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在我們研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時應當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融隸入篆”。馬宗霍在《書林藻鑑》中說:“完白以隸筆做篆,故篆勢方。”鄧石如改變了篆書一貫的面目,在此基礎之上添加了隸書的意味,起筆、收筆不再像“二李”那樣單一,清一色的力求圓起圓收,而是比較任性隨意,看上去高古方整又不缺婉轉圓潤的美感。在此帖中要仔細觀察、透徹理解才能準確再現。錢泳雲:“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一般來說篆書線條兩端是逆勢裹鋒圓筆,而鄧石如此篆書,起收筆處隸書特徵的逆鋒方筆較多,且方、圓、尖筆均有呈現,變化豐富;加之用墨的變化,呈現漲墨、渴筆等起收筆觸;甚至起收筆處中鋒側鋒並用;收筆處停、頓、回、出筆法皆有。融隸入篆,泥古不拘,古為我用,此妙處不明終不懂山人耳。

學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第二是“行筆節奏”。較之“二李”小篆線條以中鋒勻整筆法書寫為終極追求,注重靜穆之氣。鄧石如此小篆線條的行筆節奏,提按、徐疾、轉換、粗細、墨色運筆過程中的變化,無不顯現出明快的和獨特的韻律。即使一根線條也獨具特色,書法的個性符號特徵顯而易見。如大多數字底一長橫,從起筆逆鋒頂筆,繼而切挫轉鋒調正,再中鋒直行,需把控行筆平面推導力的35圖3吳健臨《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同時存在上下提按力(粗細)、行筆過程中毛筆自身絞轉力(裹鋒)、行筆過程中筆與書寫材料的摩擦力(逆順)、行筆結束時調轉出鋒的振發力(停頓)。而完成筆畫的書寫所有動作以及包括此筆畫與前後筆畫的呼應(筆法)都離不開“行筆節奏”的把控。節奏產生韻律,韻律產生美,書寫此篆,一如打太極拳,行雲流水,連綿不絕而啟承轉換,勢生韻起。研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時,需要仔細體會,反覆練習,方得要領。

學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第三是“化圓為方”。在轉折上,不管是方折還是圓轉,“二李”類小篆大多是筆畫內筆尖相接,中鋒暗過,處理得了無痕跡,圓融而流利。《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在轉折的部位風格化地使用比較明顯的隸書轉折法,變圓轉為方折,使轉折處外方內圓、方中帶圓、圓中有方。這種轉折方式雖然“化圓為方”,但仍然保留中鋒行筆的原則,只是轉折處加強了停留的力度、速度、角度的外化,增強了節奏感與獨特性,這是一種審美的創造能力,不是簡單的書寫習氣。此外,起收筆處、弧線筆畫、圓弧字形、空間分割的“化圓為方”,均是風格需要的外化。這樣的用筆方法既保留了小篆中鋒“用筆千古不易,”又從根本上打破了“二李”篆法的程式化,打開了篆書發展的枷鎖,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學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第四要“縱橫比較”。書法學習過程中,通過把所研習的範本與作者自己前後不同時期的作品、與古今不同書家的同書體作品進行“縱”向比較;也可以與同時代的書家,同書體作品進行“橫”向比較;對於《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的研習,就可以找出一些代表性的字或專項訓練的問題,與《嶧山碑》《袁安碑》《城隍廟記》《吳均帖》進行對照比較學習。

學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鄧石如篆書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料,有各時期的作品。有的直接繼承所習的前人碑帖,也有形成自我風格之前的探索作品,晚年同期作品,以及其他書畫、篆刻作品等,這些都是我們“縱橫比較”學習《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最好的佐料。再如通過同時代篆書家比較:篆融魏碑風骨的趙之謙、篆融行書意韻的吳讓之……其篆融隸意的風格特徵便更加清晰。書法的學習,理念先行,技法跟上,持之以恆,終將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