归路,不是因为她因为要维持婚外爱情的花销而借债太多无力尝还,亦不是她嫁了一个平庸又不懂风情的男人,而是理想被现实撞碎后的不甘与寻找。她苛求的仪式感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这就注定了故事的悲剧性。

03理想婚姻与现实婚姻的差距感,一个女人毁灭的开始

爱玛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父亲是个佃户,一心想把女儿送入上流社会。他送女儿去修道院接受贵族文化的熏陶,学习礼仪、音乐和文学。

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让她一心向往贵族社会的高雅,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更让她充满了很多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学习结束后,回到家乡,继续种田的生活,虚荣的爱玛觉得自己不应该属于这里。一心想改变现状的她,只能通过婚姻实现目的。

她渴望自己能够嫁给一个贵族,却退而求其次地嫁给了一个二婚的医生——包法利。她以为医生生在城市中,生活必然与乡村不同。

《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结婚后,爱玛与包法利也曾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生活。

爱玛把原本粗陋的家,变得温馨精致,把杂草的后院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

包法利也觉得自己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每天都有美妻相伴,她会弹琴、会骑马、会射箭,简直就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

渐渐地,爱玛发现曾经幻想过的爱情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她开始恐慌,每天都在思索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

她幻想自己应该是盛装打扮后戴着有白色羽毛的头盔,骑着白马去绿油油的草原去驰骋或者坐着马车去参加舞会,而不应该是日日面对一个平庸无趣的男人和重复的生活。

在她眼里公主与骑士、鲜花与爱情,浪漫与奢华,才是她应该过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后来,她真的去参加舞会了,而且也在舞会上邂逅了他理想中的白马王子莱昂,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鲜花与美酒,爱情与浪漫,极尽奢华,吃喝玩乐,尽情跳舞,这才是属于她的真正生活啊!在看尽理想的绚烂之后,那些上等的人和珍奇得到后又突然幻灭的失落感,让她突然抑郁成疾,痛苦难当。

爱玛始终都在追求有仪式感的生活,追求更加精致完美的生活,却始终求而不得,不得不继续在现实的平庸中苦苦挣扎。

在婚姻的选择上带有严重目的性,完全丧失了婚姻存在的意义。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而不是为了改变生活,匆忙交付一生,最后又悔不当初。

04超越道德情爱不过是为满足自己奢华不真实的理想

可是鲜花、美酒、奢华算是仪式感吗?不,它充其量只算是仪式。

她的痛苦来自她的婚姻吗?也不是,而是她追求的仪式感超越了度。

在后来的生活中,不甘平庸的爱玛,继续在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她所谓的灵魂伴侣莱昂每天在一起看花,看水,看风景,谈论诗词歌赋,人生哲理,把日子过得诗情画意。爱玛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尚有克制的彼此都没有向对方表白,最后莱昂因为工作离开,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后来爱玛又遇到罗道尔弗,这次她并没有向上段感情那样矜持,一度沉沦在其中无法自拔。

当热恋期过去,生活也仅剩平淡,与之前并无二致。看到可爱的女儿她也曾忏悔,想要回归家庭。可包法利却因为手术的失败而名声扫地,爱玛无法忍受丈夫的平庸,最后居然想要与罗道尔弗私奔。

《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她比以前更加用力讨好罗道尔弗,不惜花费自己无力承担的金钱为他买皮鞭、雪茄盒、围巾等更加精致的物品,企图用礼物的仪式感来改变她目前的现状。可是精明的罗道尔弗又怎么会舍得花费巨资带一个已婚妇女还有她的女儿走呢?事实上从她向他提出私奔的那一刻起,罗道尔弗就开始想要甩掉爱玛,因为他们一起私奔用的东西都是爱玛借贷或者佘帐买的,而这个男人自始至终都没有买过一件东西。

后来她去看戏剧又与莱昂重逢,这次他们再也没有了克制。可是日子久了,一切也都归于平淡。之后爱玛开始借高利贷,买奢侈品以此来满足自己存在的快感。

从爱玛婚外的两段感情,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追求,也充满着浓烈的仪式感,一切表象的美好都能够让她沉沦,诗情画意的谈天说地,奢侈的礼物讨好,无一不是她把理想的仪式看得太过重要,以致于债台高筑服毒自尽。

生活的仪式不是物质的形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可怜爱玛到死也不明白。

05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你在意生活的态度

仪式感本来就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记录和纪念。很多人出门旅行把拍照当成了全部,以为把美景留在照相机里就行了,但是大自然美景给你的那种震撼却永远到达不了你的相机,它需要你用眼睛用心去感受。

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物质享受的权利,但如果过度透支现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全部价值。

《包法利夫人》那个被仪式感毁灭的女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看到过很多大学生因为想要一部苹果手机作为生日礼物而陷入网贷危机,更有甚者愿意出卖自己的肾;还有很多女生为了昂贵的化妆品、名牌包包,连续好几个月只吃方便面。这样的新闻真是层出不穷,靠透支来维持自己有仪式的假精致,透支信用卡、网贷、卖肾,最后陷入绝境,得不偿失。

要明白绝境的绝望会带走那些“仪式感”留给你的短暂享受。

仪式感不应该是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千万不要为了仪式感而去仪式感,因为仪式感最重要的不是仪式,而是“感”。感觉才是第一位的,永远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永远是你在仪式感那一刻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某件将来可能积灰的物品。

我们要通过仪式感,体验出一种“我很在意生活”的态度,就足够了。

愿你我共勉。

——END——

我是意磬,在上班与带娃的间隙读书写字,惟愿生活充实,内心丰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