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四书五经了?

蛇我其谁


这个问题关系到历史,潮流,还有人们的习惯。

  • 历史

虽说中国古代一直很强调读书。但实际上那只是少部分人的活动。大部分人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到建国以后。我们才渐渐的普及教育让更多人接受教育。近来的大学教育其实更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来的。因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更加的强烈。

四书五经主要强调的是,修身做人。明心见性的学问。一个人就算读再多的四书经他也不见得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优秀的建筑师。他更多的情况下需要的是专业的技能知识。

  • 潮流

其实在以前我们是没有周假的。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才慢慢有了两天的假。而发展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出现了。享乐,休闲,娱乐各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占用了很多人学习的时间。所以读书的也少了。都四书五经的就更少了。

还有一个就是资本市场对用户的时间是很看重的。比如一个产品的日活量月活量。他是非常看重的。所以这些产品会想尽办法留住他的用户。让他们在这上面花更多的时间?(所以你刷起短视频来控制不住。是正常的)

  • 习惯

相对于现在的文字。四书五经的版本比较多。而且还晦涩难懂。很多都是啊古代的。流传下来的,而且不一定非常正确。更多的是经验之谈。如果有好读又有趣的现代书籍,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

人总是喜欢活在舒适圈。

但我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去多读《道德经》。读读论语。

人性的变化速度是很慢的。今天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但不是一个智慧爆炸的社会。你知道一些东西不代表你有智慧。

古人是多智少识,今人是多识少智。

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东西只需要百度一下。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了。所以我们没有经过深度的思考。但是古人不知道这些,所以他只能不停地想。不断的思考🤔

我们应该把古人和今人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古文观止》这书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让你更接近古人的智慧。化古为今。

我是助推。让知识穿过肉身接受现实生活的拷问。

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希望我的回答能在对你有所帮助。


助推思考白说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前言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认为,《四书五经》是封建社会的文化,是老古董了,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读也没有什么意义,对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所以已经没有读的必要了。其实我要说的是,《四书五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人不但要读,还要明白它所蕴含的意义,并将它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简要分析如下:

一、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传承好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和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还有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重心向科学书籍转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微弱。

对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好多人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学习,他们会说,学那些干什么?白费时间瞎耽误功夫,另外都是文言文,还那么深奥,根本学不会,再者说了,你看现今那些成功人士、白领精英,没学不也是干得挺好吗?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未必是这样。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们有时难免会问一下自己,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仅仅就是为了求一个吃饱穿暖吗?仅仅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羡慕吗?难道追求一下平静安宁幸福快乐都要如此辛苦费力吗?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和痛苦呢?

很多人去寻求信仰,认为只要有了信仰,有了追求,这一生也就能得到快乐了。可是所有的宗教都告诉人们,这个人世间是痛苦的,我们是负有“原罪”的,我们只能在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是天堂,才能够得到平静安宁幸福快乐。既然所有宗教都这样说,想必人生真的是充满烦恼、痛苦的吧?!

人生其实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老是抓不住幸福和快乐,而是让烦恼和痛苦时时侵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努力地去寻求幸福和快乐得不到,反而得到的是烦恼和痛苦?关键是我们没有认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弄清楚人的复杂性。

其实,这些事在《四书五经》中都可找到答案。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先贤们就告诉我们,人生是快乐的,是可以快乐的。只要我们去追求,就可以得到幸福和快乐。《尚书·洪范》告诉我们,人生有大法,有五福:一种叫长寿,第二种叫富裕,第三种叫健康安宁,第四种叫遵好美德,第五种叫年老善终。有六种困厄:一种叫凶灾、短命、折寿,第二种叫疾病缠身,第三种叫忧心如焚,第四种叫贫穷落后,第五种叫邪恶毒害,第六种叫弱肉强食。人活着,究其根源,也就是要追求这“五福”。拥有了这“五福”,人生也就是幸福的。失去了这其中一种,都不叫幸福。我们拼命工作、拼命学习,目的也就是希望长寿、富裕、健康安宁,最后得个善终。

再比如《论语》,一开篇,孔子就讲快乐的心态。“学”要快乐,“与朋友交”要快乐,“别人不知道”也要快乐,快乐是什么?是人生的目标,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意义。怎么样寻求到快乐呢?一是要“习”,调节,这个调节就是学习,学习知识以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二是要“本立而道生”,树立起我们的思想观,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起根本,人生的道路才能展开。三是要“孝”,继承,继承先人之志,即人类祖先留传下来的“仁爱”,因为人必须要团结才能生存,因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因为人类是要和平共处的。

三、《四书五经》所蕴含的道理,是我们必须要学的智慧。

科技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虽然《四书五经》已经不是必学科目,但对于国人来讲,他不但是知识,还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修身。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正好自身,说什么都是冤枉的。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一定要越来越好!其实,从中国夏商周以来的较英明的统治者,其统治、管理方式都是愿意让人民越过越好。比如黄帝、神农、尧、舜、禹、汤,他们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发明各种生活日用品,普及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民越过越好。人民生活好了,就拥护统治者,统治者就会越来越强大。

《孟子》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快乐,人生的意义也是追求幸福快乐,一般人认为,有权有势有名誉有地位有财富就能幸福快乐。其实独自一个人快乐是不快乐的,独自一个人幸福是不幸福的。寻求幸福和快乐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幸福和快乐不会主动来到。所以中国古代贤人们就总结出,寻求幸福和快乐首先要搞好人际关系,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关键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要有智慧,要实事求是,诚信,取得信任。只要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你也就能获得幸福和快乐了。所以《孟子》一书就是专门探讨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寻求幸福和快乐的。

《周易》是讲怎么样治理国家的,因为治理国家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幸福和快乐的。

《诗经》是孔子用来教学生的教材,学生们学《诗经》,是为了懂得各地方的民风民俗,懂得各地方的社会行为规范。

《尚书》涉及内容较多,但根本的一条,为了人的幸福快乐。

总结:

《四书五经》等先秦诸子著作,都是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问题展开的,花两三年时间,读读这些著作,相信你就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求到幸福和快乐,所以说,做人要想成功,必须要学《四书》,做事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是基础之学。《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作为中国人,古人的智慧不能丢。


清悠初见


现在为什么很少有人读巜四书五经”?

巜四书五经》是先秦文学,先秦文学属于上古文字。上古应从轩辕始,一直到秦代以前。古代口语和书面语是一致的。既使夏代到现代已有四千年历史。文字少,简约;文辞深奥晦涩;内容深奥难懂。现代人很难顺畅地认识这些艰涩的文字,很难读明白这些艰深的内容,故而弃之而不读。

大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不给人创造机会阅读这些书籍。汉代,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编辑巜四书五经》之后,后来又成科举考试的唯一的内容,考试题目悉由巜四书》里出。再则,古代设立私塾,教授内容就是巜四书五经》。古人先背《百家姓》、《三字经》、巜千字文》,而后才背诵巜论语》、巜孟子》和巜大学》、《中庸》。古代教学是学生先背诵,背得滚瓜烂熟,先生才开讲。先生逐词逐句地讲述。彼时私塾只讲巜四书五经》,而以巜四书》为主。巜四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五经》是教人如何处理事物的学问。二者学好学通就可以立世矣。


三十三画1936


首先说明四书五经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读的,只是读的目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细细品读。



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前,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每一个人读书人都要有一套四书五经,而且从小就开始背诵,直至滚瓜烂熟,为的是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名次,从此走上仕途,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因此以前读四书五经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官发财,在金钱和仕途的诱惑下,读四书五经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读四书五经,但是现在目的不再是仕途和钱途,而是丰富自己,修身养性。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就会想着精神境界的提高,四书五经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历过时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在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读。

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电子书,因为它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而且在很多阅读软件中,四书五经都是免费阅读的,所以有很多人可以去阅读四书五经,可能你并不知道,但是别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四书五经,有些甚至读了很多遍,虽然你并没有看到他们买相关的纸质书籍。

以前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妥,还请批评指正。


水成文读书


今天读四书五经的人,要么是出于学术研究的学者,要么是想增加文化修养的人。

其他人很少会去认真阅读,现在社会,别说去读四书五经了,一些人连四书五经是啥都不知道,而不知道四书五经具体名称的更多,那么,四书五经具体是什么呢?在此给大家整理一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个人认为而其中《论语》最好,既可以了解真正的儒学(孔子的思想),也能在个人修身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之所以现在很少人读四书五经,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现代教育问题,学生都有学习压力,为了数理化为了考分而努力,学校也很少注重这些古文教育,在现代社会里,说实话,读这些真的没什么用处,所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这些文章读起来确实乏味,需要很好的耐心去阅读,其中有些东西又难以很好理会,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读四书五经了。





丁向南


原因很多,浅谈一下吧!四书五经文字晦涩,理论性深奥,这应该是比较关键的原因。由于文字的改革,简化字的派生,古文成为了一门学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可以阅读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领会?又有几个人去分辨每一个字的字义?大学生我接触很多,他们的谈吐无非就是网红,游戏,赚钱。偶尔我引导一下,不悦者居多,避我如老学究!呵呵!这很真实。他们的成长多数成为了造富机器。这和古代的大学,抑或民国的学者相去甚远。取向不同自然关注不同,这也许无可厚非!再就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和这个世界不搭。它所阐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在这个时代是需要摒弃的。当然,极少的部分,需要保留,需要珍藏。话说回来,古为今用,说实话,可用的不多。在这个急切的时代,曾经的几千年文化只是几年,甚至几天的蹉跎。历史的延长线,划到此已经为止。所以,那些改变封建权贵的经典和风一样,不留痕迹。再有一个小观点:那些经典在古时候受众就很小的。让老百姓读书识字,那是多么奢侈的事情。种地的只会祖辈种地,杀猪接生都是世代相传,做暗器那只能四川唐门...


蜂回


四书五经是科举时代中国人必读的圣书,世界一切都在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圣贤书就是四书五经。

读通了四书五经,可以考秀才,考举人,考進士。

考取進士,相当大学毕业,还包分配。至少当个县衙门的科长。如果進士前三名,更不得了,也许娶个格格,也许娶个公主。

好景不常,1905年,晚清王朝忍痛割爱,把四书五经抛弃了。办了新学堂,改学数理化。举子们如丧考妣,断了前程。

人要学会理性思维,连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都要割爱的东西,为什么现代人要像宝贝似的重新捡起来呢!

所以现代人完全没有必要学四书五经。极少数学者好好研究,退休的学究先生也可打发时光。


辛福先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它们包含了儒家经典,在现代更多的是代表了儒家文化思想。

儒家是孔子开创的,他的思想包含仁智礼仪信,不得不说这在古代很适合君王治理百姓,维护社会安定等等,而在汉朝这种思想更是在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发扬光大,至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君王的一把利剑,收割了百姓的反抗思想,不说安居乐业吧,至少大部分有识之士都被儒家思想洗脑,死忠于君王。

在宋朝儒家思想更是发光发热,社会动荡就需要儒家思想安定,而四书五经更是人们走上仕宦之路的必需品,所以人人追求,而四书五经更能为读书人带来不一样的地位,而现代社会,四书五经已经不能带来这些,所以被淘汰也很正常。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四书五经是很难懂得,四书五经虽然没有古代那么重要,但是多读读对人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以前的四书五经是一种传承,而现代是为了传承而传承,四书五经失去了让人鱼跃龙门的能力,但仍然是国家瑰宝。

也可能更多因为四书五经难以让人看懂,没有人解释很容易让人陷入不得其解的境界,也是逐渐被人遗忘的原因,而新文化的崛起更是对旧文化的挑战,我们的国家在封建社会受到打压,而儒家思想却让人故步自封,在新文化的冲击之下,四书五经只能束之高阁,因为它不能振兴国家民族,是被历史舞台淘汰的。

至于某些抱着复古实则干着不入流手段的某服圈,他们就更令人觉得可怜,一件衣服改变不了什么,而文化却让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清朝却因为儒家思想的正统,排斥一切,最终自食恶果。

我说了这么多总结就是跟不上时代变换,没办法适应潮流,儒家思想在现代过于故步自封,不能创新。




申不器


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读《四书》《五经》也可以学到相关内容,古文艰涩难懂,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能够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更受欢迎。

况且《四书》《五经》并不是圭臬,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有的理念也不尽然适用于当代,甚至有些是过时的、错误的。但我们不能全面否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条件和有心境的可以读。

在四书五经产生前难道就没有书吗,没有经典吗?只不过是四书五经经过儒家编订呢,一部分是孔子,也有后来的曾子、子思等人。而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四书五经就慢慢的成了国人的经典圭臬。秦汉以前,《九丘八索》也传闻是经典,有的学者认为“八索”就是指八卦。易,不只有《周易》,传闻还有《归藏易》、《连山易》。所以没有必要认为不读《四书五经》就值得惋惜。

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进步。就像现代可以机械化生产,为什么还要去刀耕火种呢?当然传承很重要,“知所由来”是应该的,但不能像“尾生抱柱”那样,抱着《四书五经》不松开。

个人见解,可能有失偏颇,有错漏,希望能有所裨益于见闻者。


久住青山Lee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首先是学以致用,然后是修身养性。

四书五经基本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读本。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鼎盛,百家争鸣,但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等文化大破坏后,四书五经成为历代帝王利用儒家思想统治的文化工具以及古代仕途入门升迁的敲门砖。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000多年后的我们,面对的知识体系和科技文化内容已经远远超越古人,现代教育体系以及自我修养所开列的必读书目中,四书五经大多不属此列或者权重很低。除了相关社会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会比较专注去阅读,大多数人只是涉猎其中的一部分或者简化本。

其次是因为四书五经的内容和思想,要么落后于时代而不被接受,要么经过千年演变发展形成更完整的思想体系。清代以前还是科举的必考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现在的教育体系只是精选其中少量名篇作为学习内容。

还有四书五经基本是佶屈聱牙的古文,对现代人来说太难读了,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当然不可否认,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思想的结晶,如果对此有兴趣,还是可以深入阅读,以提高自己传统国学文化修养和底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