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哪个是学习的误区?为什么?

书法影响力


我认为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都不是学习书法的误区,而是对学习书法都有帮助的!我一一的给大家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

第一,用笔对临。

用笔对临应该是学习书法最常用的方法了,其实说白了这种方法就是抄袭,就是对照着字帖模仿而已!

这种学习书法的方法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直观的方法。用笔对临可以很好的模仿书家的笔迹,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书家的用笔,笔画的粗细变化和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俗话说:“熟能生巧”。开始用笔对临的时候,可能什么都记不住,但是经过无数遍的临习的话,字形很快就能在大脑里面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很多出帖的朋友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的,很实用,对学习书法的帮助也很大!

第二,用心默临。

这种学书方法也有很多书友采用的,说的直白点,这就是临帖里面的读帖。用心默临和用笔对临就好比读书,有些同学喜欢不出声,用心默读,而有些同学却愿意大声的朗诵,这个就是因人而异的。

那么学习书法中的用心默临也能提高书法水平的,因为用心默临也是在加强记忆的,用心去想每个笔画的来龙去脉,观察和比较结字,在大脑里形成印象。

我认为这种方法却是用笔对临的前提,有了用心默临做前提,在用笔去对临,那么这就能更好的发挥临帖的最大化了!

总之,不管是用笔对临还是用心默临,他们都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只是如果把他们二者分开学习的话,都是有短板的,因为用笔对临可能思考的东西少了点,而用心默临会导致眼高手低的。如果能够把他们结合起来学习就是最完美的了!

以上内容为强哥个人浅见,有说的不妥的地方,还要请各位书法界大佬,给予批评和指正!插图为强哥硬笔书法习作!

如果想了解更多,敬请关注“强哥书画”!


强哥书画


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总有“抄写生字10遍”、“默写段落”等。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寒假作业中,有抄写整本书生字10遍的作业。玩到最后几天时赶作业,10遍啊!灵机一动,想到个办法,把三支笔绑在一起,写一遍相当于写3遍。有同样经历的请点下赞。

书法中的对临与背临(所谓“默临”即背临),分别类似于学校作业中的抄写与默写。



学习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先要不断抄写,把字写对、写熟。

学习书法与此类似,拿到一本碑帖,先要对着临写,尽可能把字形写像。这是初学书法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学习课文时,把文章段落、句、词、字学得差不多了,有些好的段落还要求背诵、默写,这样才能逐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学习书法同样如此。字形写像后,就要求背帖了。背帖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领会碑帖的气息与风格,这是由临帖向创作转化的重要一步。

学习书法如同学校的学习,其完整步骤是读帖、临帖(包括摹帖)、背帖、创作等,中间一些步骤还需反复穿插,以加深理解。

所以,临帖与背帖,不存在对错之说,都是学习书法必经的过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题主所说的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指的就是书法临帖中的对临和背临。至于哪个是误区?我想说,哪个都不是误区。这要看你所处的状态是在什么阶段。

临,核心在于模仿。模仿字法、章法、笔法、墨法。

对临,就是对照的法帖,一笔一画,按法帖的点画、结构,甚至是神采,都尽可能原样模仿出来。

背临,就是在对临的基础上,不对照法帖,通过自己的记忆,把法帖原样模仿出来。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通过以上对对临和背临的描述,看出逻辑了吗?背临“就是在对临的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学习。也可以说,背临是对对临的检验,检验对临的学习状态,是否将法帖原样临写了出来,如果有不足,不足在哪里。再通过对临加强学习,进一步揣摩,接着再通过背临来检验差距。对临和背临相互交替进行,互为依托。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很多人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就是对临的时候很像,可一旦背临,就不记得了。这是什么原因。

这就说明对法帖并没有做到了然于心。何解?

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意思就是法帖要在心中,对它了如指掌,做到意在笔先,自然就能够从容应对。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怎么样做到了如指掌呢?有一个小方法,就是首先要摹写,通过摹写记住点画的位子,结字的状态等,再来对临,到背临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就是对对临以及背临关系的简短分析,以及针对背临容易忘记,提出的一点小建议。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 关注】!


写字吧


临行书,草书都是误区。

用不同类的笔,写出的行书,草书效果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作品,包笔和枯笔字还不一样。

同一个字,在行首和行尾还不一样。

同一个字,组词不同,笔法也不一样。

同一个词,分在行尾一个,行首一个,又不一样了。

怎么临?

有人说王羲之兰亭序中共有二十个之字,写法都不一样,学那一个,什么时候用那一个。

行书,就是把楷书写快。

草书,就是按章法随心所欲地写。

就临楷书,打下基础。


qSy112233864喜乐孩子


学习方式没误区。不论对临还是意临。

对临,眼追手随。是入门之必须。务求形似。先应把字写死,绝对像复印机,才能取得效果。先不能有自己的东西。

意临,心追手随。是消化之必须。务求神似。取其书法意识及笔法。

对临,是“去我寻他”的过程。

意临,是“去他寻我”的过程。

两者都有一个基础:思考。

没有思考,所有的临摹,只不过是一场无痕的游戏。

只有临习,而无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误区。


urna风之度0


书法中的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哪个是学习的误区?我认为只单独强调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误区,最好的学习是对临和用心默临相结合。

对临我们都很清楚,就是我们常说的临帖,而用心默临,其实就是读帖的一种方式。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用笔对照着字帖临写,一定还要读帖,现代很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误区就是,只强调临帖而忽视了读帖。

书法学习知行合一的过程,“知”是说你心里明白我该如何书写,怎么下笔、怎么行笔、怎么收笔;这个过程中什么时候要顿笔、什么时候要提行;转折处是圆转还是方折等等,里面的门道有很多,这都需要你心里面清楚怎么回事。“行”呢,就是你心里清初,手上还要能表现出来。你心里明白,手上写不出来,那不叫学书法。

书法学习中临帖,也就是对临,相对来说更加偏重“行”的锻炼,练的是手上的功夫。而读帖的过程则是更强调“知”的一面,读帖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分析书家是如何用笔、结体的,有什么特点,自己在读帖过程中其实就做了一个分析、总结、归纳的功课。

你读帖读的好了,那么当你临帖的时候,就做到了心里有数了,我知道怎么下笔了,再对临的时候就“下笔如有神”了。

古人学习书法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注重读帖的,据说钟繇喜欢在被窝里读帖,边看边用手指在被子上画,最后把被子都画坏了好多。李世民曾经说过:“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就是在强调读帖的重要性。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也认为读帖非常重要:“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这都是在强调古人学习书法的时候,是非常看重读帖的。

所以,学书法一定是临帖和读帖相结合的学习,只是强调某一种学习方式,都是误区,必须二者结合。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哦。


翰墨今香


我是一人。为什么要二选一?

不管怎样都是用在写字,何必分开说用笔和用心。如果认真练字那么对临和默临都是需要的。只盯着一种方式才是错误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提问者到底在想什么?提问者是没有练过字,还是自学练字练得太入迷了。

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这两种临帖的方法,为什么要分个优劣高下,为什么其中之一还是误区错误的。

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对临就是对临,默临应该指得是背临,但提问者可能想说的是意临。

对临:这个词用于书法和绘画。对于书法来说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对临”。

怎么对临呢,如下图所示。

背临::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简单说就是不看帖,尽可能的写一幅和原帖一样的字。

意临: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写,取原帖的笔画,结构,或取章法。和原帖追求神似,并有自己的风格。

启功临柳公权《玄秘塔碑》,上面这个就是意临。每个字基础笔画塑形相差很大,但是结构取法相近。

背临就很不容易了,意临是需要书法水平到达一定程度,相当的难。完全不按照帖,自己写自己的,不是意临。

一人有感

现在有不少父母让孩子早早练字,对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书法就是持之以恒,不是嘴上说”用心“就行了,一下就能够超越自我。

基础很重要,不管对临和背临都需要用心,对临和背临都必不可少的。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14日沪。


一人笔记


临帖在于对(临)和背(临),两者相结合。对临是入帖,背临要出帖。





一叶小舟82704


书法中的用笔对临和用心默临,都不是学习误区。

从对临到背临,就是一个观察、理解、记忆、反射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能将字帖藏于胸中,下笔胸有成竹。

我们临帖时,先读帖,再临帖,再进行背临。对临背临反复循环多次,发现不足之处,加以纠正。

增加筑固记忆,达到点画、结构、章法准确的目的。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王宠所书行书

《访王元肃》局部。)











神韵轩书法


把数理化融入里边.用汉语解释清.所有所有的…——你就书法有成.下辈孩子们.有玩儿的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