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为什么深入胎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94442553


青花深入胎骨是因为青花材料的使用,进口苏麻离青,特征比较明显,象元青花,大明洪武、永乐、宣德等都使用进口青料,还有后期所使用的回青料、折料,所制造的青花基本上轻重不一的有深入胎骨的特征;我分析这和当时烧制的窑温,操作技术,青料,历史年轮,自然氧化等原因有关!


東山草堂珍玩


元明青花的铁锈斑表面往往有下凹苏麻离青有溶胎釉特征。苏麻离青属天然矿物料,主要特点是高铁低锰,并且含有砷等微量元素,入窑高温后铁被氧化还原形成金属铁,液态铁温度1535摄氏度,由于高温和铁的相对高比重瞬间融入瓷器的胎釉。

在电脑电子放大镜下,看到的铁锈斑如行云流水,边缘梳散。放大75倍~400倍的照片,可以看到流淌的细节状态,有的像丝状,有的像鱼网状,有的像蛛网状,有的像蜂窝状,有的像豹皮纹状,有的像结晶体状,有的像雪花状,有的像羽毛状,有的像煤气燃烧蓝色火焰状,有的像稀薄的云雾状。

苏麻离青的青花料大致使用期为元代,明代从洪武到成化早期,这些青料都是从伊朗进口的。后世仿苏麻离青青料是刻意在画图案时候多放青料点出来的坑。

下面附几张比较清晰的铁锈斑微观图,感受一下苏麻离青青料铁锈斑。75倍到400倍放大。





吴抒文


元青花瓷器,它的釉料采用进口钴蓝料,这是人人皆知。

元青花瓷器的特点:有晕散,有铁锈斑,有人叫锡斑,釉重的地方出现,这大家任何。

元青花二元配方:主要成份瓷石与麻仓土经过长时间放置,胎体虽有蜂眼,看似粗糙,烧成后胎底手感滑润。大家也签认可。

唯有釉色深入胎骨下沉,很多人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的人看了几片文章,沒见过实物根着乱说?

凡是拥有真品元青花瓷器的人,偷笑看热闹。深入胎骨,名副其实,真正的元青花瓷器,有釉色的地方,用手摸,感觉明显的下沉,有凹下去。借用灯光,站几米远观看整体更是明显可见。这也是真藏家不对外透露签定元青花特点密秘密。以上个人观点,发几件共同评论。喷子勿扰!











玉佛缘345


深入胎骨多指苏料,也称苏麻离青,苏勃尼青,它产伊朗,伊拉克一带和铜矿伴生。经高温烧制后成天篮色。后经丝路运到中国,当时这种料很昂贵,阿拉伯人,给它叫圣人的名字,穆罕默德兰,后又改称伊斯兰教,最有钱的圣人名叫苏来麻尼,也就在伊朗圣诚旅指挥官的名,有的译成苏来曼尼,其实是一样的,到我国后因口误就译成,现在这几种名字。苏料高铁烧成瓷器成下凹。这会一种自然现象。也有点夸大形容之意。


刘德明天津收藏家


分享一个我的收藏-青花瑞兽笔筒。








Kelly枫


“青花深入胎骨” 是某些专家的鉴定依据和频繁说词,不知专家是如何看出“青花深入胎骨” 的,他们的眼睛难道有透视能力?

观察了大量青花瓷标本断面,青花都是和釉相融,从未见到有“青花深入胎骨”的,所以 “青花深入胎骨”之说纯属谬论。

青花深沉与漂浮是相对的二个方向,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深沉与漂浮的说法毋庸置疑,但  “青花深入胎骨”之说实在不敢苟同,只能理解成青花发色深沉的形象代名词吧


AA惠总


喜欢青花



葡萄罐头888


青花深入胎骨和烧工艺有关系,古人烧制青花瓷一般采用柴烧。现代多用电气窑烧制,而且先烧好瓷胎再绘青料上釉再烧,烧好的青花就浮在上面了,没有古人烧制青花那么含蓄。化学青料不值一提。


粤曾子


兴趣者评价一下







不当大爷


不止只有苏料入胎骨,一百五十年以上古青花瓷,青料都下沉入胎骨。侧光可明显看到下沉痕点,手摸青料处,就是最浅淡处也有明显下洼感觉。凡有以上持症的青花器都是古瓷。否刚都是新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