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一種味道,茶馬古道起點景谷勐主大山啥味道?


景谷夾在普洱和臨滄之間,這裡氣候溼熱,植被茂盛,林業十分發達。當地朋友總開玩笑說:在這片土地上插根筷子也能發芽。景谷也是雲南少有的產茶大縣,以大葉茶為主。此時正是茶農最閒的時候,應友人之邀,去他家茶園看看,聽說那裡還有茶馬古道的深刻印記。

到了景谷,先去了茶園老闆城裡的門店坐坐。門店以普洱茶為主,老闆從一個錫罐子裡取出一撮細長的自產茶泡給我們喝。店裡上好的茶沒有壓成餅,因為客人喜歡樸實的毛料形態,往往早早被預定了。中等品質壓餅,便於儲存,隔年喝,口味更好。從一塊金光閃閃的獎牌得知炒茶是老闆的絕活,今年普洱茶鬥茶大會上獲了銅獎,憑藉這門手藝和自信,在景谷小有名氣。

茶園、茶廠、茶鋪,是這種家族式茶農的最基本形態。一杯茶的香醇由多個環節促成,從種茶到製茶,樣樣不能含糊。在雲南同樣很注重明前茶的收割,那段時間的產量和質量決定著一年的收成。然而銷量與價格決定了客人對茶的認可程度。能夠精準定位自己產品,對於家族掌舵人來說是一門課題。以次充好或者好茶賤賣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要拜訪的茶園在城郊80公里外,前往需翻過兩座大山,沿途是亞熱帶迷人的田園風光。有一段泥巴路特別難行,眾人不得不下車走一段,路上碰到了傣族原住民。他們住在大山深處的村村寨寨,習慣了自給自足田園生活,輕易不下山,下山必須精心打扮一番。

登上半山腰上的茶園已揮汗如雨,回望身後視野開闊,不遠處即是勐主大山。雲霧裹住了山頭,隱約可見山頂粗壯大樹。景谷的野生茶樹大都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小黑江上游,採摘的時候需要光著腳爬上樹,那是一道神聖而精細的過程。而老闆的茶園是栽培茶樹品種,與大樹茶生長在同樣的土壤相里,控制在半個成年人身高度,採摘十分輕鬆。

一座茶山,一種味道。這一帶的茶即是勐主大山茶。海拔1700米,通風良好,土質肥、多雲霧,氣候溫涼。《景谷縣志記載》清明前的春尖是勐主大山茶裡的極品,茶條細緊,芽尖泛白,毫多清香,味醇回甜……老闆今天都沒捨得拿出來與我們分享。


在茶園坐看雲起雖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可是園主執意帶我們往上走。茶園盡頭是一個清幽的山谷,勐主大山上的泉水飛瀉而下,在此形成一個奶綠色的水潭,宛如一杯清茶。驚喜之餘,也同頻到了園主的幸福滿足感,此生沒有比在此種茶更愜意的事情。

製茶廠也在半山腰上。三排瓦房,分別是車間、晾曬間、倉庫。從下個月開始要忙了,一直要持續到立秋之後。製茶期間這裡禁止參觀,而且決定茶品重要工序,園主一定會親臨現場,親自動手。

從山坡下來,走到坡底看到了茶馬古道,一條沿著小黑江用石條鋪成的小路。很明顯古道已棄用很久,路面一層青苔,兩側荒草叢生,幾乎不能穿行。小黑江連著瀾滄江,馬幫也曾沿著瀾滄江峽谷逆流而上,把把茶餅送到3000m海拔的藏族村落。

回到景谷天色已晚,朋友找了發小一起來聚聚。發小的職業五花八門,閒聊間才知道景谷的蔗糖和油料近幾年的增長勢頭遠遠超過了茶葉。而景谷人相比於喝茶更喜歡吃酒、吃辣。喝茶也只選新鮮大葉茶,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那種焦糊的味道妙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