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大楼里的苏联士兵仅仅23人,为何德军迟迟攻不下?

dafu2322


其实,德军已经攻下了这栋大楼,但是德军显然忽视了它的重要价值,防守大意,被巴普洛夫带领几名士兵 ,偷偷的干掉守卫士兵,重新占领了这栋大楼。

此后德军不断地对这栋大楼发起攻击,但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有几点,其一,伏尔加河已经封冻,苏军军队,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援大楼里的苏军,更了大楼强有力的保障。

其二,对岸苏军已经集结了强大兵力,以大楼为观察点,炮火给以进攻的德军猛烈的打击,这也是德军进攻屡屡受挫的原因。

其三,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早已经疲惫不堪,各种物质,人员补充又跟不上,士气非常低落,根本不想再耗下去了。即便占领了大楼,也很容易成河对岸苏军炮火的靶子,而封冻的大河已经从天堑变通途,苏军随时都能从封冻的河面杀过来。

最后,大楼里防守的士兵战术得当,也非常英勇。

总的说来,耗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功的阻击了德军的进攻,死死第把德军耗在这里,不但造成大量德军死亡,也让德军的闪电战彻底的熄了火。而苏联人则趁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重新集结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反击歼灭德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至此,天时地利人和,慢慢倒向了苏联。


时光工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以前酷爱玩游戏《使命召唤1》,里面就有一段是防御巴普洛夫大楼。

巴普洛夫大楼为什么能够守住?

原因如下:

第一,德军没有使用重炮和轰炸机攻击。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格勒都被炸平了,其实不是这样。

大家也许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俄罗斯城市是什么样子?

斯大林格勒或者说伏尔加格勒,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重镇。

这种城市的主要建筑物都是老式建筑,主要使用石料建筑,非常坚固。今天俄罗斯很多房屋已经使用超过100年甚至200年,从外表看仍然是完好的。

普通炮击对它们没用,只能重炮连续直接命中才行。

而巴普洛夫大楼是苏联时期建造的4层大楼。

而苏联初期的建筑风格还是以前那套,建筑物外表普通但修建的非常结实。

德军一是难以有效摧毁巴普洛夫大楼这种坚固建筑物,二是他们也不准备摧毁。

因为巴普洛夫大楼是这里附近重要的制高点,距离伏尔加河码头,德军占领这里也是为了这个制高点。如果将大楼炸平,就没有意义。


第二,德军没有持续攻击。

德军只是一度杀到伏尔加河边,很快又被击退。

所以,其实巴普洛夫大楼承受的攻击时间是有限的,并不是50多天都在被攻击。

一说德军对于巴普洛夫大楼并不重视,不然不可能占领以后只派1个班部队驻守,被苏军反攻轻松占领。

而且,巴普洛夫大楼是当时这一片唯一的高建筑。德军炮兵需要利用巴普洛夫大楼作为地标进行炮击,也不愿意将它摧毁。

即便如此,德军零星炮击和轰炸,也让巴普洛夫大楼失受损严重,战后已经没有敢住。


第三,苏军防御战术很完美。


资料中这么写:最外层,苏军在大楼外修建了4层铁丝网,还设置了1米深的壕沟,因大雨里面都是水。

中层,苏军设置了大量地雷。

内层,围绕着大楼设置无数火力点,地下室有1门反坦克炮,顶楼还有PTRS-41反坦克步枪,敌人坦克火炮无法打到他们。

这里每个窗口都设置了机枪火力,部署了很多狙击手,还有迫击炮支援。

苏军将房间里的墙壁打穿,能快速便捷地出入各个房间,做到互相支援,迅速撤退。

第四,没人敢撤退。

为遵守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御工事并死守大楼,没有人敢后撤。

他们只要后撤,一定会被枪决。


萨沙


汉斯打到客厅,伊万在卧室坚守,汉斯打进卧室,伊万撤到卫生间,汉斯终于占领了卫生间,却发现伊万把地板打通又窜到楼下,汉斯跳下去结果发现伊万又回去把客厅给占了……




朝之梦夜之歌


巴普洛夫大楼本来只是一座普通的员工宿舍,二战中因为一个保卫者,名字叫雅科夫·巴普洛夫的苏联中士而得名。因为巴普洛夫中士仅仅带领着23个士兵,在德军猛烈的攻击下,足足将大楼坚守了58天。巴普洛夫大楼因此载入史册!<strong>

23人VS“虎狼”德军,德军为何久攻不下?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在德国以第6集团为主力的炮火攻击下,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很快就变成了一片废墟。

虽然战事很惨烈,但对于题目来说这是很关键的。

正是因为斯大林格勒几乎变成了废墟,因此整个城市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几乎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和一条平坦的街道。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便形成了传统的巷战!

众所周知的是,二战中德军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靠的是坦克和机械化炮兵的装甲洪流。

处处是影响德军前进障碍的斯大林格勒,使得德军的坦克压根无法深入到城区,只能逗留在城市的外缘。

所以德军在进攻巴普洛夫大楼的时候,坦克和机械化炮兵基本排不上用场,顶多只能进行概略的火力支援,而且还是没有任何精确度可言的打击。

这是德军发面的一个劣势。

<strong>

那么问题来了,进攻巴普洛夫大楼既然是巷战,那德军方面的重火力应该还有迫击炮和手投式的炸弹吧?

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

由于斯大林格勒地区冬季是十分寒冷的,所以巴普洛夫大楼本身墙体的建造厚度都很厚,加之寒冬凛冽,所以德军迫击炮的威力对大楼无法造成致命的损毁,即使千疮百孔也不至于大楼的主体会坍塌。

这是自然与人为因素,但也对德军很不利,因此德军又处在了一个劣势。

<strong>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巴普洛夫大楼是重要的战略制高点!

因为斯大林格勒的高大建筑在德军前期的轰炸中基本已经被夷为平地,所以高大四层的巴普洛夫大楼是一个难得的战略制高点。

这里位于伏尔加河畔,俯瞰列宁广场,更是可以控制周边纵横的多条道路。

对于防守的苏军23人来说,这个制高点可以提前发现敌人的进攻动向,进而做好全方位的防御。

其实德军之所以没有使用轰炸机炸平巴普洛夫大楼,出发点也是这个制高点。因为德军也想占领这个制高点,所以才会不计代价夺取大楼而不使用轰炸机。

其实巴普洛夫大楼在9月中旬曾经一度被德军占领,但是没有意识到大楼的重要性,大楼的控制权在9月27日就被巴普洛夫中士带领的30人的突击小队给夺走了。

另外,在巴普洛夫大楼中,不仅仅只有23名苏军,还有几十名的市民,他们帮助苏军打通地下的管道,使得大楼和附近的面粉厂、工厂等掩护体连成一片。

战争的间隙这几十名市民也协助苏军构筑防御和提供生活补给。

无论德军如何想要攻下巴普洛夫大楼,都无济于事,这也和苏联士兵的顽强抵抗是分不开的。

毕竟苏军没想过后退,在残酷的巷战中,巴普洛夫小组的胜利,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是振奋了苏军士气。


白衣青象


战争是残酷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经典的战斗当属“巴普波夫大楼保卫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仅有4层的小楼房里,只有23个士兵却能面对自己数以倍计的德军苦战58天,这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巴普洛夫大楼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成为苏军和德军争夺的对象。为了争夺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至高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德军更是发起一次次进攻妄图拿下这座大楼,但是面对只有23个苏联士兵的大楼,却迟迟没有攻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楼里有充足的战备物资。巴普洛夫大楼在被德军战领时德军在里面就放置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等军火物质。这就会为日后坚守这个大楼和德军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不光有军用物资,楼里还有德军留下的食物,这样23个士兵的食物供给也有了保证。其实在这个大楼的地下室藏着一些苏联老百姓,他们也为坚守这座大楼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老百姓帮助士兵修地下攻势,还能救治护理伤员。在大楼内部挖掘地下通道,使外面的苏联军队给大楼里的士兵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补充。必要的时候,这些老百姓还能投入到战斗中去。

一场战争的输赢往往不是仅仅取决于人数的多少,并不是人多就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在胜利的背后还有许多密不可分的原因。


家庭欢乐剧场


"这个建筑融合了战争与劳动的丰功伟绩,我们会保卫并重建你,亲爱的斯大林格勒。"

这是斯大林格勒中的一栋叫做巴普洛夫大楼的建筑的铭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甫洛夫大楼虽然残破,但却是苏联永远不倒的丰碑。

德军在围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两个月断断续续的进攻,投入了重点兵力围攻巴甫洛夫大楼,但是仍然没有将他攻下。

当德军冲进斯大林格勒展开巷战的时候,苏军经常是白天丢失一块大楼,丢失一个阵地,等到晚上再次发起冲击将其夺回。

说实话,在惨烈的巷战之中,一座大楼的丢失似乎并不是一件非常大的损失,但是在接近两个月的围攻之中,苏联人还是牢牢守住了巴甫洛夫大楼,因为在惨烈的战争中,他们太需要一个可以鼓舞人心的故事了。

之所以能守住一座大楼,一个方面是因为巴甫洛夫大楼拥有着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后勤补给,即使是德军坦克前来,也会被击毁。


同时对于德军来说,真的没有十分的必要把所有的资源全部投入到攻打一座战略位置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大楼上去。


一盘拉条子


说是23名士兵坚守,其实就是一个宣传需要。就和抗美援朝里的上甘岭战役一样,说是一个连坚守,实际不断的补充增援兵力上去。


天天宝贝777


缺乏巴普洛夫大楼详细战斗的介绍(如时间、对手、具体位置等),难以做正确的讨论。

根据以前看过的文章,写到过附近是面包厂附近这一情况,个人推断巴普洛夫大楼的守军所属步兵95师,对手是389步兵师的“塞德尔”战斗群。苏军前期的顽强作战,11月初二军的对峙线可能就是以巴普洛夫等建筑为基础的。

11月10日开始的,德军对斯大林格勒“最后一博”之战,主要由389步兵师附近的305步兵师来执行,计划攻克一系列苏军在伏尔加河沿岸的最后部分据点后抵达河岸,再计划由侧翼与后方卷击左右二翼的苏军138和95步兵师,这样相对容易完成最后目标。

在305步兵师攻击线路上,攻势一直进行到11月23日,由于苏军完成包围第六集团军,305步兵师的最后攻势才暂停并转入防守,此时已完成计划占领部分伏尔加河沿岸的80~90%的任务,唯一重要的据点只剩一座叫“红楼”的建筑未来得及攻克。

巴普洛夫大楼显然没有在德军最后攻击的线路上,此阶段战事并不激烈……(个人看法,欢迎交流)


探测卫星A


这是关于英雄的故事,细节上肯定有真有假,要看宣传的需要。斯大林格勒战役,普通苏军士兵的生命只有1-3天,只有极少数的老兵才能幸运的熬过这场血肉磨坊般的战役。所以,23人只是一个参考数字,肯定是每天都不停的有人牺牲,然后不停的新兵补充,一栋双方争夺不休的大楼,起码要填进去一个营以上的人员伤亡。只要主角人物还在,这个英雄群体的故事就无需过分推敲。


键盘猫侠


巴普洛夫大楼争夺战,发生于著名的苏德战争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失去了苏联战场的主动权,次战役德军投入200万部队,苏联投入300万部队,战后统计德军战损150万人,苏联战损达到200万人,苏联方面更有无数百姓伤亡。这样的城市之中居然有超过300万人厮杀,可见其惨烈,在我看来论巷战斯大林格勒当数第一,而巴普洛夫大楼守卫战就发生在其中。

开端

德军在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后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了解苏联地理特点可以知道,苏联经济和工业主要集中在靠近东欧地区和乌克兰地区,东方的西伯利亚哪怕是现在也是欠发达地区,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受阻后放在德军面前有两条路,第一继续进攻莫斯科,夺下苏联的政治中心,另一条路是南下进攻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重要的工业,能源,和粮食产地。很多人建议继续进攻莫斯科,而希特勒去认为,进攻莫斯科十分困难,且中央集团军已经损失惨重,莫斯科此时在希特勒眼里失去了夺下的欲望,而苏联南方的重工业地区却是苏联能够坚持战争的资本,如果进攻下来苏联空有身躯却会失去牙齿,等待德军的宰割。

我们看一下斯大林格勒的位置

斯大林格勒曾用命伏尔加格勒,因为其位置正好守在伏尔加河到黑海出海口,是物品急散地。如果是莫斯科是苏联的大脑,那斯大林格勒就是苏联的食道,为苏联提供营养进出的通道,如果失手,苏联的处境将十分艰难,从战略角度上来说斯大林应该打,但是战役角度上来说打斯大林将会使德军十分被动。因为敌人知道的弱点自己当然也知道,苏联几乎拼尽所有力量去防守斯大林格勒,而德军却舍弃他原有的闪电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反而去进行巷战,开始和苏联进行人海战术,这是苏联最想看到的,而巴普洛夫大楼所在的位置正好是港口最高点,德军只要得到大楼就可以对港口进行炮击,极大影响苏军的补给。所以巴普洛夫大楼成为了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巴普洛夫大楼争夺战是斯大林保卫战的缩影

尽管德军火力很猛但是没有核武器,就算炮火口径再大,也无法将一个曾经居住这60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平地,何况苏联地处寒带,像斯大林格勒所处地区,冬天极为寒冷,为了抵御低温,斯大林格勒的房屋建造的墙壁特别厚实,里三层外三层也不为过,不管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对待气候都是极为不够认真,轻敌,也都为此付出了代价,尽管炮火轰炸,但是斯大林格勒依然坚挺,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巷战就这样开始了。德军还是很有信心因为他们有赖以自豪的单兵作战装备,和单兵作战能力,二战论枪法日军第一,但论单兵素质德军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也是他们敢打巷战的原因,巴普洛夫大楼也一度被攻破但是,敌人深知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深知巴普洛夫大楼的重要性,如果放弃等于放弃半个苏联,巴普洛夫大楼开始了激烈的战斗,在苏联夺回大楼后,将大楼所有墙全部打穿,这样有利于他们迂回和及时发现敌人的动向,并且将地下室和附近的居民路打通,和面粉场仓库相连接,保证了食物等物资,剩下的就是坚守。

如图

德军疲于应对来自于四周的苏军攻击,使用重火力也无法轰塌这座大楼,就这样大楼坚守了58天,如今看大楼表面依然弹痕累累,但是大楼依然坚挺,未来还会继续屹立,来鉴证人类的闻名。战争永远是生命最不该有的归宿。真爱和平。珍惜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