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皇權一直都比較穩固,沒像其它朝代一樣出現大權旁落?

十早韋


要知道清朝為啥沒有皇權旁落,就要知道歷史上那些皇權旁落的朝代是怎麼造成的,而清朝又是如何避免的。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清朝也是在末期皇權旁落的,比如太平天國之後,洋務派有不少擁有了地方武裝,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的東南互保就是例子,還有袁世凱在清末也是實際掌權派。

好了,我們來說說歷史上的皇權旁落怎麼造成的吧。

1.封王專權。

比如周朝分封制導致的分裂,春秋戰國時代就是周朝分封制的結果,再有後來的漢朝七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封王顛覆了皇權。

2.外戚專權。

漢朝末年的外戚專權也比較嚴重,像漢朝中期漢宣帝時的霍光,後面的王莽篡漢,漢朝末期看過三國都知道那個何進,就是外戚專權的典型例子,漢朝的外戚專權中,王莽成功顛覆過皇權。

隋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一個外戚,他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他最終也成功顛覆皇權,建立隋朝。

3.大將專權。

比如宋朝的趙匡胤,就是一個大將,手握兵權,最後成功顛覆皇權。

4.宦官專權。

這個比較多,也比較典型,比如秦朝末年的趙高,到秦二世的時候完全皇帝就是傀儡。

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也屬於宦官干政的一種,唐朝中後期也出現了大量宦官專權的情況。

明朝就直接東廠西廠一建,宦官反倒是合法擁有了權力,干政都是合法的,比如王振,魏忠賢。

清朝如何避免

1.避免封王專權

封王制度在隋朝之後幾乎就沒有了,只有明朝才有,清朝其實也有封王,像吳三桂,耿精忠這些,最後也是發生叛亂,被康熙鎮壓了,後來吸取教訓,不僅沒有封王,而且皇室王爺都得在京城待著,限制他們的活動。整個清朝就沒有八旗王爺反叛的例子。

2.防止大將專權。

清朝的軍機處就是為了防止大將專權的機構,這個機構雖然是最高軍事機構,但是軍機大臣一般都是不固定的,而且都是從京城官員中由皇帝挑選,而且都是兼職的。

3.防止宦官干政

清朝對宦官有嚴格的規定,具體有很多,之前好像在哪看到過,沒具體瞭解。

4.防止外戚專權。

其實清朝有外戚專權,比如慈禧,專權半個世紀,玩壞一部近代史。


煙郭說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統治者滿族是起於東北的一個新興族群。為了爭奪天下,對中原王朝的興衰有深入地探究,發現中原王朝王綱不振有四大原因:一是皇帝怠政,二是皇室內訌,三是外戚干政,四是宦官擅權。清室對此四個方面均釆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

第一,清室皇帝都比較勤政。特別是康雍乾嘉四朝,基本都能做到勤於政務,深夜讀書學習,批閱奏章,早晨臨朝聽政,從不懈怠。大事皇綱獨斷,不輕易委予他人;第二,清室雖然在皇位繼承上也內鬥不斷,但並未釀成大禍,這與皇室對宗室的嚴密控制有關。清朝雖然也封近親宗室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但這些封爵只有俸祿,沒有領地,更沒有軍備,所以掀不起大浪;第三,清室對外戚控制更嚴,外戚只享有一定的經濟特權,但從未出現過外戚獨擅朝綱的情況;第四,清室的閹人在宮內只有侍奉灑掃之職,沒有干政議政之權,如有干政者,一律處予嚴刑。像為清室服務的江蘇杭三織造,在明朝室全為宦官把持,而清朝從不用宦官,而是用內務府包衣奴才。在清朝也未有派宦官監軍等事。即使清末的大宦官李蓮英也沒有多少實際權力,也算小心翼翼,不敢幹預朝政。正是這些措施的得力,所以清室皇權一直比較穩固。但是,也正因如此,清室一直比較保守,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願接受現代文明,終於腐朽沒落,國破家亡。


陳老師224723857


為什麼清朝的皇權一直都比較穩固,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細細的探究一下。

01 完善宦官制度

清朝雖然是承襲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太監問題上,由於汲取了前者的教訓,因此清朝統治者實際上對太監心生厭惡。所以制定了十分完善的規章制度去約束太監,限制太監的言行,令太監徹底成為皇家的奴才。而且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將約束太監的規章制度世代傳襲,使得太監失去了干預朝政的機會,所以終清一朝,也就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太監誤國的情況。

而清朝完善的宦官制度也並非一日之功,它也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清初入關時,由於太監的人數激增,為了方便管理,順治帝設立了十三衙門,與此同時,順治帝也頒佈了許多法令限制太監的行動:

“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事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結交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字置買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擾害人民。”

並且在順治十二年制下嚴令:“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

在康熙即位後,他則對宦官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他罷黜十三衙門,恢復了內務府。並且設立敬事房,康熙六十一年下旨:“設敬事房五品總管一名、五品太監三名、六品太監二名。”至此,清朝太監才正式被授予官職,只不過最高也只有五品,康熙通過降低宦官的品級從而很好的打壓了太監勢力。

02 設立軍機處:加強了君主集權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央權力機構的重大改革,軍機處無專官,所謂的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其實都是以原官兼職。

而且,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是出於皇帝的意願安排,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處自建立起,只是奉旨辦事的機構,因此軍機大臣並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興風作浪。

03 完善的王爺制度

在清朝的王爺,他們的日子要比明朝的王爺苦多了。因為清朝的王爺們不僅被嚴格限制在京城,而且其爵位也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後世子孫沒有為朝廷立過什麼功勞,最終只會被降為平民。

清朝只有12個鐵帽子王不受限制,可以世襲罔替,因此滿清統治者根本不必擔心王爺們會興風作浪。

以上就是清朝的皇權為什麼一直比較穩固的原因。


漁公子讀史


因為清朝是對權利的內外各方制衡做的最好的王朝,同時也是中央皇帝集權做的最成功的的王朝。

縱觀歷史其他朝代,導致大權旁落的勢力主要有:宗室外戚、宦官、朋黨。

有清一代,這幾大勢力都被限制的很好,因此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對宗室外戚的限制

滿清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王朝初立時非常依賴宗室外戚的勢力,可以說宗室外戚是滿清皇權旁落的最大危險。

但是自康熙以來,就開始逐步限制宗室的權利。

康熙通過設立“南書房”,逐步擺脫“親王議政”制度;雍正開創軍機處,直接將內閣變成了私人秘書;

乾隆皇帝更是乾綱獨斷,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除權利核心之外,形成了親王宗室不入軍機處的潛規則,這一制度到慈禧時才被打破。

對宦官的限制

自古以來,宦官太監是最容易破壞政治秩序的群體,漢、唐、明都深受其害,滿清成立之初,就以史為鑑,時時防範太監干預朝政。

順治皇帝一進京,就頒佈了嚴禁太監干政的鐵牌三塊,分別設立在內務府、刑慎司和交泰殿。

<strong>

清代皇帝很好的執行了這項制度,即便後來的李蓮英,也只是慈禧的奴才和發聲筒,翻不起大風浪。

所以終清一代,一個能夠干預朝政的大太監都沒有出現。

對朋黨的限制

官僚集團往往是封建王朝最大的敵人,他們擅長鑽制度政策的漏洞,佔皇帝便宜,為親人朋友謀取利益。

滿清深刻吸取明朝亡於黨爭的教訓,將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裡,並通過宗室貴族來牽制文官集團,而在宗室內部和文官集團內部都互相牽制,通過完善的權力制衡系統,有效的避免朋黨帶來的危害。

滿清是外來政權,一直以來都有危機感,滿清的統治者們時時提防社稷傾倒,大權旁落,因此也勤政治國,對權利不敢有絲毫放鬆。


飛馬觀世界


秦朝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統治天下只有區區十餘年,而反觀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其卻能一統天下276年。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皇權被牢牢握在統治者手中。(撇開同治、光緒兩個傀儡皇帝被慈溪控制以及年幼的溥儀不說)

縱觀有秦一朝,其主要亡在宦官趙高和暴虐昏庸的秦二世手中。趙高獨攬大權,為所欲為,而胡亥又愚蠢至極,以至於斷送秦國江山。而反觀清朝,從其入主中原後,前面七位皇帝的皇權都不曾墜地不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更是在執政期間施行了一系列措施,並且勤於政務,有效防止了宦官、外戚攬權,將皇權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一個朝代想要千秋萬代,自己手中必須得握有大權。

故本文將從外戚、權臣、皇帝自身以及清朝制度四個方面來看待清朝是如何防止大權旁落的,最後再加以總結。

在防止外戚奪權方面

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裡,外戚奪權的例子並不少見,漢有呂后奪權,唐有武則天改天換日,遼有蕭皇后臨朝攝政。而清朝便是吸取了諸多的歷史教訓,對外戚的防範和控制有了自己獨特的舉措。

因此努爾哈赤設立了八旗制度。這個時候的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清朝入關以後,皇太極更是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也為了達到增強軍事力量和籠絡人心的目的,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這樣一來便直接加強對旗人的束縛,也加強了對一些親王以及貝勒的約束,讓他們手中權力不能過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時,在統一全國及維護朝廷統治中發揮了最重要,同時對於防範外戚執掌大權也有著一定的牽制作用。

在防止權臣和朋黨攬權方面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雍正皇帝將其發揮到了極致,用的方法雖然有點有點“不體面”,但是卻很實用。

這便是所謂的“密摺制度”,顧名思義,就是我們俗說的“打小報告”。這與明朝負責情報收集的錦衣衛有點相似之處,這種制度規定只有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奏,而所奏的內容幾乎什麼都有。除了社會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以外,眾多官員的隱私也都成了密摺上的內容。除此之外,官員之間可以利用密摺相互告密,以此達到互相監督的目的。

久而久之,官員之間相互猜忌和堤防,難以勾結在一起,故權力也就無法集中。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君主專制,並且有效地防止了大臣攬權。

清朝皇帝勤政

縱觀整個清朝,我們不難發現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快,使得外戚、權臣難以找到攬權的可乘之機。特別是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的領導之下,國內改革頗多,國力逐漸強盛,經濟和人口的增長也較為迅速,為清王朝走向鼎盛做出巨大貢獻。

康熙在位期間,廢除“圈地令”,永遠停止圈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另外他還下令所圈土地要退還於農,並且鼓勵開荒,開荒越多,得到的官職也越大,這極大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為清朝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雍正在位期間,皇權專制走向頂端。其先是大力改革、整頓吏治,其次便是讓密摺制度得以完善,強化君主專制。除此之外,還施行攤丁入畝,就是你們家有多少人就可以分多少土地,按人口分配,這一舉措導致社會人口急劇增多,在道光年間人口突破了四億大關。這樣一來一方面斬獲了民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皇權牢牢握在其手中。

乾隆在位期間,清朝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為,在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的基礎下,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這一系列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一來使得民心所向,二來皇帝親力親為,沒有給小人留下奪權的機會。從統治時間來看,康熙的六十年,雍正的十二年,乾隆的六十一年,這三人都將皇權緊緊地抓在手中,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勤政,皇權才不會旁落。

在制度上防止皇權旁落

軍機處內景

例如康熙成立南書房,想要加強皇權,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雍正帝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其作用為處理緊急軍務,輔佐皇帝處理政務。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親自挑選,乃是絕對的親信。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這其中沒有王公貴族,也沒有內閣大臣,所以皇帝大權不會旁落,臣子也不會阻撓旨意,讓雍正手中的權力得以達到巔峰。

結語

縱觀有清一朝,其作為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國祚276年。其能夠存在這麼久,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皇權沒有旁落。

在清朝的發展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功不可沒,三位皇帝在位133年,在此期間,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另外,皇帝的勤政讓他們成為百姓中意的君主;密摺制度讓朝中大臣無法勾結在一起,逐漸加強皇帝的權力;而軍機處的設立也讓皇帝手中的權力達到巔峰,使得王親貴族、內閣大臣都無法阻撓旨意,皇帝得以乾綱獨斷。

以上便是“為什麼清朝的皇權一直比較穩固,沒像其他朝代一樣出現大權旁落?”的主要原因。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創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

參考資料:《大清十二帝》、《清史稿》、《雍正皇帝》


澤放史


自古以來,皇權旁落要麼是權臣、閹宦以及外戚把持朝政,出現這種情況要麼皇帝是偷懶昏聵的昏君,要麼就是客大欺店。清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主要在於,清朝的制度設計保證了皇權的鞏固。

一是勤政。古典時代各個王朝都屬於君主專制王朝,何為君主專制?簡單來說,就是君主同時擁有世俗和神權的所有權力,而且君主也不是人,是神。這樣國家的好壞完全就和君主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掛鉤,而不是和國家的各種條件掛鉤。

所以,君主專制時代勤政是對君主的基本要求之一,因為勤政體現了君主對國家負責的態度,最起碼幹不了好事也能落個不算太差的名聲。而且君主勤於政務最大的優勢是君主可以避免朝政掌於人手,從而導致皇權被架空。

所以清朝皇帝對皇權普遍比較敏感,不管你是什麼人,你有什麼功勞,只要染指皇權全部打入另冊。清初的兩大權臣,即多爾袞和鰲拜都是因為染指皇權導致其本人和黨羽被無情的打壓,鰲拜還算好點,多爾袞可謂是屍骨無存。

二是打擊黨爭。官員結黨會產生兩個後果,一是內鬥,消耗國力,動搖國本;二是對抗皇權。所以清朝皇帝在打擊黨爭方面可謂是毫不留情,畢竟玩保證皇權的穩固。但是也不是一味的打擊,時不時的還扶持一黨制衡另一黨,或者是削弱比較強勢的黨派。所以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

三是制衡。清朝的制度設計上,滿漢制衡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滿洲貴族幾乎全部是軍功貴族,類似於劉季的豐沛勳貴、劉秀的南陽集團、隋唐的關隴集團以及朱重八的淮西集團,所以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以軍功貴族牽制文官集團,繼而保障皇權的穩固。

因為政治說到底就是平衡,只有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保證皇權的穩定。所以清代滿漢制衡就成了主流,畢竟根據清朝的制度設計,漢官是文官集團的主力,而滿洲貴族又代表帝國的武力,所以滿漢文武相互制衡,使之保持在一個平衡點上,對於帝國和皇帝都有好處。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對這方面也有所體現,紀曉嵐代表漢官,和珅代表滿洲貴族,兩個人再怎麼鬥還是被乾隆隨意擺弄。因為臣子不吵,皇帝哪有安寧,同時也體現了滿漢制衡的好處。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拋開清朝後期的統治(後期清朝的命脈已經掌握在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新軍),我們看清朝其他時間段。縱觀一下,唐代武則天的武氏集團也好,宋朝秦檜也罷,還是明朝的東廠、西廠的宦官,確實都出現了皇權落到他人之處的現象,而且尤其是宦官這一角色的存在,也是多次因為專權問題而被人們所熟知。但是,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在受到漢族人民的反抗(白蓮教、天地會),不但沒有使得權力被分散,反而很集中,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還有元朝),對於皇權的把握都比較好嗎?

首先: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的存在,在開國建都之際也是有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可以借鑑,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廢”,尤其是遊牧民族統治漢族,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所以,清朝皇帝更要做好管理國家的功課。為了保證大權在手,防止被將帥專權,結合自己的民族特色,首先採用的是八旗制度;另外,吸取明朝的教訓,做好防止宦官專權的問題隱患。加強權力的集中統治。對內,採用滿漢交融,鄙棄重滿輕漢的錯誤觀點,保證國內的安定。

所以,前面有這麼多的朝代可以借鑑,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說是一個愛學習的皇帝,另外我們都知道,在學習上,皇帝自小的課程安排的是非常充足,滿族文化要學,蒙古文化要學,漢族文化也要學,而康熙和乾隆就是很好的例子。


歷史上的小書童


1.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 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狹隘性,清政權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首崇滿洲”的原則。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前者的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滿洲貴族和八旗首腦組成,漢人不得參與。 這種早期的氏族貴族合議制度,早在入關前就已確立,入關後依然保存。凡軍國大事均由議政王大臣共同裁定,這就是人們通稱的“國議”。而順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在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和文淵閣、體仁閣、東閣設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 清朝內閣的權力和地位遠不如明代內閣那樣高,只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負責票擬諭旨,批答奏章等,並不具有實際的決策權力,僅僅是名義上的決策機關,屈尊於“國議”之下。這種政治體制,使權力分散於諸王公貴族中,隨著入關後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專制集權趨勢的日益加強,它越來越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障礙。

2.南書房 為了適應統一事業的完成和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後,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當值的翰林院學士除陪同皇帝讀書寫字外,也參與機密,替皇帝草擬諭旨,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從此,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手中。

3.軍機處 為了加強皇權,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後負責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南書房,使內閣職權進一步縮小,更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議政王大臣會議撤消。國家一切政務,均由皇帝一人獨斷朝綱。軍機處的設置,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天清日晏2013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清朝的皇權其實並不是特別穩固,清朝皇帝大權也不是沒有出現旁落的現象。

清朝前期和清朝晚期都出現了皇權旁落的現象。

皇太極去世之後,清朝皇位出現了空缺,當時幾方勢力形成了僵局。最終年幼的福臨撿了個漏,成為大清新一任皇帝,是為順治皇帝。順治登基之時年僅六歲(虛歲),沒有執政能力,清朝大權完全掌握在多爾袞手中。多爾袞在世期間,順治皇帝等同傀儡,甚至要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皇帝才逐漸掌握了實權,當了真正的皇帝。這是清朝皇權第一次旁落。

順治皇帝去世之時年僅二十四歲(虛歲),由年幼的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是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登基之時,年僅八歲(虛歲),也沒有能力治理國家。順治皇帝臨死之前,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人為輔政大臣。康熙皇帝奪取權力之前,國家大家掌握在四個輔政大臣手中,後來更是掌握在鰲拜一人手中。康熙皇帝剷除鰲拜之後,才真正掌握了國家大權。這是清朝皇權第二次旁落。

其實清朝前期即使皇帝掌握大權期間,皇權也受到了很大牽制,皇權也並不穩固。清朝前期皇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牽制。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的事情,有時候連皇帝都無法改變。康熙皇帝為了限制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曾經設立南書房,南書房的實際影響力卻也十分有限。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才被限制,皇權才得到加強。

清朝後期皇權也出現過旁落現象。咸豐皇帝去世之時年僅三十一歲(虛歲),由當時年僅六歲(虛歲)的載淳即位,是為同治皇帝。咸豐皇帝去世前,任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為“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後來同治皇帝的生母為葉赫那拉氏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權力掌握了國家大權。從此以後,清朝中央大權一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長達四十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之後,由年僅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大權掌握在溥儀生父醇親王載灃手中。

清朝入關後的前兩任皇帝都是小皇帝登基,國家大權掌握在權臣手中。清朝最後三任皇帝也都是小皇帝,國家大權掌握掌握在慈禧太后或者載灃手中。清朝皇權出現了非常典型地旁落於權臣或者太后手中。

清朝晚期皇權還受到地方力量的牽制。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地方地主武裝力量崛起。湘軍、淮軍、北洋軍等力量先後崛起,地方勢力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清朝一直到滅亡都沒有解決地方力量。地方武裝雖然沒有達到操縱皇權的地步,但清朝皇權也被地方力量大大牽制。

所以,說清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並不準確,清朝皇權同時受到了太后、權臣、地方多股力量牽制,又怎麼說沒有出現大權旁落呢?

清朝如果掐頭去尾來算的話,清朝皇帝權力確實比較大,清朝時期皇權甚至達到了頂峰。提問者可能想問的就是這一時期,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為什麼這一時期清朝的皇權沒有出現旁落呢。

這一時期清朝連續出現了三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三位皇帝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稱為一代明君。康熙皇帝年紀輕輕就可以擺平鰲拜,又可以憑藉自己能力穩定清朝局面。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能夠鎮得住局勢,各方面勢力都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國家大權也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乾隆之後的皇帝雖然能力不足,但是沿著前人鋪好的道路,皇權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採取的各項措施有利於加強皇權。

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分割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力,雖然實際效果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雍正皇帝時期,為了應對西北戰事設立了軍需房,後來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大大加強了皇權,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形同虛設,君主權力達到了頂峰。雍正皇帝除了設立軍機處之外,還設置密摺制度、秘密建儲制度加強了皇帝權力。乾隆皇帝時期,進一步加強軍機處的權力,並且取消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朝皇帝非常注意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清朝統治者在傳統的漢地設立省,並且設立總督管理地方。總督雖然可以管理一省或者數省,但是總督和各省巡撫也相互牽制。清政府地方權力,也被分割為數塊。清政府對於邊疆地區的管理也非常相當有法,清政府在新疆、蒙古、東北等地設立將軍;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實行金瓶掣籤制;在另外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等。由於清朝在地方的政治制度比較合理,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地方很難對清朝中央產生威脅。

清朝建立後非常注意吸收明朝滅亡的教訓,非常注意限制宦官。

清朝建立之後,大力縮減太監。和明朝十萬太監不同,清朝太監人數大大減少,而且始終沒有形成一股政治力量。清朝皇帝對太監的管理非常嚴格,嚴禁宦官干預朝政,同時也嚴禁太監與外廷官員或者王公大臣交往。所以清朝一朝始終沒有出現宦官專權。

清朝還吸取明朝藩王實力太強的教訓,也注意吸取藩王“吃空”明朝的教訓。清朝平定三藩之後,地方藩王的權力基本上被剝奪。清朝的藩王都沒有封地,而且也都生活在北京。清朝宗室爵位也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清朝的大部分王爵是代代遞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除外。整個清朝,宗室親王始終無法威脅到皇權,清朝也沒有出現分封國尾大不掉的局面。

清朝統治者也注意限制外戚的權力,注意防止外戚專權。由於清朝限制外戚方面做得非常好,清朝這一時期外戚的力量始終比較弱小,也沒能對皇權形成實質性威脅。慈禧太后雖然掌握清朝政權近五十年,但是慈禧依靠的政治力量卻不是外戚。

正是由於清朝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好,所以在一段時期內有效的防止皇權旁落。


依稀說史


大清的皇權絕對旁落過,如果要讓這個命題正確的話,應該這麼說:大清朝的皇權沒有落在或者長期落在權臣手中,沒有出現過玩弄皇帝於股掌之間的權臣。說道大清皇權的傳遞,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獨出心裁而且頗有意思,因為其大權旁落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基本上在皇親國戚與兩宮皇后之間。

清朝的大權旁落事實

①:皇親國戚。皇親國戚把持朝政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多爾袞。其實按照根本來講,人家多爾袞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的子孫,把持朝政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是自己家事。但話說回來了,皇帝畢竟不是他,是順治爺。所以在多爾袞出任攝政王到死前,皇權是絕對旁落的。

②:皇太后把持朝政。說道皇太后把持朝政,最出名的就是孝莊皇太后與慈禧皇太后,兩人都是兩宮皇太后之一、經歷三朝且撫育二帝的人物,在一段世界之內,孝莊與慈禧都是絕對的掌權者。尤其是慈禧,基本上是晚清幾十年的實際掌權者。

有些人將鰲拜與肅慎也算作是皇權旁落的證據,其實不然。雖然兩人都是託孤大臣,但是有這種觀念的人忽略了一件事,滿人和漢人不一樣。漢人講究後宮不幹政,所以很少有漢王朝託孤會託付給皇后這種事情。清王朝則不然,只要皇帝年幼,需要託孤,託孤班子的標配絕對是皇太后加顧命大臣,讓兩股勢力相互鬥爭,這就是獨特的智慧。所以,鰲拜與肅慎根本沒有達到把持皇權的地步,否則滿清王朝歷史早就改寫了。

清朝不易形成大權旁落的原因

其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清王朝的確不太容易形成大權旁落的局面,這其中原因很多,筆者簡單羅列幾個:

①皇帝多長壽,皇子已獨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卻視而不見。仔細想想,為什麼會出現大權旁落,很明顯是因為皇帝要麼弱智、要麼年幼,震懾不住。清朝總年頭雖然不長,但是長壽皇帝就有兩位,康熙乾隆都是年近古稀。胤礽太子就做了38年,雍正繼位時就已經45歲,嘉慶繼位之時36歲,根本沒有設立攝政王與託孤的必要。反觀順治、康熙、同治,順治6歲繼位,康熙8歲繼位,同治6歲繼位。才有託孤的必要,也就埋下了隱患。

②:中央集權的加強。或許有人會問,中央集權越強那豈不是更容易培養權臣嘛?出來個像趙高那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瞬間就成為實際統治者。筆者在這裡的中央集權突出體現得是政權與軍權。首先,丞相已經被廢黜幾百年,清代的宰相大都就是貴族旗人,牽制力度極強,並且直接聽命於皇帝。其次是軍權,滿清入關之後,保留了八旗子弟的俸祿,卻剝奪了世家大族的軍權,所有兵力歸兵部統一節制,大將軍為流水官員,由皇帝欽命。這就杜絕了勢力龐大的藩鎮問題,這也就是說,八旗王爺沒有任何能力能夠用兵力控制朝政。

③:制度保障。清朝皇帝臨死前託孤都有兩套班子的習慣。如咸豐病故前,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並遵的同時,有設立了八位顧命大臣。要是大行皇帝沒來得及宣佈就死了呢?沒關係,滿清國的皇親國戚就會站出來主持局面,一般是由族長主持。努爾哈赤去世後,四大貝勒召開會議擁立皇太極;皇太極去世之後由族長代善主持、多爾袞提議,擁立順治。

結束語: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其吸納中國封建王朝累計制度優勢的同時,又保持了一部分滿族自有的民族傳統,締造了一個大權不易旁落的現象。但是,政治鬥爭不是歷史小說,沒有絕對的權力把持,只有階段性權力交替。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