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蜀國為什麼要斬殺大將魏延自毀長城呢?

騎蝸牛走高速


魏延,這位三國時期的名將,千年以來一直被陷入“反骨”門事件之中,難以洗清。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最早知道魏延,也是被諸葛亮的神奇所迷惑,他第一次見魏延,就要殺了魏延,理由是看到了魏延腦後一塊“反骨”。



如今,不在欽佩諸葛亮那CT般的眼睛了,倒是很佩服羅貫中的筆下生花。

歷史上魏延對蜀漢的功勞,不亞於關羽,張飛等人,漢中戰役後,魏延被劉備重用,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由此可以看出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功勞自然不用多說。“反骨”一事,只是演義而已。

魏延守漢中,善待士卒,治軍嚴謹,勤政撫民,關羽失去荊州時,漢中還是安然無恙的固如金湯。

魏延被殺,應該說純屬個人恩怨,並不是蜀漢政權或是劉禪要殺的。


魏延是早起跟隨劉備的武將,一路上征戰無數,立功無數,老臣宿將,有些自持功高。而楊儀是個文官並且年輕氣盛,諸葛亮看他有才,將其提拔成了幕僚長(相當於參謀長)。

這與諸葛亮用人的侷限性有關,蜀國建國後,諸葛亮重用了除楊儀外,還有馬良,馬謖,廖化,尚郎,董恢等,都是諸葛亮襄陽的老鄉。

楊儀是諸葛亮的參謀長,自然會代他下達很多的施令。這是魏延不買賬,兩人發生矛盾。《三國志-蜀書-費禕傳》記載:“魏延與長吏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由此可見,魏延與楊儀矛盾已久,大家討論問題,魏延便想動刀,不太合適。也說明其胸無城府,是一個坦蕩之人。


諸葛亮臨死前,只有楊儀與姜維在旁邊,所以命楊儀領兵逐漸退回,魏延斷後。楊儀故意派人通知魏延,而魏延不信這是諸葛亮的“遺囑”。於是楊儀抓住了把柄,一天數次飛書成都說魏延反叛。魏延也派人送書信去成都說楊儀反叛。

在成都的那些蜀漢大臣們,只是憑藉印象打分罷了。楊儀在朝中關係多,魏延長年在外駐守,朝中誰認他呢?所以大家都信了楊儀。

魏延對蜀漢是忠心耿耿,他只是不買楊儀的帳,想搶先回到漢中。敵人在北方,,如果魏延反叛,為何不去北方投敵,而是南下呢?最終,楊儀利用魏延對馬岱的信任,殺了魏延。

陳壽在《三國志》說了句公道話:“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司馬光也肯定這一點說:“延欲殺儀等,冀時論儀已代諸葛亮輔政,故不降魏而南還擊儀,實在無反意也”。


魏延是不是謀反,在他死後,看楊儀的表現便可知道真相。《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馬岱將魏延的首級交給楊儀時,“儀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就算魏延真謀反,楊儀是奉命殺魏延,也不該如此惡相吧。諸葛亮剛死,大敵當前,殺了大將,並不是高興的事。楊儀卻踏著魏延的首級大罵,表現出小人得意的快意,與卑劣的本性。

而真正有意謀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楊儀。回成都後,楊儀覺得有功,該是他接替諸葛亮輔政,結果卻是蔣琬代替了諸葛亮的位置。他開始滿腹牢騷,費禕去看他,他說了實話:“往者丞相歿之際,吾若舉兵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由此看出,楊儀曾有過降魏的想法,沒有行動後悔了。費禕不敢隱瞞,上報了劉禪,楊儀被貶為庶人,後自殺。劉禪後來念魏延有功,賜棺槨葬之。


可惜魏延去世後,蜀國真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魏延一生剛直,卻盛氣凌人,與楊儀之爭猶如君子與小人。君子做事識大體,不拘小節,所以,小人就有了空隙,每每得逞。楊儀費勁心事除掉魏延,自取滅亡,又自毀蜀漢長城,罪不可恕!


路遙lgy


一、諸葛亮死後,蜀國無人可制衡魏延,這是其被殺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員猛將,較早跟隨劉備,立下赫赫戰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劉備稱漢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為漢中太守,也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這樣的一員猛將,當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紛紛凋零之後,他就是軍中的標杆。

只不過此時還有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與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有不甘居於人下的心,尤其是在軍事上,常常和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諸葛亮死前和死後,也能看出這一點。

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早知道他死後魏延會不聽自己命令。

而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死後,大軍回撤,魏延卻想繼續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數人相違背,最終以反叛罪被殺。

魏延即便不死於當時,他以後也會被處理的。

二、楊儀等人的誣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這還是性格惹的禍,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當時估計除了諸葛亮,他沒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裡。

但是楊儀也不理他這一套,“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兩人關係極差。

諸葛亮去世前,與楊儀等人商議撤軍計劃,魏延本來以為諸葛亮死後,自己能代替諸葛亮,卻不想還要受楊儀節制,很是不滿。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於是魏延不按諸葛亮遺囑斷後,後來又日夜兼程,抄在楊儀前面燒斷棧道,接下來兩個人都各自上表說對方叛亂。

結果劉禪身邊的人為為楊儀擔保,劉禪也就認為魏延謀反了。

最終魏延被殺,楊儀還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並且夷其三族。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儀是恨極了魏延的。

魏延最終被殺,與楊儀洩私憤不無關係。


微史春秋


引言:

首先魏延是被楊儀陷害的,其次是益州的眾多大臣,已經厭倦了被諸葛亮掌控的時代,怕魏延得了軍權以後成為下一個諸葛亮。

蜀漢名將魏延的死楊儀負主要責任;董允、蔣琬負次要責任;當然魏延自己也是有一定責任的。


魏延的責任

魏延在諸葛亮病逝後,存在一些過激的行為。魏延在和費禕作出退軍部署後,費禕騙魏延說去勸楊儀,等魏延發覺後不對後,已經不能將費禕追回。魏延率兵南迴,而且所過之處將所有棧道盡數燒燬,這一行為被楊儀利用作為魏延有謀反意圖的佐證。

其實魏延並不是真心的想造反,只是想自己獨攬兵權,繼續和曹魏進行抗爭,發揮自己的才能。

楊儀的主要責任

諸葛亮病情加重後,私下裡曾召楊儀、費禕、姜維等謀劃死後退軍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大軍就自行退回蜀漢境內。其實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魏延執意率兵繼續攻打曹魏,那麼讓蜀漢的大部分主力按照計劃退回關中,等待魏延兵敗後,魏延自會退回漢中。

結果楊儀因為和魏延之間的私人恩怨,汙衊魏延造反,將魏延火燒棧道的事情上奏給劉禪。劉禪一天之內接連接到魏延和楊儀二人的奏書,兩人互相攻擊。


蔣琬、董允的次要責任

在後主劉禪不能拿定主意時,劉禪選擇詢問董允和蔣琬二人的意見,二人均保證楊儀是忠臣魏延是叛臣。董允,蔣琬二人屬於益州的內政大臣,而諸葛亮在世時,軍事、政務一手抓,他們懼怕這樣的情況繼續延續下去。如果魏延得到了兵權,那麼魏延就掌握了軍事的主動權,如果滅了魏延,那麼軍權上他們有可能會分到一杯羹。

總結:如果魏延真的造反,當初為什麼不率兵北投曹魏。魏延的心思就是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中再沒有可以率兵北上攻伐曹魏的帥才了,而北伐的職責只有自己可以擔任。魏延完全是過於自信了,不然也不會被楊儀坑殺。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但是,魏延在那個時候,他必須要死。至於是不是楊儀殺他,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換其他任何人都隨時隨地可以殺他。因為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殺魏延的理由是因為他已經沒有用了,而且他活著,會破壞諸葛亮留下的國策。為了蜀漢的長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孫權有一次和蜀漢的使者飲酒的時候,就說道,魏延和楊儀都不是安穩之人,在諸葛亮死後必然要作亂,不知道諸葛亮如何相處。當時的蜀漢使者就說,用他們是因為他們有才,是權宜之計。後來這件事彙報給諸葛亮,諸葛亮深以為然。

以外人孫權都能夠看出來的事情,諸葛亮怎麼會看不出來。只是當時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北伐,魏延驍勇善戰,楊儀擅長後勤,都是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諸葛亮必須要用他們。

但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知道自己身體狀況,時日無多。所以在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後一逞。可是,到了彌留之際,他的理想還是破滅了。

諸葛亮在死前,已經定下了死後蜀漢的國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養息,以待將來。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資歷、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繼續帶領蜀軍北伐,這是和諸葛亮的遺策相違背的。因此,必須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證自己的遺策能夠貫徹執行。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已經為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將蔣琬等人安排在劉禪的身邊,並且密表劉禪,讓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下一個繼承蔣琬的人就是費禕。

至於魏延和楊儀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讓他們自相殘殺,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喜歡唱兩桃殺三士的《梁父吟》,這種計謀對他來說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楊儀和魏延還矇在鼓裡。

在諸葛亮的計劃裡,要先殺魏延,後除楊儀。因為魏延是蜀軍中的二把手,有軍事才能,又善養士卒,能得軍心。魏延不除,很可能會造成軍隊的內亂。而楊儀一介文官,如果不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難。

在諸葛亮死前,安排撤軍時,召開軍事會議就根本沒有通知魏延。並且讓楊儀統帥全軍撤退,魏延為之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就不管他,全軍只管撤回。

這個命令,如果有一點頭腦的人就會看出,這是讓魏延和楊儀互相爭鬥的伎倆。魏延身為僅次諸葛亮的二把手,怎麼可能會聽從這樣的命令。更何況他和楊儀勢同水火,怎麼可能為他斷後?這必然會造成兩人的爭鬥。

為了讓這個計謀能夠進行的更圓滿,費禕又火上澆油,在裡面推波助瀾。我們可以看到,費禕以假借傳達命令的機會,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當了,他不但不聽從安排,還把自己的計劃告訴費禕,想動員費禕和自己一起行動。

魏延說諸葛亮一死,自己應該接管軍隊。並且把軍隊的指揮員的調動調換方案也告訴了費禕。我們可以從這裡知道,蜀中不是沒有可用之才,而是諸葛亮有眼無珠,將這些人才壓制使用,盡用些自己看的順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費禕的真實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沒有換來費禕的幫助,還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費禕藉口逃回大營,將魏延的態度向大營的人員進行了彙報。楊儀不必說了,他害怕魏延掌握軍權後會殺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換的將領更不要說了,肯定義憤填膺,聽從楊儀的命令。我估計魏延要撤換的將領裡就有王平、馬岱之流。

於是楊儀率領大軍撤走,魏延和楊儀在路上相遇,爭奪軍權,發生火拼。當時,魏延和楊儀都上奏劉禪說對方造反。可是,由於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計謀,蔣琬這些諸葛亮安排的人員一致認定魏延造反,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殺。而那個小人楊儀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中被諸葛亮收買的,魏延過去的搭檔吳懿接管。諸葛亮的位置由蔣琬接管,楊儀一無所得。在隨後的時間裡,楊儀還看不清自己的處境,到處亂髮怨言。這時,費禕又來看望他,轉頭就向劉禪告發了他的怨言。因此,楊儀削職為民,被髮配到邊郡。不久又因為上書誹謗,被迫自殺。

我們可以看到,從頭到尾,諸葛亮留下的計謀都執行的很順利。在這裡面,費禕立下了汗馬功勞。到蔣琬死後,費禕接替了他的職位,成為蜀漢的執政。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在《三國志》中,明確給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結論。但是,為了執行諸葛亮留下的修生養息的國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將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從此,蜀軍人才凋零,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魏延之死,確實頗有爭議,說其是因謀反被誅,卻無直接證據。題面上有兩個有意思的地方:第一,魏延是蜀國所斬殺嗎?第二,殺魏延是自毀長城嗎?

歷史上魏延是因為在諸葛亮死後與長史楊儀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失敗,為馬岱所追斬而死。馬岱自然不能代表蜀國,當時的楊儀,顯然也不能。能代表蜀國的不爭人選,非諸葛亮莫屬。然而,斬殺魏延,是諸葛亮授意楊儀的嗎?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示諸葛亮在臨終前設下一計,令馬岱慫恿魏延大叫“誰敢殺我”,趁其不備斬殺魏延頭顱,方才奏效。但是,在陳壽《三國志》等正史中,卻沒有這些記載。一定程度上,關於諸葛亮下令要處死魏延的說法,也是缺乏史料佐證的。按照正史上的記載,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

“隨他便吧”。這就是諸葛亮的態度。諸葛亮之所以如此,也許是想確保蜀漢大軍可以有序撤退,也許是想著在人才凋零的蜀漢,保全一位人才和經驗豐富的老將。不管是何種原因,魏延都不是被諸葛亮及其身後的蜀國所殺,就只是死於黨爭而已。

這也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魏延之死,真的毀了蜀國之長城嗎?恐怕未必。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中記載:“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就是說他們兩個人就像仇人一樣,互相仇視對方,關係如同水火。

魏延雖驍勇善戰、善養士卒。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能力越高,內鬥造成的傷害就會越大。以魏延與楊儀不可調和的關係,沒有了諸葛亮的制衡。兩人之間的內鬥足以把整個蜀國的國運耗盡。

一切自有命數,魏延雖非蜀國必殺之人,但從國之長遠來看,卻也死得不冤。可悲乎?可嘆乎!


朵朵看歷史


蜀漢後期,戰功彪炳的魏延為何最終逃不過被殺?

魏延早年率領私人武裝跟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劉備自立漢中王后,需要派一位有才能的將軍鎮守漢中。外人都認為該人選非張飛莫屬,連張飛本人都認為是他自己,結果劉備選擇了年輕的魏延鎮守漢中要地,頓時輿論譁然。

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魏延傳

眾所周知,劉備的識人之術是很高明的,年輕的魏延最終用優異的表現再一次證明了劉備的慧眼識珠,成為僅次於五虎大將的優秀將領。

隨著五虎大將的陸續凋零,蜀漢進入到兵匱將乏的時代,在“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戰爭年代,一代名將為何逃不過被殺?這裡面既有魏延自身的緣故,也有當時外界的干擾,具體原因分下如下:

一、魏延性格矜持高傲,外人難以馴服,恐將蜀漢拖入危險境地

魏延之死,首在他性格矜持高傲。

蜀漢死於性格的名將不少,先有驕傲狂妄的關羽,再有粗獷急躁的張飛,後有矜持高傲的魏延,都是屬於能力突出,但情商不高之人。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由劉備一手提拔,從普通軍士到劉備稱帝后升為鎮北將軍,可以說魏延的仕途得益於劉備的賞識,所以對於劉備是倍存感激,但是對於其餘人便沒有那麼多的認同,包括諸葛亮。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後期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希望跟韓信一樣,單獨掌握一路兵馬和諸葛亮共同會師潼關,但是遭到了諸葛亮的拒絕。

此後,魏延對諸葛亮甚為不滿,甚至私下對人說諸葛亮的用兵過於膽小,嘆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魏延傳

連三國時期公認的俊傑諸葛亮都無法馴服諸葛亮,一旦諸葛亮去世,蜀國又有誰還有誰可以使喚魏延,尤其是劉禪這樣的一位懦弱的君主,這就成為當朝者不得不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蜀漢立國以曹魏為死敵,“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樣的政治綱領已經深入魏延心中,不會因為諸葛亮的離去而果斷放棄。因為這是先帝劉備的信念,作為一手提拔起來的魏延,自然會盡力完成劉備的理想。

所以,能力過人的魏延總是希望諸葛亮死後,自己可以率領蜀中的將士繼續北伐,從而完成統一大業。不過在當時魏強蜀弱的強大現實面前,要擊敗曹魏簡直難於登天,在諸葛亮臨終前已經看到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下達的命令是將軍隊全部退回蜀中以求自保。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如果任由魏延繼續北伐,那麼只會將本就孱弱的蜀國進一步拖入深淵,這注定是當朝者所不希望看到的景象。所以蜀漢必須想辦法杜絕這種軍事行動,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除魏延,以保蜀漢平穩。

二、魏延與同事不和,最終受人陷害

魏延性格高傲,又自恃能力過人,隨著劉備等眾人的陸續離去,逐漸變本加厲,對人甚為苛刻。

據《三國志》—費禕傳記載:魏延因為自身性格原因,導致眾人都對他敬而遠之。只有楊儀對他對著來,這使得魏延對楊儀十分仇恨,兩人關係有如水火。

更為過火的是,普通人爭吵只是鬥嘴而已,但是魏延跟楊儀爭吵起來,會拔出自己的佩刀拍打楊儀的面部,使得楊儀經常哭泣。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三國志》—費禕傳

魏延的行為簡直十分過火,一言不合就用刀拿出來嚇唬自己的同僚,這種行為既沒有禮儀、也沒有法制?雖說受辱的是楊儀,但是同行的官員都看在眼裡,對於連長史楊儀都不放在眼裡的人,又保不齊哪一天欺負到自己的頭上來,眾將士心裡或多或少都不希望魏延後期大權獨攬。

諸葛亮病逝後,與魏延不和的楊儀在不同魏延商量後,計劃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率軍撤回蜀中。得到消息的魏延,氣不可耐,率先帶領自己的兵士趕在楊儀前面南歸,並且燒燬大軍返回蜀中的棧道。

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三國志》

魏延的這種短視的行徑最終給自己付出了代價,楊儀針對魏延的舉動上表劉禪控告對方叛變。當劉禪將此事向身邊眾人詢問時,大家眾口相信楊儀而不信魏延,朝廷上竟無一人替魏延說話,這簡直是做人失敗到了極致。

最終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並砍下魏延的腦袋,誅其三族。一代名將最終竟落得身首兩處,令人唏噓不已。

魏延可以說直接死於楊儀之手,楊儀本就是一位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人。這樣的人只要損傷到他半點利益,他就會以牙還牙,甚至不擇手段,變本加厲的去償還。

魏延對待楊儀這樣的人時,不僅沒有采取敬而遠之的做法,反而不斷當眾凌辱對方,這本身就埋下了一顆引雷。等到楊儀有合適的機會,自然會盡可能汙衊,栽贓魏延。所以說,魏延之死直接的原因是與同事不和,最終受人陷害。

總結

魏延之死,還有很多原因,比如政治覺悟不高,朝廷沒有值得信賴的同僚,沒有忠於自己的軍隊等等,但是造成魏延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

  • 魏延性格矜持高傲,外人難以馴服,恐將蜀漢拖入危險境地!

  • 魏延與同事不和,最終受人陷害!

一個手握重權的將領,既讓朝堂統治者擔心,又和關鍵同事不和。在這種情況下,魏延被殺其實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詫寂說史


魏延: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官封將軍等職。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

魏延被殺有其如下因素:

首先:性格因素。魏延勇猛過人,能力出眾,但性格高傲,性情不善,與同事關係相處不和。並且與揚儀,諸葛亮,馬岱等蜀國主要勢力關係極其惡劣,使其使自已處於孤力地位,為今後被殺埋下隱患。

其次:魏延與領導關係不和諧。第一次在襄陽與諸葛亮相見時,諸葛亮便對他沒好印象,且要殺他,在今後諸葛亮成為他的頂頭上司期間,二人之間多有意見相左,相互衝突,令諸葛亮非常不滿討厭,認為魏延有反叛不敬之意,生前便有殺他之意。且當時欣賞魏延的劉備已死,無靠山了。

總之,魏延被殺是可惜。


歷史天平


蜀國斬殺魏延並不是要自毀前程,而是因為當時懷疑魏延造反。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作的,當然也和楊儀的誣告有關。蜀國朝廷為了平息叛亂只得除掉魏延,可以說殺魏延也是無奈之舉,而不是故意自毀前程。

魏延和楊儀的關係

魏延是蜀國的老將了,而且在諸葛亮伐蜀的時候可以說是蜀國的頭號猛將,諸葛亮對魏延也是極為倚重。而楊儀是一個文人,一直跟隨在諸葛亮身邊,所以楊儀也是得到了諸葛亮的一些傳教的,在諸葛亮瀕危的時候楊儀也算是大軍中的老資格了,所以諸葛亮臨死才會把大軍交給楊儀。

魏延這個人傲氣沖天,頗有關公的風範,再加上他在蜀國將領中資格最老,也最勇猛,所以他在蜀軍中除了諸葛亮之外他是目中無人,一旦有人和他持反對意見他甚至會拔刀相向。而楊儀這個人是個槓頭,他經常和魏延抬槓,所以魏延經常拔刀恐嚇楊儀,而楊儀雖然被嚇的痛哭但是依舊不認輸,他打心底裡不服魏延。

這兩個人的關係就是誰也不服誰,誰也不尊重誰,所以他們兩個的矛盾特別多。好在諸葛亮威望太高,足可以震懾他們兩個人,所以說每當他們兩個鬧矛盾對時候都是諸葛亮從中調和,畢竟魏延和楊儀都是諸葛亮所器重。


魏延之死

諸葛亮臨死前將大軍託給楊儀,要讓楊儀帶著大軍安全的回國,這支軍隊是蜀國最大的底牌了。而且說明若是魏延不願意跟隨楊儀一起回去,那就不要管他了。而楊儀也確實是這樣做的,諸葛亮嚥氣之後他就派費禕去給魏延傳話,讓魏延跟著楊儀一塊回國。但是魏延不鳥楊儀,他認為諸葛亮死了應該自己帶著大軍繼續伐魏。

楊儀於是不理會魏延獨自帶著大軍回國了,魏延知道後搶在楊儀前面回國,而且魏延軍隊過後毀掉了返蜀的道路和橋樑。以後就是兩個人一直給朝廷寫信告知對方謀反,結果朝廷相信楊儀不會謀反,於是就派馬岱殺了魏延。


到底誰應當對魏延的死負責

小編認為應當為魏延的死負責的就是魏延了,諸葛亮讓楊儀帶著大軍回國,魏延不服氣就算了,還搶先回國,並且破壞道路橋樑阻止楊儀回國,這種行為明顯就是給人落以口實,而且是很不理智的公報私仇。

楊儀是諸葛亮欽定的,所以朝廷肯定會相信楊儀的,魏延不服從楊儀的命令也就罷了,還和楊儀為敵,這不是找死嗎?就是報仇這個時機也是不對的。所以小編認為魏延的死怨不得別人,他自己自尋死路別人也沒有辦法。

所以魏延之死朝廷也是無奈之舉,朝廷並不是要自毀長城!


唐朝的長老


魏延之死是蜀漢後期的一大損失,也是魏延個人的一大悲劇,一千七百多年來,魏延的死因一直是個謎,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魏延是死於諸葛亮之謀,但《三國演義》畢竟是歷史小說,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不足於採信,而且正史《三國志》對這一觀點也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魏延之死可能另有原因。

第一,魏延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諸葛亮死後,軍中無人可以制衡,破壞了諸葛亮臨死前北伐撤軍的命令。魏延早年就跟追隨先主,後來隨先主進入西川並立下大功,頗受劉備重用。劉備得漢中以後,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會讓張飛鎮守漢中,連張飛為認為漢中太守非自己莫屬,但最終劉備卻把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了魏延,而且長達十年,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即位以後,等魏延為鎮北將軍,由此魏延在蜀漢的地位可見一斑,即便比不上關張,但也不會差很多。劉備死後,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魏延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關張趙馬黃等將領死後,諸葛亮更加倚重魏延,魏延也逐漸成為蜀漢軍中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對於北伐,魏延卻和諸葛亮有不同的看法,曾向諸葛亮獻計子午谷奇襲,卻被諸葛亮認為太過行險而未採納,後來又多次質疑諸葛亮北伐戰略太過於謹慎。諸葛亮在世尚能壓制住魏延,諸葛亮死了以後就再也沒人能制衡魏延了。果然,諸葛亮死前留下了撤軍漢中的命令,並讓魏延斷後,但魏延拒不執行,說“雖然丞相亡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為一個之死而耽誤了北伐大事呢?”,並追趕南撤的楊儀。魏延不遵軍令的做法也引起了部下的不滿,後來被部將馬岱斬殺,並被滅族

第二,魏延之死的內在原因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正史記載,魏延性格孤傲,軍中上下都不願意接近他,尤其與長史楊儀不合,互相看不順眼,勢同水火。而楊儀和魏延這一文一武恰恰是諸葛亮在軍中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諸葛亮死前,命令楊儀率前軍撤退,姜維次之,魏延斷後。魏延不遵諸葛亮軍令,加之與楊儀不合,楊儀也要趁機要除掉魏延,兩人矛盾爆發,蜀軍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最終不遵軍令的魏延被部將斬殺,楊儀在與魏延的爭鬥中獲得勝利。

總之,魏延之死,直接原因是破壞了北伐撤退的戰略部署,成為了破壞蜀軍團結穩定的不和諧因素。內外原因則是因為其性格孤傲,與軍中同僚不睦並引起爭鬥,將私忿凌駕於集團利益之上,最終身死族滅,令人唏噓。


古亳笑笑生


魏延雖然不位居五虎將,但是其能力卻是不容小覷的,在蜀漢後期,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就被當做上將來用,可以說魏延是整個蜀漢後期乃至三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大將,有勇有謀,而且對蜀漢忠心耿耿。

魏延起初是與大將文聘一起駐守襄陽,劉備棄新野攜帶百姓一起投靠襄陽時,魏延為了讓劉備進城與文聘打鬥起來了,結果劉備走了,他自己被關在了城外,城內的家小全部被殺。魏延第二次出場時是在關羽取長沙時,關羽與黃忠惺惺相惜,結果太守韓玄認為黃忠勾結關羽,於是準備斬殺黃忠,幸好魏延及時趕到救下了黃忠,殺死了韓玄,投降了劉備,結果被諸葛亮認為“腦後有反骨”,要殺死魏延,好在劉備力保才得以倖存。

劉備在征討西川時,帶的武將當中就有魏延,可以說劉備對魏延還是挺喜歡的,在任命漢中太守時,所有人都認為應該由張飛擔任,但是劉備卻力排眾議,選擇了魏延,魏延在做漢中太守的這段時間裡面,曹魏沒有佔到一點便宜,可見魏延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在諸葛亮北伐時,魏延被封為上將軍,此時五虎將已經不在了,魏延成為了蜀國真正的大將,也是諸葛亮的主力將軍。但是魏延有個毛病讓諸葛亮很不爽,那就是狂傲,甚至是不服諸葛亮。

《三國志》中記載“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所以魏延經常抱怨諸葛亮沒有讓他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就導致了魏延對諸葛亮表面上言聽計從,實際上經常不服諸葛亮,試想如果連諸葛亮都不能夠壓制魏延,那麼諸葛亮死後,還有誰能夠壓制魏延呢?

長史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已經存在很久,兩個人一直不能夠緩和矛盾,在諸葛亮去世前,他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必然會使蜀漢發生動亂,所以他選擇了楊儀,但是楊儀只是一介書生,根本不懂行軍打仗,而且他心胸狹隘,在魏延被殺後他竟然一邊踢著魏延的頭顱一邊罵道“庸奴,能復做惡否?”如此做法就連旁邊的馬岱和姜維都看不下去了,好在後來楊儀也沒有被重用。

總體來說,並不是因為“魏延有反骨”而諸葛亮要殺他,最重要的原因是諸葛亮與魏延之間有很深的矛盾,自己在世的時候能夠壓制魏延,一旦自己死了,還有誰能夠壓制魏延呢?他害怕魏延會在自己死後造反,所以寧願殺了他也不相信他是忠於漢室的。魏延雖然有光復漢室,建功立業的雄心,但卻生不逢時,始終不為諸葛亮所信任,真是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