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願買高配國產車?

在2017年,國內乘用車市場迎來了2471.83萬臺的最高峰,這也就是意味更多家庭在不斷購車的需求下,有關“如何選車”諸如此類的話題開始顯現。其中,最為顯著或頗為爭議的節點主要圍繞在“合資車”和“國產車”的品牌跨度上,由此也就引申出的疑問: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

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願買高配國產車?

從廣義面上講,在國內較為龐大的用戶基數上,主流的購車人群多半都停留在“汽車小白”的水平,這裡泛指對於汽車行業不會深入瞭解,而是靠周圍的“道聽途說”進行感官上的判斷。所以在準車主不太懂車的前提下,很容易造成兩種現象。

其一,遵從“隨大流”心理:從現在的國內銷售體量上來對比,合資車的銷量比重依舊大於國產車,且不說奢望一榮俱榮,最起碼可以一損俱損。

其二,諮詢年長或開車多年的老司機:這裡很容易造成的誤差是因為接觸汽車較早,這些人群很大程度上會將早期國產質量較差的標籤而附加到現代國產車的形象上。

由此在兩大副作用下,會形成合資車要高於國產車的印象怪圈。

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願買高配國產車?

但若細分到產品層次,也可以從品質把控、品牌價值兩個維度進行解答。

品質把控之產品配置,目前國產車在所形成的優勢就是價格便宜和配置高,看似能以科技智能等賣點來吸納更多的消費者,但後背被壓榨的成本和高度集中的電路,容易會造成星星點點的小毛病,這相對“啥都沒有,何來毛病”的合資車來說,很容易被曲解為合資車好,而國產車差的標籤。

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願買高配國產車?

品質把控之三大件,合資車相對強於國產車的事實確實能做到不接受任何反駁,這也可能是很多人極力推薦合資車,而排斥國產車的主要因素。但需要說明的是,近年來哈弗、長安及吉利等主流車企,在核心技術上都得到一定的提升,雖然相對合資車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在整體實用上完全可以滿足日常需求。其早期的漏油、高油耗、動力孱弱以及抖動等弊端,已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甚至擁有強於合資車的表現。

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願買高配國產車?

品牌價值的溢價能力

有一部分可以歸結於虛榮心作祟,畢竟好面子,是當下國情最普遍的一種想象,而且不止於汽車領域。

但真正的價值體現是合資車的“百年老店”能得到人們心裡上的一種認可,而對於新起之秀的國產車而言,縱然各方面綜合實力很強,但還是缺乏一種信任感,這個需要通過漫長的時間來不斷深化。

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願買高配國產車?

就個人而言,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更多的是通過早期的認知來附加到現在的國產品牌上,這個本身就處於一種不公平的對待。但要想改這一想法,除了國產車加強自身的產品實力,而且還需要更深度的普及國人對汽車行業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