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在我们研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融隶入篆”。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完白以隶笔做篆,故篆势方。”邓石如改变了篆书一贯的面目,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隶书的意味,起笔、收笔不再像“二李”那样单一,清一色的力求圆起圆收,而是比较任性随意,看上去高古方整又不缺婉转圆润的美感。在此帖中要仔细观察、透彻理解才能准确再现。钱泳云:“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一般来说篆书线条两端是逆势裹锋圆笔,而邓石如此篆书,起收笔处隶书特征的逆锋方笔较多,且方、圆、尖笔均有呈现,变化丰富;加之用墨的变化,呈现涨墨、渴笔等起收笔触;甚至起收笔处中锋侧锋并用;收笔处停、顿、回、出笔法皆有。融隶入篆,泥古不拘,古为我用,此妙处不明终不懂山人耳。

学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第二是“行笔节奏”。较之“二李”小篆线条以中锋匀整笔法书写为终极追求,注重静穆之气。邓石如此小篆线条的行笔节奏,提按、徐疾、转换、粗细、墨色运笔过程中的变化,无不显现出明快的和独特的韵律。即使一根线条也独具特色,书法的个性符号特征显而易见。如大多数字底一长横,从起笔逆锋顶笔,继而切挫转锋调正,再中锋直行,需把控行笔平面推导力的35图3吴健临《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同时存在上下提按力(粗细)、行笔过程中毛笔自身绞转力(裹锋)、行笔过程中笔与书写材料的摩擦力(逆顺)、行笔结束时调转出锋的振发力(停顿)。而完成笔画的书写所有动作以及包括此笔画与前后笔画的呼应(笔法)都离不开“行笔节奏”的把控。节奏产生韵律,韵律产生美,书写此篆,一如打太极拳,行云流水,连绵不绝而启承转换,势生韵起。研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时,需要仔细体会,反复练习,方得要领。

学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第三是“化圆为方”。在转折上,不管是方折还是圆转,“二李”类小篆大多是笔画内笔尖相接,中锋暗过,处理得了无痕迹,圆融而流利。《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在转折的部位风格化地使用比较明显的隶书转折法,变圆转为方折,使转折处外方内圆、方中带圆、圆中有方。这种转折方式虽然“化圆为方”,但仍然保留中锋行笔的原则,只是转折处加强了停留的力度、速度、角度的外化,增强了节奏感与独特性,这是一种审美的创造能力,不是简单的书写习气。此外,起收笔处、弧线笔画、圆弧字形、空间分割的“化圆为方”,均是风格需要的外化。这样的用笔方法既保留了小篆中锋“用笔千古不易,”又从根本上打破了“二李”篆法的程式化,打开了篆书发展的枷锁,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学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第四要“纵横比较”。书法学习过程中,通过把所研习的范本与作者自己前后不同时期的作品、与古今不同书家的同书体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与同时代的书家,同书体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对于《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的研习,就可以找出一些代表性的字或专项训练的问题,与《峄山碑》《袁安碑》《城隍庙记》《吴均帖》进行对照比较学习。

学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邓石如篆书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资料,有各时期的作品。有的直接继承所习的前人碑帖,也有形成自我风格之前的探索作品,晚年同期作品,以及其他书画、篆刻作品等,这些都是我们“纵横比较”学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最好的佐料。再如通过同时代篆书家比较:篆融魏碑风骨的赵之谦、篆融行书意韵的吴让之……其篆融隶意的风格特征便更加清晰。书法的学习,理念先行,技法跟上,持之以恒,终将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