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大徹大悟?

每天一學習


人在有信仰的時候才能大徹大悟,不得不說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有信仰的人,他們做事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規劃,恰恰也是這樣的人,他們才能夠把事情做好,才能成就自已,才能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這個世界上有信仰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有信仰的國家是強大的國家,有信仰的人也都是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人。

那麼,信仰如此的重要我們的信仰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在中國有很多偉大的歷史人物的事蹟,已經給我們證明了,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鄧小平理論。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現代化的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是和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息息相關的。

大家都知道,新中國的成立是離不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的。

因為早在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時候,就是毛澤東思想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最終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每一箇中國人民都成為了國家可以當家做主的人。他們享受到了真正的公平與自由,民主與獨立。

可以說這一切成果都是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取得的。

所以,我們把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當做是我們的信仰,也只有有信仰的人才可以做到大徹大悟的。

當然了我們的信仰還有鄧小平理論。、

大家都知道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離不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是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實施了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讓中國通過經濟的發展強大起來,讓中國人民通過經濟的發展富裕起來。

最終在我們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下,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實現了全體中國人民的繁榮與昌盛。

人民也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不得不說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是和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有關的。正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性與正確性,所以我們才把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當做是我們的信仰的。

所以說有信仰的人,他們才能夠獲得大徹大悟一些。


史學達人


生了一場大病,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後就會大徹大悟了。

就說我自己吧,以前不知道愛惜身體,熬夜,又不愛鍛鍊。總是想著要怎樣怎樣。覺得人生不輝煌就不叫人生。

前幾年查出身體有了疾患之後,忽然就看開了,什麼未來,什麼夢想,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空想。

而一個家庭沒有了女人,那還叫家嗎?生病之前吧,我也經歷過很多坎坷,對於人生看得比一般人要透徹一些。可是一想到活潑可愛的女兒沒有了媽媽,心愛的老公沒有了老婆,把我當著手心裡的寶的父母從此沒有心愛的女兒……

我不敢想了。我覺得自己必須活下去,我的命不屬於我一個人,我不僅僅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去年春天,我在省城做了一個大手術,手術後,我在家養傷幾個月,那些疼痛的慘狀時過境遷再說也沒意思了。不過希望人生不要再有那樣的經歷第二次了。

一百多天,傷口才痊癒,後來一年沒上班,一直在家病休,在家的一年裡,我把人生看得更透徹了。

人常說:死了,什麼是你的,什麼都不是你的了。這到底還是小事,關鍵,我們如果不愛惜身體,就是對於整個家庭不負責任。

地球上少了一個人,地球還是滴溜溜轉,一個家庭缺少了一個成員,那就是天崩塌下來了。

人活著,什麼最重要,命最重要,有命才能去工作,才能去賺錢。人活一輩子,開心最重要,一家人和和睦睦最重要。

當你經歷大災大難的折磨之後,你就會大徹大悟了。你在塵世的每一天,能夠按時看到黎明前的曙光你就是幸福的!


標峰理評論


大徹大悟就不是一個嚴格的標準,怎樣才算大徹大悟呢?我不知道你的期望值,但我每次經歷一件事都感覺自己成熟了很多,看一本好書也感覺自己受益匪淺,與成功者的一次交流也感觸良多,人生本來就是一次修行,我不追求大徹大悟,我只想一年好過一年!



農民老魏


忍不住回覆一下!大徹大悟絕對不是好的體驗、經歷過愛情的背叛、經歷過醫院的絕望、經歷過家中父母癱在床上四年兄弟反目成仇、更是跟理想和夢想漸行漸遠、最好的朋友離世!心碎心痛麻木、看透世情人情缺卑微的活著!


宋玉永恆


首先得定義什麼是真正的“大徹大悟”吧?還是“大徹大悟”的人經歷不同“悟”得真理也不同?以前看過古代日本絕世貴族美女千代野毀容出家最後開悟的故事。她經歷了家族興衰,毀掉絕世美貌的痛苦,30多年參悟禪機的苦行寂寞,直到她59歲的一天明月當空的晚上,照例提著盛滿水的木桶往寺裡走,這天的月亮很美,圓月在水中搖晃。她若有所思的、靜靜的欣賞著,突然間,那破舊的桶箍斷了,水桶打翻在地,水漏光了,水裡的月亮也消失了。而千代野,也在此刻頓然開悟了,於是,她留下了那一首著名的禪詩:《無水也無月》。

“這樣的方法和那樣的方法

  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圓滿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遠不會斷裂

  然而頃刻之間,桶底塌陷

  從此再也沒有水

  再也沒有水中的明月

  而我的手中是—— 空 ”

千代野開悟了,她後來在圓覺寺成為了佛光禪師最得意的門徒,在晚年繼續了禪師的衣缽,開創了京都尼寺五山第一的景愛寺,建立了當時最有名望的女眾道場。

這世上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應該不多,但是在某些人或事上想開的人應該不少,比如不再過於執著,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等等。



許溧蕙


這樣的公案很多,比如在《建中靖國續燈錄》記錄的:有一日,馬祖指著一群正飛在頭頂上的野鴨子問百丈:“這是什麼?”百丈答道:“野鴨子!”馬祖接著又問:"什麼處去也?"百丈答:"飛過去也。"馬祖緊步上前狠狠地擰著百丈的鼻子,百丈疼痛難忍。馬祖說:"又道飛過去!"於是百丈大悟。

還有一個公案是馬祖大師點化他的嫂嫂的故事。嫂嫂非常敬重馬祖,請求他傳授一個參禪妙法。馬祖就讓她懸掛一個雞蛋,當有一天聽到雞蛋的聲音的時候就得道了。嫂嫂每天仔細聽雞蛋的聲音,聽了三十多年,一日,掛雞蛋的繩子斷了,"啪"一聲雞蛋掉在地上,嫂嫂於是大徹大悟得道了。雞蛋摔落地上的一剎那,她的念頭斷了,心中只剩下一片光明。覺悟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只要妄心息滅,真心自然顯露。

著名學者賈題韜居士總結的很精妙:所謂禪宗,就是把教下的精華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以極其藝術的手段來點出涅磐妙心,啟發生命的曙光。

記得龐居士會見藥山,臨別時遇上天降大雪。龐居士向他們師弟道:“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我試問一下:不落別處,落在什麼處?留給各位文人雅士一參。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4324185185932255"} --}

心岸花開


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

我們活在這個太平盛世裡,不必顛沛流離。性格知足的人,生活常滿足,幸福感也比常人來的更容易。

心若清靜,風奈我何,不染塵埃,清風自來。

與鳳凰同行,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虎。學會熱愛自己的生活,樂在其中,這就是幸福的真諦,敢於捨棄,既能放下過往雲煙,又能拿起明日的陽光。修一個清靜的生活,寵辱不驚,如此,無恙!


心之所向818


為人一生要做到大徹大悟,必須要從一個極端走到令一個極端時方出於真情。很多有才華的人,一生青雲直上,飛黃騰達,比如腐敗違法等,當他在受到法律嚴懲時,無不傷心落淚,悔不當初,在大徹大悟時,確悔之晚矣。不少作惡多端的人,忘乎所以,殺人稱霸,在槍決他時,十個有十個哭的,隨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悲,大徹大悟都是沒用的。反過來講由壞變好的也有,有一些人把世界看得一片黑暗,只有仇恨,沒有友情,窮困潦倒,在絕望時確得到社會的資助,從此發了起來,他才大徹大悟,發現社會是公平的,周違的人們也是友好的。這種大徹太悟的結果最好。


縱深968


人通常在失去後會大徹大悟

失去愛人,失去仇人,失去金錢,失去健康,失去權利,失去地位,從此一無所有,甚至孑然一身,都會讓一個人大徹大悟。

如果這個人什麼都有,基本不會大徹大悟,他會忙於追求俗世的物質和情感,很忙很忙,沒空放空自我。

賈寶玉的家族沒落,社會地位崩塌,愛人死去,連仇人也被流放了,寶玉光頭赤腳站在雪地大笑,來一僧一道人挾住寶玉而去,三人中有一人唱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一首“離塵歌”,唱盡了賈寶玉出塵出世之心,假如林黛玉還活著嫁給了他,賈府還是鐘鳴鼎食,二爺還是二爺,賈寶玉恐怕就不會大徹大悟了吧。


遼東灣熱雪


看到這個問題關注度這麼高,足以說明智慧對人們的吸引力。

因為這屬於一個哲學問題,所以“兒童哲學啟蒙”也試著討論一下這個問題,算是拋磚引玉。

開門見山的說,徹悟是看透、參透和領悟世事事理的狀態。大徹大悟就是對世事事理徹底醒悟和覺悟。

徹底醒悟和覺悟,往往就意味著一個人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了熟於心,不會再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於這個世界,這是因為——

順應規律,意味著最高的自由。

由此可見,徹悟是一個人的理性認知不斷積累飛躍的結果,沒有這個積累的過程,就不可能徹悟,儘管這是感性認知無法企及的,但感性認知是基礎,又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昇華是目前所知人類所獨有的意識活動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說,徹悟並非無緣無故就可發生,它源於人與世界、人與自我的互動,它藏在一個人的意識活動中,外化於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上,是人們理性思考的結晶。徹悟的結果就是對客觀規律的深刻體味、認知、把握以及彼此共存的相融。

徹悟的發生源於一個人對世界和對自己、以及二者之間關係地不斷體味、探索、思考、認知、總結、反思、……等過程,其結果只有兩種——

要麼你的意識塑造你;

要麼你塑造你的意識。

能徹悟者,是前者還是後者,不言而喻。

問題在於,徹悟是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這一積累又是人與自我、人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認知和順應規律的過程,那麼又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

其實,只要我們放眼望去,看看周圍這個世界,細心思考反思便可知徹悟往往“源於靜,止於躁”。

這是因為——

靜生慧;躁生愚。

任何力量的吸收過程都是“靜己而吸”的過程,任何能量的釋放過程都是“躁己而釋”的過程,沒有前者,後者必然無物可釋,久而久之,空虛就是必然的結果——

越空虛,就越想獲取;

越想獲取,就越想立竿見影;

越想立竿見影,就越躁動。

形成這個“習慣”之後,能不能生“慧”不言而喻。

難怪古人會說“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一句話點透人生玄機。

所以,徹悟是一個人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飛躍,獲取智慧的過程,這一過程往往又取決於一個人“靜”的能力。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想徹悟之時,就是需要先“靜己而思”之時。

然後,才會發生後面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徹悟,或稱大徹大悟是一個積極的過程——

積極的好奇、探索、思考、求解和不斷嘗試實踐的過程,而不是消極避世的過程。

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在各種環境中不斷實踐才能求得真知,萬物皆如此,人的認知規律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