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既然是以多欺少,以强打弱,为啥列为经典战役?

京东李达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长平之战当然是一场以强打弱的战争了。

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国君已经称“帝”,侵占了强大的楚国的大面积土地,还通过“伊阙之战”消灭了韩魏东周的有生力量,让魏武卒也一蹶不振。白起之名更是声震诸侯,可止小儿啼哭。秦国更是西灭犬戎,南侵巴蜀,国力一时无二,也消除了后顾之忧。军队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士气滔天,鲜有败绩。

而赵国虽然也是强国,但是毕竟国土面积小,而且处于战国诸雄的夹缝之中,南有韩魏,东有齐国,北有燕国,西面就是强秦。所以赵国一直不太想和秦国开战,除了一个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外,赵国其他国君都是谋求北面、东面和南面的土地。赵国国君更是对秦国畏惧有加,不然秦国为了谋夺和氏璧约赵王会面,赵王也不会不敢拒绝,更是在会宴上被秦王逼着弹瑟。虽然被蔺相如挽回了面子,但是秦国的强势和强大远远超越战国诸雄可见一斑。

赵国是弱国?那是相对而言。其实赵国最多也就是比秦国弱点。

三家分晋之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赵国起初并不强大,晋国三家中最强大的其实是魏国。魏惠文王锐意进取,最早开始发动改革,选拔人才,分封土地,组建魏武卒,一系列改革之下,魏国声震诸侯,西攻秦国,北侵赵韩,东扰齐国,周围诸侯都跟瘦它的气。赵国被魏国攻打,还被迫向齐国求援,齐国派出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等手段,打败魏国,消灭庞涓,让魏国国势大减。赵国也在这种夹缝中缓慢生存强大起来。赵国几代人缓图代国地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赵武灵王时期,更是推进赵国胡服骑射,赵国骑兵雄起,向北驱逐匈奴,最早攻占河套地区以东。而赵武灵王更是想要从这里跨越黄河,千里奔袭消灭秦国。

赵国强大时期,诸侯都不得不交好赵国。赵国屡次攻伐韩魏,打败燕国,侵扰齐国边界,让周围的国家也是有点受不了。

即便到了战国中后时期,四大名将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国人,而剩下的廉颇和李牧却都是赵国人。赵国军事可见一斑。

为何长平之战能够成为经典战例列入史册?

首先,长平之战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中国第一例大军团歼灭战。长平之战的双方,一方的秦军前后投入不下60万兵马,这还不算其后方提供物资保障的百万农夫。赵国则举倾国之力发动45万兵马。双方在长平战线上相互角逐,最终以赵国45万兵马全灭为结束,秦国同期也损失惨重,至少三十万人马损失在长平战场上。

其次,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之间从军事到政治全方位的较量。前线的军事冲突发生,然后被廉颇用修建长城阻拦秦军成功,想要消耗秦军锐气。之后两国之间展开了国力、外交、间谍战等多种形式的较量。先是打消耗战,赵国认为自己距后方近,粮食保障能更久一些。而秦国便发动百万民夫挖通运河保障前线物资,反而从成本和速度上超过了赵国。后来赵国缺粮食,想要从齐国或者楚国借粮,齐国因为被赵国欺负了,不愿意借,而楚国则被秦国使用外交策略蒙蔽,以为秦国赵国议和了,取消给赵国粮食。秦国更发动潜伏在赵国的间谍,让赵国临阵换将,自己这边则暗中更换白起为主将,让赵国对秦国情况一无所知,盲目发动进攻。


阿庆还是阿庆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最为悲惨的一场战役。秦,赵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百万,在古代的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战役。此战决定了秦,赵双方国运的走向。长平之战秦军的数量的确比较赵军多(秦军60万,赵军45万),兵员素质也的的确确比赵军强,而且秦军的主将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论哪方面,赵军都比不过秦军。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还被列为经典战役呢?

长平之战,赵括被白起牵着鼻子走。说实话赵括被白起牵着鼻子走,在古代战争史上这并不算什么,只能怨赵括自己蠢而已。整个长平之战的精髓在于白起对赵军的包围圈!

赵括的愚蠢自大,被白起牵着鼻子走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听信谗言,将老将廉颇换下,用马服君之子赵括替代廉颇,经营这场决定两国国运的战役。

赵括一来便是更换将领,无心过问战事,等到更换将领完成之后,又修改军中的规章制度。秦军的白起收到赵括在军营内大肆改革的消息后,认定这将是个无知的小伙。

白起立刻派兵与赵军作战,假装溃败。第一战打败秦军之后,狂妄自大的赵括不知轻重,竟然率领全军趁胜追击秦军,正中白起的下怀。从赵括率领全军出征,战局就已经明朗。

白起艺术性的包围

对于经验老道的廉颇而言,秦军的小聪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但对于年纪轻轻的赵括而言,秦军的小聪明将会套走45万赵军的命。

赵军被白起引蛇出洞后,秦军一直假装溃败,而赵括选择带领全军追击,留下了少数的兵马守在百里石长城防线里面。

白起引蛇出洞成功后,派两万五千秦军从百里石长城旁边的仙公山突袭在百里石长城内防守的赵军。由于防守力量薄弱,秦军很快就击败了防线内的赵军,占领了赵军原有的防线。白起又派五千骑兵从赵军的主力部队和辎重部队中间插去,断掉赵军的粮食。由于行军时,队伍拉扯过长,面对秦军五千骑兵的突袭,赵军并没有做出有力的反击。

赵军被五千秦骑兵直接穿插而过,到达百里石长城内,与两万五千的秦兵汇合,共同防守赵国原有的防线。

由于后方的防线被占领,赵军无法与赵国通信,被夹在中间。由于主力部队和辎重部队的分离,导致赵军没有任何粮食补助。

赵军被包围之后,曾几次试图冲出包围圈。但由于廉颇先前筑成的百里石长城在秦军手上守得固若金汤,赵军无法冲出包围圈,夹在中间,一直无法得到补给。直到四十六天后,赵括身死,赵军全部投降。

(↑赵军就是被包围在这两条石长城的中间)

总结

《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而白起利用地形的关系,用60万秦军包围45万的赵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形成的包围圈。被列为经典战役很正常。

赵括率领着45万的赵军被60万的秦军包围,要不是真实发生谁敢相信?赵括之所以不是虽败犹荣,是因为他率领的45万的赵军竟然被只多自己15万的秦军包围,跟开玩笑一样。


永乐解史


我们从今天的角度看,会以为秦国实力十分强大,但是其实长平之战前秦赵齐三国是三强鼎力,综合实力差不多,可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前实力是十分强的。

但是论综合实力还是秦国强。

赵孝成王继位到长平之战的这段期间,秦赵之间的比拼,赵国处于绝对下风。

比较典型的事迹,就是魏相魏齐逃到赵国,秦昭襄王把平原君给扣了,让赵孝成王把魏齐的脑袋交出来这事才能拉倒。

当时的处理结果是,给长安君送去齐国当人质,叫来齐国出兵,当然也确实把魏齐的脑袋送过去了,秦国才退兵的。

……显然当时赵国并没有和秦国叫板的底气。

那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秦国攻韩的时候,当时纵方的势头更盛啊。

秦国攻韩的时候,在虞卿的活动下楚、魏、赵就已经眉来眼去了,而长平之战一开打,燕、齐就明确站队站赵国这一边了。

当时赵国肯定底气足,动员的力度狠啊。

所以最终形成了赵国能单扛秦国的假象。

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

赵国那个地方没法种冬小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法种水稻(不是占城稻),也没有卤水可以煮盐。

就占着冶铁相对发达,商业相对发达(注意是相对),也就是能招架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失去了李兑那种级别的纵横家时,赵国就不可能有赵惠文王时期那么顺心了。





钿车宝马


首先更正下,长平之战,并非以多胜少,以强打弱。

长平之战,赵军共投入四十五万,秦军先期投入四十多万,后又倾国之力投入二十多万,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前期一个守,一个攻,可以说是打个平手,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赵军吃紧,秦军更焦虑。国力方面,虽然秦国稍强,赵国稍弱,但赵国能挺住,再向别的国家求援,秦国也坚持不了多久,从后来邯郸之战就可得到验证,也不致于一败涂地!

君臣同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要素!

前期,赵军主将是廉颇,他的作战方略是以守为攻,这是取得不败之地的根本。因为,长平的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秦国又劳师远征,所以开始时打了几仗,秦军并没有取得便宜。秦军开始的主将是王龁,僵持了好长时间,并没有取得进展,秦国也有点吃不消,因为打消耗战对秦国十分不利。于是,秦昭襄王听从范睢建议,对赵国采用了反间计,说廉颇受了秦国好处,故意采取消极态度,萎缩不前。因此,赵孝文王听了平原君赵胜等人意见,将廉颇换下派了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并冷落了廉颇,可见赵国朝堂此时君臣并不同心!

而此时秦国见离间目的己达,则秘密换上战神白起,此时战场格局完全改变。白起先假装惧怕赵括佯败撤军,赵括有点得意乘胜追击,以为秦军主将还是王龁,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并派五万精兵切断赵军后路,断了赵军粮道,赵军失去粮草供应,引起恐慌,战斗意志一落千丈,最后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彻底颠覆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从此,没有哪国能有国力与秦国抗衡,加强了秦国的统一步伐!


车工00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确实是以多欺少,当时秦军近五十万,赵军只有四十五万。但是在人数如此之多的的冷兵器时代,这个差距几乎可以忽略。还有题中的以强打弱,这个才是重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个体小家庭制度解决了军队兵员问题;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按军功封赏,极大的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体的战斗力。当秦国在人数上有优势的情况下,战力还比赵国强,那么这个时候就真的是以强打弱了。

按照问题的意思来说,摆在明面上的一场战争,秦强赵弱,为什么还被称为经典战役,到底哪里经典了?

历史上的经典战役有很多,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在战略布局上全局观强的战役。而长平之战就是一场全局观很强的战役。下面我就来看看这场战役的全局观是怎样的。

首先,长平之战,双方国家的实力。秦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属于头号霸主地位,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敢与其争锋。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几十年的军制改革,国力也在不断变强,是当时七个诸侯国中唯一一个有可能与秦国一争高下的诸侯。但就是这样一个诸侯坐山观虎斗,任凭秦国鲸吞蚕食弱小的韩国而无动于衷,在韩国割地求和的时候,赵国又来插一腿,想要接受韩国的上党郡,这不是虎口里夺食吗?结果贪小便宜吃大亏,被秦国狠揍。

秦国就不一样了,当时的秦昭襄王很明白,一定不能让六国抱成一团,只有这样才能各个击破。因为秦昭襄王坐上王位赵国是出力了的,而当时的赵国国力确实是较强的,还不能轻易的触碰,以免惹祸上身,所以秦国只对其他诸侯国开战,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和赵国打一架。而赵国正好在秦国收拾完周边的诸侯国后来虎口拔牙,正是秦国秦国下怀,这就是秦国的大局观。

其次,秦昭襄王与王龁、白起的默契远比赵孝成王与廉颇、赵括要强的多。在长平之战的刚开始,赵将廉颇屡战屡败,一直退到丹河东岸据守,后来一直坚守不出,其实廉颇已经明白了长平之战和秦军硬拼是不可能战胜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坚守,和秦国拼消耗。长平之战的问题廉颇看出来了,秦昭襄王也看出来了。但是赵孝成王没有看出来,还认为是廉颇不敢出战,一心想着要速战速决,认为拼消耗拼不过秦国,他哪里知道秦国此时也是捉襟见肘了,这就是赵孝成王缺少的大局观。

最后,长平之战僵持的局面,最终就是靠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但是如果有一方主动攻击,那就是死。为了大局秦昭襄王认为不能这样僵持下去,但是也不能就这样撤退认输,而是要想法设法要赢。从整个战局看,赵孝成王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他不懂得大局,弃用廉颇而用赵括是他走的最错的一步棋。

长平之战运用的不仅是君对将的信任,更是将对君的理解。此战的离间计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在告诉后世,大战之时换将的大忌,特别是因为某种谣言而换将。以上种种才有了秦胜赵败。而且是惨败,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从此赵国再无能力与秦国独立作战;此战后,秦国扫除了东出的唯一障碍,为秦始皇时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也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才称长平之战为经典战役。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29981408025571233"} --}

黎顾百年


  • 大家好,我是爱看历史书的小伟,首先说下,这个题目有一点问题,长平之战并不是以多欺少,以强打弱的一场战役,当时赵军有45万左右兵力,是防守方。秦国有60万左右的兵力,是进攻方,而且是劳师远征,在兵力上并不占优。
  • 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本土切断,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把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由此秦赵开启战争。
  • 长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场经典战役
  • 第一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秦赵俩国投入的兵力加起来超过百万,再加上运送粮草的后勤人员有俩百万人,而当时的赵国的全国人口不过五百万,秦国的全国人口不超过六百万,可见当时俩国是倾国之力。而且战争持续了俩年之久,在当时最大的一场战役,没有之一。
  • 第二,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的格局。秦赵俩国倾全国的兵力打这场战役,谁胜谁就有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和优势,当时秦赵俩国是战国七雄里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的俩国,一旦一方胜利,就可以对其他六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进而统一全国。
  • 第三,改变战争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目的并不是攻城略地,也不是消灭对方,而是让对手屈服。可是到了战国后期,战争形态已经改变,尤其以“人屠”白起为首的秦国将领,发动战争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因此才导致赵国40万降兵被坑杀。
  • 秦赵双方都把最精锐的投入到现场,因为谁都输不起。赵括既是幸运儿,也是一个可怜人儿,历史机遇给了他名垂千古的机会,又让他遇到当时的战争机器白起,“纸上谈兵”的污名被了俩千年。

叨叨伟


长平之战,秦军四十万,赵军四十五万。此战秦军伤亡一半左右,赵军全军尽墨,从数字上已经看出是秦军处于优势。

不过仅仅从这些方面来看,此战不足以算得上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事实上在古代正面攻守战中,攻城一方必须两倍兵力于对方,才有论胜负的机会。攻城方兵力为守城方三倍,才会赢面较大。

秦军与赵军兵力相近,能有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在战场之外的谋略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此战败在赵国朝堂,参战将士罪责不大,试问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当时赵括血气方刚,冒死领兵,勇往直前,已算不易。

只是需要盾的时候,往前线扔了一支矛。





红胡子老王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这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役。两国以倾国之力投入到这场战争,开始时两国的主帅是秦国的王龁和赵国的廉颇。双方合计加起来共有超过百万的士兵参加了这次战斗,对当时秦赵两国的后勤,粮草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

廉颇利用秦劳师远征,粮草供应支持不了长期战争。来取以逸待劳,据守险要,坚壁不出的办法。

时间越久,秦国的后勤压力也就越大,秦国就用反间计,使赵国用赵括接替了廉颇主将的位置。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下令主动出击。先是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四面被围,使二十万兵力被消耗一空。赵括率军突围被乱箭射死,剩下的25万士兵被诱降。白起放回240人,其余全被坑杀。

这场战役之所以经典,一是战争规模,双方伤亡高达75万;二是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战术;三是这样大规模的杀降,在战争史上罕见;四是战争带来的启示;五是留下了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军事理论熟读再多也不如实际战场经验重要。


文史清谈


这场战役必须是经典,具体原因我来梳理一下:

首先,开创了自夏商周以来的第一次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100万的战役,秦国投入60万,战国投入45万,秦国对于赵国而言并没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因为最后应征的20万有很多小孩和老人。可以说对双方而言都是举国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决定历史走向的一次战役。

其次,秦国和赵国之前关系一直比较好,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一举灭掉了中山国。使赵国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心。赵国虽然人数少一些,但是战斗力并不小。

再次,长平之战一打就是4年,赵国支撑不住,其实那个时候谁先冲锋谁就处于弱势,因为对方都修了重要工事。

战争不外乎会有两种结局,秦国胜了就会加快统一步伐,因为除了赵国再也没有秦国的对手。赵国胜了,至少退回函谷关内50年,中国的统一步伐会继续推迟,由谁来统一也是未知数。所以说长平之战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战役,堪称经典之战。



邦哥品生活


一、长平之战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就兵力而言,赵军四十五万、秦军六十万。

二、简介: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三、影响:

1、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2、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复没,秦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百万左右。是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3、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