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你怎麼看?

屎蛋君


“羽扇綸巾”在《三國演義》中是描寫諸葛亮的形象專用語言,指諸葛亮應該沒有疑問。劉備三顧草廬初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感。”再看第七十三回,武鄉侯罵死王朗中的描述: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絛,飄然而出。第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象魏都督喪膽。司馬懿只見蜀軍軍中“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書中這幾段對諸葛亮形象的描寫,可謂極致。

蘇軾的《赤壁懷古》詞中也有“羽扇綸巾”的詞句,應是作者藉以頌揚周瑜的儒將風度而用

。而“羽扇綸巾”一詞特指諸葛亮的儒雅形象是不容置疑的。


用戶李森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羽扇綸巾。“羽扇”是指用鳥羽製成的扇子; “ 綸巾”是指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為古人扎頭的常用裝飾。“羽扇綸巾”是指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形容態度從容。

那麼“羽扇綸巾”到底是指諸葛亮還是周瑜呢?文學界也是一直有爭論的。按民間大眾理解的形象是指諸葛亮,就是因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書中諸葛亮總是以“羽扇綸巾”的形象出現,所以後世的戲曲、評書等均以“羽扇綸巾”做為諸葛亮的形象,這個形象也一直在民間流傳。因此一提到“羽扇綸巾”大家馬上想到諸葛亮。

“羽扇綸巾”又是如何和周瑜聯繫在一起的呢?是因為蘇軾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很明顯這首詞是蘇軾讚揚周瑜在赤壁大戰中擊敗曹操。那麼詞中周瑜是“羽扇綸巾”,為什麼一個武將也是羽扇綸巾呢?是因為東漢時期,羽扇綸巾是一個很普遍的裝束,並非僅指諸葛亮,也並且僅指文人。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那我們看比《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早期的作品是怎麼描述諸葛亮的。據東晉時期裴啟寫的《語林》中記錄:“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還有南北朝時期殷芸寫的《殷芸小說》中寫到:"武侯與宣王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扇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武侯指諸葛亮,宣王指司馬懿)兩部作品中寫的諸葛亮是“葛巾”、“羽扇”,雖然和“羽扇綸巾”意思相同,但是用字不同,也沒有組合到一塊。可見“羽扇綸巾”這個詞是蘇軾最早使用的,並隨著《三國演義》(明代羅貫中著)的出現,“羽扇綸巾”這個詞逐漸用到了諸葛亮身上。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羽扇綸巾”按民間大眾思維是指諸葛亮,按這個詞的出現時間來看,最初是指周瑜。


博超講堂


指的是周瑜。這句話出自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全詩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周瑜字公瑾,是三國時吳軍的統帥。三國時期正是魏晉風骨大肆流行的時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帶、羽扇綸巾為時尚,所以首先要說,羽扇綸巾的裝束在三國時期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綸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周瑜外號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輕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說,“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樂隊演奏有了一點錯誤,周瑜都能分辨得出來。所以,周瑜應該是一位很風雅的儒將,他順應時尚應該是很正常的。詞中寫周瑜戴著青色的頭巾,微微搖著扇子,更能顯示出他面對曹操八十萬雄兵時的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直接參與到赤壁之戰中去,是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讓他在赤壁大出風頭。所以,這首《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即使是非常喜歡諸葛亮也對不起,不用懷疑,就是指周瑜了。


古今歷史觀文


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羽扇綸巾“應該是指周瑜無疑。

  •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從這五句看,是一個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割。前三句寫周瑜的瀟灑風度,是襯托,後兩句寫周瑜作戰時的具體表現,是實寫是主體。如果只有前三句寫周瑜,後面又跳到諸葛亮身上,顯然說不過去。而且這首詞的上闋"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指明瞭所懷的重點是周瑜。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首先是諸葛亮奔走斡旋,使孫權有決心抗曹,完成了孫劉聯軍的大局,諸葛亮更像一個戰略家。周瑜是赤壁之戰軍事上的真正指揮者,蘇軾被貶黃州時,十分苦悶,感慨周瑜年少得志也是自然。

為什麼一提到”羽扇綸巾",一般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呢?這應該主要是受到了《三國演義》和戲曲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影響。正像我們一提起曹操,就想到戲曲舞臺上那個白臉奸臣一樣,實際上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羽扇綸巾“是諸葛亮的典型形象特徵,"綸巾",古代用絲帶做的頭巾,後來諸葛亮戴過類似的頭巾,稱“諸葛巾“,這不能說明是諸葛亮的特殊裝束,其他人也用過,不是為諸葛亮一人設置的。

總之,”羽扇綸巾“到底指誰要結合文學作品的本身來看。 蘇軾的《赤壁懷古》一詞中,肯定是指周瑜。但由於諸葛亮"羽扇綸巾"的經典裝束深入人心,在一些場合代指諸葛亮也不違和。


秋水長天H


大家好,我是泉泉小先生!

“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呢!愛好三國,且讀過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特別是喜歡鑽鑽牛角的我不知不覺就想搞清楚!讀到這裡的條客們相信你們也是一樣。

小時候還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時候,父親常和我講三國裡的故事,真是有聲有色,讓我聽的如痴如醉,有勇冠三軍的名流將領,還有運籌帷幄的智謀之士;‘諸葛亮’在我心中的三國英雄榜裡能排在前三!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能於三軍陣前罵死‘王朗’,能於‘新野’城外火燒曹軍,能深入彝越‘七擒孟獲’,能於白帝城外設下陣法驚走陸遜。這樣的人,真是百年難遇啊,如果他生在現代,我估計得巴巴的前去拜師。

如今,對三國的瞭解越來越深,對人物的理解也越來越客觀,不僅僅侷限在那本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中了,比如,我對周瑜的看法越來越不同,以前的看法是片面的,覺得周瑜是一個小氣的人,愛生氣的人,度量不大。其實不然,能做到東吳大都督,總管東吳軍事的人,怎麼可能是小說描寫的那般度量的人呢,必定是有其不同凡響的地方不是。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儒將,不像張飛呂布那種純粹的武夫,他才華橫溢,報讀兵書,並不亞於諸葛亮,有些地方甚至要更加的突出,他日常的著裝除了偶爾的鎧甲裝束以外,基本上也是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氣度不凡。

描寫周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寫的,也是描寫周瑜最接近三國時代的一個朝代,其可信度最大,說明周瑜和諸葛亮一樣,“羽扇綸巾”都是日常的裝束。

羅貫中先生對周瑜的描寫我們可以作為飯後閒談,那是因為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並非事實,我們還是要尊重歷史,給周瑜一個公正的評價,學習他的過人之處!大家覺得呢。請關注泉泉小先生,謝謝!


泉泉小先生


毫無疑問,《三國演義》成書後,羽扇綸巾成了諸葛亮的專利,現在,很多關於諸葛亮的景點仍然出售象徵著智慧的羽毛扇。

再來看看,歷史中真實的諸葛亮形象。如漢代的蕭何一樣,諸葛亮擅長治理國家,劉備帶兵打仗,諸葛亮長能做到足兵足食。劉備再世時,軍事指揮上,基本沒有他什麼事,拿下益州這樣的大事,諸葛亮就根本沒有參與,他應該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至於帶兵打仗,那是白帝城託孤以後的事了。可見,《三國演義》成書前,羽扇綸巾應該指的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

《資治通鑑》上記載,諸葛亮事無大小,必親自裁斷,每天汗流不止,哪裡還有羽扇綸巾的悠閒狀態。反倒是周瑜,風流瀟灑,羽扇綸巾,有一代儒將的風流。赤壁大戰主要是周瑜指揮的,根本沒有諸葛亮什麼事。當週瑜率領三萬水軍精銳浩浩蕩蕩,前去迎敵時,劉備想見他一面,周瑜以軍務在身,加以拒絕,不得已,劉備親自到周瑜的營帳中拜訪,劉備得知只有三萬人後,很擔心,說太少了。哪知道周瑜卻從容不迫,滿懷信心地說,一定能夠戰勝強敵。用羽扇綸巾來形容周瑜,名至實歸。

宋代蘇軾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高度讚美了周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結束語:諸葛亮確實是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以託六尺之孤的忠臣的楷模,確實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在軍事指揮上不能靈活應變,出其不意,致使他六出祁山,都沒有多大進展,所以宋代以前很少有人用羽扇綸巾來稱呼他。


江湖夜雨92


"羽扇綸巾"自然是指的周瑜。

將這句放在原文中看。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句用小喬出嫁來烘托當時周瑜的春風得意。天下最美的女孩子在最美的年紀嫁給了周瑜,可見周瑜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所以說是: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這句才是描寫周瑜最精妙的地方。羽扇綸巾是什麼,那是東漢末年人們穿的休閒裝。周瑜面對著曹操的百萬大軍,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盔甲都不穿了,穿著便服就來了!這是何等的氣邁,何等的雄姿英發?所以後一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的形象一下子昇華了。

蘇軾這樣誇周瑜,其實是為了欲揚先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連英雄如周瑜一般的人物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更何況我蘇軾呢?所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將自己的情懷寄託于山間明月,寄託於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一瞬間達到了境界的昇華。


文史漫談


羽扇綸巾的裝束在三國時期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綸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周瑜外號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輕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說,“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樂隊演奏有了一點錯誤,周瑜都能分辨得出來。所以,周瑜應該是一位很風雅的儒將,他順應時尚應該是很正常的。詞中寫周瑜戴著青色的頭巾,微微搖著扇子,更能顯示出他面對曹操八十萬雄兵時的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直接參與到赤壁之戰中去,是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讓他在赤壁大出風頭。所以,這首《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即使是非常喜歡諸葛亮也對不起,不用懷疑,就是指周瑜了。


中醫推拿絕技杜雲祥


在戲曲舞臺上的諸葛亮,總是穿著八卦衣,扎八卦巾,拿羽毛扇邁著方步,顯出風流儒雅的風度。諸葛亮的這個打扮並不是毫無根據的。據史書所載,諸葛亮平日生活簡樸。他坐的是沒有上油漆的車子,戴著白色葛巾,手裡拿著羽毛扇,身上穿著便服。即使在前線指揮軍隊打仗,也不穿盜甲戒裝,仍然是“羽扇綸巾”。

《太平御覽》六百八十七條“巾類”,引《蜀書》(不是陳壽的《蜀書》,而是王隱的《蜀記》之類)說:“諸葛武侯與宣王(司馬懿)在渭濱(渭水兩岸),將戰,宣王戒服位事(穿著軍裝辦公),使人視武候,乘素輿,葛巾毛扇,指揮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真名士矣。”又七百二《扇類》條引裴啟《語林》(書已供)寫道:“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磨三軍,皆隨其進止。”諸葛亮的“乘素輿,葛巾白羽”與司馬懿的“戎服荷事”形成一個鮮明對比。

當然,作“羽扇絕巾”束裝的,不獨是諸葛亮。周瑜也是一個。蘇東坡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裡寫道:“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談笑間、稿水下煙滅。”張孝祥詞《水調歌頭·汪德邵無盡藏樓》雲“一吊周郎羽,尚想曹公橫塑,興廢兩悠悠。”這雖是“遙想”或“一吊之詞,但不是信口開河,亂說一氣。

原來,“羽扇綸巾”是魏晉時代上層人物的一種時影打扮,是表示一種“名士”的派頭。

《晉書·謝萬傳》載謝萬“著白絕巾、鶴鱉裴”,上朝去見簡文帝;《晉書·顧榮傳》載顧榮與陳敏作戰時,“魔以羽扇,其眾潰散”,取得戰鬥的勝利;

《晉書·羊枯傳》記述羊枯“在軍嘗輕襲緩帶,身不披甲”。

這便是司馬懿稱讚諸葛亮為“真名士”的緣故。既然,“羽扇綸中”這麼流行,為什麼後來卻成為諸葛亮所專有?

大概因為他經常穿戴,在千軍萬馬,戎裝盛服中,唯獨他“羽扇綸巾”,顯得很突出。所以:“綸巾”又被人稱為“諸葛巾”。《三才圖譜》寫道:“諸葛巾一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

由於諸葛亮的影響,西蜀的平民百姓乃至邊遠山民,紛紛模仿他的穿戴,他們稱之為“諸葛武侯服”。朱孟震《浣水續談》裡說:“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今蜀人不問有服無服,皆戴孝巾市井中人,十常八九,謂之戴天孝。”《演繁露》一書載:“世傳《明皇幸蜀圖》,山谷間老也望駕,有著白巾者。釋者曰:‘為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諸葛服一直流傳到唐明皇的時代,可見影響的深遠。

羅貫中以及戲曲的作者們,在創造諸葛亮形象的時候,便把他寫成:頭戴綸巾,身披鶴鱉,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在舞臺上還有手裡的一把羽扇,從而使“羽扇綸巾成為諸葛亮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綸巾和鶴氅上畫上八赴,那是戲曲藝人的創造,為的是表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成為表現他性格特徵的一個特殊標誌。這樣,做到內外一致,相得益彰,使形象帶上鮮明的特色。





杏林帥哥


赤壁賦中的一句話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大家很多人認為是說孔明,其實,是說周瑜。三國時期正是魏晉風骨大肆流行的時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帶、羽扇綸巾為時尚,所以首先要說,羽扇綸巾的裝束在三國時期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綸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周瑜外號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輕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說,“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樂隊演奏有了一點錯誤,周瑜都能分辨得出來。所以,周瑜應該是一位很風雅的儒將,他順應時尚應該是很正常的。詞中寫周瑜戴著青色的頭巾,微微搖著扇子,更能顯示出他面對曹操八十萬雄兵時的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直接參與到赤壁之戰中去,是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讓他在赤壁大出風頭。所以,這首《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即使是非常喜歡諸葛亮也對不起,不用懷疑,就是指周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