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记者刘慧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今年,是我国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诞辰110周年。

今年,陆俨少亲手开创的浙江画院迎来35周岁庆典。

中国画的园子里,不只有秋色在风中叙事,还有另一种超越岁月的笔墨在流淌——山川、河流;阳光、雨露;大地、母亲……趟过了山涧的溪流,沐浴那田野的春风,吸允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孙永从一个杭州山村的小孩子,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成长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浙江画院院长,何其幸也!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1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多么幸福!

孙永祖籍山东泰安,但生于浙江,长于浙江。浙江山水的清奇秀美引领他叩启了艺术人生的第一扇门。

自小,孙永就生活在浙江的大山中,每日的作息出行都沉浸在自然山水的怀抱,童年时呼吸的泥土草木气息,是萦绕在他心头中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也许正是这些,冥冥中注定了孙永将为山水画艺术付诸一生。

每日,孙永可以在现场写生作品里,看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簇,像片片红霞;色泽艳丽的红石榴,一串串,像团团火焰——都被他巧妙地勾勒在画面中。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沉浸山涧,脚踏大地,从大自然中孙永体味到一种来自生活的新鲜气息,而较少有沉溺于书斋的腐朽和一成不变的纯粹笔墨游戏。他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呈现出精妙的中国画技艺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行走山水之间,不知他画山水还是山水画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那是山水画田园诗,那是山水诗田园画。心中有诗方能读田园之诗,心中有画方能画山水之画;心中有诗方能画山水之画,心中有画方能读田园之诗。

“我愿自己成为国内少有的一直将写生直接作为创作的中国画家,自十四五岁正式跟随浙江美术学院朱恒先生学画山水画伊始,我就养成了一边在家临摹传统,一边又去实景写生的良好创作习惯。”孙永当年往往是三天呆在家中临习,两天外出写生,这种持之以恒循环的学习模式,无疑使他在日后的考研和创作方面受益匪浅。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孙永与“写生”结缘以来,至今已逾40年。由近及远,从南至北,九州方圆凡是向往的地方,大多已载入他的写生稿件。无论用铅笔、炭笔、钢笔,也无论用水墨、浅绛或重彩等不同形式,汇总累计已不下两三千帧之巨。

但写山水之生机,并非一味因袭古人。传统的树法已远不足以借鉴,现实已逼迫今天的孙永必须再次以自然为师,创立更多符合时代气息和特征的表现方式和符号。孙永提倡当下的搞创作不要过早地“结壳”——不应该在不成熟的时候就早早地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

其实,中国画的繁荣与国运昌隆紧密相连。早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孙永就凭借《水乡风情图》一举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浙江美术界赢得了荣誉。

而这,得益于孙永在艺术创作上的坚持。早在2009年,时隔25年再次凭借以纯水墨表现江南绍兴老城全貌的《鲁迅故里图》分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银奖(分别两幅),让美术界见证了其艺术创造力的旺盛与经久不衰。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或许,孙永在艺术创作上继承了其师陆俨少先生“求变”的艺术观念与主张,不仅在其擅长的写意山水画领域成就斐然,同时,在工笔画领域的创新亦让人称叹,早年创作的《三味书屋》《夜幕下的喘息》《魂》等工笔画作品,立意独辟蹊径,给沉闷的工笔画界以别样的活力。

“我很在意理论建树上更具作为,特别是从创作者的实践出发,频频以文论为21世纪中国画发展把脉。”孙永曾于2008年发表的《剖析当前山水画界“黄泛”现象的成因——有关如何学习黄宾虹之我见》以鲜明的论点佐以翔实的论据,给当时业界不理性的“黄宾虹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成为在美术界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美谈。

历时8年周期,先后出版的《孙永画集》《模山范水——孙永写生》两本画集,集中了自己几十年来对中国画发展的忧虑与思索,观点鲜明,脉络清晰,辅以温暖感人的回忆文字,彰显出他从小的“作家”梦。

孙永在“自序”中这样写道:自弱冠始,常以稚拙心智频频涂鸦,稍长后愈加浸淫其中——曾经冒天下之大不韪,于同窗间以逃学旷课而著称。缘由矢志于绘事,竟令师长无语而免罚。

早年即视业界前辈为今生楷模,希翼而立后能蜕变成他们——即便是下乡务农季,依旧青灯黄卷而笔耕不辍。

不期,幸运之神眷顾,于上世纪70年代末金榜题名,为首届山水研究生,师从恩师俨少陆公——俨然是“贫儿暴富”而一发不可收。

学业有成,遂根系浙江画院,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摇曳间如白驹过隙,暮然回首,几度春秋?

年少从业,不免时有蹉跎、游离和彷徨……庆幸的是终究恪守底线。不论如何探幽涉远或百般诉求,从未敢忘恩师陆俨少所嘱:“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逝水流年间,凡过目所睹,情至所致,唯幸万般情愫均——化作笔墨留痕为证。

于今回眸从艺求索之轨迹——致广大或致精微,无不涉猎。可谓两极具备,不乏派生,又时有意外斩获,鉴此林林种种,足可聊以自慰。

时至当前,虽诗酒年华已逝,华发垂暮日臻,依旧壮心不已而只争朝夕——画人终究还要以画说话。宿愿所图:不为浮云而甘当磐石——以期永存也。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2

时间的枝头上,盛开着谜的花朵。

浙江画院从1984年12月22日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幸运儿——受到了我国近代两位国画大师潘天寿和陆俨少的特别关爱和悉心培养。

浙江是美术重镇,是块千年中国书画发祥传承的福地,除了拥有一所全国一流的美术教育院校之外,仍须设立一所教育之外从事美术创研的专门机构——画院。

当年,已是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领军人物的潘天寿,依然从宏观的浙江美术大局出发,颇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地坚持,从而保证了浙江美术事业在后续的发展上,赢得教育和创作的双丰收。

陆俨少先生担任了第一任浙江画院院长,并任教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浙江美术学院。他的治学精神和从艺精神,一直深深陶泽和沉润着浙江画院。

孙永清楚地记得,在首位院长陆俨少先生的麾下聚集了一批精兵良将:顾生岳、徐启雄、曾宓、潘鸿海、姜宝林、张华胜、何水法……当时画师们呕心沥血的耕耘播种业已硕果累累。

早在1984年,孙永作为筹备者之一,自然而然地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后进入了新成立的浙江画院,从此他便成了一个专业画家。

孙永不会忘记:作为浙江最主要的中国画教研和创作机构,浙江画院早在2001年就曾晋京参与“浙江画院画师作品展”。时隔十二载,受中国国家画院之邀再次赴京推出“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浙江省国画作品展”,可谓是浙江中国画再一次吹响了集结的号角。它不仅仅是当代浙江中国画创作的实力与成果的展示,也是浙江绘画精神和艺术品格的再一次集中呈现,更是新中国美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浙江中国画作为主力方阵,于学术长河中的又一次高端定格。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中国画之于浙江,历久而弥新。自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画进一步成熟完备。宋室南迁,许多画家自北方流寓杭州,按《南宋院画录》所载九十八位院体画家中,浙人几占半数。此后,南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历朝历代浙江更是绘画名家辈出。

浙江的中国画之所以长盛不衰,是缘于扎根于传统的沃土而不断接受开放和变革的洗礼。在孙永眼里,近代以来,面临新观念的冲击,浙江画院一直秉承“传承经典,开拓创新”的宗旨。而其深层原因,与浙江中国画倡导“拉开中西绘画的距离”的学术理念,和浙江中国画界进一步确立“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重创新”的学术主张,是密不可分的。

历时三十五载风霜雨雪,历经三十五载㫪花秋月,这个学术主张己化作永恒的力量,支撑着孙永永远走在深入生活,获取艺术创作灵感的最前线。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黄昏,当最后一抹夕阳散发余辉,孙永的心都为丹青笔墨而激动。在山乡、在军营、在海岛、在学校……处处都有他的身影。艺术家有广阔的视野,有对生活的理解和激情,才有可能发现和体会到什么是艺术,从而产生创造艺术的动机。

“面向基层,深入生活”始终是孙永一直坚持的创作宗旨。为此,孙永每年都要组织画师奔赴全国各地,或行走在大漠戈壁,或露宿山寨乡野写生,每一处的乡土风情,给孙永提供了不少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在遵义会议会址,追溯红色经典。沿着这些“红色起点”孙永北上南下,在贵州遵义、嘉兴南湖、江西井冈山、福建上杭、浙江四明山革命老区……一路采风,一路搜集资料,完成了上万张“红色起点”速写。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在孙永眼中,在孙永笔下,那些旧址、草屋、老红军渐渐复活。一路走来,孙永关注着扑面而来的一切,了解、观察、学习,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初始阶段的艰苦磨难,经受了一次精神洗礼——一路前行,让自己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更加关注生活、关注人民、关注时代。

“长卷不在于长短,不在于一种形制,更在于画作的视界。”这是孙永游观之境、信笔之境、任心之境,更是浙江画院的一种历史担当。

“我是谁?我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画家,我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获得绘画源泉。”从那些年起,孙永把深入基层采风写生作为浙江画院的一个长期的品牌来打造——一次采风,一本画册,一个展览。力争在实践与采风中,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

有一种精神叫守望。

可以说,孙永坚持多年的“走进”系列是浙江画院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诠释。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3

湖山掩映,岁月静美。

短短三十五载,浙江画院努力创造一个学术思想开放、门类结构合理、艺术追求多元、创作交流活跃的环境。

长长三十五载,浙江画院特别注重对各种流派、观点乃至地域文化的包容,注重每个艺术家在文化上、艺术上的差异,注重艺术创作结果在学术意义上的突破和变化。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浙江画院第一代画师在陆俨少先生的麾下早已功成名就,所以第二代、第三代画师的培养与推出,尤为重要。

“在创作队伍方面,我比较注重梯队建设。”孙永分析,梯队建设主要是合理配比老中青画家的年龄结构,1984年建院时进来的第一代老先生已经七八十岁了,而且再引进功成名就的画家的方案难以实施,所以他将精力放在了培养中青年两代画家身上。具体操作是一个画种三四个人,年龄十年左右分一个档次,这样一拨又一拨地接上班,将经典艺术有序地传承下去。

“现在画院引进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不少人才漂在江湖上,应该把它们纳入到官方的人才队伍。浙江画院出于梯队建设的考虑,招聘时对年龄有要求,学历则不太讲究,大专以上就可以。”在孙永看来,画画不是学历越高越出彩。这也是受老一辈艺术家对后学的栽培与影响,使得他十分注重画院自身建设与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孙永主张画院应当重视发掘人才,将人才聚集在画院这一创作平台上,让不同年龄层的画院人都能具备主人翁意识和认同感。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一方面,孙永提出“学术立院”的办院宗旨,完善浙江画院在学术层面上的构建;另一方面,他重视中国传统书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期下的继承创新问题。对老、中、青画师的年龄结构和画种配比进行有步骤的调整,让浙江画院老一辈的艺术家都能留在画院继续发扬奉献精神,进而通过研究员和学员制度,将更多在艺术上有朝气的年轻人吸纳到画院的大家庭中,并积极打破类似机构间潜在的不良竞争,主张同一人才可以在不同的机构下同步培养,成为国内业界人才机制的一种开创性模式。

陆俨少是当代中国画巨匠,是浙江画院首任院长。在梳理陆老学术成果的时候,孙永却发现美术大省江苏设有“徐悲鸿奖”“傅抱石奖”“吴冠中奖”,而同样作为中国画重镇的浙江,虽有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辈出,但在当时却还没有以艺术家名义设立的奖项。为了传承弘扬陆俨少的艺术精神,为浙江擎起一面中国画大旗,由浙江画院推动设立“陆俨少奖”责无旁贷。如今,历时三届的“陆俨少奖”早己深入人心。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画院未来,更在当下。

作为浙江画院的领军者,孙永在积极推动艺术创研的同时,更多思考画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具备忧患意识,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应当清醒认识到时代背景下所应当具备的战略眼光。”孙永在深入比较了新中国画院发展的历史溯源,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所面临的历史挑战与机遇,特别是中国画在当代面临新艺术媒介冲击下的紧迫使命,又便针对性地提出浙江画院要“开门办院、资源共享”的前瞻性考量。尤其在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上,孙永对老、中、青画师的年龄结构和画种配比进行有步骤的调整,通过研究员和学员制度,将更多有潜质、有朝气的年轻人吸纳到画院的大家庭里,探索了一条集创作、研究、培养于一体的画院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雁过留声,人过留影。

数十年来画院全体画师们,虽然期间已有了成千上万的艺术品传世,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再将所留存的影像素材统一整理、编撰,以板块、结点的形式付梓成册,公之于众,无疑将会从另一个角度真实还原浙江画院以往走过的风雨历程中的每一个清晰脚印,用多棱方式折射出集体与个人的多面风采,从而让业内外人士更多地关注画院的人和事,更加直观地认知我们,这无疑是个颇具历史价值的善举。

“史料所及”浙江画院影像志——孙永率画院同仁尽己所能地深翻挖潜,寻寻觅觅,特别是那些已被渐渐尘封、日渐埋没而远离我们的过去的一些旧影,得以重见天日,曝光于众,藉此希冀:无论是天上人间还是大江南北,只要是与浙江画院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人物和事件,统筹地掇英成集,让那些如烟的往事再次映入人们眼帘,也在抚今追昔间感悟和唏嘘。

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依据浙江画院整体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学术、公益等活动结点,孙永设定了五大板块,区分了34个专栏,其中所涉及的事件数以百计,而所相关的人物则数以千计,集中展现给了广大读者。

近年来,孙永坚持浙江画院秉持“开门办院”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通过“走进”系列、陆俨少奖、迎春雅集等各种活动,将自身的学术成果向社会开放、共享,力图使公众多层面感受艺术的魅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中寻求高度自信。作为一家国办艺术机构,孙永一直要求全体画师“感恩人民”和“回报社会”。

传承经典,继往开来——为新时代留下艺术的历史,也为新时代留下不朽的笔墨。如今,捧出自己三十五周年来的创研成果,也是向新中国七十年华诞献上一份文化厚礼,更是画院一直秉持“感恩人民 回报社会”理念的集中体现。

湖山掩映,陌上花开。

陌上,有千回百转、奇峰怪石的山和水;陌上,有各式各样、一应俱全的人和物;陌上,有名品相映、争妍斗奇的花和鸟……而蓝色之江调和的山水画、江南色彩涂抹的人物画、温柔西湖滋润的花鸟画,使孙永率领的浙江画院在中国画画坛别样清新,独树一帜。

如果中国画是一座大山,那么浙江画院就是这座大山里的一棵大树;如果浙江画院是一棵大树,那么画师们就是深谙各种风景的灵鸟!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从恩师陆俨少的青绿山水中脱颖而出超然世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