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盗帅夜留香YE


柴荣如果和赵匡胤在黄泉相见,柴荣的第一句话就应该是:

“万万没想到,你小子居然叛变了!”作为柴荣手下的第一心腹,柴荣本身对他的防范就过于疏松,这直接导致了赵匡胤能够兵不血刃的篡夺政权。

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扶植起来的政治力量,柴荣将他作为心腹忠臣,却不料自己被心腹忠臣给出卖。

柴荣做皇帝时候的处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稳当,而是处处暗藏杀机。后周太祖郭威传位给养子柴荣,然而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与亲外甥李重进却掌握着京畿戍卫的重要职责。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掌握着殿前禁军,亲外甥李重进为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也就是说,京城内外的军权基本上都没在柴荣手中,这样的皇帝如坐针毡。

郭威不仅给了柴荣帝位,更是给了他一副枷锁,将他牢牢钳制。柴荣自然不能长久的生活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政治格局之下,于是,赵匡胤出现了。

赵匡胤是后轴比较能征尚战的将军,因为和先帝的郭氏集团没有什么利益关系,所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柴荣的心腹。在赵匡胤军功的配合之下,很快便被柴荣提拔成为了亲军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张永德。

“点检作天子”,张永德“落马”

“点检作天子”这一历史事件已经广为人知,大概意思就是柴荣在征讨契丹途中得病了,卧病之际在文案上发现了一个袋子,袋子里面赫然出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点检”指的就是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张永德。柴荣顿时生疑,怀疑张永德要谋逆,所以将其罢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关于这件事情,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柴荣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贼喊捉贼“,借故罢免张永德;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为了获得更多权利,故意为之。总之,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就是赵匡胤成为了亲军最高统帅。这是的柴荣虽然病入膏肓,但是毕竟终于大权在握,不必瞻前顾后,所以一股脑的将郭氏集团的势力清除干净,死后传位给儿子柴宗训。

柴荣对赵匡胤并不是没有防范,死前的柴荣做了很多约束赵匡胤的举措。

首先,柴荣提拔了很多将领,包括为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禁军副总司令);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亲军副总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骑兵总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陆军总司令)。这四个人都是用来分权制衡赵匡胤的,以免柴荣自己的遭遇复制到自己儿子身上,除此之外,柴荣还在朝堂之上维持了很多终于柴氏家族的文臣,以及利用外戚符彦卿的力量牵制内廷。

柴荣打好如意算盘之后便离开人世,柴宗训也顺利继位,但是柴荣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一点点制约手段根本没有办法限制赵匡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本来就是赵匡胤的党羽,只有韩通和袁彦可以稍微做一点抵抗。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挥师回京。韩通在一阵慌乱之中被杀,抵抗力量顿时瓦解,朝堂之上的文臣虽然有铮铮铁骨,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全部赵匡胤清理。剩下的外戚势力面对如狼似虎的赵匡胤,只能自保,后周王朝覆灭,宋朝开始。

听到这里,大家或许也都明白了为什么赵匡胤会“杯酒释兵权”,因为他太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了。掌握的部队越多,越有话语权,自己是亲身经历过的。

结束语:柴荣其实留下了很多忠臣来维护柴氏王朝的统治,但是赵匡胤兵权实在是太大了。后周的灭亡并不是柴荣没有准备,而是执行效果不佳。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在长远的封建统治之中,赵匡胤就是一个典型。


楚南青史君


周世宗不是没有给儿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虽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满四十就挂了,却不是像后来宋太祖那样猝死。在临终之前,周世宗还是有大把时间安排身后事的,而且他也的确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时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胁。



张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亲外甥,而周世宗虽然名为养子,实际上却只是周太祖的内侄(柴皇后的亲侄子)而已,这两个人与周太祖的关系实际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进与周太祖甚至还有血缘关系!单就前面说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周世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但是,二人对周世宗的威胁远不止如于此!张永德手里握着禁军殿前司,担任着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后来宋太祖干的那活儿!而另一支禁军侍卫亲军司则掌握在李重进手里,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换言之,周世宗虽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却掌握在两个对皇位有着直接威胁的对手手中!



正是因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这两个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摆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脸,以至于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为了防患于未然,利用“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发难,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有很多人认为,那块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为了搞掉张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戏。但是,个人倒是觉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张永德,宋太祖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周世宗会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为了拿下张永德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至于李重进,周世宗则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其晋升为了归德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谓“使相”。职务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虽然李重进仍然兼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主要精力却被分散了。于是,周世宗主动为其“分忧”,派出自己的亲信韩通出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间接控制了侍卫亲军司,逐步架空了李重进。



在暂时“摆平”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后,周世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不得不开始为身后之事作出相应安排。首先是将禁军交给了自己认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韩通,让二人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之后又对宰相进行了分权,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分权,相互牵制。同时,又以宰相节制禁军,企图让文臣与武将相互牵制,形成权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彦卿了。符彦卿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曾出任忠武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师等职,爵封魏王。不仅位高,而且在军中颇具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两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后来的符太后)的父亲、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亲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为了自家的利益符彦卿也会尽力为外孙周恭帝镇住场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几点,而这几点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韩通,周世宗的出发点是没错的,用韩通和宋太祖相互牵制。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韩通的性格。韩通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虽然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关系却都不怎么样!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关系却相当融洽,甚至和张永德的关系也非同寻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上中层军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们”“好兄弟”!单单这一点,宋太祖足以架空韩通,变相控制侍卫亲军司,周世宗的第一个权力平衡就这样被打破了!



再说第二个平衡。韩通本身与几个宰相关系就非常一般,仗着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几个宰相当回事。而且,韩通自己也挂着同平章事的宰相衔,不甩那老几位也很正常。同时,几个宰相虽然有些节制禁军的权限,可手里根本没有直属军队,无论什么事也绕不开宋太祖和韩通。这种相互牵制实际上非常牵强,几个文臣宰相根本无力制衡两大禁军统帅。第二个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后便形同虚设。



这之后便是符彦卿了。周世宗对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符彦卿不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还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宋太宗。说起来,符赵两家也同样是儿女亲家。虽然说外孙当皇帝,符彦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彦卿已经封王了,对于外戚家族而言,已经到顶了,而且是“超编”了!宋太祖当皇帝,老符家后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禄,损失并不是非常大。更何况,如果像后来那样,宋太宗当上了皇帝,那符彦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没区别!当然,建隆元年符彦卿还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小女婿也能当皇帝。如此一来,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彦卿和符氏家族肯定会拼死一搏,可当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亲家赵弘殷的儿子!符彦卿这支杀手锏也失去了作用……



最后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当初设计这一套权力平衡体系时并没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范畴,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这一套权力平衡系统还是会发挥相当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错了宋太祖,到头来一切努力全部白费……所以说,并不是周世宗没有给儿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错把白眼狼当托孤之臣了……“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整个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大部倒戈,韩通独木难支,被王彦升诛灭了满门,成为了宋太祖这场不流血政变的唯一一点遗憾。在军队倒戈之后,文臣已然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以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彦卿,直接被小女儿(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顺利,宋太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实质性抵抗便轻而易举当上了皇帝,顺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以至于最后连周恭帝的禅位诏书都没有预先备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变就这样阴错阳差地发生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北宋的建立与赵匡胤登上皇位,在现代人看来,是比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开国皇帝登基建立新朝代是容易很多。而且,赵光胤的班底与人才队伍,都是后周周世宗柴荣辛辛苦苦培育的将领。我们不禁有了疑问,柴荣在患重病的时候,为什么不担心赵匡胤会篡夺皇位,没有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忠臣吗?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赵匡胤为啥能轻易篡夺柴荣打下的江山:

一 皇帝年少没主见,这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必然条件

后周周世宗柴荣一生雄才大略,在临终之前,为年幼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皇位都做了一些安排的。尤其在人事方面做了不少调动,为年幼儿子登基保驾护航。如他任命了三个人为托孤大臣,其中就没有赵匡胤。这三个人的能力与资历,都能够完全镇压文官集团,也可以压制武将集团。所以这个人事安排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后周的灭亡也不是心腹和一两个忠臣所能阻止的。主要是当时七岁的皇帝,再加上二十岁的太后,年幼经验不足是很难在乱世中立足的。年轻的皇帝与年轻的太后很难驾驭大将,更加难以驾驭托孤大臣,再加上主少国疑,处理事情都是优柔寡断。赵匡胤也因为皇帝年少没有主见,在带兵打仗时候也要面临很大风险。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其他大将黄袍加身也是必然,到时候后周的皇室也必然会灭亡。

二 柴荣过于疑虑,不信任托孤大臣,没有忠臣支持

柴荣过于疑虑,不信任一切托孤大臣。死之前相传要调离张荣德,并不是把儿子托孤给赵匡胤,却是把儿子托孤给岳父。但是,柴荣又不是很信任自己的岳父,于是就又托孤给以符彦卿为首的三个宰相,以及韩通和赵匡胤。

柴荣的如意算盘就是,通过大臣的互相牵制,使没一个人能够掌控全局,尽心尽力去辅助幼主。但是这一种互相怀疑,必然让大臣之间互相猜忌,对皇帝幼主也是猜忌,使大臣很难树立对后周王室的信任感。简单来说,后周没有对皇帝忠诚的力量。再加上后周的国运也太短,从建国到后来被赵匡胤篡位,只花了短短九年时间,根本就没有培育一支效忠于柴氏家族的忠臣骨干,这也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提供了机会。

三 后周的皇位也是篡位的,也为赵匡胤的篡位营造舆论契机

后周的皇位也是篡位来的,是靠杀戮起家。郭威杀了汉隐帝,立无辜的刘赟为皇帝。然后刘赟没到京都的时候,郭威就把刘赟杀掉,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之后传给养子柴荣。这一种靠杀戮起家的,无疑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也为其他大臣篡位提供了示范作用。

虽然柴荣也没预料到自己死之后,年幼的儿子会面临主弱臣强的境遇,更没想到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在武将中有着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儿子的皇位居然“和平过渡”在异姓大臣的身上。不过,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篡夺后周皇位之后,对柴家人照顾也算是很不错,没有做得太过分,照顾有加,也算是对得起知遇之恩。这也是赵匡胤“篡位”能为世人认可的重要原因。


七彩飞扬


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他十分信任赵匡胤,但在自己去世前,还是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制约赵匡胤。

他让赵匡胤主管殿前司,却让韩通主管侍卫司。赵匡胤和韩通私人关系不佳,这一点柴荣是心知肚明,而这样的安排,就是让二人互相牵制。

另外,手握兵权的符彦卿、张永德等大将,也都是制衡赵匡胤的力量。 在临死前,柴荣还给儿子安排了三个辅政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让他们去约束所有的武将。


不过,这看似“三保险”的操作,虽然显示了柴荣高超的御人之术,可这是建立在柴荣没死的前提下。一旦柴荣咽气,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后,包括符彦卿、张永德在内的后周大将,都向赵匡胤表忠心,成为了大宋的忠臣。因为这种故事,在五代时期发生了N回,“新桃换旧符”而已。

其次,本来能跟赵匡胤较量一番的韩通,却因为势单力薄,再加上赵匡胤突然发难,成为了后周的陪葬品。

再次,三个辅政大臣,也是能力堪忧、智商捉急,他们没有调查“契丹入侵”这个消息是否真实,就贸然建议赵匡胤带兵出征,给了他绝佳的篡位时机,而在赵匡胤从陈桥驿回开封后,三人也没有丝毫应对之策,范质、王溥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臣子,唯有魏仁浦稍作了一下抵抗,但一个文人,又能怎么样呢?在赵匡胤的感化下,魏仁浦也投了降。

就这样,三个辅政大臣又开始为赵匡胤稳定局势,鞍前马后、日夜操劳了。 想想他们的前辈冯道,也是如此啊,冯道老先生在五代时期,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

国家换了11个皇帝,冯道照样当他的官。 这就是五代时期的一种生存之道,而柴荣的这些老部下,都深谙此道。不能说柴荣用错了人,是当时的大环境,总会塑造出这样的人。


深夜聊斋


留下了,因为在柴荣心中,赵匡胤就是那个忠臣。实际上,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一.后周的禁军系统

后周禁军分为两个系统:殿前司系统和侍卫亲军司系统。前者统帅为殿前司都点检,下设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后者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等。原本,侍卫亲军司是最重要的禁军系统。柴荣登基后,窝居太原河东地区的北汉政权欺负柴荣年轻,勾结契丹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胜北汉军。但是高平之战中,曾经发生过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的事情,柴荣深感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危害,于是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从此殿前司地位压过了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而具体负责为殿前司选拔精壮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就是当时柴荣的心腹将领,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画像

二.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

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柴荣在后周军已拿下三关十七县,节节胜利之时,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军。回军途中,军中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而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这个预言,并且自信的评价张永德说“吾观之,终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古人还是十分在意这种谶语的,最终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之职,而新任的都点检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流言是谁传的,又是谁在柴荣病重这个关键节点上,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写在了三尺长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据最后受益原则,推断是赵匡胤导演了这一幕。但是,我个人觉得,导演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赵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军系统的统帅,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的李重进。

如果是赵匡胤传的“点检做天子”,以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都点检一职是根本轮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荣让赵接任都点检,是纯粹的破格提拔。赵匡胤没必要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继任殿帅的情况下,导演这样的闹剧。而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当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对柴荣,在生前就让李重进跪拜了柴荣,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进在朝中,最大的政敌正是张永德。二人一度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李重进在此时陷害张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是柴荣心腹,虽然已经在后周军队中多次为统帅出征,独当一面,但是和张永德、李重进等宿将比,资历太浅。那么为什么柴荣要破格提拔赵匡胤呢?这就是柴荣自以为自己设计权力的巧妙之处:

柴荣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军中威望资历甚高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位禁军大帅。张永德被闲置,启用了资历浅的赵匡胤,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军的信号。然后,李重进当年是跟柴荣争过皇位的,谁知道强悍跋扈的李重进会怎么对待未来的小皇帝?张永德已废,那么失去制衡的李重进也不可以留在中央。于是柴荣让李重进在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将其排挤出中央,让其实际上脱离了侍卫亲军系统。最危险的两人,都被废掉了。那么对于接任殿前司统帅的赵匡胤,柴荣真的就一点没防备吗?当然不是。

侍卫亲军司的实际指挥权,落入了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韩通,这个人,“性刚而寡谋”,不善于拉帮结派搞关系,柴荣出征时,多次委任韩通在京师汴梁留守。因此柴荣对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有了韩通坐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荣新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拉名将符彦卿为外援为小皇帝护航。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自后唐起就是名将,已经出仕五代,此时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权重。

最后,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范质为首相,另两人为副相。同时,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职枢密使,统管军政,另两位宰相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协管军政。三大宰相亲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权和调兵权。没有他们的首肯,赵匡胤、韩通想调动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就会清晰的发现,禁军统帅两个都是心腹,但是一个资历浅(赵匡胤),一个不会处关系(韩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权,又同时参与军政,合作却又互相制约,同时可以牵制两位禁军统帅。之后再拉符彦卿为外援,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可谓天衣无缝,试问,谁还能威胁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们来看一看,柴荣驾崩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将领:

两大禁军统帅,韩通不善交际,跟谁都不对付。赵匡胤很善交际,跟谁关系都好。

侍卫亲军司中,三把手韩令坤“素与太祖(赵匡胤)亲善”,四五把手高怀德、张令铎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虽然没到结拜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没有矛盾的。后来陈桥兵变,二人均态度明确的拥立赵匡胤,赵匡胤还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赵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审琦,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最早和赵匡胤结拜之人。可以说,整个禁军高级将领,跟赵匡胤关系不太亲近的只有挂名远离中央的李重进以及韩通。

如此的军队结构,就算赵匡胤之前没有野心,柴荣死后,野心也该生出来了吧?

其实,柴荣选的宰相团队也有问题。首相范质为人过于自负跋扈。柴荣病危之时,觉得权力拆分的还是不够,想再加一个副宰相。这个人就是柴荣还不是皇帝时候的潜邸旧人王著。柴荣当着赵匡胤(名义上的武将之首)、范质(文臣之首)的面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但是范质不想再分权,而且范质讨厌王著,认为其嗜酒如命,结果公开违背柴荣诏命。柴荣驾崩后,范质对此事一拖再拖,最终王著也没有被任命为副宰相。前面我讲过,三宰相控制着调兵机构枢密院,没有他们首肯,赵匡胤一兵一卒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后来,传言契丹入侵,范质也不经查证,就匆匆将大军交给了赵匡胤,最终使得赵匡胤轻易获得军队控制权,进而发动陈桥兵变。

另外,外援符彦卿也有个致命问题:符彦卿的二女儿虽然被柴荣立为皇后,但是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陈桥兵变,你让符彦卿帮谁呢?而且满朝文武,柴荣没看走眼的只有韩通,也只有韩通听说兵变后想着组织兵力抵抗,但是还没到家就被赵匡胤心腹王彦升截住杀死了。这种情况下,符彦卿又能做什么呢?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说历史


每位皇帝在位期间做的最重要的大事首先是防范一切可能谋反的潜在力量或人事,其次是培养和确定皇储并为之铺好继位之路。

皇帝身上发生的几乎所有事,都是围绕这两年事展开,柴荣当然也不例外!


比如为儿子选好的导师,培养一批忠臣心腹留给太子,甚至还会为了让儿子顺利登基提前扫清障碍,这些柴荣都有做,可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居然还是轻易的就被赵匡胤得手了,这是为啥呢?

主要原因两点:

一、柴荣死得太突然,幼子来不及得到锻炼!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英勇善战,勤于战事国事,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文能治国武能打仗有为之君,但也正是因为他把一切的精力都铺在了国事上,反而错过了对孩子的手把手教育和培养,而赵匡胤先是跟着郭威学到了不动声色黄袍加身的一系列政治权谋操作,郭威称帝后他又跟着柴荣,一路获取了柴荣的信任并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有了自己的拥护者,这样他既具备了政治斗争的实际经验,又具备了知已知彼的优势,还有柴荣的信任。

而他的对手柴崇训没有经过任何历练,没有兵权,没有威望,根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纵然有几个文臣的拥护,也实在不是赵匡胤的对手,继位不一定非要打仗,但没有兵权和威望,继位只会困难重重!

二、赵匡胤会隐藏自己的野心,善权谋,柴荣错信于他!

这并不是贬低赵匡胤,实话说赵能从普通士兵做到宋朝开国太祖,政治眼光,能力,人格魅力自然是非凡人能比,但我们以柴荣的角度来说,赵匡胤便是个篡位者,作为柴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他最终做出了背叛旧主之事,这是柴荣之不幸,柴荣犹如把一只老虎放在自己儿子的身边,本意了是为了保护儿子,最终却变成了屠龙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

过于注重个人成就的父母往往会错过孩子的养育,最终导致一生拼命的心血最终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用现在的话说:再大的成功抵不了教育子女的失败!

一些大事往往是天命,就算是知道结果,刻意避免,也不会改变结果!柴荣当初就是因为看到一块木牌上写着“都检点为天子”担心前任殿前都检点谋位,才提拔了赵匡胤,因为他觉得这样就可以避开上天的安排,谁知换了赵匡胤做都检点,反而才真正被谋位了!


历史随笔


柴荣作为一代英皇,虽然英年早逝,为了让年幼太子顺利继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后,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赵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个诸侯王。


柴荣,庙号世宗,被史学家评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繁荣的唐朝之后的一段大分裂时间,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荣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养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后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


柴荣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三十九岁病逝,但司马光朱元璋、乾隆等给柴荣的历史评价很高,这个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势头,也是周世宗开启了天下一统的大幕,而不是继任者赵匡胤、赵光义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中记载“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柴荣的继承大统的第一年所说的话,“我应该用十年的时间开拓疆土,十年的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年的时间让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够了”,这一年的柴荣三十三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壮志是一统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开端。

赵匡胤一战赢得柴荣信任,作为亲信。


继承大统的第一年,就面临一场大战,这一战初步确立了赵匡胤的亲信地位,并作为有极大皇位竞争力的周太祖女婿和外甥李重进一派的平衡力量。北汉和契丹这一次的进犯,很多朝臣反对柴荣御驾亲征,甚至包括宰相冯道。


作战过程中,很多将领畏缩退兵,只有赵匡胤和李重进和柴荣勇猛作战,并取得大胜,这一战有着很大的政治作用,是柴荣的立国立威之战,赵匡胤的表现让他成为后周重要的亲信力量,尤其是代表军队。

柴荣病危临终人事安排托孤,赵匡胤作为重要位置亲信,有三方掣肘力量


从这以后,赵匡胤开始成为柴荣的亲信,并逐步以此掌握后周的军事力量,当然赵匡胤还要面对很多掣肘力量。 一方面是周世宗柴荣留下的三丞相,分别是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代表的是文官势力,也是朝政运转的核心决策层,用来辅佐幼主。


另一方面就是后周的两任皇帝的皇亲国戚,比如郭威女婿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以及柴荣自己的儿子诸侯王,但是柴荣一直防范着郭威的亲戚势力,临终前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换为自己的亲信赵匡胤,这是掌握三万精锐禁军的关键职位,也是柴荣的一招错棋。

最后一方掣肘力量就是忠于柴荣的将领,比如韩通等人,历史证明也确实忠心耿耿。

赵匡胤多点布局,兵不血刃黄袍加身


核心幕僚赵普,疏通关系,打通人脉,一人顶十万兵。要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一功臣,赵普当之无愧,“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由此可见赵普对于赵家夺得后周政权的重要作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来自赵普之口,赵宋建立之后的“杯酒释兵权”同样来自于赵普的计谋。

当然,更大的功劳是赵普对赵匡胤取代后周的重大作用。赵匡胤兄弟行伍出身,不善于交际,而赵普从始至终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把宰相等人拉为赵匡胤的阵营,串联百官,最后时机成熟献计“黄袍加身”,和翰林学士陶谷准备“禅让书”,功劳居伟,开启了宋朝文人治国的开端。


十结社兄弟,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底气。前面提到赵匡胤多年行伍,带兵打仗,自被柴荣引为亲信以后,地位官位不断上升,加上赵普的活动,赵匡胤有了结社十兄弟,个个都是军队中的重要将领,在赵匡胤篡位后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尤其以石守义最为重要,也是赵匡胤自己的亲信,在兵变之后打开城门的就是石守义,也是赵匡胤兵变之前留守在京城的最核心心腹,控制京城防务,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大军进城。建朝之后,石守义先后带兵打败多处节度使叛变,显然无论建朝还是之后,都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总结

综上,并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军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并辅以文臣武将一套班底,取代后周黄袍加身,可以说是天命难违,水到渠成。


白杨说史


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柴荣作为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在自己身后不留后手呢?而且赵匡胤也不是轻易得手的。

早在柴荣病重之际,他就开始对有可能威胁到政权安全的将领作了重点防范。

比如,柴荣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张永德掌典禁军,战功卓著,另外有个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来对他十分忌惮,结果他又在回师途中,发现了一个长三尺余的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所以世宗考虑到张永德是个潜在威胁,加上觉得他并非真正的辅政之才,干脆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其为澶州节度使。

但是张永德留下的空缺却由赵匡胤担任。因此从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说,柴荣为了巩固其政权,反而让赵匡胤有了夺取其政权的契机。

当然,就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虽然掌握了三万左右的精锐,但仅依靠这些力量,尚不足发动一场宫廷政变。

柴荣当时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赵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当时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能征惯战,手握重兵。副都指挥使韩通在后周的立国与发展中居功厥伟,被郭威、柴荣“委以心腹”,虽有勇而寡谋,却誓死效忠周室。步军都指挥使袁彥,也是赵匡胤的死对头。

但可惜的是,世宗殚精竭虑安排的辅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坏无遗。先是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袁彥被排挤出汴梁,改任陕州节度使。袁彥离开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改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铁骑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升为殿前都虞候。

此后不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被排挤出了权利中枢,改任淮南节度使。

在此之后,殿前司的实权派人物如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刘廷让、控鹤右厢都指挥使马全义。其中石守信、王审琦、刘廷让三人,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钊与赵匡胤私交甚笃,赵匡胤“常兄事延钊”;马全义则是赵匡胤心腹,可以说恭帝即位月余,殿前司就变成了赵匡胤政变的大本营。

而本来应该制衡殿前司的侍卫亲军司的情况也大有变化: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暂缺 、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这四人当中,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三人都以赵匡胤马首是瞻,这样一来,侍卫亲军司中,除了韩通一人,大体上也被赵匡胤势力控制了。

后世有人认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动做出这种自毁长城的决定,一切都是赵匡胤在暗中操纵。理由就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赵匡胤通过符太后这个没有丝毫政治斗争经验的女子,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这些人事调动,赵匡胤才借着所谓“契丹南侵”的这个理由,将部队带出了汴梁城,并将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发动政变,“黄袍加身”。

而赵匡胤最后的成功,要结合五代的具体情况来看。五代是一个谁握有军权,谁就等于拥有了政治发言权的时代。合格统治者首先的条件是能打,比如柴荣。但上个合格统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会忠于这个统治者的儿子。虽然历史上是赵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后掌握权力的是其他柴荣的心腹重臣,一样会想办法造反夺权的。

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会导致的情况。


冷兵器研究所


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松即位 和柴荣死前的人事安排关系不大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松即位主要原因是:

1、五代时,握有兵权的大将都不会绝对效忠,而是凭兵权说话,谁有兵权谁有就话语权。这有是赵匡胤得手后,立即杯酒释兵权的原因——虽然江山得来太易,但赵匡胤非常珍惜。

从唐朝藩镇割据开始,节度使以兵权夺位的事迹并不少见。

比较下周恭帝即位时册封的节度使名单:

王仁镐、袁彦、李继勋、陈思让、韩令坤、高怀德、张铎、李重进、向拱、韩通、张永德、赵匡胤、慕容延钊、石守信等14人。

赵匡胤即位时册封的节度使名单:

韩通(起兵过程中以谋主身份被杀)、石守信、高怀德、张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其他节度使不变并加爵位。

赵匡胤即位时,周恭帝即位所册封的大臣就有5人参与,占据总数的36%。

2、赵匡胤以北伐为名将京城所有精锐都掌控在手,轻松控制后周恭帝、太后和满朝大臣。

“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

赵匡胤在率兵北伐出发的第二天清晨就立即兵变,回京控制经常即位,完成改朝换代。其他节度使根本不可能反应过来。

48小时不到,大周的天下就成为了大宋天下!

由于赵匡胤控制后周恭帝和太后,其他节度使即便不服赵匡胤,也难以兴兵勤王。

3、五代时期实力说话,禅让即位的也不少,赵匡胤不过是其中一个。

后梁太祖朱温,禅让即位;

后梁朱友珪杀朱温即位,后梁末帝朱友贞杀朱友珪即位;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即位;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李存勖被刺杀后被拥立,算是兄死弟及;

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哥哥李从荣过早夺位而死,进而得以即位;

后唐末帝李从珂,以养子身份杀兄弟李从厚而即位;

后晋高祖石敬瑭,借助契丹击杀李从珂灭后唐即位;

后晋少帝石贵重,继承即位;

契丹耶律德光,俘虏后晋末帝石贵重即位;

后汉高祖刘知远,反叛契丹自立;

后汉隐帝刘承佑,继承即位;

后周太祖郭威,禅让即位;

后周世宗柴荣,继承即位;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承即位。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在一个朋友圈的几乎都是比较接近和相近的。赵匡胤的朋友圈就有两个大神,一个是后周太祖郭威,一个就是牛逼哄哄的柴荣。

郭家和柴家原本是扯不上关系的。都是因为柴荣的姑母而扯上了。柴荣的姑母柴氏一开始是唐庄宗的妃嫔,唐庄宗挂了以后,唐明宗就把唐庄宗的妃嫔都遣散了,让她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然还看在她们没有功劳有苦劳的份上,给了她们每人一笔遣散费。柴氏在回家的路上就碰到了郭威,双方看对了眼,缘份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柴氏的第二春就这样来了。柴氏把自己所有的遣散费分了一些给自己的父母后,就把剩下的做为嫁妆,把自己打包一起嫁给了老郭。

郭威因为自己的儿子都被后汉隐帝刘承佑给杀没了,无子,所以就收养了柴荣。这样柴荣就从郭威的侄子成为了养子,公元954年郭威死了,柴荣就成了后周的老大。柴荣和郭威关系这么亲近,赵匡胤和郭威,柴荣也早有交集。公元948年郭威还是后汉的枢密使,赵匡胤就来投身其下,公元953年柴荣担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此时,柴荣就是赵匡胤的上级领导。柴荣只比赵匡胤大六岁,公元954年北汉契丹入侵后周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作战英勇,北汉契丹大败。公元956年,柴荣征南唐淮南,大败南唐军,得胜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公元957年,赵匡胤随柴荣征南唐,最终平定淮南。南唐李璟想用离间计,离间赵匡胤和柴荣的关系,干掉赵匡胤。赵匡胤把物证交给柴荣后,柴荣更觉得赵匡胤可靠,每次柴荣御驾亲征时赵匡胤都有跟随一起。可以看出,柴荣是把赵匡胤当成自己的心腹的。殿前都指挥使虽然职位不是最高的,但是是皇帝的心腹,又掌握着军权。柴荣身边能与赵匡胤抗衡的文武官员几乎没有,所以,赵匡胤的真实野心暴露出来时后周满朝文武几乎没有怎么反抗,就顺利交接了。

柴荣是一个有野心,想成大事的人。他的理想是统一中原。赵匡胤跟随柴荣在一起,耳濡目染,也成了一个有野心的人。有野心的人碰到有野心的人,历史才会产生耀眼的火花,光芒万丈。柴荣用他的野心开创了一个朝代,可惜半途而废。赵匡胤用他的野心开创了一个朝代,一个繁华富庶而又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