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一岁多宝宝的情绪?

用户69330831


你好,宝宝在一岁的时候,因为还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家长不理解的时候,宝宝就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那么怎么安慰一岁多宝宝整天哭闹就成了许多家长关注的问题。

首先,一岁多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他们会利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长要统一认识、行动一致,确认宝宝的哭代表的意思,并用语言告知哭没有作用,不行就是不行。其次是尽量多带出去,慢慢就会好一些。如果宝宝的性格比较倔强而哭闹,那就是由于他的哭闹可以从家人身上得到所需求的满足,宝宝就经常会这样做了,但是宝宝本身是意识不到好坏的,所以就需要家长们的引导。最后如果是由于饥饿所导致的哭闹,那么合理喂食就可以阻止宝宝继续哭闹下去。宝宝因为饥饿导致哭闹,这个时候的哭声短促而且有利力,中间有换气的世界并且规律性非常强。宝宝要是感觉到不舒服也会哭闹,宝宝感觉不舒服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尿布该换了,这个时候宝宝会用哭声吸引家长的注意。

专家提示:一岁的宝宝一直哭闹是很正常的,主要看宝宝的性格。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引导,这可以有效改善宝宝的情绪,也可以减少宝宝哭闹的行为。


儿科医生李萍


我们那边那边有句俗语“2岁的孩子狗都嫌弃”,意思就是孩子到了2岁左右很讨厌一点都不可爱了。我们家这位小妞现在才14个月,我觉得她没以前那么可爱了。会走路后发现以前那个乖巧可爱的宝宝突然脾气变坏了,经常哭闹、发火,扔东西,而且哭起来很难安抚,软硬不吃,真是令人头大,好想把他塞回肚子里。其实宝宝到了一岁左右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我们就觉得宝宝没那么“听话”了,比如:

1、宝宝觉得“我能行”,父母觉得“你不能”

宝宝会走路后就再也不是那个任由我们摆布的小宝宝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了,他们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到处走,我可以自己拿东西吃,我可以拿我想要的东西,我真的是太厉害了! 可是事实是:经常往一些危险的地方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吃,东西扔的满屋子都是。

这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第一次“对抗”开始了,我们让他这样,他要那样,让他往东,他要往西。所以,对他们每一次的阻拦,都会让他们发脾气。


2、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挫败让他很愤怒

这时候的宝宝总以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于是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比如,我们家的这位每次喂他吃饭,他都要抢着勺子自己吃,结果每次自己都吃不到嘴里,自己吃不到还哭😭。

3、宝宝自己表达不出来父母也也猜不透

我们家的就经常因为没有get她的那个点而发脾气,她现在还不怎么会说话,有的时候要一个东西就靠指。拿错个2次她就开始发脾气了,还会打人,扔东西。

如何安慰宝宝的情绪呢?

1、千万不要试图长篇说教

这么大点的宝宝语言能力有限,只能说词语,所以理解语言也是只能理解简短的词句,生气的大脑完全脱缰,更不会听你的长篇说教了,他也根本听不懂。

2、不要试图训斥管教

我们一般是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不准哭,你再哭我就走了,再哭我不理你了。先不说宝宝能不能听得懂你的威胁,单是看你此刻瞪着眼睛黑着脸的表情,宝宝就哭的更厉害了。通常情况下,我越凶他哭的越厉害,越委屈,对于一岁多的宝宝来说,来硬的只会起到反作用。


3、使用简短的宝宝用语

这个阶段的他们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那么在宝宝有情绪的时候,使用简短得宝宝用语沟通。“哎呀,打开了”,“哦,不动了”,等等一些他会说的词语。

一岁多的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始终陪在孩子身边,让他释放情绪,然后抱一抱孩子,让他平静下来,我发现他们就是那一刻闹,给他一点时间自己就会安静下来。

有种特殊情况是:有的孩子看到大人不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会直接躺倒在地上大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坐在孩子身边等她自己爬起来。我可以理解你的情绪,但是不会因为你躺地上而选择妥协。

带孩子就是打怪升级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慢慢的陪练然后斗智斗勇,大家就慢慢习惯吧!


蜗牛卡卡的小生活


16个月的宝宝爱哭,软硬不吃,所以我们认定孩子不听话?

如果父母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一定是大错特错的。

孩子不听话我们需要知道背后的原因

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孩子真的不听话,而是说我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首先,1岁半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第一,孩子理解能力有限;第二,孩子认知有限。这两个客观条件决定了孩子听不懂我们讲的大道理,而不是说孩子“不听话”。

第二,不让孩子做的事偏要做,打了也没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5岁前,孩子的认知是以行动为主的。也就是说孩子手上做的就是脑子里想的。

对于孩子来说一杯水太烫,我们呵斥到不许摸,烫。但是孩子不懂,他要尝试一下,刚摸到皮肤就感觉到了烫,这个时候他才知道什么是烫。

所以我们说一岁的孩子做事情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因为孩子的认知没有建立,父母给再多的训斥都不能阻止。

一岁多的孩子如何调节情绪?

首先,不要强行干预孩子干的事情。我们说了孩子是通过行动认知世界的,父母觉得危险的事情往往粗暴的打断,不许孩子去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情绪更激动。

正确的做法是做好安全措施,尽情让孩子体验。比如孩子总喜欢把玩具扔进鱼缸,也许他只是喜欢观察玩具进去水里的反应。可以给他准备水盆,让他尽情玩。

第二,无理取闹的时候尽快离开事发地。1岁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在2-3分钟,离开事发地,换个环境可以让孩子迅速转移注意力。

第三,孩子爱哭闹是因为独立意识在增强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生出挫败感。

比如任何事情都想要自己做,但是做不好的时候就会发脾气哭闹。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明白孩子内心的长大,以便可以快速的帮助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第四点,爱哭闹是因为孩子管理情绪的上脑并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孩子不会控制情绪。

对于这一点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和耐心,因为孩子不是想发脾气,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脾气。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发脾气后及时安慰,可以引导孩子如何整正确对待自己的脾气。

不过对于1岁半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注意力可以放在缓解情绪上,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应该在2岁之后了。


豌豆妈妈育儿


宝宝16个月了,总是哭。和他好好说也没用,软硬不吃。

一:一岁多孩子的心理发展

1:宝宝自主意识已经很强了。有些事情想要自己完成。特别对于吃饭这件事,动手意识特别强烈。会跟爸爸妈妈抢筷子,抢勺子。


2:有了分离焦虑,还没有客体永存这个概念。不知道眼前的东西是永存的。比如妈妈去上班了还会回来,她不知道,他只知道看到的就是存在的,看不到就不存在。

二;一岁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还比较弱,无法用语言来说出自己的需求。所以哭泣是孩子引起父母关注的本能

三:处理办法:

1:首先爸爸妈妈要认识到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感到烦躁而责备他。


2:爸爸妈妈自己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来处理宝宝的情绪。蹲下来抱着宝宝,拍拍她的背,说,宝宝哭了,宝宝很伤心,来妈妈抱抱,妈妈爱你。

要允许宝宝哭,允许她把情绪发泄出来。不好的情绪就像垃圾,要及时清理。而哭是清理情绪垃圾的最好的方法了。如果爸爸妈妈不让宝宝哭,那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很可能就会通过咬人和打人来发泄情绪。

3:关注孩子哭背后的需求

宝宝哭泣一定是有原因的,要解决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安抚到孩子。而一岁多的孩子又不太会说话。所以只能爸爸妈妈去猜测宝宝需要什么?


①:生理需求,饿了,渴了,还是困了,还是生病了?需要爸爸妈妈根据经验去判断

②心理需求,想要自己拿东西,做事情。想要妈妈抱

③分离焦虑,妈妈去上班了,宝宝害怕妈妈不回来,看不到妈妈了。安全感受到威胁。

无论宝宝因为什么原因哭,爸爸妈妈记住一条,允许孩子哭是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第一步。这对她的整个人生都是有影响的。


郭郭亲子


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就成功进入学步期了,这个时候,多半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宝宝终于会走路了,也会咿咿呀呀学说话了,和大人的互动越来越丰富,特别好玩,忧的是:以前乖巧可爱的宝宝突然脾气变坏了,经常哭闹、发火,而且哭起来很难安抚,软硬不吃,真是令人头大,好想把他塞回肚子里。

为什么一岁多的宝宝情绪起伏变化这么大

1、宝宝觉得“我可以”,家长觉得“你不行”

一岁多的宝宝再也不是那个任由父母摆布的小宝宝了,他们长大了,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了,他们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吃饭、喝水、拿我想要的玩具、走到我想去的那个地方,天呐!这简直太酷了!

可是事实是:家长总是和我们对着干,我想往东,他们偏让我往西,我想玩这个,他们让我玩那个。

这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第一次“对抗”开始了,此时孩子们的理性大脑还远远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对他们每一次的阻拦,都会让他们发脾气。

2、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挫败愤怒

学步期的孩子总以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于是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结果发现好像现实情况不怎么友善,火速被啪啪打脸了,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让他们发脾气:打不开的盒子、剥不开的橘子、翻不开的书,在大人看来,就是芝麻大的事情,却让孩子如此崩溃。

3、宝宝说不出来大人也猜不透

当孩子发脾气初期,其实大人就介入了,会问宝宝怎么了啊,这时多半孩子都只是哭,因为语言能力还不足,根本无法表达清楚,只能靠大人猜,猜来猜去都猜不对,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着急,越来越伤心。

4、控制理性的左半脑还没发育完全

人们的大脑分为左右脑,肩负不同的指责,左半脑能够帮助人类集中注意力,进行逻辑推理,保持稳定的情绪。右半脑帮助人类迅速做出决策,认出熟悉的面孔,随着音乐的旋律上下舞动,更冲动任性,也很情绪化。

成人一般都是左半脑是主驾驶,控制整个大脑活动,但是宝宝们却是右半脑占主导地位,所以,情绪化是很正常的,一言不合就哭给你看,而且哭起来难以安抚。

5、秩序敏感期的影响

一岁多的宝宝会进入秩序敏感期,如果熟悉的事物突然改变了原有的规则,发生变化,他们就不能忍受了,认为打破了他的秩序,所以会强烈要求恢复原样,但是这种情况多半父母不能轻易察觉,而会觉得宝宝无理取闹。

我儿子最近就因为秩序敏感期的原因经常发脾气,有时候是因为积木没有拼成他想要得那个样子,有时候是因为我把长面条剪成了短面条,有时候又是因为睡觉被我挪动而改变了姿势,如果我没有及时get到他生气的点,他就会生气哭闹,跺脚转圈,用四个字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一脸懵逼啊。

学步期的宝宝发脾气时候,大人软话硬话都有可能不起作用,油盐不进,其实不是他们不听,而是确实听不进去,大脑被冲动情绪的右脑控制了。

如何安慰宝宝的情绪呢

1、不要试图长篇说教

学步期的宝宝因其语言能力发育有限的特点,只能说词语,所以理解语言也是只能理解简短的词句,在宝宝生气的时候,大脑完全脱缰,此时,更不会听你的长篇说教了,根本听不懂。

2、不要试图训斥管教

有的家长会认为,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你再哭,再哭我就走了,再哭我就打屁股了。此时,先不说宝宝能不能听得懂你的威胁,单是看你此刻瞪着眼睛黑着脸的表情,就足以火上浇油了,宝宝们此刻只会觉得:我现在很伤心,很生气,我妈居然不能理解我。通常情况下,你越凶他哭的越厉害,越委屈,对于一岁多的宝宝来说,来硬的只会起到反作用。

3、帮助宝宝说出此刻情绪

宝宝们有委屈有难处说不出来才会发脾气,闹情绪,此刻,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所以,先蹲下来看着宝宝,对他说:宝宝很生气!现在很生气!对不对?或者是:我知道宝宝伤心!很伤心!

可以重复这样,说出宝宝的情绪,当宝宝知道家长没够感受到他的情绪以后,渐渐平复心情了,再去给宝宝讲道理,找原因,对于一岁多的宝宝,可以在他情绪差不多稳定以后,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换个事情给他做。

4、使用简短的宝宝语

这个阶段的宝宝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句,那么家长在他发脾气的时候,也要使用简短得宝宝语开沟通,太长的话是他们无法理解。

“玩具坏了!宝宝伤心!拼好!把他拼好,对不对?”

“生气,宝宝很生气,盒子打不开,好,我来帮你,打开盒子,打开盒子”,就类似这样四五个字的词往外蹦,就像宝宝自己说话一样。这样,才算把沟通的频道对上了。

5、别忘了爱的抱抱

学步期的宝宝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还没那么强,所以,家长在宝宝发脾气的时候,要多一些耐心,始终陪在孩子身边,说出他的感受,让他释放情绪,然后抱一抱孩子,让他平静下来,这是个过程,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学习情绪控制能力。

有种特殊情况是:有的孩子看到大人不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会直接躺倒在地上大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坐在孩子身边等她自己爬起来,表明家长理解你的情绪,但是不会因为你躺倒而选择妥协。

另一方面,孩子会发脾气了,也说明孩子在成长,有思想了,家长也要斗智斗勇,怀柔迂回。


墨仔妈妈育儿


16个月的宝宝突然就情绪敏感,动不动就哭,这种情绪的来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 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2岁以内的宝宝,还处于高速发育期,依然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比如说吃饭、睡觉、大小便等等都需要大人的帮助和照料,所以,当宝宝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通过哭声来提醒父母;

  2. 宝宝生病了,这个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就需要观察宝宝是否有肠胃不舒服、头疼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可以观察哭声是否有不耐烦的大哭,并且怎么都止不住的情形之下,考虑宝宝是否生病了;

  3. 宝宝的情绪不佳,一般来讲,决定1岁多宝宝情绪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知道孩子的观察力是十分惊人的,他们能够直觉地察觉到身边最亲密的人的情绪变化以及心理真实情感,这种变化和情感能够直接作用到孩子的情绪上,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开始进入心理敏感期。


以上三种情况,生理需求和宝宝生病是非常容易甄别的,唯有第三种情况,宝宝的心理敏感引发的情绪问题,往往容易被父母所忽略,从而错过宝宝的最佳心理矫正期,所以,在育儿过程中,时刻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变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作为一名智慧妈妈,在面对宝宝的不稳定情绪时,又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呢?

第一、对待孩子时,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父母顺利的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情绪导师,因此父母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宝宝,千万别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宝宝是非常聪明的,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也非常棒,聊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有一位好朋友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莎莎,遗传了爸爸妈妈的缺陷,长相有点不尽如人意,虽然说母不嫌子丑,但是偏偏好朋友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颜狗”,因此,总是感慨为什么女儿长这个样,经常在女儿面前唉声叹气,几乎每次见女儿都是一言难尽的表情,久而久之,莎莎渐渐的感觉到“妈妈并不喜欢自己”,对于一些不太友善的表情,也能一眼识别,并且用哭声来表情受伤害怕的情绪。

要知道,小宝贝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熟悉的气味和声音就是妈妈,对于情绪的各种敏感反应也源自于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宝宝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只是不懂的如何用言语表达,而哭声就是最好的方式,所以说,宝宝是通过父母来探索这个世界的,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就会开始学习父母去表达个人的情绪。如果你希望培养一位积极健康的宝宝,那么父母也要学会管理个人的情绪,去影响宝宝。


第二、及时疏导宝宝的坏情绪

不要以为宝宝天真无忧,实际上也有烦恼,或者说是一些较为复杂的情绪,我们统称为坏情绪,大人有了坏情绪都会想方设法的去纾解去宣泄,然后宝宝的行动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帮助来排解到负面情绪,否则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就会愈加沉重。

那么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去疏导宝宝的坏情绪呢?不妨尝试着三个方法:

  1. 晚上睡觉前,和宝宝来一次复盘,让宝宝分享今日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引导宝宝倾述内心的感受和一些想法,面对一些负面情绪,父母一定要及时的开解,尽量做到让宝宝不要含泪睡觉,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不开心也要在睡觉前一一化解。

  2. 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父母一定要给予充足的耐心和正确的引导,打骂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倡导虎妈式的铁血教育,也不推崇人性化关怀,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去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力争做到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只是一个辅助性作用,给以孩子的是方式方法,更多时候还需要依靠孩子的个人消化。


  3. 引导宝宝将坏情绪转移到另外一些对任何人都无害的一些事情上,比如说,玩游戏、愉悦的亲子互动等等。


第三、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

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玩游戏是开启宝宝EQ和IQ的最佳方式,能够塑造宝宝丰富的情感。其实现在许多爸爸妈妈都很乐忠于把宝宝送到早教中心,或者购买大量的玩具来转移宝宝的注意,这样父母就能腾出手来做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对于玩具仅仅只是培养宝宝兴趣和喜好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情商以及心理素养的提高最有效的还是亲子游戏,比如说,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大人和小人可以进行互动,在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塑造出独属于个人的情感特点;亦或者是参加一些亲子运动会之类的节目,亲子协作,不仅能促进彼此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能让宝宝有更加广阔的心胸和健康乐观的心态。


所以,16个月宝宝进入情绪敏感期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时刻关注,并作出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顺利帮助宝宝走出敏感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上配图选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燕旅聊育儿


一岁多的宝宝,因为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而且有了强烈的情绪表达,很多的时候,不想按照大人的安排来,一旦不如意大人的安排,就会哭闹。



这代表这宝宝长大啦,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历程。这个时候的宝宝好奇心强,动手能力也强,小腿迈得很快,稍不注意就会给家长弄一个灾难现场。为了宝宝的安全,家长都会对宝宝的很多要求说“不”。

可是宝宝小,并不能真正理解家长的苦心,只是觉得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自己不高兴了,哇哇大哭起来。


比如宝宝吃饭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表达自己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如果家长不满足宝宝要求,宝宝就会大喊大叫,哭闹不止,直到家长按照他的意愿来。

比如宝宝想出去玩,但是家长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带宝宝出门,宝宝就会哭闹。因为对于宝宝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是那么的有吸引力,那么好玩,为什么不让我出去玩?

比如宝宝想自己端着水杯喝水,家长担心宝宝拿不稳,烫着了自己,不允许宝宝自己喝。宝宝就会大哭大闹。


其实宝宝发脾气是很正常的,就连我们大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时候呢。更何况是宝宝呢。我们家长在宝宝发脾气哭闹的时候,不要训斥宝宝,更不要打宝宝哦。因为言语上的训斥和体罚,虽然会强制宝宝安静下来,但是也会让宝宝压抑自己的情绪。宝宝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就如同火山一样,把能量积聚在心底,等到哪一天突然爆发的时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当宝宝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体谅宝宝的情绪,给宝宝一个释放的机会。

宝宝小的时候就应该该哭就哭,该闹就闹,这样才能让孩子认知到各种情绪的存在,同时培养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情商教育。


宝宝之所以哭闹,肯定是心里不舒服,想法得不到大人的赞同。比如不给宝宝想要的玩具和零食。这个时候,既然宝宝想哭,想发泄,那就让宝宝哭。

其实宝宝哭也是看人和时间的。因为随着宝宝的长大,他已经知道了看大人的脸色。如果大人一直哄他,说明大人很在乎这件事,宝宝反而越哭越来劲。相反如果大人对宝宝哭这件事不在意,宝宝自己哭一会就觉得没有意思,也就不哭了。

其次弄明白宝宝为什么发脾气哭闹。


每个宝宝其实都是单纯快乐的宝贝,都是爱笑的小天使。那么宝宝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的。

宝宝为什么发脾气呢?这是家长要弄明白的问题,也方便家长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

①身体不舒服:宝宝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时候,自己还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只有通过哭闹来给家长信息:我不舒服。

②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一类是最常见的,想要好玩的玩具,想吃好吃的东西,想出去玩,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③安全感缺失:一岁多的宝宝,对父母家人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有些宝宝还是很认生,一旦见不到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想亲近的人,就会哭闹。

再次利用宝宝喜欢的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虽然发脾气,哭闹,但是宝宝对某一件事情的专注力还是很短暂的,注意力也是很容易被转移的。


所以当宝宝哭闹不止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宝宝喜欢的玩具、食物、游戏等,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因为吃不到想吃的零食而哭闹,妈妈可以拿出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对宝宝说:“哎呀,看看这个玩具真好玩哦,我们一起来玩吧。”又或者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这个游戏对于大多数的宝宝都有吸引力哦。宝宝很快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哭了。

最后给宝宝一个爱的拥抱。


妈妈的怀抱是宝宝感觉最温暖和安全的地方。虽然宝宝调皮、淘气、爱哭,但是在妈妈眼里依然是我们最爱的宝贝。

平时我们要多给宝宝爱的拥抱,和宝宝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多陪伴宝宝,这样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减少宝宝内心的不安。


小风车妈咪


老大小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之后总结原因:①父母太心急②宝宝不会说③看着大人着急,宝宝就害怕的不敢表达了。

所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无论我心理有多急,在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淡淡的,一脸的表情都是疑问、是好奇,是希望从宝宝那里得到答案的鼓励。

宝宝本来着急,但是因为不会说只能寻求大人的帮助。

这时候,爸爸妈妈的聆听+引导,顺带有意识的教宝宝表达(可以是肢体语言)、教宝宝发音,慢慢这个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当然开始的时候,通常都是大人根据孩子的行为去猜!还得一边猜,一边说,教宝宝怎么表达。

【注意】当宝宝着急的不会表达时,爸妈的表情会传递给孩子很多信息。

如果爸妈表情很轻松,宝宝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在大人那儿,不是问题,爸妈会帮助自己解决!在爸爸妈妈情绪的传染下,宝宝也就不急了。

如果爸妈表情严肃,甚至发脾气、急躁,宝宝首先会被吓着。本来就不会表达,这下更不会表达了,只能用哭先表达自己的伤心和害怕。

所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妈妈爸爸千万不要着急,最先应该做的是把宝宝的情绪安抚下来,引导宝宝把想法表达出来!

爸妈可以这样说:

  1. “宝宝需要妈妈帮忙吗?”“宝宝怎么伤心了呢?”“妈妈先抱抱宝宝。”“宝宝能跟妈妈说说嘛?”“妈妈可以帮忙,宝宝慢慢说!”等等,先把宝宝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引导宝宝表达!
  2. “宝宝是要拿东西吗?拿什么呀?”“宝宝自己做不了啊?我这样做对吗?”“宝宝是碰疼了吗?妈妈看看”等等,宝宝平静下来,简单的行为或语言表达,大人就比较好猜了!
  3. 宝宝不会说话,妈妈都听不懂,你跟妈妈学说话好不好?

总之,这样的事情,会随着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而慢慢的减少!


大小A的妈


一岁多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意识。在宝宝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经常以哭闹,跺脚的方式表达,妈妈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宝宝呢?

  • 仔细观察宝宝有什么样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需求妈妈应该及时满足宝宝。比如说宝宝想要玩某个玩具但是够不着,宝宝又表达不出来就会哭闹,妈妈可以及时帮忙给宝宝拿过来。或者是宝宝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想到户外活动妈妈就不要逼着宝宝在家里呆着。有些宝宝在家呆的时间长了就会发脾气,但是只要你带他到外面看看他就不哭闹了。
  • 若宝宝是无缘无故发脾气时,妈妈要保持冷静,可以让宝宝自己哭一会儿。后者让宝宝一个人呆一会儿,等宝宝平静下来妈妈再过来陪宝宝。
  • 如果宝宝有不合理的要求而发脾气时,不要马上去哄,或是百依百顺的满足宝宝的一切要求。这样等于强化了宝宝日后发脾气的行为宝宝会发脾气越来越厉害,因为宝宝认为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能够达到目的。
  • 宝宝发脾气时妈妈不要不高兴,或者对宝宝发脾气,这样会使宝宝的脾气越来越坏甚至产生抵抗情绪。
  • 宝宝发脾气时,妈妈可以和宝宝玩游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若宝宝还不能安静下来,妈妈可以忙自己手头的事情。同时也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安全,待宝宝安静之后妈妈再过来陪宝宝,并对宝宝进行为教育,告诉宝宝你这样做会伤妈妈的心妈妈希望宝宝以后不要这样做。然后可以和宝宝玩玩游戏,这样宝宝一定会笑的很开心的。
  • 宝宝发脾气也可能与分离焦虑有关系,大多数的妈妈在宝宝一周岁以后都出去工作了。因为妈妈工作繁忙平时对宝宝关心的不够,宝宝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引起妈妈的注意希望妈妈多关心自己。妈妈可以平时抽时间多陪陪宝宝,给宝宝讲讲故事,给宝宝一个拥抱,安抚宝宝的情绪。和宝宝多说说话,告诉宝宝妈妈很爱他,理解宝宝是想妈妈了,妈妈希望宝宝做一个乖宝宝。对宝宝多一些安抚,多一些关心宝宝就会减少一些哭闹。

可爱的爱笑的萌萌


一岁多的宝宝时常哭闹,爸爸妈妈怎么哄都不哄不好,我作为过来人的经验是:先冷处理一段时间,等宝宝平静下来再去安慰他。

现在很多家庭都只生一个宝宝,加上家庭经济都变好了,父母的认知水平都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听从育儿专家的理论,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要正面管教、要有耐心有爱心…

道理是不错的,但是不能一味地死套在所有育儿的方方面面。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把握好度,父母也要是不是“管教”一下孩子。

16个月的宝宝,已经萌生了“自我”的意识。当他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或者遭受挫折时,“哭闹”就成为他们宣泄失败最常用的方式。

此时父母如果能及时给予援助或安抚,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快调整情绪。

但也有少数孩子,可能是个性问题,也可能是平时家长纵容过度,会出现持续不止的“发脾气”阶段,不论父母如何软硬兼施,孩子统统不予理睬,坚持自己的“哭闹”原则。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站在离宝宝近一点的地方,不要急于去劝慰或打骂,而是安静地看着他。(确保宝宝的安全即可)

等宝宝彻底发泄完情绪,开始有所缓解时,爸爸妈妈就可以见机行事,对宝宝说:“你现在心情好一点了吗?想不想到爸爸妈妈这里来?让爸爸妈妈抱一下?”

多试几次,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宝宝最好都会投入到爸爸妈妈温暖可靠的怀抱中的。

这时候先紧紧地搂着孩子再缓几分钟,确定孩子已经从之前的坏情绪中走出来了,才对孩子说:“宝宝,以后有什么事,要学会告诉给爸爸妈妈听, 不要只会哭,因为哭闹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只有把问题说出来,爸爸妈妈才能帮到你,记住了吗?”

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只要你在以后无数个类似的场景中都使用这段话,孩子慢慢就会懂得,哭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定要说出来才可以。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