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學齡前寶寶和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常常因為爭搶玩具鬧彆扭,媽媽們都很希望寶寶通過分享獲得友誼和快樂,那在分享的過程中寶媽們該注意些什麼呢?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一、寶寶不願分享的原因

1、所有權意識:孩子3歲以後漸漸有了“你”、“我”、“他”的概念,物權意識開始萌芽,玩具或物品對他來說有了所有權,所以不願意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

2、滿足感:慷慨一般是建立在滿足感的基礎之上,自己的玩耍體驗先滿足,才會願意真的分享。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3、逆反心理:逼迫分享會讓過程變得複雜,寶寶難以應付產生抗拒。

4、社交經驗不足:分享是社交中產生的需要,寶寶在社交活動中對分享獲得的快樂體驗越多,越容易掌握分享。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二、教孩子正確認識分享

1、分享不是自我犧牲: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做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那些在一個組織中最成功的人的特質和最失敗的人的特質,皆是“分享者”,但前一種跟後一種又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是既會利人又會利己,後者是隻會利人不會利己,<strong>簡而言之,就是既珍視自己又樂於合作的人,才更有優勢。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所以分享不是自我犧牲,是在社交中形成的有益於合作的品質。如果拒絕分享更有利於結果,媽媽就要教會孩子怎樣禮貌的拒絕和溝通。社交能力的進步才是分享的初衷。自願基礎上的分享行為和禮貌的拒絕都是分享能力的成長。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2、分享的底線

當寶寶真正發自內心的願意分享,並且感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時,不用媽媽提醒,寶寶也會樂在其中,可是當對方觸及到孩子的底線時,媽媽要

支持孩子勇敢說不。不是什麼都可以分享的。當自己想玩的要求也得不到對方的同意時,寶寶也能在換位的角度體會到分享的價值。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三、生活中分享能力的培養

1、多參加社交活動:經常帶寶寶和其他小朋友們玩耍。社交的需要自然帶來寶寶對分享的感受和對分享的掌握,大多數分享都是成功進行的,因為寶寶的天性是喜歡有玩伴玩耍,自己的玩具可以吸引來眾多的同伴,是寶寶很開心的事情。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2、肯定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

媽媽跟寶寶的溝通過程中要有明確寶寶物有權的信息,例如“這是你的玩具......你的玩具還在”;寶寶想要玩別的孩子的玩具時,媽媽也要明確告知對方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這是小弟弟的玩具,你要問問小弟弟可以玩嗎?”。從兩個方面來教會孩子認識物有權和界限,建立分享的基礎。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3、在寶寶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教會孩子一些禮貌的拒絕方式:

(1)這是爸爸剛給我買的,我現在還很喜歡,過幾天借給你玩,好嗎?

(2)這是媽媽給我買的米妮,我捨不得送給小朋友,還有一個維尼熊,借給你玩,好嗎?

(3)這不是你的,這是我的,你不能搶,如果你問我同意,我才能和你分享。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學習捍衛自己的心愛之物也是一種生存技能,既要學習分享又要保護好自己,父母們要在一個度的把握中,尊重、接納和在不被理解的時候幫助孩子,避免寶寶在逼迫中掩蓋真實想法,失去孩子的信任,養成討好性人格。要麼言聽計從,長大以後不敢有主張。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4、角色換位的時候

分享是需要雙向或多向回應的社會行為,每個寶寶都是分享者,也是被分享者,當自己的寶寶想要去獲得別人的玩具時,是媽媽們培養分享意識的好機會,但媽媽不能借此報復孩子,平等地看待這一方的體驗,依然教會孩子社交和分享的本領。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父母們保持積極心態,營造和美的家庭,會容易培養出內心慷慨的孩子。

分享的能力需要父母們在生活的很多場景中去努力,寶寶們會自然的獲得提高,利於他們因學會分享而在社交中是順利的是主動的。想說不的寶寶們也需要父母理解並教會他們勇敢和良好的溝通方式。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最後推薦大家兩套適合3-6歲孩子閱讀的品格養成圖書,在輕鬆好玩的故事中培養寶寶好品格<strong>,樂觀、自信、分享、勇氣、誠實,重要的品格主題,孩子喜歡的故事人物,主題鮮明,針對性強。

寶寶不願分享玩具,並不是“自私”,而是媽媽這幾點沒做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