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自2019年12月武汉开始新冠肺炎流行,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快速部署;国家卫健委和WHO连续发布、更新疾病诊治方案、疫情防控指南;国家防控物资、医疗资源调配、专用医院的迅速建立、来自四面八方60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20多个省定向驰援,举全国之力全方位抗击疫情。一个月来,大家经历了从封城的恐慌到自我隔离的互相监督,全国齐心协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进入了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更是不能松懈,继续坚持,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保卫战。

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关于疫情和各种防护知识相信大家已经通过多种渠道知道了很多,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想和各位家长们聊一聊的是通过疫情发生后的各种信息和来自朋友或网上问诊的情况,家长们在育儿方面更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首先想和大家说的是情绪控制,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们心理素质的锻炼。

我想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所有家庭2020年春节搅得一塌糊涂,“不明原因的肺炎,没办法治疗,有很多重症,传染性很强......”等等信息足以让所有人惊恐万分。有些婴幼儿的家长朋友来电话询问“孩子正是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年龄,有病了怎么办呀?”孩子稍大一些的家长也打电话“孩子自己紧张的不吃不喝不睡的怎么办啊?”,面对这些焦虑的家长们,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父母,天塌下来你也要为孩子顶住!只有你镇静下来才能让孩子消除焦虑,感到安全”。

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有些难啊!现在孩儿爸孩儿妈都是80后90后,平素的生活经历平顺和简单,基本没有经历过大的曲折或磨难,不能不承认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基于以上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还是想说,从准备为人父为人母那天起就应该做好准备,做好准备承担要孩子的所有风险,包括孩子出现的任何情况;任何时候你们都是孩子的天,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你们都应该为孩子们撑起这片天,这是做父母的责任。所以碰到任何的困难和突发情况,需要你们首先镇静,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如果父母整天处于焦虑状态,那让孩子们怎么办?

特别要说一下的是对待生病的孩子,为人父母,要接受孩子出现的任何疾病,因为没有任何人一生中不得任何疾病。有的家长可能自己比较忙,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孩子一生病就烦躁,嫌麻烦,希望有一种药到病除的药,孩子吃了立刻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古语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所有的疾病恢复都要有个过程,一般感冒也要3~5天呢。

所以孩子生病了,父母首先要镇静,然后就是和医生一起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医治,这里要分不同的情况来说。


如果是急性起病的,儿童最常见的2大类疾病还是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多为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其实这些症状都是机体保护性反应的一部分,例如:


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发热

发热可以调动机体免疫力,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分泌都是升高的;同时发热本身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这样就相当于身体和病原微生物打仗,发热会使身体一方的战斗力增强,而使病原微生物一方的致病性降低,这样就利于机体把致病菌杀死。


咳嗽

咳嗽是对气道刺激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射,能将呼吸道内的痰液和异物排出体外,从而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与通畅。轻度偶发的咳嗽,会随着痰液排出而自然缓解,抑制咳嗽可能会导致分泌物滞留以及可能有害的气道梗阻。

其实呕吐和腹泻也是机体想尽快将胃肠道内的感染或者不洁食物排出的一种反应。

对于以上这些症状,我们需要采取的对症治疗就是在发挥机体这些保护作用的同时,尽可能防止其产生不良的结果,比如呕吐腹泻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脱水情况并及时纠正等。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甚至是预后不太好的疾病,家长们也应该学着接受,只有接受了孩子生病的事实,才能接下来理智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让孩子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带来的伤害。我知道这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确实是每个家长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举个我觉得很遗憾的例子:

多年以前碰到的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大男孩,其实他的病情一开始不重,有些免疫性贫血,我们评估后告诉家长只用激素治疗就行(这里说“只用”是因为许多同样疾病的孩子常常需要用更强的免疫抑制治疗,当然副作用也比单用激素要大一些),当时家长的反应是“激素坚决不能用,立刻出院”,我们再三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家长带着孩子自动出院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给孩子带了激素的药物,反复说明“你的孩子病情不重,坚持用药孩子可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

大概过了几周的时间,家长带孩子再次来到我门诊(估计是已经跑遍了几乎能够去的所有医院,结论都是一样的),孩子的状态已经很差了,记得当时查了血色素只有4g/L(小于6g/L以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需要输血治疗),我第一时间把孩子收到急诊输血,特意联系好了第二天的床位,再三和家长沟通,“孩子的这种情况不用激素治疗不行,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会随时监测不良反应并进行处理”,“我们治疗过很多同样的孩子现在都很好的,上大学、结婚、生孩子都可以的”等等;同时也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告诉他同样的情况,但是孩子的回答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妈把药都给扔了,她不让我吃”......

第二天早晨7点多我就到了急诊,想看看孩子的情况,并想尽快将孩子收入院治疗,但是看到的却是“人去床空”,护士告诉我昨天输完血后家长说不需要其他的治疗,硬是把孩子带走了......每次想到这个孩子,我都在祈祷,但愿他接受了其他有效的治疗,但愿现在一切都好......


还有同样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结局却截然相反的例子。

  • 也是很多年前了,我们新生儿病房从产科转下来一个肌张力低下的女孩,皮肤白皙,小家碧玉的样子很可爱,不吃、不哭、不动,因为我们是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胖威利(学名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单位,大家比较有经验,第一时间给孩子进行了甲基化PCR的检测,结果不出意料的阳性,诊断明确。如果你了解小胖威利这个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不可接受的程度就能够理解了,单单“早期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3岁以后不能控制的食欲和肥胖、智力落后”等词语就足以让家长难以承受了,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 我们想像了多种和家长交代病情时的情景,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难以接受等等,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孩子爸爸沉默了许久,抬起头,“
    没关系的,我早想好了,上帝给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都接受,不管怎样都是我的孩子,我都是她父亲”,这是我行医30多年来最感动的时刻......接下来当然是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治疗和康复,当孩子4岁再来到我门诊时,真是不敢相信孩子和其他的同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能背好多的儿歌和诗词,只是个别的吐字有些不清。
  •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尽人意的事情,所以发生了突发情况或者病痛,抱怨、不接受,都没有用,过分紧张和焦虑同样无济于事,只有坦然接受、沉着应对,才有可能渡过难关,这次疫情也是一样。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可,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活中如果碰到一条河,想办法趟过去;如果碰到一座山,想办法爬过去,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让我们一起继续加油!


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第二个想和家长们说的,这次疫情也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利用好也能让坏事儿变好事儿。

目前媒体都在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告诉大家一些新冠的防控措施,其实这些措施适用于所有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疾病,包括儿童常见的普通感冒、流感以及夏秋季流行的肠道病毒感染如秋季腹泻等。家长们可以借此机会让自己和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给孩子进行一些礼仪方面的教育。由于这方面的信息已经很多了,我再简要的啰嗦几句,对于所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无外乎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1、减少传染源

传染病流行期间控制和减少传染源对控制和预防传播非常重要,这也是武汉封城和对所有病人应收尽收等政策的原因。

应形成的良好习惯

孩子生病以后应尽可能在家休息,避免去学校或日间托儿所,对于流感等传染病国家有明确规定,应该“直至症状发作后至少7日或者在不使用退热剂的情况下,发热消退后24小时(两者中选择时间更长的一项),有并发症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国外关于感冒的书中这样描述“托儿所与小学校中,孩子们分享着分泌物,也让这些地方成了感冒滋生的沼泽,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以外,就属幼儿园托管中心最能让病毒迅速传染”)。

这里再提醒一下,流感、麻疹、猩红热等疾病和新冠肺炎一样均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是“法定”哦!医生需要依法报传染病卡,家长需依法配合,不能隐瞒病史。

2、切断传播途径

包括对感染病原(病毒或细菌等)的消除、防止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等。

具体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 做饭时生熟要分开,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流感病毒;
  • 家里应保持经常通风,有些家长认为外面空气中有病毒和细菌长时间不开窗通风是不对的,开窗通风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很好的方法;
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 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特别想提醒家长们,太小的孩子(婴幼儿)也尽可能别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你们非要出去旅游你们可以去,尽量不折腾孩子,美国统计20%的人在乘飞机后1周内患有感冒,发病率是居家者的4倍;
  • 教给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的礼仪: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 尽量不和他人握手 (来自美国的统计,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用手擦完鼻子后与他人握手或使用门把手——应该是“鼻-手-手-鼻”循环传播的元凶);
  •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病毒和细菌可在桌子、门把手和其他表面上存活至少数小时以上,您永远也不会知道何时可能接触到病毒或细菌,这就是经常清洁双手显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新冠疫情期间,儿科医生还有更多要告诉家长的......


  • 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尽可能避免共用特别是和孩子共用餐具,给孩子喂饭时不喂大人咀嚼过的食物,不直接用嘴吹凉食物等等;这里特别想提醒视宝贝们为掌上明珠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们,有一些原来的陋习该克服的就得克服,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3、保护易感人群

儿童特别是6月龄以后的婴幼儿,来自母体的免疫球蛋白逐渐消失,自身的免疫力还没有发育完善,是各种疾病的易感人群。对感染性疾病易感人群最好的保护就是疫苗注射,所以建议6月龄以上的儿童均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并且按照国家疫苗接种程序及时完成各种疫苗的接种。这次的新冠肺炎流行之所以感染这么多人可能也是因为其为新型病毒,所有人群均没有免疫力(即易感人群)的原因,但愿对其疫苗的研制能快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外对易感人群而言,想办法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的睡眠;穿衣要适度,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整,千万不要“有一种冷叫做妈妈或者奶奶觉得你冷”,因为给孩子穿得太多可造成孩子多汗,这样更容易受到寒风侵袭而生病;不暴饮暴食,有研究表明一次性太多摄入油腻食物可以促进产生“类固醇样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抑制身体的抵抗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这也可能是以前过年过节时,现在则是一到周末孩子们就容易得病的原因;另外也要给孩子多吃蔬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等等。

第三个想和家长们说的,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应该学习一些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必要的常识以及常见病相关的知识。

孩子出生后新手爸妈们会遇到宝宝们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在孩子们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情况,例如新生儿可能出现的“马牙”,或者脐带脱落过程中的少量渗血等等,

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不至于因为孩子脐带脱落后稍稍有些渗血就慌乱地跑到医院看急诊,不但占用了医院的急诊资源,还让宝宝增加了感染疾病的风险。再比如需要父母们了解的不同年龄段宝宝保健的重点,特别是生长发育规律,要不然您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宝宝的发育是否正常,可能也更不知道到了什么年龄段应该关注什么。为此我在公众号中专门设计了生长发育的小程序,输入宝宝的出生信息就可以得到宝宝的生长发育曲线,仅供参考。

还有就是要学习一些常见病的相关知识 (如前面所述,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在公众号中输入关键词查找相关知识,如输入“发热”就会查到关于发热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比如1岁左右(9个月~1岁半)的宝宝可能会有幼儿急疹的过程 (高热持续72小时后出皮疹,然后热退,详见公众号中“幼儿急疹”部分叙述),知道这个知识点,如果宝贝除了发热没有其他表现(咳嗽流涕等不明显),一般情况也很好,家长们就可以先观察,避免孩子受到过多的查血、拍片等不必要的检查。

现在正是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大家一定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来做好各项防疫工作。

其实也想和大家说,这段时间也是和孩子和家人亲密相处的难得时光,希望家长们利用好,带领孩子一道共渡难关。最近网络有句特负面的话流行“病毒还没死我先疯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们,你们不能“疯”,因为你们“疯”了,孩子们就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