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灵光殿遗址


掌故知鲁 | 曲阜灵光殿遗址

灵光殿北陛石


灵光殿遗址位于孔庙以东,具体位置现无明确标定。灵光殿始建于西汉,为鲁恭王刘馀所建,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时与未央宫、建章宫齐名,是西汉著名的三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后世人来曲阜观光游览,凭吊古迹,作诗写赋之时,还每每忆及“鲁殿灵光”。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宅以广其宫,闻钟馨琴瑟之间,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论衡·正说》载:“至孝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记:“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可知该殿是在鲁僖公宫室的基础上兴建的。王延寿《灵光殿赋》完美描述,至少到东汉中期,灵光殿完好无损,且规模宏大,雕梁画栋,甚为奢华。

东汉未年刘桢《鲁都赋》载:“应门岩岩,朱扉含光,路殿岿其隆崇,文陛巘其高骧。听迅雷于长徐,若有闻而复亡。其园囿苑沼,骈田接连,渌池分浪,以带石垠。”灵光殿其时亦颇为壮观。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注》载:“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殿南闭(壁)也。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鱼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北魏时,灵光殿虽已不存,但“遗基尚整”。

以此推测,灵光殿应毁于魏晋时期,即公元220年—317年之间,存世400年左右。

唐高宗乾封年间扩修孔庙,崔行功撰《赠太师鲁国孔宣公碑记》载:“兖州都督霍王元轨,大启藩维,肃承纶诰,庀徒揆日,疏闲蕵远。接泮林之旧壝(wéi 祭坛四周的矮墙),削灵光之前殿。”可知,唐以前灵光殿前殿遗基尚存。

宋《鲁国之图》中有“灵光殿基”图示。

金明昌二年(1191年),在灵光殿基西南太子钓鱼池出土一石,铭文:“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即后世所称“五凤刻石”。监工高德裔将此石移入孔庙,并将发现经过刻于石上。碑侧题记:“鲁灵光殿西南卅步,曰太子钓鱼池。盖刘馀以景帝太子封鲁,故土俗以太子呼之。明昌二年,诏修孔圣庙,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土中偶得之。”侧有文曰:“‘五凤二年’者,宣帝时号也。又曰:‘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汉书》考之,乃馀孙孝王之时也。西汉石刻,世为难得,故予详录之,使来者有考焉。”

元杨奂《东游记》载:“(泮宫台)西,灵光殿基也,破础断瓦,触目悲凉。”此时,灵光殿基部分残迹,犹可辨识。

自此以后,灵光殿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留存在历史的记忆里。

古代文献中有关灵光殿的记载,要数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为最早。文章开头便说:“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那么,“鲁僖基兆”到底何在呢?

以唐《地理书钞•郑氏诗谱•鲁颂谱》说:“(僖公)遵伯禽之法,养四种马,牧于垌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崇礼教。十六年,会诸侯于淮上。……二十年新作南门,又修姜源之庙,至于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国人美其功,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作其颂。”据后人考证,《诗经•鲁颂•閟宫》所说之“故地”,指周之姜源庙,而《泮水》篇是为颂美僖公既作泮宫,淮夷攸服之作。诗中有在泮宫献馘、献囚、献功等句,戴震也说,“盖鲁祀后稷之地,时亦就之赏有功也。”可见,鲁僖公时所造泮宫,是当时鲁人较重要的活动场所,“鲁僖基兆”至少应包含古泮宫遗址。

王延寿之后,更明确记载灵光殿位置的是北魏郦道元,其《水经注•泗水注》中说:“孔庙东南五百步双石阙,即灵光殿南阙也。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遗基尚整。……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说:“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阙严严而双立。高门似于阊阖,方二轨而并入。”其中“双立”的“朱阙”,就应是郦道元所说的“双石阙”,即灵光殿之南阙。“高门”显然是指周鲁城正南门。考古发掘证明,汉城南墙仍在沿用周鲁城南墙,汉城南门也应为周鲁城南门。

唐、宋时期,地理书中也有关于灵光殿的记载。《元和郡县志》说:“灵光殿,鲁王所造,在鲁城内。”文中没有指出灵光殿在鲁城中的位置。而《太平寰宇记》则记载较为明确:“灵光殿高一丈,在鲁城内县西南二里,鲁恭王余立。”是书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当时县城尚未迁入今旧县村。此书又称“阙里在曲阜县西南三里”,“孔子墓在县西北三里。”据此,宋太宗时县治所仍在今周公庙附近。其西南二里,又当在古泮池附近不远处。

东汉王延寿,北魏郦道元,宋乐史,时代虽异,但众口一词,皆说灵光殿基在今古泮池附近,言之凿凿,应无异议。

但是,到了明代,关于灵光殿基位置却出现了另外说法。嘉靖年间,彭泽人陶钦皋拜谒周公庙,写下“周公庙侧黍离离,传是灵光旧殿基,纵然更采延寿至,肖条钟鼓已多时。”这一诗刻记于石上,立在周公庙内。于是,《东野志》也记:“周公宪王庙在曲阜县城东二里故太庙之墟,……汉鲁灵光殿旧基即此。”(卷之一•庙宇)。从此,关于灵光殿遗址所在,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1942年,在周公庙东北约30米处,发现有“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石刻,应为鲁王宫室基石。“鲁六年”即鲁恭王六年(前149年)。197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鲁国故城开展较大规模的勘察,同时还发现了汉城。汉城内西部绝大部分已被明代曲阜县城所压,仅北部的五百米左右的范围尚属耕地。1978年,考古发现周公庙附近有汉代宫殿建筑遗迹,分上、下两层,下层以花纹方砖铺地;上层以素面方砖铺地。

考古发现,在客观上印证了《东野志》的说法,似乎与前说有了抵牾,其实不然,仔细解读《鲁灵光殿赋》,将会发现灵光殿代表的是汉代鲁国的宫殿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是灵光殿。《鲁灵光殿赋》曰“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岩突洞出,逶迤诘屈。周行数里,仰不见日。”可见,从现在的周公庙往南到太子钓鱼台(明故城东墙外秉礼路东、献泉路南)经古泮池至孔庙附近的基本区域,就是汉代鲁灵光殿建筑群占地。所以才有了汉鲁恭王以周鲁太庙之“鲁僖基兆”为基础扩建宫室,以至于“毁孔子旧宅”等历史记载。

东汉,仍以鲁城为鲁郡治。光武帝刘秀即位之初,曾拜鲍永为鲁郡太守。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封刘兴为鲁王;建武十九年(43 年),封刘强为东海王,二十八年就封而“兼食鲁郡”。《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初,鲁恭王好宫室,起灵光殿,甚壮丽,是时犹存,故诏强都鲁”。其传至汉末曹丕称帝,历经六代,近200年。东汉之初,刘强原是被立为皇太子,后因母废,而改封东海王。“帝以强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赐虎贲旄头,宫殿设钟虡之县,拟于乘舆”。之所以内缩至原鲁城之西南部一带,则当是由于灵光殿“是时犹存”。此新筑鲁城是以灵光殿为中心来谋计营造的,灵光殿重修后即为东汉新王宫所在。

后世“鲁殿灵光”成为成语,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