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

Sup海


朱祁镇是张太后的孙子,我们都知道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那时候的大明是张太后在掌权。

在朱祁镇十五岁的时候,张太后就去世了。

这时候的朱祁镇还没有亲政,因此说来,他根本不可能要杀掉自己的奶奶的,再说了他也没有理由杀了自己的奶奶,更没有权利杀自己的奶奶。毕竟那时候他的奶奶张太后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同时也是他最为亲近的人。

尽管说他还有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但是,当时的孙太后她的威望以及政治经验都是没有办法和张太后相提并论的。

所以说朱祁镇杀张太后是无稽之谈,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朱祁镇在昏庸这样的事情,他也是不会做的。

这种桥段也只能发生在小说当中。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张太后其实是很反对朱祁镇和太监在一起玩的,当张太后知道有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经常和朱祁镇在一起的时候。张太后意识到,皇帝给太监在一起,肯定是不学无术的,对皇帝对大明是没有好处的。

因此,她要把太监王振给杀了。

但是,最后朱祁镇还有一些大臣给王振求情,张太后心软才放了王振一马的。

就是这一次放过了王振,才导致了大明的后来差点灭亡的悲剧的。

我们都知道在土木堡事变发生的时候,皇帝朱祁镇被俘虏了。可以说这件事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当然了朱祁镇也逃不了责任。

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毕竟他在被瓦剌给俘虏之后,朱祁镇就丢了皇位。关键是这个皇位,并没有传到他的儿子朱见深的手里,而是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给继承了。

这些肯定是朱祁镇不想看到的,但是,这些都是于谦和孙太后的意思。和张太后没有关系,毕竟那时候的张太后早就不在了。

所以说朱祁镇是没有理由杀张太后的。尽管说他当了俘虏之后,回到大明经过夺门事变又当了皇帝。

但是,这个时候的他,能杀的也只有于谦和朱祁钰,其它的人,就和这件事没有关系,因此也不可能被杀了。


史学达人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失败被俘之后,好不容易回来,并且成功再次夺取皇位。他为了遮丑,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这是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里面的片段,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张太皇太后在那个时代早已经去世。

张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同时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当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奶奶。在真正的历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后,张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就有一些大臣觉得朱祁镇年纪实在太小,只有八岁,恐怕无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请立张太皇太后另外一个儿子为新的皇帝。但是最后张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镇当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镇年幼未能亲政的时候,是由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镇还未亲政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再加上内阁中德高望重的三杨先后退休去世,朱祁镇才得以掌握大权。而在电视剧中大出风头的孙太后,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因为之前是张太皇太后掌握大权,而之后明英宗亲政,并没有给孙太后掌权的机会。而当时朱祁镇还非常的年轻,再加上宠信大太监王振,所以最后闹出了御驾亲征土木堡这一个荒唐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只要张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杨还在世的话,都不可能容许朱祁镇这样胡闹。至于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根本决定不了大局。

其次,张太皇太后还在的话,朱祁镇根本就不敢杀他。

在中国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个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装得非常的孝顺。所以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朱祁镇恐怕得自始自终装一个孝顺的孙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权力,朱祁镇也不敢对她有所不敬,更何况是张太皇太后事实上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土木堡之变的悲剧,除了朱祁镇之外,很大责任在大太监王振身上。但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无论是朱祁镇还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专权行为,否则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会有灭顶之灾。

而朱祁镇因为在土木堡事变之中的重大失误,已经威信尽失,所以虽然后来夺回皇位的时候进行了报复,但也只是杀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谦,因为于谦拥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杀于谦一人,对于谦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后来明宪宗登基之后,对于谦家族进行了平反,于谦的儿子就被招回来,封了大官。试问朱祁镇对于谦都只能做到这样,那怎么可能去杀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责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实的历史上,同意朱祁钰登基的是孙太后,但是那个决定是众大臣商议决定的,孙太后也只是迫于形势。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也没有对孙太后怎么样。

所以,朱祁镇杀张太皇太后是电视剧胡来,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本来吐槽机以为那部很火的《大明风华》又篡改历史了,正好趁宅在家里跳着看了一圈,然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朱祁镇连张太后都一块杀掉的片段。本来还抱着娱乐的事儿就娱乐着看,现在倒是看得吐槽机有点懵逼......

颠覆性的电视剧

电视剧里张太后最后一次出场是夺门之变时,一群小兵杀到了她住的地方,然后老太太腿脚都不利索的晃荡了出来,在紫禁城里开始遛弯儿。事实证明那个浪得飞起的编剧也只敢让她多活好几年,没整出孙子杀奶奶的事儿。

吐槽机也不晓得编剧大人是不是跟正史有仇,明朝后宫里那几个人的形象跟历史形象完全颠倒了过来,正史里全程无辜打酱油的胡善祥被整的黑化了,朱祁钰也根本不是她的儿子,她要是能生出个儿子,大抵不会被废。

主角孙氏的身世那蛮搞笑,本来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她变成了爱恨纠缠,吐槽机个人觉得把这个人设安在胡善祥身上也没那么颠覆。毕竟胡善祥的老爹是在去职回乡的路上被永乐皇帝拦住的,戏剧性更强些。

被颠覆最狠的张氏

而历史形象颠覆最大的就是仁宗诚孝昭皇后张氏,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张妍,前期还好,正史也没记载她性格如何,但看宣宗登基初期“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来看,确实应该是个偏强势的女子。

但所谓强势并不等于“作”,张氏终其一生也没有拿任何国事当儿戏,她没有给娘家人谋任何超出制度的福利,压根不像电视剧里那么为了弟弟张克俭瞎折腾。事实上张氏的家人过的都不算太好。

她老爹张麒都死了才追封了个彭城伯,她的长兄张昶是跟朱棣起兵靖难的元勋,从大宁到郑村坝都立过功,最后依然是承袭的彭城伯,一点长进都没有。英宗刚登基就被张氏抓进宫里训话,不准他干预任何朝政。

最惨的是她二弟张升,靖难时以弱冠之年参加北平守卫战,又跟随成祖深入过漠北,论战功早就够封爵,就因为姐姐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一直被压着。杨士奇都看不下去了,举荐提拔张升,还是被姐姐否决掉。最后长兄张昶都死了,还是太后孙氏念在外戚就剩张升一个人,好说歹说算封了个惠安伯。

也就是说正统年间的天下第一外戚连个侯爵都没混上,电视剧里演的推荐张克俭掌管互市,张克俭又四处劫掠关外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土木堡之变最初的原因是瓦剌虚报朝贡人数,王振要求实数封贡(就是给钱),就事论事来说明朝没有错,就算有错也和人家张氏没关系。

正史中张氏之死

正史里张氏是病死的,正统七年(1442年)的时候,已经63岁的张氏重兵在床,临终前她把杨士奇和杨溥找来,问国家还有什么事儿需要她来办。杨士奇说有三件事儿,第一是请求释放建文遗孤,第二件是请求释放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后裔,第三件事还没等说,张氏就离开了。

她最后的遗诏是勉励大臣辅佐皇帝施行仁宗,让天下长治久安。这是一个有吕后、武则天之权,而没有那两人之恶的好人,至始至终她都为家国的安定贡献力量,没做出任何越礼之事,也没有任何私心。

吐槽机有时甚至想如果张氏能多活十年,估计土木堡之变压根就不可能发生,起码她不会允许朱祁镇贸然亲征。甚至王振在做得太过分时,有可能提前死在她手里,不用怀疑,她绝对有那个能力。


总结起来吧!无论电视剧还是正史里都没显示朱祁镇杀了张太后,说到家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干出这种事儿,这个在死后都余威犹烈的老太太可绝不白给。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阴谋论者无所不在!朱祁镇杀张太后?这从何谈起。明朝历史上共出现了两位张太后。其一,朱高炽的老婆,朱瞻基的母亲,诚孝张皇后。其二,朱佑樘的老婆,朱厚照的母亲,孝康敬皇后。她们两人都是明朝历史上比较重要的的人物,对明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孝康敬皇后和朱祁镇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所以我们就不多提了。而诚孝张皇后则是朱祁镇的祖母。事实上诚孝张皇后对于朱祁镇可以算的上恩重如山,朱祁镇继位时期由于年幼,所以诚孝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她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朱祁镇对于祖母诚孝张皇后感激甚深,他又如何会杀张太后呢?

诚孝皇后张氏是洪武年间正三品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世子。而早已嫁给朱高炽的张氏,地位自然水涨船高成为了燕王世子妃。朱棣造反成功后,朱高炽顺理成章的被册封为太子。而张氏也成为了尊贵的太子妃。当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虽然稳如泰山,但朱高煦一直虎视眈眈盯着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是一个聪敏的女人。她知道真正可以决定朱高炽前程的人是谁,所以张氏在孝道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因此朱棣和徐皇后十分的喜欢张氏。张氏也因此帮助朱高炽获得了朱棣的不少好感。

历史上朱棣多次有过废立的念头。但一方面因为徐皇后和大臣们竭力阻止。另一方面,因为张氏给朱高炽生了一个十分聪明好学的儿子朱瞻基。朱棣又十分喜欢朱瞻基。所以朱棣又看在张氏和她所生的儿子朱瞻基的面子上,才彻底熄灭了废立太子的心思。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张氏顺势也成为了皇后。朱高炽对于张氏十分的感激,所以后宫之中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氏处理。而张氏也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朱高炽是个短命鬼。在位不足一年就驾崩了。随即太子朱瞻基继位称帝。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的军国大事也都由张氏一手操办。张氏也十分的有本事,天下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朱瞻基对于自己这个强悍的母亲也十分的孝顺。一时间两宫慈孝天下皆知。张氏不仅在治国方面能力出众,而且在教导朱瞻基治国勤政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朱瞻基能成才,张氏居功至伟。更关键的是,张氏深知外戚的危害,在她大权在握时期,她一直十分抗拒自己的家人参与朝政,并且一直对他们的权力欲保持克制

朱瞻基死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在张氏的帮助下接替了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镇继位后尊张氏为太皇太后,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张氏而后行,大臣们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张氏以祖宗立法不得破坏为由拒绝了。后来张氏不仅亲自教导朱祁镇。还给朱祁镇亲自挑选了贤良仁义的大臣作为辅政大臣。历史上三杨阁老,实际上都是张氏提拔起来的。后来臭名昭著的大太监王振,在张氏还活着的时候一直不敢表现出丝毫的野心。直到张氏死后王振才敢出来兴风作浪。正统七年张氏驾崩,自然死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作为张太皇太后的孙子辈,朱祁镇是没有可能,也没有理由杀张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镇南宫复辟时还活着的话,那朱祁镇最多就是把她软禁起来,不可能说杀就杀了。

《大明风华》中,由于张太皇太后(张妍)过度宠爱朱祁镇,处处和“虎妈”孙若薇对着干,包括起用太监王振、重用亲弟弟肆意妄为,祸乱朝纲,直接导致了之后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惨败等事,朱祁镇当了俘虏皇帝,祖宗基业动荡。


朱祁镇在受苦了一年后才回到紫禁城,可早已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紫禁城的主人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而朱祁镇这个所谓的太上皇,却只能背着个“昏庸无能”的名头,在南宫“住了七年之久,期间自己的性命,包括妻儿的性命都无法保障,到最后妻子还是给朱祁钰给杀了,这也逼得朱祁镇正式黑化,发动夺门之变,用血强夺回皇位。

张太皇太后在听到孙子被俘获的消息后,想着和瓦剌议和救回朱祁镇,可媳妇孙若薇不许,两人大吵了一架,张妍更是被活活气死了。朱祁镇复辟后,又因为杀于谦一事和母亲孙太后发生了矛盾,孙太后甚至放出了生生世世永不相见的狠话。


朱祁镇当年的一意孤行,却导致了疼爱自己的祖母去世、母亲如仇人、妻儿被杀、本来相亲相爱的弟弟被害,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这时候朱祁镇最想杀的人,恐怕还是那个祸国殃民的王振,而不是自己的祖母孙妍,或者是母亲孙若薇。

所以不论是正史还是《大明风华》,朱祁镇都没有杀祖母太皇太后的可能,总不能说祖母对孙子疼爱是错的吧,同样她也不可能杀母亲,毕竟自己能安全回来和夺门复辟,母亲孙若薇都出力不少,是自己的功臣。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历史上的张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英宗朱祁镇的祖母。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封张太后为“太皇太后”。而张太后在1442年,是因为病重而死。

正是因为张太后死了,才给了宦官王振的机会,让明英宗朱祁镇在后期发动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朱祁镇被俘,随从的明朝大臣全部战死,明朝内部混乱。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明,朱祁镇杀害张太后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


一、明朝历史上历经六朝的奇女子——张太后

在明朝了不起的女性有很多,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以及明仁宗妻子徐皇后在历史上的评价都非常高。而皇后自古以来是母仪天下的象征,其权势自然没有皇上的大。

而张太后则不同,她一生经历了明朝六位皇帝,最后是在当太皇太后的位置上去世的,其当时权势可想而知。但是她却时刻遵守参政而不乱政的规制,虽有皇太后之权,但绝不弄权,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女中尧舜”。

最初的张太后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儿媳、世子朱高炽的妻子。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世子朱高炽成为太子,张氏被封为皇太子妃。又因为张太后的孝谨温顺,在侍奉明成祖夫妇上尽职尽责、考虑周到,所以很得明成祖与徐皇后的欢心,这也为后来的明成祖没有废朱高炽太子之位打下了基础。

等到后来朱高炽即位的时候,张太后的长子朱瞻基封为皇太子,而张太后则是立为皇后之后。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是位贤明的君主,但是还是敌不过生命的终结。在他即位不到一年时间,明仁宗朱高炽就暴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

随后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封母亲张太后为皇太后,张太后在当时的明朝是第一位皇太后。而那时候国家的一些大事也需要听从张太后的裁决,再加上明宣宗朱瞻基也对母亲又是孝顺有加,所以在当时的明朝也算是安宁祥泰。

张太后常常教诲,明宣宗朱瞻基要想做一个百姓拥戴的皇帝,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张太后请求“三杨”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而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负所望,在位期间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让当时的明朝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可以谈的上是与明仁宗时期并称为“任宣之治”。

可好景不长,在明宣宗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后,就意外去世了,享年36岁。这个时候,应该需要另立新主,至于新主是谁?当时的朝廷也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是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张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召集所有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当时只有9岁的朱祁镇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


二、众大臣提议张太后垂帘听政,为什么张太后会拒绝?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后,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其张太后被封为“太皇太后”。其实在明宣宗朱瞻基临终之前曾交代过,以后朝廷政务必须禀报给张氏。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众大臣曾提议让张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这一切都被张太后拒绝了,其原因是:她认为垂帘听政是违背祖宗法规的事情,比起垂帘听政,她更愿意督促皇帝学习,监督大臣辅政。由此可见,张太后是明朝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位女人。

从这件事之后,朝廷上下官员无一不称赞张太后的人品,以及她母仪天下的风范。张太后虽然不听政,但是内阁的“三杨”也会变相的将一些国事上的裁决权交予张氏,以求朝廷的稳定。


三、当“三杨”失去了张氏支持,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这里的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是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明朝内阁的成员,史称“三杨内阁”。在“三杨”的影响下,明宣宗时期勤政爱民、信用贤良,让内阁成员相互配合默契,其阵容也是强大而高效。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政治初期,正是因为张太后给予了“三杨”等内阁大臣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三杨”才能展开拳脚,维持朝政的清明与社会的稳定。从某方面来说,当时的朱祁镇因摄于张太后的权威,所以不管怎么宠信宦官王振,也不敢过于张扬。

而张太后对于宦官王振是不待见的,因为张太后发现王振待在明英宗身边很不守规矩,甚至多次想给王振赐死。后来在明英宗朱祁镇和其他大臣求情的情况下,才勉强放过王振。因此,在张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无法真正擅政。

等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第八年,当张太后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三杨”失去了“张太后”的支持,同时,朝廷也失去了对王振的严加管控的人。失去控制的王振仗着明英宗朱祁镇非常的相信自己,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放肆。

况且,失去张太后支持“三杨”又不能像王振那样善于用心计,在与王振的争斗中节节败退,以至于王振轻而易举的就能尽揽明朝的政权,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明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综上所述,张太后作为一个嫁入皇族的平凡女子,一生经历了明朝的六个朝代,在位期间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注重群臣的品行与才能,见证了明朝的辉煌成就。而张太后死后,明英宗朱祁镇还为太皇太后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因此,朱祁镇杀害张氏是不符合史实的,希望我们以后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以史为鉴,这样也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断。


秋原历史


今天大年初二,炒米祝各位条友新年快乐,万事顺遂。安心呆在家里,多刷头条,关注时事!

在《大明风华》里,张太后却是一个和正史中张太后完全相反的角色。她擅权嚣张,任用自己的弟弟以及阉宦,胡作非为。


而且在对朱祁镇的教育上,婆媳双方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张太后过分溺爱朱祁镇,导致了朱祁镇后来的朱祁镇贸然亲征,土木堡之变,当了俘虏皇帝,使得祖宗基业动荡,成为了一代罪人。

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张太后还是希望和瓦剌人议和,用重金赎回自己的亲孙子。

然而这个过程当中,和儿媳妇孙若微之间发生了剧烈摩擦。当然孙若微因为是大女主,所以她必然都是决策正确且英明的,发生争执。最后孙若微英明决策,重用于谦,扶持朱祁钰成为皇帝,拯救了大明。


而朱祁镇后来被瓦剌放归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所以最后为了遮丑,他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所以张妍最终就成了个笑话。

但在正史上,正统7年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过世了。“土木堡之变”八竿子和张妍打不着关系。

反而是在《明史》中,张太后不但没有纵容自己的弟弟张克俭胡作非为,反而是“驭弟甚严”;更不可能会宠幸阉宦,反而是有关于张太后当着内阁辅臣的面,作势要杀掉王振的记录。所以导致了王振在张太后活着的时候,唯唯诺诺,绝对不敢干预政事。


后人唯惋惜的是,当时如果张太后杀了王振,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了。

土木堡之变实际上发生在正统14年,那一年张太皇太后,已经死了7年了。而孙若微却在,并且的确没有张太皇太后掣肘她了。真正溺爱朱祁镇的究竟是谁,不言而喻!


炒米视角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逝世于公元1442年11月20日,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登基为帝是公元1435,时年八岁。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年幼,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国家大事皆决于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死时,明英宗朱祁镇才15岁,他还没有还得及亲政。因此朱祁镇不可能杀张太皇太后,事实上张太皇太后谥号是朱祁镇决定的,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对于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是极力打压,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王振一直无法擅权。摄政当天,张太皇太后派人把太监王振叫来,王振跪在地上,张氏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规矩,应当赐死!身旁的女官们应声而起,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颤抖。

这时,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张氏才饶了他。接着警告他说: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因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 此后,张氏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 张太皇太后去世后,明英宗亲政,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了王振专权,以及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明史演义》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

大秦铁鹰剑士


这是电视剧《大明风华》编出来的剧情。

我一而再地强调过:不要把电视剧当真。

这部玛丽苏大女主电视剧,是为了吹嘘汤唯饰演的孙皇后而拍摄的,没有任何史实参考价值。

譬如像这里提到的朱祁镇杀张太后的情节,不仅是违背历史的,也是违背常识的。

张太后是何人?是朱祁镇亲政以前,明朝实际的当家人,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就连朱祁镇能否当皇帝,也是张太后拍板的。历史上的朱祁镇继位时,由于年龄太小,所以传出皇位要转移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那一脉,最后还是张太后拍板,决定让朱祁镇继承的皇位。

《大明风华》歪曲历史到了什么程度呢?

居然莫名其妙地让张太后活到了夺门之变的时候。

张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去世于正统七年(1442年)。土木之变发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夺门之变发生于景泰八年(1457年)。

跟张太后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都被编排了进来。

这只能说明编剧的格局比较小,为了吹大女主只会写一些婆媳戏份。

总而言之,别把智障电视剧当真。


HuiNanHistory


“朱祁镇杀张太后”是热播剧《大明风华》里的一个情节,关于这部剧,笔者心情非常复杂,从最初的期待到开播后的惊喜再到后期的失望,笔者犹如过山车一般,几圈下来除了昏厥难受再无其他感觉,总而言之一句话,笔者对这部剧已是失望透顶了。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如果古装剧能完全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尽可能的还原古代生活的全貌的话,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可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历史非常悠久,想要完全还原是非常困难的,在崇尚快餐文化,商业文化的今天更是不会有编剧为了一部商业剧而去潜心研究历史与古文化。

所以说,假如《大明风华》的编剧只是刻意的对某些特殊历史事件进行夸大渲染以达到引起观者注意并热烈探讨的目的的话,笔者尚可接受,可是《大明风华》后期已经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这就完全不能接受了。

正如,“朱祁镇杀张太后”这个情节,这件事根本不应该发生或者说不可能发生,原因很简单,朱祁镇不敢也杀不了张太后,为何这么说呢?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张太后的地位与权力

张太后是明朝甚至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贤后,史书对她的评价非常高。

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

可见张太后的秉性为人是受到了朱棣及徐皇后的高度认可的,《大明风华》的前半部对张太后的刻画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没有再册封皇后,所以后宫一切事宜都是时任太子妃的张太后在具体负责,而张太后的能力也因此逐渐体现出来并受到朱棣的高度认可。

我们都知道,明仁宗朱高炽之所以能顺利登上皇位与他有一个好儿子不无关系,当年朱棣也曾动过易储的念头,但被谢缙的一句“好圣孙”给打消了。但是“好圣孙”事件的真假还有待商榷,而张太后在帮助朱高炽登基这件事中却没少出力。

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当年朱高炽确实曾多次被汉王,赵王所离间,朱棣也因此想过要另立太子,可是他最终没有废掉朱高炽,这其中离不开张太后的从中斡旋。

也正是因为张太后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所以等到朱瞻基登基之初,国家大事无不听从她的裁决。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

待到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镇幼年即位后,大臣纷纷上书要求张太后垂帘听政,虽然张太后有能力但绝对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她严格尊崇朱元璋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拒绝垂帘听政,只是时时敦促朱祁镇好好学习,并委任了一批有德行有能力的大臣辅政,明朝历史上最强大的内阁“三杨”就是这时候被张太后所重用的,而三杨等大臣也都对张太后恭敬有加。

张太后有识人之明,对于忠臣能臣,她大力提拔重用,而对于奸邪小人,她则处处提防毫不留情,比如王振,张太后在世期间,虽然他已经深受朱祁镇的宠信,但一直不敢兴风作浪,史书记载:

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太后活着的时候,一切军国大事都是她在协助处理并参与裁决的,至于孙皇后,毫无存在感。

所以说,以张太后的能力与地位,毫无根基与执政能力的朱祁镇又如何能杀得了她?

第二个原因,张太后的去世时间

《大明风华》将“朱祁镇杀张太后”设定在夺门之变,但很显然这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张太后早在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就去世了,此时土木堡之变还尚未发生,朱祁镇还是皇帝,又何来夺门之变?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假如张太后真的能活到正统十四年,那土木堡之变一定不会发生,可惜历史不能重演,但也坚决不能篡改。所以,《大明风华》这部剧,大家也就当一热闹去看吧,不必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