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上一篇文章我们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宋、明为何时间很近却感觉相隔很远,今天,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求一下其中的原因——幽云十六州。


对于幽云十六州,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自从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之后的400多年里,尽管中原政权屡次想要夺回,却一直不能成功,最终,在明太祖的带领下,幽云十六州再一次回到了华夏文明的怀抱。


那么,幽云十六州对于宋、明的断代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430年——从离开到回归

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对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起了猜忌之心,而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随后石敬瑭因为皇帝的猜忌而坐立不安,遂起兵造反,结果被后唐军队围困,不得已,向契丹求救,并承诺会把幽云十六州作为回报赠送给契丹。

937年,在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和契丹人的双重打击下,后唐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按照约定,在938年,石敬瑭便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从此中原门户就门洞大开,北方游牧民族也终于跨入了梦寐以求的长城防线内。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此后,历朝历代都曾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很遗憾的是都未能成功,其中尤以后周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北伐最为著名: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卒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得后来的两宋在战略形势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中原北部的广大地区更是如履薄冰,也正是这个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得宋朝的首都定在了开封,避免和契丹人进行硬碰硬的较量。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同年八月,遣徐达,常遇春等率兵北伐,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以及周边广大地区,历时430年,幽云十六州终于又重新回到了汉族政权的手中,而沿线的长城防区又再次成为了保护中原的有力屏障。


为何宋朝一直没能收复,而明朝却一举而定?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宋朝和明朝的大一统进程所处的时代环境是不一样的。

宋朝上承五代十国,而赵匡胤更是用和平政变的方式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对于此时的宋朝来说,内部的安定是最为重要的,所以,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对内先平定南唐,后晋等各方势力,再伺机准备北伐,可以说,宋太祖的战略方针和蒋介石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而明朝则不同,明朝源自于起义军,所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元朝,在元朝一路向北的退却过程中,收复燕云地区可谓是势在必行,另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南而北完成大一统壮举的王朝,而收复燕云地区则是完成如此壮举的有力保障,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谈到。

其次,关于收复燕云地区,宋朝和明朝采取的作战方略是不同的

北宋初年,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人的领导下,宋军也曾多次试图收复燕云,宋军采取的策略是地面决战方针,利用北宋初年攒聚的兵马钱粮,和辽军进行硬碰硬的战斗,可是,燕云地区以南都是广大的平原,在平原作战,骑兵对于步兵的威胁是巨大的,而辽军是以骑兵为主导的军队,面对宋军的步兵占据了天时地利,结果自然是宋军大败,这也促成了赵宋对于燕云地区的收复心理转变为了绥和。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而明朝虽然和宋朝一样,也是以步兵为主的军团,但是明朝的骑兵要比宋朝强很多,再加上朱元璋知人善任,根据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同的性格制定了不同战略,先剪除了幽云十六州周边的地区,例如山东,山西南部,再率军北上,没有直接和元军硬碰硬,最终也是成功完成了光复大业,让汉家的旗帜再次飘扬在燕云大地。

最后一个原因,其实是比较次要的,就是宋朝和明朝面对的对手是不同的。

宋朝面对的是处于国力上升期的契丹,对于同样是刚刚建立的大宋来说,真可谓是势均力敌的对手,甚至在军队方面,还处于弱势的地位;而明朝的发迹则是在元朝末年,彼时的元朝国力相当衰弱,就如同一道一推就倒的墙,和宋朝所面对的辽国相比实力是十分悬殊的。


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的影响

讲到这里,才算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前面只是铺垫,不过也没办法,必须要先把大的背景先讲清楚了,下面的才能理顺。

首先,给大家放一张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地图。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幽云十六州,其实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一点。这一块地方放在古代其实就是中原地区的最北部,再往北走,那就到了游牧民族的地盘了。可见,幽云十六州实际上就是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界线。

从战略全局来看,燕云地区的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首先,中国的地势一般都是北高南低,失去了燕云地区,那么以南的山东、河南等地都将成为向北暴露的平原地区,几乎是没有天险的,如此一来中原政权最为重要的屏障就没有了,而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随时都可以进犯中原,凭借他们强大的骑兵可以做到“昼夜而至”,而汉族政权却只能被动地进行防守。

我们就拿发生在1004年的宋辽战争为例,也就是签订著名的“檀渊之盟”的那场战役。

1004,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惧辽兵,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等人。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我们从这地图上能看出,双方会展的区域主要是在真定府周围,而从图上来看,真定府的位置其实就处在宋辽的边境线上。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也就意味着,只要辽国想要进攻,那么太原、真定、大名三府就成为了宋军必须且仅能防守的区域,同时也意味着,辽国甚至都不需要深入,只需要陈兵边界线,宋军就不得不长途跋涉,虽然仅仅只是想要防守,这种行军的损耗其实就是白白送出去的,而据《宋史》记载,宋朝每次战争大约需要6000万,几乎占据了宋朝最鼎盛时期一半的财政收入。

而反观辽国,占据了幽云十六州,不仅仅具有地理上的优势,而且幽云十六州就是战略基地,只要屯军燕云地区,想什么时候入侵就什么时候入侵,不管是地势还是战略先机都是占据绝对的优势,由此可见,幽云十六州的丧失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幽云十六州的丧失而引发的“血统问题”

自汉朝以来,聚居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便有了一个统一的代号——汉人,最开始汉人的称呼仅仅是指汉朝人,汉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及周边的部分蛮夷区域的族群也统称为汉人,是为:

“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以匈奴”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然而,自辽国占据幽云十六州开始,中原汉人和燕云地区的汉人的称呼开始发生了变化——辽国境内的汉人则成为“汉儿”,而中原地区的汉人则称为“南人”或者“中国人”,但是,这里的“中国人”并非是指现在的含义,而是指“中原之国的人民”,例如《松漠纪文》记载燕云地区的汉人拜谒孔陵:

“初,汉儿至曲阜,方发宣圣陵,粘罕闻之。”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可以说,自从宋朝统治者觉得收复无望,转而向辽国谋求和平开始,燕云地区的汉人实际上就已经被中原地区所隔阂了,尽管后来宋高宗曾下诏,试图重新找回在燕云地区失去的人心,但是近百年的统治,燕云之汉人的民心已经被相当程度的“驯化”了:

“如女真渤海契丹汉儿一应中国人能归顺本朝,其官爵赏赐并于中国人一般,更无分别。”

不可逆转的原因在于,处在燕云地区的“汉人”虽然能给辽国带去一定的“汉化”,但是,其自身,也在进行着“胡化”,例如各种民风民俗,以及食物、服饰等等,而当地的汉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文化的时候,他们自身也就成为了中原汉人眼中的“另类”!

“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尔。”

所以说,幽云十六州的沦陷,其对于民族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产生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感,而这种隔阂感,是贯穿了整个宋朝,直至明朝收复了失地,才慢慢地消除这种隔阂,燕云大地也慢慢地重新恢复了中原组成部分的地位。


宋、明仅相距89年,却好似相隔几百年的原因(二):幽云十六州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台湾问题”一样,因为二战时期长期被殖民,台湾才屡屡出现“精日”分子,两岸人民的思想不统一,正是因为地域隔阂加上文化同化而产生的。


所以说,幽云十六州的丧失真的不仅仅是失去一块土地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毕竟“苟得地,无民,取地何益?”这块土地上的人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民族划分和认同感才是宋、明关于是否收复燕云地区最大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