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90後沒有種田的習慣,00後更不談,未來的糧食是不是很緊張?

好心情去哪裡


我是生於農村、工作在農村的殼子,歡迎您和我一起來關注三農。

現在的農村,已經告別了了所有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活模式。現在的00後、90後甚至80後都沒有了種田的習慣。至於未來的糧食是不是很緊張,個人認為至少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地步。具體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1、農業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以後的農業不需要那麼多人。<strong>科技在發展,農業生產技術在進步,已經不需要原來那麼多人從事糧食生產了。未來的農業,一定是朝著集約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機械,本來就可以淘汰一部分的勞動力。也就是說,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多人種田了,種田的人少點也無所謂。

2、全球貿易可以解決一部分糧食供給。整個世界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程度是不同的。在全球那麼多適合生產糧食的國家中,像越南、緬甸、巴西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大有所在。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像中國發展那麼快,它們要想擺脫農業生產為主的現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全球經濟貿易日漸平凡,我們因大部分年輕人不種田少生產的糧食完全可以拿錢去進口。

3、當糧食值錢了,有的是人去種田。<strong>90後、00後不種田的最主要原因是種田付出大、收入少。他們不種田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同樣,當真的糧食緊缺的那一天,糧價上漲,肯定會有很多人回到農村進行糧食種植,這也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

4、國家不允許糧食緊張情況出現。“民以食為天”,如果人民吃不飽,肯定會出大亂子。從國家戰略出發,國家不允許糧食供給緊張情況出現。現在國家儲備了很多糧食,就是為了應對糧食危機的出現。在糧食緊張前,或許動用儲備糧、或許加大進口、或許出臺政策鼓勵種植糧食,國家肯定會出手的。

所以,即使現在有很多的90後、00後不種田了,也不必過分擔心糧食緊張。


閒來吹殼子


我在陝北農村出生長大,九十年代從農村遷往縣城靠打工為生至今。對於農村從八十年代到現在的種種變化盡數經歷。關於我國農民種地越來越少的話題我談談自己的經歷和想法,願和大家共同探討。說實話,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外出奔波。出門在外,實屬無奈。

八八年開始,我在縣城建築工地打工,每到秋季便回家幫忙收秋。那時我們村裡水澆地主要種植花生,山地旱地種五穀雜糧。一畝花生大約收入二佰多元,除去種子、化肥等成本,不計人工收入是兩百元。我家妻子兒女四口人種地純收入大概一千元,年終所收五穀雜糧換購點白麵大米。糧食也算自給自足。加上我打工收入,總收入基本和本縣城一般雙職工家庭不相上下。沒有一技之長的,在家種地,多吃點苦,辛勒勞作,收入也能達到一般雙職工家庭的百分之七十。那時,百分之九十的農民都在家種地為生。

九三年,因多種原因,村中小學裁撤,正上三年級的不到九週歲女兒和只有七週歲的兒子必須到三公里以外的小學上學,為此村中也有幾個孩子棄學。為了兒女能好好學習,便舉家遷往縣城,開始變成了流動人口。拿著借讀費和資助建校款。讓孩子順利進入縣第二小學上學。當時,周圍多數人認為一個農民不種地,住縣城打工為生,是一件極不靠譜的事。但我堅持己見,好在沒機會上學的父母妻子全力支持。也給了我信心。當時只想:用五至十年時間,全心全意為孩子上學奮鬥。如有困難,也必須堅持到孩子上完初中。當時縣城高級中學是可以住校的。這期間,我村靠種地為生的人,集全家之力,苦幹一年,其種地收入基本上能達到縣城裡同等結構家庭的一半左右。勤勞人家在農閒時間出去打臨工或做點小買賣,也能增加點收入。

九七年,經幾年的努力,在縣城我擁有了自己的住房,結束了頻繁租房搬家的日子,兩個孩子也都上了初中,家庭收入也逐年增加。終於不用再擔心能否生存下去了。國家對於務工人員的寬鬆政策,也讓我安心了,不在去考慮回家種地的事了。這期間,農副產品價格走低,農資產品價格上漲,種地收益大幅度下降。城市用工的短缺使臨時務工人員收入增加,再加上農村孩子上學不便,為了下一代,年輕人都把孩子轉到縣城上學,而自己加入務工大軍或做點小買賣為生。這種情形持續了二十來年。我們村因有水澆地,但因在家種地的人減少,山地旱地也全數撂荒。周圍條件不好沒有水地的村莊,也只有老弱病殘的人在家種地,圓著一個殘缺的夢想。

總結這二十多年來的辛勞歲月,不難發現:在大西北的農村,由於基礎條件太差,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偏低,光靠種地很難維持正常生活。由於多為山地坡地,農耕機械無法作業,種糧大戶更難發展起來。依靠傳統耕種方式,一夫一妻種山地四十畝,除去種子化肥等,收益難上萬元。而出門務工,就是建築工地當小工,夫妻兩人一天除吃飯外,也能結餘二佰元,按陝北九個月施工期實做二佰伍拾天計算,一年結餘五萬也不是難事。如有一技之長,收入更多。這些問題九零後、零零後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誰還會願意去種地?另外一點,九零後零零後都是有文化的人,就目前老年人生存狀態來看,退休金、養老金之間的差異之大,生活之別,也很難讓年輕人有種地的想法。

囉裡囉嗦說了半天,我想說明的是為什麼八零後九零後不願種地。而八零後九零後不談種地了,零零後是骨子裡也沒有種地的基因了,更不會種了。但糧食是國民生存之本,民以食為天嘛!雖然現在有進口糧食,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依賴進口,依靠外國,終不是長久之計。國家還需加大力度,重視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收入,把自己的吃糧掌握在國人自己手裡。


白永清4


以前工資15元每天,尿素1塊1斤,谷價1塊1斤,每百斤交8斤公糧,現在工資2百元每天,尿素2塊1斤,谷價1塊3一斤,你算一下現在糧價漲多少才能達到以前種田時的風光。97年前我在家種八畝水田,自己不用動手,一年可以掙3千塊,如果不請人可以掙6千塊,那時去廣東打工的普工,一個月上350個小時的班才450每月。


唐漢亮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當前,90後、00後不種田是普遍現象。種田人數不斷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那麼,糧食安全會不會有保障呢?我的答案是:相對安全!理由是:

一、看糧食生產主要因素之一的土地,面積有保障,質量有提升。土地是糧食生產的第一大要素。習總書記說“藏糧於地”,就是要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同時,國家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土地質量。大家如果注意觀察,會發現農田基本都能實現機械化耕作了。

二、看糧食生產主要因素之一的技術,科技在創新,單產在提高。中央實施“藏糧於技“戰略,主要是推進種業科技創新,選育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配套綠色、節本、高效的生產技術,發展農業機械,推進農機農藝的結合。糧食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的是單產的提高。

研究表明,播種面積與單產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之和穩定在90%左右

。說明上述兩個因素對糧食生產安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近年來,雖然農業人口持續下降,但是到了2017年實現了中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四年增產,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世界上也是罕見的。2018年雖然糧食總產量減產74億斤,仍屬豐收年景。

由於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生產技術的提高,現代糧食生產已經初步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條件。現代職業農民動則種植幾百上千畝地,其生產能力遠遠超出傳統農民。因此,從事糧食生產人數的多少對於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不再是重要因素。

實際上,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當種田的人減少,競爭也就必然更不激烈,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相應也會提高,則又會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實現一種動態平衡。更何況,現代農業逐步摒棄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發展模式,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也必然會吸引有志年輕人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因此,沒人種田的情況不會發生,糧食安全有保障。

<strong>


真話三農


從現象上看,目前農村確實看不到幾個青壯年。這是否會出現田土無人種,農產品供應會出現緊張呢?我的看法是沒必要擔心。一是從前段的現實來看,農村的這種情況並不是新出現,且已持續多年。但並未因此而出現土地大量荒蕪,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減產,無貨應市。反之,有時有些農產品還出現賤賣,供大於求的情況。而且,新的形勢,還催生出一大批規模經營、科學種養、機械操作、網絡銷售等新型等‘’三農‘’新景象。其次,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和科技的進步,這種已在農村出現的新事物,新氣象只會進一步擴大、發展、完善和提高。如有的養種項目,已經出現工廠化,自動化生產。為此我認為,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完全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和正常現象。我從事過三十多年農村工作。通過多次回老家調查,覺得不能再用老的傳統‘’三農‘’觀念來擔心一些不必要擔心的東西。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多極化,全球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狀大,全球的物質是開放的,流動的,互補的。既使某個時候,某種物質因特殊原因出現某種狀況,世界是互通的。大可不必過份緊張。最後我要講的,也是現在從事‘’三農‘’的人員所迫切要求的,一是黨和政府的政策要穩定,特別是土地政策要穩定;二是要加大對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生產條件;三是要適當提高農產品最低收購和降低農機、農資價格。使種養戶有錢可賺,有利可圖;這幾點主要事情抓住了,就是抓住了‘’三農‘’的牛鼻子。謝謝;


樵夫peng


正所謂:“你以食為天”,我覺得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個原因:國家絕對不會允許糧食不足的情況發生。在中國的糧食是絕對禁止出口的,從來都是從國外購買糧食,其一是保證糧食儲備充裕,其二可能就是緩解耕地數量減少,糧食產量下降的問題。

第二個原因:即使90後,00後不會種地,也沒關係。以後的耕種可能不再是小型小戶的耕地模式,而是大型農場主,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不再需要太多的人力親自耕種。農民的土地,更多的會由有能力,有實力的人承包,國家予以相應的補助,這樣的好處是:1.可以宏觀調控耕種的全面性,不會再出現玉米值錢農民就全部種玉米;土豆值錢農民就全部種土豆,造成糧食價格不穩的情況。2.把土地租出去的人,不僅可以收到租金,而且可以解放自己雙手,出去乾點別的,變相解放了國家勞動力。

任何國家的發展進步,都需要穩定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為了保持國內穩定,國家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況且科學技術的進步,肯定會促進社會生產力,所有中國絕對不會出現糧食緊張的問題。


万俟濤


不會!

我們有轉基因!這不,今天農村農業部就宣佈開始搞了嗎?

老進口人家美國的,說不定像芯片一樣,一不高興了,人家不進口給你!……中美貿易戰,就連小小的巴西也來敲竹槓了!……俄羅斯笑眯眯地說:把西伯利亞租兩千畝給你種大豆吧!喲,好感動哦!!!……熊,不吃人嗎?

“把糧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不是指轉基因,是指不餓死,有飯吃吧?

實在不行,可以抵押房產向國外購買嘛!我們的城市房產高端大氣上檔次,一套就好幾千萬哦!

“鄉村振興”“城鄉融化”,那些“特色”也搞得很不錯啊!荷花,桃花,菊花,桑葚……都可以吃的嘛!可以給那些資本家再多發些補助,讓他們“做大做強”,可吃的花花草草

不就更多嗎??而且這些特色村莊大都在大路邊,風景宜人,交通發達,城裡人一溜煙就到了,吃起來方便得很!

再說了,住建部一直髮文推動農村統建房建設!把所有農民一個不留,全趕進城鎮!資本家迅速進入農村,大搞轉基因,一顆米就能煮一大碗乾飯!(這可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最神奇的農村哦!)

我們中國人有這個信心:“把糧食安全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枯藤下的獨舞者


近年來,隨著農村的大力發展,已經有很多人都放棄了在農村種地,年輕人基本上都去打工去了,而且由於最近的糧食價格一直都很低,農民們種了一年的地,到了豐收的季節,他們卻開心不起來。儘管收成不錯但是糧食的價格卻很讓人寒心,這也就導致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種地。那麼,農村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了,以後沒人種地,那我們的糧食從哪來?

中國有句古話說民以食為天,只有吃飽了飯才有力氣幹活。而我國一直是人口大國,在世界上的人口數量位居第一位,倘若真的沒有人來種地,那麼我國14多億的人口靠誰來養活?靠國家來養活肯定是不現實的。而且有關情況顯示中國現在的荒地有很多,有很多的偏遠山村都是隻有老人在村子裡種著一畝三分地,大部分的耕地都荒廢了。

而且這種現象還不在少數,國家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來緩解這種情況。現在的土地流轉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農民不願意種的多餘土地,可以由承包人接收,承包人只要每年付給農民朋友租金即可。如果租期到期了,還可以續租,這就給了農民朋友們極大地便利。

或許有人講現在不是有進口糧食嗎?以後直接進口糧食不就行了嗎?這種想法太不現實了,中國有那麼多人,要是進口那得花多少錢。就算國家的經濟很發達,但是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其實國家政府有自己的糧食庫,每年都會有糧食進入苦中。但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現在國家在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減輕農民的負擔,提高對農民的糧食補貼。讓種地不在廉價,也在對糧食價格進行調控,以穩定糧食的價格。


金牛座719


我是60後,15歲至35歲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到90年就去別的鎮去找工作了,因我們鄉9000來人,十幾個自然村二所小學,沒中學。兒女要讀書只得離鄉別井。家中就留下父母種田了。過了二十年父母60/70多歲,人工種田收入低沒人種了。

現在貧窮鄉村都是種些茭白,桃子,花木類。所以形成國家進口糧食赿來赿多,國家糧食不安係數也增加了。

覺得現在只是有土地改革,土地流轉回集體,政府加大投入,把適合種糧的土地進行全面平整,平整好後,各家形成股份制合作社,適合現代農業機械化種植,收割。減少勞動人員與勞動強度。這樣產糧會更多,農民收益會更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是親身經歷,我們鄉的幾千畝水田,田型又小,更是亂雜無章,小型拖拉機犁田可以,效律低點,大規模農業機械化不行。所以需要政府把錢多投點到農村。大批量平整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使00後還會有人願意從事農業。保證糧食安全。


浮雲165871403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可現在的老人的年紀大了種不了田,而年輕人又不會種田,55歲以下的人,在田間很少能看到,留守老人和婦女反而是種地的主流軍了,這將是未來農村遇到的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農業了呢?

傳統的種田模式還免不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模式,很多農村的年輕人不用被束縛在土地上,可以進城務工獲得自己的一份收入,種地僅僅能夠維持老人的日常生活,對於年輕人的吃飯,討媳婦,買房子,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幫助,種田累死累活忙一年,甚至不夠外面三兩個月掙得多,所以外出打工,是必然的選擇。

如果這一代種地的人沒有能力再種地,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種田,未來社會會怎麼樣?

雖然當下農業“後繼無人”,但是相信我們會盡快走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以後的現代農業就是要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現在中央對三農的利好政策不斷出爐,鼓勵有技術、有實力、喜歡農業的年輕人在農村發展,承包村民土地,搞特色種植,相信會有更多的能人異士奔赴農村,去建設鄉村、發展農業,讓我們的農民也像西方的農場主一樣,人少,產量還大,中國的田園不會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