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當上皇帝的恭親王奕訢是怎樣度過晚年的?

靜靜觀天下


恭親王奕訢曾經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只不過最後還是輸給了奕詝。

奕訢在政治上的眼光、手段和魄力,統統高於奕詝,對於清朝而言,他應該是最好的皇帝人選,可是對於道光皇帝而言,他卻不合適。

道光皇帝晚年犯了一個錯,也即第一次鴉片戰爭,倒不是說他不應該和英國人打,而是他打了一半突然感覺怕了,結果被英國人逼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近代100年屈辱史的序幕。

所以,道光皇帝為了自己將來在史書上的評價,不得不慎重選擇繼承人,如果繼任者因為能力強而逆轉了他所面臨的困境的話,他不得被後人罵得狗血淋頭?

清史稿說道光皇帝晚年對於選擇誰作為繼承人很是猶豫,所以弄了一場狩獵用來考察兒子們的能力,奕訢收穫頗豐,奕詝卻在老師杜受田的授意下一矢不發。

道光皇帝好奇地問奕詝原因,奕詝用杜受田編好的劇本忽悠了過來:“這時候可是鳥獸交配繁育的時節呀,兒子實在不忍心傷害它們呀!”

道光一聽,嘿嘿笑道:“這才是皇帝應該說的話!”

道光真是因為這句話便決定讓奕詝作為繼承人?這當然不可能,他養了奕詝這麼多年,難道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真不行還是假仁義?奕詝的這句話,只是恰恰給了他一個選定奕詝的藉口罷了。

奕訢太過鋒芒畢露了,可以說是充滿了銳氣,也正因為如此,道光才不敢選擇他,怕的便是他將來的成績單超過自己,自己在史書上的評價不好看。

當然,也可以從好的方面去評價道光的選擇,奕訢太激進太銳氣,道光是害怕清朝經不起奕訢的折騰,所以選擇了保守的奕詝。

對於“保守”這兩個字,說白了實際上便是廢物。

事實也證明了道光沒有選錯,奕詝當上皇帝以後確實很廢很廢,他也真是運氣不好,趕上了太平天國運動,趕上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說他喪師辱國一點也不為過,更可笑的是他竟然被洋人給嚇得如同落水狗一般逃去了熱河行宮。

等到清政府和洋人談妥了條件,簽訂了條約,朝臣們說要請咸豐皇帝迴鑾的時候,咸豐一想到洋人的可怕,瞬間打了個哆嗦,然後厚著臉皮地說了句:“天冷了,再等等吧。”

咸豐皇帝的這句話和錢謙益那一句“水太涼”簡直如出一轍。

咸豐皇帝的“成績單”被赤裸裸地擺在了所有人的眼前,擋住了道光皇帝的“光芒”,別說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了,即便是再來一場鴉片戰爭,道光也能拉咸豐過來當擋箭牌。

不過,道光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收穫,也就是咸豐皇帝的一個女人後來成為了清朝的實際掌舵者,如此一來,道光這點“成績”還算什麼?

咸豐皇帝的這個女人,便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慈禧在咸豐生病期間,便已經開始幫咸豐批閱奏章了,這在讓她的權力慾膨脹的同時,也為她將來奪權打下了基礎。

咸豐也不算太傻,他也看出來了慈禧在政治上的熱衷和對權力的渴望,所以為了防止“武則天故事”的發生,他臨死之前還給兒子同治皇帝留了幾個後手,最為重要的便是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

所以,慈禧想在咸豐死後奪權,她所要面臨的最大阻力便來自於這顧命八大臣,她也必須得剷除他們,不然別想拿到權力。

可是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是一個在朝堂上幾乎沒有任何根基的女人,她想要除掉顧命八大臣,自然便得尋找合作伙伴,她所選擇的合作伙伴還必須得有實力去對付顧命八大臣,她的選擇實際上並不多,所以她最終選定了咸豐皇帝的兄弟。

慈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自然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之所以會選擇答應和慈禧合作的原因也很簡單,他之前便已經遭到了咸豐皇帝的刻意打壓,咸豐自己一路跑到了熱河,卻留他在北京“送死”,說奕訢心裡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此外,咸豐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也在繼續排擠奕訢。

所以,奕訢想要在政治上獲得更大的權力,這時候和慈禧合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奕訢也確實通過和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摧毀了咸豐皇帝留下來的後手,在政治上取得了更大的權力,甚至一度讓慈禧對他投鼠忌器。

只不過,慈禧這個女人的手段確實厲害,最後連奕訢也折在了她的手上,當了四年的議政王也被慈禧給拿走了。

此後,奕訢和慈禧仍然時不時便會產生齟齬,雖然夾在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兩個人之間,慈禧是用他又防他,也不討同治皇帝的喜歡,處境頗為尷尬。

當然了,奕訢手裡的牌還有不少,軍機處的牌和總理衙門的牌也足夠他繼續和慈禧周旋下去了。

但是1884年的一場中法戰爭,又讓慈禧抓住了他的把柄,她借清軍戰事不利之機,授意奕譞彈劾奕訢,然後迅速對奕訢出手,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也沒能倖免。

慈禧用這一手將奕訢的勢力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中清除了出來,換上了她的人。

奕訢也從此在政治上跌到了谷底,幾乎是徹底退出了清朝的權力中心和政治舞臺,此後,他沉寂10年之久。

1894年,時值甲午之戰,慈禧迫於壓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訢,奕訢也因此再一次領班軍機處和總理衙門。

但是,此時的奕訢已經61歲,經過10年的沉寂,別說心中的權力慾已經逐漸被澆滅了,只說慈禧在這10年時間裡發展起來的勢力,也已經不是奕訢所能夠對付得了的了,所以他雖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卻沒有再和慈禧爭鬥的心思了。

因為他已經看清了局勢,10年前的他輸給了慈禧,退出了權力中心10年的他更不是慈禧的對手了。

所以,奕訢再1894年復出之後實際上一直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很少在政治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過,光緒皇帝在康、梁的忽悠下發動維新變法的時候,奕訢倒是站了出來,堅定地反對變法。

1898年5月,奕訢病逝,慈禧想著和她鬥了一生的奕訢,最後還是心情複雜地給了他一個“忠”的諡號。

奕訢對於清朝,自然是忠。


寧糊塗


文武雙全的奕訢,雖然拼盡了一身才華,還是敗給了會哭的奕詝。不過,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儘管自己的老子道光沒選他做接班人,但哥哥咸豐卻不敢小覷他,也捨不得埋沒這樣一個人才,所以鬼子六還是過得十分風光。

到清代後期,皇帝們的生育能力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咸豐做皇帝時,親王的含金量還真是挺高。也正因如此,在咸豐病逝後,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才能與恭親王奕訢聯手,絆倒了肅順等八大臣,贏得了辛酉政變的勝利。

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與奕訢,成了清王朝的三巨頭。不過,慈安生性柔弱,以至於大權逐漸轉移到了西宮手中,這樣一來,慈禧和奕訢便成為了最為默契的合作伙伴。只可惜,慈禧的城府比奕訢更深,奕訢最終還是被削弱了。

奕訢最風光的時候,身兼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等機要職務,同時是洋務派的領軍人物,曾鼎力支持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興辦洋務,為清朝的軍事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不過,慈禧終究還是不願意見到一個強大的奕訢存在。

同治四年(1865)時,慈禧給奕訢安排了兩個罪名:“信用親戚”和“君對不檢”。結果,奕訢被除去了議政大臣等職責。這是慈禧對奕訢的第一次打壓,也算是一次暗示。此後,慈禧又恢復了奕訢軍機大臣的職務,但再也沒有給奕訢實權。

到光緒朝後,慈禧、光緒和奕訢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隨著光緒年齡越來越大,朝中逐漸出現了“後黨”與“帝黨”之爭,並最終以戊戌變法為標誌,矛盾公開化。

由於奕訢在同慈禧交手的過程中,甚至西太后深諳權術,所以奕訢也變得明哲保身。在戊戌變法進入高潮時,光緒和慈禧都曾拉攏奕訢,但奕訢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站在後黨一方,反對變法。

不過,歷史上的奕訢並不算長壽,他雖曾是慈禧的合作伙伴,卻在戊戌政變的那一年,病死在了北京。奕訢雖貴為親王,身兼多職,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由於慈禧的存在,這位大清朝的王爺過得也不是很愉快,甚至於有些苦悶。

當然,咱們畢竟有句古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奕訢最低迷的時候,身為大清王爺的他,還是能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時而躲在王府裡吟詩作對,時而提著鳥籠到外面花天酒地。而且,在奕訢死後,光緒和慈禧,也算是為其風光大葬了。


史海爛柯人


這個問題小姐姐來給您解答。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道光的六兒子、慈禧的小叔子。他是個清朝皇室不可多得的人才,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熟練百家經典,詩文,武功騎射。他對大清的主要成就就是推動洋務運動的發展和辦理外交事務。在慈禧和咸豐帝兩口子手中他的官位沉沉浮浮幾經罷黜,心力憔悴的老年奕欣,最終遠離朝政,以養病為由隱居在京郊的千年古剎——戒臺寺,度過了一段清靜淒涼的晚年。



奕訢做了很多大事,他曾任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先後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把新疆重新摟在了大清的懷裡。為了挽救大清,他忙的腳不沾地,興辦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辦工廠、建學校、挖煤礦、造機器、修鐵路、還辦起了電報……迎來了“同治中興”。他本著“自強”“求富”的目標,享受天下之人對他的美稱“賢王”。



奕訢差點當上皇帝到底差多少

奕訢和咸豐帝(奕詝)同父不同母。咸豐帝從小沒媽,他10歲時生母孝全成皇后就死了,咸豐被奕訢的親媽靜貴妃撫育,奕訢和咸豐帝僅相差1歲,兄弟情深。這種兄弟情持續到他們的老爸道光立儲時變了味。道光本來有九個兒子除了死的和過繼的就剩四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老四咸豐帝和老六奕訢。



(奕訢小時候和母親)

毫無疑問奕訢的文武能力都在咸豐之上,兄弟倆為皇位明爭暗鬥。但是咸豐帝是長子,在高人老師的指導下,他表現出超人的情商,在爭儲時獨領風騷。其中讓奕訢憋屈的一件事是,有一次眾兄弟在老爸的眼皮子底下比賽打獵時,奕訢表現的非常優秀,他身跨俊馬箭術精湛,捕獲了很多獵物,在眾皇子中的成果遙遙領先。但此時的咸豐帝一箭不發卻贏了奕訢,他只對他老爸說了一句話,‘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皇帝聽了大讚其仁慈。大汗淋漓的奕訢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還有一次,在道光所剩不多的日子裡,病榻前問政奕訢和咸豐帝,奕訢口若懸河,連說帶比劃,才氣側漏。而咸豐帝卻跪地抽噎,一字不言,把孝心演繹的日月可鑑,道光帝被咸豐的孝心感動,就立了咸豐帝為儲君。口乾舌燥的奕訢有多尷尬。就這樣奕訢與皇帝位失之交臂。


人生的數次起落造就了奕訢要過怎樣的晚年生活

也可能是老父親為了表達對奕訢這個有能力的兒子的虧欠,就封了奕訢為恭親王。老皇帝在秘密立儲時做了清朝歷史上僅有的一個舉動。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立儲匣子裡,他寫了兩封詔書,一封是立儲詔書,一封是封奕訢為恭親王的詔書,當眾大臣從匾額下拿出匣子露出奕訢的名字,奕訢是否狂喜一場,咸豐帝是否驚出冷汗呢?但是這也可看出道光在皇位繼承人上曾經的猶豫不決和對奕訢的重視。

(道光帝)

恭親王奕訢還是因一件事被免去了所有官職。奕訢的親媽孝靜成皇后(即康慈皇貴太妃)病重,奕訢認為自己媽也是咸豐帝的養母,就請求咸豐帝晉封老媽為皇太后,咸豐帝支支吾吾答應了。奕訢就急急忙忙傳旨冊封了。結果咸豐帝不悅。當年奕訢跟咸豐爭儲君位時,道光規定奕訢生母只能葬在嬪妃陵墓內,奕訢這麼做違背了老爹的規定。葬過老母親後,老六被罷免了一切職務。休息了兩年,奕訢又被重新授予職務。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後,咸豐任命他為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咸豐去了避暑山莊逃難,不幸病死。後來奕訢與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踢出去八大臣,奪取了政權。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老六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起初奕訢和兩宮太后合作很愉快,被授予議政王,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傾朝野。嗜權如命的慈禧,心裡有了小九九。



恭親王奕欣的晚年(50歲以後)

在慈禧羽翼豐滿能叱吒風雲時,1884年老六也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慈禧把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都摘了官帽。慈禧這次把恭親王老六徹底踢出局,讓老六悠閒了10年。人生的起起伏伏殺光了奕訢身上所有的銳氣,他對人生充滿懷疑和無奈。在被罷免的十年中老六去了古寺精心修養。他練字、散步、遛狗,做一些老年人都喜歡的事,遠離了朝政。



十年後大清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慈禧又撈出了奕訢讓他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但此時老六已63歲了,這個年邁的老頭心也涼了,物是人非,他已經無法扭轉大清的乾坤,他在工作崗位上無任何作為。

在1898年,當光緒皇帝熱情高漲變法救國時,67歲的恭親王奕訢不僅靠著自己的牛叉身份對光緒帝時加牽制,而且和“議論專主變法”的帝師和軍機大臣翁同龢撕逼,他們爭的面紅耳赤。奕訢還跑到慈禧面前叨叨求慈禧撤掉漢書房,將翁同龢趕出毓慶宮,使他斷絕了和光緒帝的切磋變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強佔旅大,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商量變法。奕訢先是沉默後是不答應接著抵抗。

這也是奕訢的最後一次上崗,他這次在工作崗位上待了4年就去世了。

1898年5月29日 奕訢病逝,終年67歲。光緒帝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賜諡號“忠”,加恩進賢良祠,並配享太廟。讓他的孫子溥偉襲爵恭親王。


小姐姐講史


奕訢生於帝王家,文武雙全,因為不善於“演戲”而與皇位失之交臂。

在“辛酉事件”中,奕訢發揮過重大作用,因而成了大清的國柱。事後,他與慈禧也曾有過一段“叔嫂聯合”主政的合作期。

一、朝堂之上,摩擦總會有的

1880年,慈禧指示太監李三順出宮辦事,結果與宮廷護衛爭執起來。李三順狗仗人勢,開始撒潑,回宮後跑到慈禧面前告惡狀。慈禧聽信太監一面之詞,大發雷霆,跑到慈安面前去哭訴,說被人欺負,不殺護軍自己沒法活。慈安性格敦厚,答應幫慈禧出氣。

慈安將此事交給刑部,結果刑部按照律法,判定護軍無罪。慈安將此事轉告慈禧,慈禧老羞成怒,給刑部施加壓力,強行下旨治罪宮廷護軍。

這個時候奕訢站出來了,他支持刑部秉公辦理,反對慈禧的做法。但刑部審理的結果再三修改,也達不到慈禧的滿意而未獲通過。於是,奕訢帶領一幫大臣“力爭,不奉詔”,而且反覆勸說慈禧收回成命,“語特繁”,但慈禧只是免除護衛死罪,仍從重整治。

後來,張之洞與陳寶箴上奏,要求慈禧秉公辦理。奕訢反對慈禧的底氣更大了,手裡拿著兩人的奏摺,得意地對同僚說:“若此真可謂奏疏矣!”

在內外大臣的聯合抵制下,慈禧只有收回成命,將護軍從輕判決,另將太監李三順打了三十大板。

慈禧雖然讓步,但對奕訢的不滿也由此達到頂點,再聯想之前的幾次不愉快事件:

第一件,同治大婚後,即將親政。慈禧準備歸政,但想要御臨乾清宮。乾清宮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慈禧如果去了,豈不成了女皇?奕訢為了防止出現第二個武則天,立刻出來反對,說“慈寧宮是太后的地方”,一下堵住慈禧的嘴。

第二件,慈禧想修圓明園,又是奕訢出來唱反調,堅決不讓。此外,奕訢嚴格按照規定,對慈禧的各種鋪張浪費進行限制。

正因為奕訢的礙手礙腳,慈禧終於忍無可忍,只得將其撤掉。尤其在慈安去世後,慈禧將奕訢看作是無上權力的最後絆腳石,早就想除之而後快。

二、賦閒親王無人問

離開朝堂的奕訢,反而更加自在,他能縱情山水,能夠與家人團聚,能夠將情懷抒發於筆墨之間。

從首席軍機大臣位置跌落,奕訢與王安石的心境相似,“取唐詩置諸案頭,信手拈吟,以消永日,”搞起了詩歌創作。

奕訢寫詩,反對詩詞格律,說:

“詩言志,歌詠言,在心為言,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言形於外,故工拙所不計及,讀者也不應以聲繩之。”

他多次呼籲文壇,主張詩歌自由抒發情感,反對矯揉造作。

對於和慈禧的恩怨情仇,奕訢從未低頭,他不覺得太后的制裁是正確的,只承認命運造化弄人,難與“相爭”。在《朗潤園感懷》中,奕訢寫道:“實事漸消虛事在,他生未卜此生休”,感嘆自己理想破滅。

光緒十一年,奕訢因兒子載湟去世而變得鬱鬱寡歡,身患重病。他為了出去散散心,排解心中苦悶,帶著數卷唐詩,開始了四十多天的西山遊。他由昆明湖至香界寺、寶珠洞等地,然後來到普覺寺。

普覺寺又稱佛臥寺,奕訢曾與咸豐帝一起下榻於此,三十年後,舊地重遊,他賦詩一首:

“寥落悲前塵,回頭總是情;僻居人不到,今夜月分明。地古煙塵暗,身微俗慮並,水深魚極樂,照膽玉泉清。”

這次遊山玩水,從他的詩中來看,不僅身體得到康復,許多煩惱也得到排解。回到王府,他又打起精神,將賦閒以來的寫的詩加以整理,編為《萃錦吟》卷一。這些詩,與他曾祖父乾隆寫的差不多,藝術價值並不高。但這些詩集中記錄了奕訢的行程與思想意境,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沒過多久,奕訢的大兒子又不幸去世,這讓身體剛剛康復的奕訢再次病倒,精神也大受打擊。

賦閒後的奕訢,雖還是親王,但也感受到了人走茶涼的悲愴。光緒十二年春節,恰逢立春。兩“春”重疊是“大吉日”,但往日車水馬龍的恭王府,竟然沒有幾個人上門祝賀。他以自嘲的方式記敘這次過新年的心情:

“都中每值新年,無論公卿士庶,來往拜賀,轂擊肩摩,日日驅馳,擾攘於十丈紅塵之內。餘因養痾,未能趨俗,閒居習靜,讀畫看書,別有一番滋味。”

光緒十七年,奕訢在府邸慶祝六十大壽,按照慣例演戲三天,並請來了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排場不小,可來祝壽的人寥寥無幾。

這種門可羅雀的情景,一是因為他下來了,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二是因為大家有意迴避,與奕訢走近了就是得罪慈禧;三是奕訢也不能交友廣泛,否則慈禧也不會放過他。

隨著年歲的漸長,奕訢的心態也開始變老,但畢竟是洋務派的,對西洋器物始終保有一份興趣。他時不時會拍個風景照,並將照片送人。

在失落中,奕訢白髮漸生,他在等待、忍耐與期待。

三、經過十年的賦閒,在甲午年,奕訢東山再起

1894年9月29日,慈禧和光緒召見奕訢,然後發佈旨意說恭親王“病體雖未痊癒,精神尚未見衰”,給了他部分權力。第二天,慈禧又下令,允許奕訢不必每天值班,也不用參加祭祀典禮,作出關心的態度。

回到朝堂的奕訢,已經失去往昔的進取精神與銳氣,在甲午戰爭中,他態度偏和;在維新變法中,奕訢實際上已經退化為保守派,對於維新派涉及到大清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他是極力反對並阻攔。

他也在討論著變法,但僅僅停留在器物層面;他也說振興,但只是振興安心覺羅家的朝廷;他也看世界,但沒有跳出皇族的格局,終究還是時代的落伍者。

1898年,奕訢病重,光緒和慈禧曾三次登門探望。5月29日,恭親王走完他的一生。

秋媚說:奕訢是皇室中相對開明之人,能為皇室帶來新“玩具”,卻沒有更新他們的價值觀,更無力實現自強與求富。


秋媚讀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道光資質平庸,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他用人猶豫不定,導致不少官員忽上忽下,後繼之君上他最終就選擇了和自己性格差不多皇四子奕詝。

恭親王奕訢距離皇位就一步之差,道光選擇了四皇子奕詝,要他失去了皇位。

恭親王奕訢作為晚晴時期最有權勢、最有見識的王爺,他若繼承皇位必然會做的比咸豐帝好很多,道光眼中他只適合做王爺,應該奕詝是最佳皇位繼承人,道光帝心中希望大清接下來可以有個守成之君,奕詝十分合適。

咸豐皇帝如果換在一個和平年代,確實是個好皇帝,清末內憂外患,他的才能和學識沒辦法應對這種局面,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糕,國家頹勢情況加劇。

1858年同英法聯軍談判,奕訢在談判中出彩的表現要西方對奕訢十分有好感,奕訢談判結束後請奏成立總理各國事物衙門,這也成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對機構,從這裡看出來奕訢有這超敏銳的眼光,能力超強,他是未來大清王朝的希望。

1861年,奕訢和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大清王朝最高統治權,奕訢自然成為了大清王朝政權第一掌權人,奕訢執政期間主持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腳步。

1865年奕訢手中權力越來越大影響到了慈禧手中權力,慈禧是個權利慾望十分強大的女人必然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她大搞平衡之術,保證手中權力穩定,在尋找機會處理奕訢,奕訢最終還是輸給了慈禧,免除了一切職務,奕訢就不在處理相關政事。

甲午之戰,慈禧迫於壓力壓力不得不在一次啟用奕訢,奕訢最終在回到中央任職,奕訢雖然又回到中央,經過十年的沉寂,他曾經權力慾望已經不在有了,而慈禧在奕訢遠離朝政十年中,朝中權力早已經超過奕訢,就算奕訢想在和慈禧作對也沒有任何機會,一隻失去鬥志的獅子必然就沒絲毫在爭鬥的慾望。


莫地方


問題:差點當上皇帝的恭親王奕訢是怎樣度過晚年的?


回答:

大家好,我是聽月,專注研究古代史,通讀過《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奕訢的早年


恭親王奕訢是著名的政治家,清末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帝的親弟弟。由於咸豐皇帝自幼喪母,他被交給奕訢的母親靜貴妃一起撫養,所以說自幼二人一起生長,並且建立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但即使是親兄弟,也要面臨著皇位之爭。咸豐在其老師杜受田的指導下,順利登基,從此兄弟之情就淪為君臣關係,他們的關係也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但是在整個咸豐一朝,兄弟二人也就這麼平安又彆扭中度過了。



與慈禧的恩恩怨怨

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在奕訢的幫助下兩宮皇太后戰勝了顧命八大臣取得實權。自此開始上演了他與慈禧的恩恩怨怨,一直到晚年去世的那一刻。


由於在關鍵時刻幫助了慈禧。同治即位慈禧掌權後,奕訢獲得了很大的回報,獲得了議政王的大位。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奕訢和慈禧的矛盾也多了起來。特別是長期掌握實權,奕訢旁邊聚集了很多自己人,漸漸的形成了一股自己的勢力,又加之奕訢特別精明能幹,逐步引起慈禧的嫉妒。

於是慈禧決定打擊他,同治四年,御史蔡壽祺彈劾奕訢,說他獨攬大權,違法亂紀目無皇上,慈禧藉此機會免去了他的議政王大臣職務,這是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奕訢依然兢兢業業的做好的自己的工作,不久又因為重修圓明園的事情與同治皇帝起了很大的衝突,但是在兩宮太后的支持下,重歸於好。



淒涼的晚年

但奕訢的能力實在太強了,特別是在洋務運動中,他是中央代表的堅定支持著,可以說洋務運動的推動,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84年,中法戰爭中,因為奕訢團隊拿不出好的主意,導致清軍節節敗退,慈禧把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以“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並把他的團隊人員全部革職。

至此奕訢徹底賦閒在家,開始悽悽慘慘的賦閒晚年。到了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急需奕訢的支持,奕訢也對變法中的興辦學堂、修築鐵路、振興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但是他的這一套策略基本上都是洋務運動的一套,與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的主張是嚴重對立的,客觀上對戊戌變法起到了阻撓作用。但是由於已經是局外人,他的發聲沒有起到太大的波瀾。


光緒24年(1898年)4月,奕訢病重,光緒帝和慈禧多次去恭王府探望,5月29日病逝,享年67歲,一代英豪就此謝幕。


那些故事兒


奕訢,晚清重臣,他擁有著一系列看似風光無限的“頭銜”,他是道光帝和孝靜成皇后的第六個兒子,是咸豐帝的弟弟,是同治帝的叔叔,也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他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歷任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領班總理衙門大臣等要職,可謂是晚清權傾朝野的權臣。

一位叫馬士的美國人曾說“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另一為叫何天爵的美國人也曾說“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幹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不管如何評價,奕訢對於晚清的重要性的確不言而喻。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正是他力主“攘外必須安內”的思想,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才是心腹大患,而英、俄只是肢體之患,此時此刻需要做的就是先滅掉心腹大患,然後再對付英、俄,才最終有了後來清廷的“借師助剿”,並也為平定太平天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而後,也正是在奕訢的支持下,先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成立,再是“洋務運動”也得以順利的展開,而隨著“洋務運動”在清朝的推行,中國的近代工業化的建設也隨之拉開序幕。

但是無論奕訢對於清朝的貢獻有多大,他始終都是臣子,他的權力是皇帝給的,所以皇帝想要拿回隨時都能拿回。



其實正因為奕訢在咸豐、同治二朝的功勞越來越大,已經有點“功高震主”,再加上他曾經又是一位離皇位很近的皇子,所以他的為臣生涯註定會是“沉浮”的。

咸豐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咸豐藉口奕訢有“大不敬”之嫌,遂罷免了他一切職務。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狼狽逃出北京,前往承德,此時奕訢臨危受命,留守北京被任命為“議和大臣”,而後在他的努力下,英法退出北京,清朝得以避免了亡國的命運。



咸豐十一年七月,“辛酉政變”爆發,作為頭號功臣的奕訢被授予議政王,同時掌控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宗人府、內務府等重要機構,自此奕訢不但控制了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同時還掌握了清朝的內外大權,可謂是權勢滔天,之後在他的帶領下,清朝步入了所謂的“同治中興”。



同治四年三月十二日,兩宮太后以“目無君上”的藉口,免去了奕訢議政王之銜,並只保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職,其他職務皆被免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因投靠慈安太后,奕訢被加恩親王“世襲罔替”,自此成為清朝的第10位鐵帽子王,並再次執掌大權。

同治十三年,奕訢勸諫同治帝不要修圓明園,因此惹惱了同治,遂即被革去“世襲罔替”,並降為郡王,八月初一,在兩宮太后的干預下,賞還親王世襲罔替。



光緒十年,隨著奕訢的靠山慈安太后在光緒七年的去世,奕訢在這一年被慈禧藉口“委靡因循”的理由免去了所有的職務,同時他的親信也都被一一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兩個清朝的中樞機構。

光緒二十年,因清朝所初的環境越來的糜爛,再是對列強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劣,不得已慈禧只能再次起用奕訢為“總理衙門大臣”,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步入官場。



在最後一次宦海生涯中,已經看透官場人情世故的他,已經看透慈禧醜惡嘴臉的他,已經被磨平了菱角的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曾經復興大清的志向的他,開始變得保守,開始變得懦弱,開始變得庸碌,當光緒極言時危,“以變法為急務”,立志改革之時,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為又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時,奕訢卻也是表示反對。

就這樣晚年的奕訢最後一次宦海生涯就是在這般庸庸碌碌下維持著,直至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當然死後的奕訢清廷還是給予了他該有的面子,慈禧也並沒有因他們曾經的仇恨而剝奪他本該享有的一切。光緒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並賜諡號為“忠”,加恩進賢良祠,配享太廟。


澳古說歷史


愛新覺羅·奕訢算是清朝中後期皇室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道光皇帝的第6個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曾經是有機會當上皇帝的,在爭奪儲位失敗後,宦海沉浮幾十年。曾經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成為清朝的議政王。得權之後的奕訢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大力支持、提拔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清代名臣,開展洋務運動。中國的近代工業起步與新式學校的建立離不開他的功勞。

奕訢在中樞期間,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建立新的外交體制,支持殺掉慈禧親信大太監安德海,勸阻同治帝修建圓明園。開闢了“同治中興”的局面,若說功績,當屬清末第一人,他也因此被人成為“賢王”。光緒十年,奕訢被慈禧太后以“委靡因循”的藉口免去其所有職務,此後在家賦閒10年之久,也基本磨光了他的銳氣。

奕訢離皇位有多近?

道光皇帝共生有九子,其中前三子早逝,五子過繼給了敦恪親王綿愷。道光二十六年的時候,道光皇帝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人,這年奕詝十六歲,奕訢十五歲,其餘皇子都是五歲以下的幼童。這就意味著有條件、有能力競爭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訢兩兄弟。

若從能力上而言,奕訢是要強過奕詝不少的,道光帝召奕詝與奕訢策問時政時,往往奕訢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知識基礎紮實,很多問題都能回答到點子上。既然這樣,道光皇帝為何不以奕訢為儲君?這裡就涉及到奕詝的一些天然優勢和道光的保守思想。

在前面幾位皇子死後,奕詝就是長子,而且是皇后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而奕訢不過是庶出,這在封建禮教思想中就是天然的優勢,庶子的地位是要弱於嫡長子不少的。而且作為更為年長的奕詝,他雖然能力不如奕訢,但是更加工於心計。在背後老師的指導下,常常以劃“藏拙示孝”的形象展示在道光面前。對於注重孝道的道光而言,奕詝自然更得其喜歡。

另外一點就是奕訢展現出來的的改革精神是保守的道光難以接受的,他不放心奕訢的銳意進取,他需要的是一個保守的繼承人來繼承自己保守的國策。

可以說奕訢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只是在這臨門一腳中,選錯了方式,最終沒有叩開這扇大門。與皇位失之交臂。也許奕訢上位,清朝真的會有另外一番局面。

奕訢的晚年生活

中法戰爭之後,慈禧罷免奕訢所有職務,並將其組建的軍機處所有人員趕走,讓他“家居養疾”。奕訢即感到無比憤恨,也心如死灰,厭倦了權力場上的各種紛爭。因此他搬去了北京門頭溝區馬鞍山上的戒臺寺。此處距離城區35公里,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奕訢在這裡一住就是10年,離開了政壇的紛擾。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奕訢又被重新啟用,只是此時的他再也不復當年銳意進取的勢頭,顯得暮氣沉沉,在政治上再無所作為。四年之後病逝,享年67歲。

大山侃史

換一種角度想想,如果真的讓奕訢取代咸豐為帝,那就不會又慈禧長時間秉國,清朝也就將進行銳意改革,富國強兵。那麼中國近代的這些屈辱史也許就能避免很多。不得不說,道光皇帝真的選錯了繼承人。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t恭親王奕訢的確是清朝晚期非常傑出的大臣,他的老爸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光皇帝,他本人更是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正兒八經看著清王朝逐漸走向沒落的人,而且他還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可見地位十分崇高。<strong>

\t恭親王奕訢差點就成了道光皇帝的繼承人。

道光皇帝的眾多兒子當中,只有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和恭親王奕訢是長大成人的,其餘的孩子要麼死的早,要麼年紀太小,壓根就成不了繼承人。

所以道光皇帝要選擇繼承人,只能從奕詝和奕訢中做出選擇。這麼看來奕訢是有一半機會成為皇帝的。不僅如此,而且奕訢為人不叫豪放豁達,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一看就是人才。而奕詝則顯得十分內斂,而且小時候從馬上摔下來,把腿給摔壞了,所以是個瘸子。

恭忠親王奕訢,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文宗即位,封為恭親王。---《清史稿》

滿洲人都是以馬上武功定天下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奕訢又比奕詝沾光了。可是最終勝出的,卻是奕詝,而不是奕訢這是為什麼呢?

  1. 首先奕詝是皇后嫡子,而奕訢是庶出,
    這一點就是天差地別了。雖然滿洲人是馬上打天下的,但是安定天下依舊需要漢人的儒家思想。所以一百多年下來,他們也對嫡長子繼承製十分看重,這一定上奕訢是吃虧的。
  2. 其次奕詝的排行要比奕訢大,奕詝排行老四,而奕訢是排行老六。按照順序來看的話奕訢也比不過奕詝,這也是沒辦法改變的事情。
  3. 再則奕詝比較有心計啊,他知道自己能力上比不過弟弟奕訢,但是他按照老師的方法,體現自己的孝義。奕訢初生牛犢,總是表現得十分有能力,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道光是個老人了,老人都喜歡孝順孩子。奕詝就是這麼一個孝順孩子,博得了道光的喜愛。
  4. 最後奕訢這個人比較開放,立志將來要實行改革。他所接觸的西方事務比較多,所以比較開放。而奕詝則沉默保守,是個安分守己的孩子。道光認為現在國家處於危難時刻,應該要保守一點,所以自然更加傾向於奕詝。

所以即使奕訢是非常接近皇位了,但還是失之交臂。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如果奕訢能夠成為道光的繼承人,可能會改變歷史。



\t奕訢幫助慈禧太后奪權,自己卻被罷了權職。

奕訢本身是有資格奪取皇位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與皇位失之交臂。在咸豐做皇帝的時候,奕訢還是比較給力的,幫了咸豐很多忙。

但是奕訢的身份特殊,所以咸豐不可能給他多大的權力,這就直接導致奕訢本人其實很不爽。等到咸豐去世的時候,為小皇帝統治安排了八個顧命大臣,居然沒有留下一個位置給自己的親弟弟奕訢。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譴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並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清史稿》

\t這一點奕訢更加不爽了,所以在他的幫助下,慈禧太后成功奪權,解決八個顧命大臣以後,慈禧太后和奕訢共同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權力。

這個時候的奕訢應該是最風光的時候,簡直跟當了皇帝是一樣的。但是慈禧太后是絕對不容許有人跟她一起分享權力的。所以慈禧在徹底掌握權力以後,果斷將奕訢一擼到底,所有職權都給罷免了。

奕訢萬萬都沒想到,自己這個嫂子手段居然比自己哥哥高明這麼多。其實奕訢到頭來算是明白了,自己這輩子算是被他們夫妻倆給欺負到老了。

\t罷免回家的奕訢只能選擇在家養鳥都蛐蛐。

奕訢在免職之前,其實權力還是相當大的,他曾經多次向同治皇帝提出過不要鋪張浪費的建議,甚至遭到了統治的反感。後來慈禧太后在光緒朝大權獨攬以後,也就逐漸不把奕訢放在眼裡了,甚至到後來將奕訢徹底革職。

跟許多滿洲大爺一樣,五十出頭的奕訢,沒了職權以後,只能在家玩鳥鬥蛐蛐。雖然被革職了,不過慈禧太后為了補償他,所以給了他雙倍的工資。

話說回來,這些對奕訢來說算的了什麼呢?他可是差點就走上神壇的男人,會看得上這些俸祿嗎?我覺得這是慈禧太后在羞辱奕訢,但是沒辦法,當時已經沒有人能阻擋慈禧太后專權了。

二十年,日本侵朝鮮,兵事急,太后召王入見,復起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總理海軍,會同辦理軍務,內廷行走;仍諭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尋又命王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十一月,授軍機大臣。---《清史稿》

奕訢孤獨無奈地在王府過了兩年時間,到了他63歲的時候,才被重新啟用,成為總理衙門大臣。其實這個時候慈禧本人是摟不住了,所以想找奕訢出來一起想想辦法。可是荒廢了十幾年的奕訢,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和膽略。

\t到了晚年的奕訢,甚至連變法的事情都覺得不可思議,不贊成戊戌變法。要知道當年奕訢被稱之為鬼子六,那可是有先進思想的皇子。

\t可見歲月將奕訢打磨成了一個怎樣的人,他已經不復當年的銳氣,幾乎變成了慈禧太后那樣的人,以至於他在任的幾年裡,絲毫沒有任何作為。


江湖小曉生


“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奕訢拉著光緒皇帝的手,如是告誡光緒皇帝。

奕訢口中所說的廣東舉人,就是主張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站在上帝視角,奕訢對“廣東舉人”的評價絲毫都不過分,甚至非常貼切。

這一年,恭親王奕訢已經65歲,生命的倒計時已經按秒來計數。他躺在病床上,旁邊有慈禧太后來探視,但是奕訢並不想看她,還故意把腦袋別過去。12年過去了,奕訢並沒有原諒他的這個大嫂。

時間回到12年前。

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在大清國已是一手遮天,滿朝文武,唯一敢跟她叫板而不被處死的中國人,唯有恭親王奕訢。

這一天,恭親王奕訢又跟大嫂叫板,而且還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慈禧太后心裡很不高興,於是帶著一絲怒氣質問他:

“你事事與我為難,你到底算個什麼人?”

慈禧這句話無非是在說,這大清國都聽老孃的,你算老幾?

奕訢和慈禧的確明爭暗鬥了很多年,也合作了很多年,他雖然敬重大嫂,在很多根本利益上卻絲毫不讓。畢竟,奕訢一直以來,也算是大清國唯二的站在權力巔峰的男人。聽了慈禧的話,奕訢毫不相讓,回懟道:

“臣,是宣宗皇帝第六子。”

慈禧心想,老孃能不知道你是宣宗皇帝第六子嗎?你“鬼六子”的外號還是我給起的呢。不過,你丫這話啥意思?想拿宣宗壓老孃嗎?老孃還是宣宗大兒媳呢,你爹死了,按理說長嫂如母,你得管我叫一聲媽!

想到這裡,慈禧太后更怒,大聲吼道:

“我革了你的職!”

奕訢聽了此話,原本一腔怒氣頓時散去,轉而云淡風輕的說:

“你能革了臣的爵位,卻革不了臣的皇子身份!”

說完此話,奕訢甩身離去,留下慈禧太后一臉懵逼地站在朝堂。滿朝文武一個個低下頭,嚇得不敢說一句話。半晌,慈禧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同時,奕訢的幕僚也盡皆被免職。

奕訢被免去職務之後,回到恭王府開啟老年退休生活。但是,慈禧太后畢竟對小叔子有愧疚,所以,奕訢雖然不用上班了,可是他的工資照發,而且還是雙倍工資!

退休後,奕訢不再被繁雜的公務纏身,每天遛狗撒鷹、賞花看戲、養鳥鬥蛐蛐;偶爾,奕訢還會走出家門,向南散佈,走到紫禁城附近時,駐足些許。嘆了口氣,逗了一些籠子裡的八哥,轉身回去。

回到恭王府,奕訢坐在書房,書桌上是家丁為他蒐集的時政要事。他最關注的消息有兩個:一個是洋務運動進程,一個是日本明治維新。

1894年,奕訢正在恭王府後花園賞花,忽然,不經家丁稟報,後花園“闖”進一個不速之客。奕訢還沒來得及看是誰,一個熟悉的聲音便傳進他的耳朵:

“王爺,好清閒哪!丟下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就不管啦?”

奕訢聽到這個聲音,竟然有些驚訝!來的這個人,正是大清糊裱匠李鴻章。這一次貿然訪問恭王府,是為了請恭親王出山。

李鴻章未等恭親王開口,便做了一個輕聲的手勢,然後湊到奕訢耳邊,沮喪道:“我們打敗了。”聽完這幾個字,奕訢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堂堂東亞第一海軍——北洋水軍,竟然真的敗給東瀛倭寇!

不過,細想下來,也在意料之中。

奕訢退休之後,關注東邊這個島國已將近十年,日本發展如何,奕訢不比李中堂知道的少。北洋水師雖然裝備精良,也僅僅是裝備精良了。一仗打下來,北洋水軍竟然被打空了!十幾年的積累,就這麼沒了?

李鴻章此次來訪,是為了邀請恭親王奕訢再度出山。因為李鴻章要去日本糊裱,他想請奕訢在國內糊裱——也只有奕訢能勝任這份工作。

於是,奕訢第三次出山。

這一次出山,當年那個光緒小皇帝載湉,已經長成大人,並在慈禧的許可下親政。甲午戰爭失敗,同樣對他的刺激也很大,他想變“祖宗之法”,施行新政。

奕訢雖然是洋務運動最大的支持者,但是他對“祖宗之法”卻有堅定的信仰,甚至比慈禧太后更強烈。每當光緒皇帝摩拳擦掌準備變法時,奕訢都會以不容置疑的態度壓住光緒皇帝。

直到臨死之際,奕訢仍然規勸光緒,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奕訢死後不到10天,即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開始推行新法。

最後,用洋人的話來評價愛新覺羅·奕訢:

“十分和藹,如同對待一個朋友,並沒有表現出那種手握特權的皇家威嚴。”

儘管洋人評價鬼子六十分和藹,每當拍照,卻總是板著臉。(恭親王是中國第一個主動拍照的皇室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