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离婚成本高,要不要给“出轨”的男人,留一条回家的路?

人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糟蹋以后,才开始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 ——语夏

1


刚开播的电视剧《完美关系》,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

故事中黄轩主演的卫哲,一个公关行业的精英,第一集处理的第一桩关系是耿跃的出轨案件。

耿跃和何君结婚多年,两个人都是业界的知名人士,老公是当红的名嘴,老婆是当红的影星,但是因老公一时没忍住诱惑,跟年轻的女模特出轨了。

不巧的是,他们在一起的画面被狗仔拍到,发到了网上,一时间,夫妻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耿跃名声也遭到了很大的威胁。

就在男主想不出最佳决策时,黄轩及时的赶到,给出了解决方案。

如果离婚成本高,要不要给“出轨”的男人,留一条回家的路?


他看出了妻子何君虽然很不甘心,但是还是不愿意离婚,所以她以两个人的财产,社会地位,名誉做出了很大的衡量。

他告诉耿跃夫妻俩:普通夫妻离婚很方便,但是你俩的婚离不起,因为两人都是名人,代言一半都是夫妻名下接的,关系一旦破裂,代言肯定没了,甚至要赔款,如果撕破脸,在网上相互攻击,两人的人设就全部崩塌了,不管是从个人,还是商业价值都会大大缩水,或者归零。算笔经济账,这笔婚离不起。

本来还很决绝的妻子,就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但从现实考虑,离婚成本这么大,只能以男方下跪,自扇耳光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出轨门”。

随后妻子冲上楼,屋内传来嚎啕大哭声,清楚的可以看到:出轨,虽然是男方一人所为,但是对于女方的伤害,却是灭顶之灾。

进入婚姻的人,在出轨的时候都应该想一想,这个轨,出得起吗?

如果离婚成本高,要不要给“出轨”的男人,留一条回家的路?


2

日本有一位励志作家艺武洋匡,出生时没有四肢,曾出版《五体不满足》,因为有母亲的帮助,造就了他的乐观,积极的性格。

在他22岁时,和学妹仁美结婚,他曾这样描述妻子:“仁美是我生活中另外一盏明亮的灯光,看着她的笑脸,我觉得她比我坚强。

即使生命中出现这样一个人,依然阻止不了他出轨的事实。

艺武洋匡和妻子生育三个孩子,可是被爆出他出轨50多个女性朋友。

有朋友说:他在平时聚会时,经常炫耀自己很厉害,而且除老婆之外有别的女朋友,这给他残疾以外的身体,找到了很大的自信。

直到他的出轨事件被揭露后,妻子仁美站出来声明:最初认为激情可以战胜一切,爱情能克服所有困难,结婚之后,现实却实实在在的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因为没有四肢,上完厕所需要妻子擦屁股,他连门都不能自己推开,接二连三孩子的出生,需要妻子一个人照顾,真正成为了一个“活寡妇”。

但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个给家里添乱的男人,居然会背叛他,背叛婚姻,而且不止一次的出轨。

如果离婚成本高,要不要给“出轨”的男人,留一条回家的路?


他的丑事被揭穿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年那个影响日本的励志作家,人设瞬间崩塌,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很多人都认为,有缺陷遇见一个人不嫌弃自己,并愿意陪伴一生的人,还能出轨,真是抬不知足了。

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结论: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特别想用另一方面弥补,这种人并没有把婚姻当做责任,通过这种互补,他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在《完美关系》里,助理问黄轩要找什么样的合伙人?

他答,找合伙人的标准就要像找老婆一样。

要长得好看,但不能太漂亮;要能干,但是不能太精明;要有互相的需求,才是在一起的基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样大敌来临的时候才能够并肩作战;还要有化学反应,这样吵了架,床头吵架床尾和;最好还能有共同的语言,老了才能相互扶持慢慢聊天。

不得不说这是一段完美爱情的总结,每个人都想遇到这样的爱情,步入婚姻,每个人也想遇到这样的伴侣,携手到老,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如果离婚成本高,要不要给“出轨”的男人,留一条回家的路?


3


朋友晓雅和丈夫离婚了,身边人很吃惊,问其原因,才知道那个老实憨厚的男人出轨了。

这个理由惊了一片人,吃过几次饭,得知晓雅丈夫某重点学校硕士毕业,对晓雅也是百般宠爱,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也会给晓雅买贵重物品,身边人羡慕,能得此丈夫,此生足矣。

几个月后,发现丈夫出轨了,尽管对她很好,出轨这一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

晓雅离婚后很难过,得了抑郁症。

如果离婚成本高,要不要给“出轨”的男人,留一条回家的路?


专家指出,出轨的本质就是逃避问题。

很多人,因为人生找不到出路,于是就会希望用出轨来转移他的视线,一叶障目,这样就可以“饮鸩止渴”地进入“幻想世界”。

有研究发现,出轨家庭中的女性会出现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类似的症状。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往往出现在大灾大难之后。需要心理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来避免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

男人觉得出轨只是一个人的事,但是却伤害了另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