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经历了哪些朝代?

假装温文尔雅


八股文的前身可追溯于唐代的帖括。唐代明经科以帖试,常常把经文中贴去若干字,今应试者对答。后因帖难记,考生总括经文,编成歌谣,便于记诵应对。至宋王安石变法后,以经义试士子,考试时以经义为文,理解经义写文,由从唐代科举重诗赋到宋代的重经文,八股文初步形成,由于宋代思想家辈出,此时的八股文虽有,文体格式却多样,非明清时期的那种主流格式。后至明代,宋双程理学及朱熹理学影响,为强化君权父权,听命于皇帝,朱元璋便命科举以经义为题,代圣人言,起到教化人心,使人驯服之用。单从思想上说,八股文禁锢人心。但以八股文的文体来说,其格式又是简单明了,易于阅读,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丰富论点,开始阐述,分点阐释,开始议论,丰富议论,得出结论。八股文难在一是要代圣人言,二是字数上有限制,清乾隆时是700字,并用对偶骈文写就。以上两种使考生时常纠结于文字游戏之中,苦不堪言。对于为什么用这种文体,相传是明代刑部尚书茹太素有一次写奏折用了一万七千字,明太祖在中书郎读到一万六千字时,仍未听出头绪,大怒,便叫人打了他的梃杖二十板,在狠揍茹太素后,朱元璋就命令制定行文规范,使得不着边际,虚浮夸饰的作风改变,值得一提的是,有明一代的公文都比较干练。


小号无此人


任何国家只要是以写文章作为判断自己国民文字水平的标准,那么必然就会有类似于八股文的情况产生。

八股文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用现代的标准,那就是点名题目,解释题目,开始发表观点,要点一,要点二,要点三,总结陈词。

实际上就是为议论文划定一个标准,虽然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写作的内容必须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套用完成。

中国人现在是非常反对八股文,并且经历了一百多年对于八股文的批判,把它当做封建思想的代表。

但是我经历了一段德国的写作教育以后,我发现八股文这种模式实际上在全世界是广泛存在的。

德国人考自己的母语和我们当年科举考试考八股文有点类似,要求考生写议论文的时候是必须要按照一个规定的格式来进行书写的。

开篇必须要点明论点,然后从正面和反面去描述这样的论点,接着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陈词。

你们看德国人这样的写作标准,是不是非常类似于八股文?

这种写作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用非常多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写作方法,造成评卷困难,客观上造成一种评卷上面的不公平,以及在评卷给分上面的争论。

对于封建社会来讲,在一篇文章中用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八股来束缚考生,让考生以最简洁的文字,把事情的要点讲明白,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实际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毕竟八股文应用的场合是在考试之中,在有限的时间和评卷人有限的精力内,为国家选拔人才,是没有办法不制定一个标准的。

直到今天欧洲非常多的国家,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仍然参照类似于德国这样的标准,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没有发生过变化。

中国的八股文也延续了好几百年,到1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批判这样的写作模式,可以说中国人在文学上的思维实际上是领先世界非常多的。包括现在的高考作文也非常的提倡,开放性的思维,可以说是领先于世界的。

但是八股文似的做解题方法在中国的语文高考中仍然存在,比如说中国语文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这种题目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考试都不考阅读题。

但是中国的语文高考存在这样的题目,并且考得非常的奇葩,不管你读的懂文章还是读不懂文章,只要你看出来这个题目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下面的问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你就可以用八股文式的思维方式,直接把语文的答题模板套用进去,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填几个字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这种八股文式的解题方法实际上也是非常值得批判的,因为曾经有高考文章的作者自己做高考语文的卷子拿不到分数的情况。以至于现在高考语文的文章,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死去的作者的文章。

因为考试要给定一个评分的标准,出题人要凭借着一个标准来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这种类似于八股文的答题标准以及评分标准不得不存在。

这就是八股文产生的历史土壤,对于考试而言,只要有一个评分标准在那里,必然就会有答题的模板,这种答题模板是很难被突破的,如果我们以批判这种答题格式的方式去思维,那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非常的多。

因此,八股文虽然被批判并且消失了,但是它的影子却仍然存在于非常多的涉及到写作的考试中。


外语那点事


隋朝科举制度的产生,对考试的要求格式化程式化,因而产生了八股文。它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朝代。











六扇门人jgy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下面凉夜从三个方面聊一聊八股文。

一、何为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时期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文体。八股文中的“八股”即: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八股文要求严格,起承转结有一定的规矩,对字数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最初的三股和末一股可采取散文形式,中间四股需用排偶的句子。在字数方面,需要控制在五六百字。

二、八股文怎么产生的?历经了哪些朝代?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中国科举制度开始出现。朝廷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但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一个确切的选拔标准的。在隋唐时期,科举中写文章的部分主要是以诗词歌赋为主,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弊端,单纯的诗词歌赋包括散文它们的范围都太大了,而且内容不好比较,换句话说,诗词歌赋不适合做考试之用。

到了宋朝的时候,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觉得唐朝这种以诗词歌赋作标准取进士太过浮华不切实用。取进士是要寻国家栋梁,只会诗词歌赋怎么行?遂改革,并多科为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这个时候就有点议论文的味道了。再到后面的元朝,把范围一划,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正式出现。这个时候科举考试非常严格,文体、格式、字数、格律、步骤都有要求,且只能围绕规定的经注写东西,考生是不能随意发挥的。

清朝大抵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但做了一些改进,因为康熙帝觉得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意思就是“八股文太讲究形式了,这样选出来的人对政治一点帮助没有,我要改进一下。”于是,在公元1633年,八股文被废止。但是没过两年,因为很难找到代替八股取士的方式,1668年康熙帝恢复了八股考试。此后,直到1904年,伴随着清朝最后一次科举,八股文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对八股文的看法

八股文严格规范了行文格式及体裁,避免了单纯以诗词歌赋作考试内容的浮华。八股文规定范围内的四书五经,让广大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其实也促进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

但是弊大于利,八股文如此严格的要求很容易让考生钻牛角尖,刻意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极大地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意志。很多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初心。这样的人走上官场,对民间的大小事情自然缺乏了解,吏治自然日渐败坏,国家难见清朗。

从康熙帝的做法来看,其实古人是明白八股取士坏处的,但是没有办法。规定了范围,规定了字数,规定了格律,在这些规定下发挥创作已经是最大的公平,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你难人家也难,只有考不上的人才会抱怨。”对寒门学子来说,研习八股文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改变命运的方式手段,他们怎么会抱怨呢?也就是后来的人,站在故事之外,随意点评自己的看法,不是曲中人自然不会听进曲中意。

你觉得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八股文的产生,是一个在文化基础上、考试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八股文既然是为了应试考试而生的,自然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有关,即八股文是不可能是在某个朝代凭空出现的产物,而是在中国语言、文字以及文学的基础上,加上封建统治者们所制定的考试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八股文产生的条件:

1、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任何体裁文学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作为支撑,便没有八股文。早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很多作品中出现了天然的对仗,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昔”与“今我来思”便采用了对仗,这种语言文字的特征恰好是骈文、律诗产生的基础,也是八股文行文的基础。因为对于八股文而言,所谓股便有对仗的意思,八股则为四个特殊对仗的句子(很多八股文中超过了四个),这样看来,无对仗,不成八股文。这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八股文的产生其实是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一种行文格式,并不是凭空产生。

2、八股文既然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因题目全部出自“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而且口吻与文字要依照圣贤的口吻,因此如果没有四书五经作为基础,那么自然也没有八股文。而且我们需要注意,想要科举及第,四书五经乃是基础,而八股文则是根据四书五经而作,即先有四书五经,后有八股文,四书五经乃是八股文思想、内容、表达之基础。

3、八股文是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八股文在当时的朝代代表着选拔人才的规则,“学而优则仕”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如果你的八股文写得好,便有可能入仕。八股文虽然不是决定入仕的最终答辩,但却是入仕可能的开始,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而言,八股文是唯一入仕的路。尽管其中出现了迂腐之人、生不逢时之人,但也涌现了数不清的治国之才。存在即合理,八股文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确实能够作为遴选人才的有效工具,并且创造了学子们求仕的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有了八股文,可以说八股文是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

八股文所经历的朝代

八股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五、六百年。

一、元朝——既是启蒙也是压制期

八股文虽然源于元朝,但在元朝时期却没有发扬光大,这与元朝的统治阶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具体到科举考试而言:在乡试、会试中,蒙古、色目人(广义上讲,除了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只考两场:一是“经问”五条,二是策一道。而汉人、南人则需要考三场:“明经”、“经疑”两问,经义一道。在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策问一道,但蒙古人与色目人答案限500字,而汉人与南人则需在答千字以上。在这样的科举考试上汉人与南人能够科举及第已经很艰难了,但元朝的统治者竟然在录取榜上也做文章,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右尊左卑)

当然忘记说明一点的是,在元朝即使你刻苦专研,科举及第,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拦路虎——用钱买官之人,那么你的功名很有可能会被抹去。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汉人或者南人,十年苦读很有可能换来的只是白干一场。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形同虚设,八股文自然跟着倒霉。

二、明朝——既是完善也是发展期

所谓打江山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守江山更难,尽管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确实没有什么文化素质,但并不妨碍他的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旧的制度被打破,不仅仅代表着旧的官僚制度的丧失,也同样代表着人才的丧失,这个时刻明太祖比谁都明白,明朝若想要长治久安,那就必须遴选人才,为官为政,重新建立属于明朝的秩序。于是乎,明太祖不仅赞赏了元朝的科举制度,更是将八股文作为科举制度,甚至是入仕的唯一选择。并且明确规定了八股文题目取自四经,且行文必须以“以圣贤立言”。

仅仅是严格的考试内容是无法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的,在此基础上,明太祖为其制定了严格、不可逾越的惩罚机制来保证求仕之路的相对公平。虽然作弊、贪污之人依然存在,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而言,算是公平。而且为了尽可能使得普通百姓能够读书,明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廪生制度,以保证不至于因为读书而饿死……

虽然八股文是应试考试下产生的,但八股文的出现也衍生了更多教育机构,尽管这些教育机构的目的还是为了入仕、选拔官员以及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使得很多人能够接触到教育、文化,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认知,从这点上而言,八股文的作用是肯定的,尽管科举制度在明朝也中断过,但依然不影响八股文作为明朝人才辈出的重要作用。如“三杨”、史可法、海瑞、王阳明、张居正等便是由八股文入仕,青史留名,又如商辂连中三元成为明朝的传奇人物,亦如李时珍、徐霞客虽未入仕,但也因为耳濡目染文化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三、清朝——既是鼎盛也是衰落期

“拿来主义’的践行者,清朝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明朝科举制度的那一套规则,包括赏罚制度以及国子监与私塾的建立,尽管在教学、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根本上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女真族的领导阶层,他们并没有轻视汉人,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也使得汉人愿意读书入仕,为官从政,一展鸿鹄之志。

而且清王朝为了保证遴选人才为国家所用,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并且提高读书学子的待遇,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对秀才用刑。而且除了上述清朝对八股文要求的改进之外,在清朝科举制度上又加了一个考试项目——试帖诗(我们不做讨论)。

在清朝中,科举制度也并非一帆风顺,可以用一波三折形容。一方面是来自清朝统治者即皇帝所拥有的一票否决权;再一方面是来自大臣们对于八股文入仕的痛恨;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兴文字狱的恐惧等等都使得科举制一度被废除,但总归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优于其他遴选人才的制度,也使得八股文在清朝多次达到鼎盛。凡是有但是,所谓物极必反,在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科举制度也呈现出了衰败景象,那么依附于科举制度的八股文自然也无法避免。光绪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随着科举制度的退出,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八股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也代表着八股文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假装温文尔雅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就是说写工整的句子,都应当是自然成对。而且,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文心雕龙·丽辞》篇说:“事对为末,意对为先。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八股文是从宋朝王安石变法开始,经历明清,清康熙废除一次又重新恢复,因为实在没人能提出另一种科举录取人才的标准。八股文其实好坏参半吧。很多有名文章都是八股文的背景


贫道号無言真君


产生条件:

①政治条件: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这个跟以前的“举孝廉”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对一个人笔墨文采的考察,后者更多是对一个人行为品质的考察。这就造成如果想通过科举考试,就必须能写出文绉绉成体系的文章。所以不难看出,如果没有科举考试制度,估计也不会出现八股文。科举制是八股文产生的政治土壤或者条件。

②社会经济条件:明朝是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建立起来的,他深知农民的反抗对统治者的威胁。所以一方面加强军事机构、制定严厉的法律、设置东厂和西厂特务机构,另一方面就是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这也为八股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至于经历了哪些朝代,就如同他的条件一样,没有了生存条件它自然就消灭了。

八股文主要盛行于明清两朝。





先秦说书将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历史社会哥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确立于明代,是明、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文体。八股文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